那些年,那些离婚的人们 一抹 另一篇:老丈夫
作者:我爱狐狸皮大氅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李怡珺早早从单位回家做饭,部门清闲,打卡也就是形式。李怡珺有足够时间思想着餐桌上的每一样菜,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又要照顾老人孩子口味不同。譬如今天,菜市场有人卖自制的腊笋。挑拣了嫩的,闻了闻。有特别的米水味儿,不像是加了防腐剂批量做的,李怡珺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也会杀价。从进菜市场到出来。半个钟头,行云流水。菜又新鲜,价格又实惠。且能保证一两样新奇的,给全家换换口味。

  李怡珺不喜欢去超市买菜。没有菜市场那种鱼儿入水的自在,虽说从单位到菜市场再回到家,路上要花一个小时。这一路上李怡珺是快活的,从容自信。菜市场没有任何窘迫。最近几年根本不会遇上熟人。也不用担心看得上心疼钱。她的工资买什么样的菜也紧够了。

  不像是进餐馆,上次湖滨那家日本料理店,一份综合刺身四百多,拉面也要98元,李怡珺不喜欢吃那个,也不习惯,虽说偶尔一顿奢侈消费花个千元以上不是承担不起,但心里总觉得不值,又有些痛。

  刘达民喜欢的那个女人,不就是喜欢日本菜?

  虽说都已经过去了,刘达民也回来了,但李怡珺无法忘记刘达民最后那一段的难舍难分,那两个人,明明是不道德,倒好像自己坏了他们的百年好事儿!从刘达民出轨到回归,总共两年,李怡珺只在开始跟他吵过几次,后来,她相信了情感专家的劝解——感情是手中沙,越抓越流的快,不如放开心结,做平常的自己,等他回家。

  李怡珺就那么做了,并且做得很好,不争不吵,甚至不闻不问,只是,刘达民一提离婚,她就沉默回避,反正总有老人孩子牵扯着,专家说得对,婚姻是责任,不是说散就散的。

  刘达民甚至一度不回家,不久被婆婆发现了,婆婆站在公正的立场找儿子和那个女人谈心,李怡珺得知后泪流满面,这十几年的付出,家里人看得到,自己的价值,在那儿呢。

  其实,刘达民和季菲儿从住在一起,原先的情调就有些转味儿,季菲儿典型的小资,典型的向往海外派,可以天天吃西餐,每周固定少不了三次日本料理,加上韩国烤肉、巴西烤肉、日本炭烧,一个月下来,刘达民感觉吃遍了杭州所有的日本、韩国料理,都一个味儿,吃完了胃难受。

  光购物中心就有几家日本餐馆,刘达民在杭州活了四十年,和季菲儿“好在一起”之前,居然一家也不知道,购物中心在重新装修以后就再也没去过,太贵了,刘达民不过是个机关干部,年收入福利连灰带红二十万到顶,一下手就是上万元的衣服,长久下来,他是吃不消的。

  季菲儿在企业,靠业务拿提层,刘达民帮过她不少忙,但那都不是直接给她钱,所以,平时两人消费,刘达民尽量自己出钱,只是,工资卡还是在老婆那,福利加上灰色收入,全贴给季菲儿还是显得小气,既然自己出来住了,菲儿的房租总不能不管,半年一交就是几万,刘达民私房钱立即减去三分之一,真要结婚,就得买房子,光首付就是大问题。

  刘达民是有两套房子,都是和李怡珺共有的,原先那套小的,还是李怡珺爸爸单位房改留下来的,离婚大房子总是争不过来的,毕竟李怡珺带着孩子,要大房子可能性比自己大得多,小房子就算到手,产权证还是集体的,老丈人过世了,到时候光手续都有的搞,季菲儿住惯了花园洋房,那种八十年代的两居室,卖又卖不出去,她哪里看得上?!

  人总要向现实低头,刘达民以为自己也算事业有成,人生可以潇洒一回,结果是——不堪细看!

  加上惹恼了老娘,刘达民自己又犯了胃病,几股火往上冲,没撑下去,住院,季菲儿正好有个出国短训的机会,期待了好长时间,她没理由放弃头一次出国到医院照顾他。

  李怡珺照着本分,在刘达民入院的日子体贴细致,刘达民出院了,季菲儿也回来了,也不知道在国外触动了她哪根弦,回来后,她说想结婚。

  刘达民一时感动,又一次离开了李怡珺视线,但是,李怡珺还有婆婆做后盾,婆婆前来逼迫,刘达民在痛苦中,无奈和季菲儿分手。

  也许想给彼此最后一个完美,他们的分手选了个不错的环境,营造了让偷偷尾随的李怡珺怎么样忘不掉的“悲情现场”,那份痴缠,那份无奈,那份看了让人作呕的“无言结局”,给李怡珺赢回婚姻的答卷,歪歪斜斜画了个零分。

  是的,貌似赢回了婚姻,其实是领了隔夜的呕心的残羹剩饭。

  李怡珺在店里买了甜品,除了女儿爱吃的口味,还有一块儿抹茶,刘达民明明胃不好,却偏偏每周少不了一次或吃寿司,或吃抹茶蛋糕,无非超市买的成品,口味和那些精致的料理店,很有差别,他只是了一个心愿。

  李怡珺能做的,就是给他买!给他买,他不怕吃了得胃癌,算他活该!

  心里冒出狠念头,李怡珺回家拿了刮刀挂掉了蛋糕上令人恶心的绿沫子,去他的抹茶!

  一不留神,洁白的棉布围裙上沾上了磨磨唧唧的绿沫子,只是一抹,李怡珺疯狂的扯下来围裙,狠狠塞进垃圾桶,“要疯了!”

  另一篇:老丈夫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

  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此证。”

  民国结婚证书上的一段美好的话,文翰林小楷书写,精致的贺卡加了自制印封。

  赵小喜拿来给我们看,小喜的这个五十几岁的老男人,老派绅士,见过两次,我总觉得年龄上快赶上我爸爸了,而小喜才三十一岁。

  小喜突破家庭一切阻挠,带着户口本和这个老男人领了证。小喜的兴奋似乎一直未消,领证已经是三天前的事儿,从带着户口本出了家门,小喜就和老男人住在了一起,我很纳闷儿,小喜这么折腾老男人可吃得消?

  过了三十岁,我就也很少象小喜那么乐于“激动”,小喜经常表现的像个“幼女”,大一的时候,才有的那种过度亢奋,小喜会因为老男人一条短信,大呼小叫给我们足一过目,小喜明明也是大学毕业,难道文学书看少了?老男人很会引用那些过去的经典,当然,这是有阅历,有积累的表现,但是我喜欢,民国时期的作品看的多了,虽记不住,出挑的经典,总会有印象,于是每次拼命地想这句到底出自谁的手笔?

  反而成了跟记忆较劲儿,感叹记性越来越差。

  小喜是全新全心的享受那些句子,在老男人发来的短信、寄来的卡片、和某次见面分别前地给她的小书签,“这是快要绝迹了的浪漫”,小喜包含春色盈亮的眼神,叫我不忍打击——你到底见没见过浪漫啊?!

  我老公有广告公司,负责自造浪漫,且。当然,我不会刻意对小喜收到的情话过多评价,原本是经典,原本我也写不过来,到现在人人低头刷的氛围,还能有“看此日桃花灼灼”,我挑个p啊?!

  从头到尾我都不理解小喜为什么一定要嫁给这个老男人!

  老男人身份是文化商人,早先做过大学教授,当时还没流行“教授”,最近是特别流行教授,但人家那个教授地球400年看上去只有永远的25!小喜这个老男,老前教授,足足25两倍还要加5!

  干什么呢?这是干什么呢?!

  小喜并不像多么缺钱的孩子,小康之家,父母对她足够宠爱,找不到任何理由恋父小喜说自己感情经历坎坷,也不过是谈过两次恋爱,一次失败,一次没成功,前后拖拉了六年,过了三十,自己说是嫁不出去,别人眼里她不会老过二十七、八,长得精神,人也漂亮,职业也说得过去,一百分能打九十以上的调调,她偏偏选了这么个老男人!

  我和小喜只是在一个单位,小喜对人人都热情,实际上,我们没有熟到我可以对她说直白的话,其实单位已经有几位热心的对她说了劝阻的话,小喜很生气,生她们的气,并且,不跟她们“好了”。

  明知这样,我就不要凑热闹了,何况,当时的我和小喜在一起工作还不到两个月。

  小喜在2010年春天结婚了,我们都参加了婚礼,老男人穿了一身白西装,你不得不说,老男人还是老男人,终归刷不上多少嫩漆。

  听说老男人的孙子都进幼儿园了,不过婚礼上没见到老男人的儿女,小喜并非小三,老男好像多年前就已经单身贵族,可能一直在等吧,等小喜。

  往前推,一个四十几岁的事业有成男人离婚,多半什么原因?哼哼小喜不过是男人想停下来,

  觅得的嫩草。

  向晚意不适,最后小稻草?

  据说小喜爸爸曾担心老女婿无法生育,实际上,这个担心到时多余,小喜结婚不到一年就有了孩子,只是,孩子还不到两岁,老男在一次“必须”的“生意应酬”中,服某药意外晕倒在某某浴场包间,当时在场的是没什么衣服的小姐,细节不到第二天传播到所有角落,并且,越抹越不干净。

  紧接着就是老男的前子女起诉小喜,要求分割豪宅,继承公司,小喜毫无准备迎来了风浪席卷,成了孤儿寡母才知道丈夫前任子女犀利,自己没占便宜反而落了骂名,算下来,分到手的还不到两百万,明明是

  偌大的盈利公司,价值三千万的豪宅!

  老男的公司和前妻的企业有千丝万缕关联,清算出来,所剩无几,豪宅也在公司名下,小喜拿着律师给她的方案让我看,原来是老男早有准备,他对小喜有爱,更多是防。

  看了别人写的一段——老夫少妻的结局,到最后老婆、钱财、孩子都是别人的,这好像也是民国时期的说法,老人自然早知道,所以,至少财产留给前房子女,余下老婆孩子,管不得、顾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