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时 第五十六章 朝会(二)
作者:夜炯炯而不寐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朱老将军何在?”刘宏问道。

  “臣,谏议大夫朱儁叩见陛下!”

  “老将军乃是国家栋梁,不必行此大礼,起身吧。”刘宏命黄门扶起朱儁,问道:“老将军可愿领兵出征?”

  “回陛下,老臣半生征战,从不敢有所懈怠。今番国家有难,本不该推辞,可怎奈人老了,上了年岁,身子不行了,隐疾复发,心神不安,若是带病出征,恐怕会耽误战事。”

  朱儁出身寒门,早年拜交州刺史,仅率家兵五千人就大破叛军,平定交州,战后以功封都亭侯。而后几十年间朝廷大大的战事,基本上都有他的身影,仗打多了自然也就倦了。再加上上了年纪,更加思念家人,于是前年方才请表从西北调回,做了谏议大夫。

  西北羌乱前后已经持续几十年了,始终没能得到解决。现在又让他出征西北,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回来,朱儁确实不太想去,于是便语生推辞之意。

  刘宏明白朱儁是何意,叹气道:“人言将军易生白发,此话不假呀!自西北三明死后,我大汉将才凋敝呀!诸位爱卿可还有人选?”

  众臣面面相觑,一时不知举荐何人是好,就连袁隗等人也是一时语塞。朱儁不但骁勇善战,而且为人正派。他若是领兵出征,不但能平定羌乱,宦官的算盘也会落空,士人集团便又多了一个手握实权的边军将军,本以为举荐他出征是上上之选,可谁想这朱儁竟然拒绝了。

  “怎么?偌大个朝廷,竟找不出一人领兵吗?”刘宏似乎有些生气,喝问道。

  “何进~你不是挺热衷于举荐的吗?现在怎么不话了?”

  何进闻言知是皇帝要怪罪自己荐人不当之罪,忙伏叩于地,支支吾吾道:“微臣无能,不能给陛下分忧,还望陛下恕罪!”

  “罪?你何罪之有阿?”刘宏质问道。

  “微臣眼昏目浊,举人不当,致使朝廷有此一难。臣自请罚奉三年。”

  刘宏怒气稍缓,道:“好,就依你所言。河南尹识人不明,着罚奉三年。另,护羌校尉泠征镇压不力,玩忽职守,有情不报,着押解回京,牢待审。”

  正当朝会陷入僵局时,中常侍张让在刘宏耳边低语道:“陛下,若是此时罢免了护羌校尉,朝廷却又不派兵平乱,恐怕西北危矣呀!”

  “那你怎么办?你有好人选?”刘宏疑问道。

  “臣举荐一人,并州刺史董卓,可当此重任。”

  “朱老将军,朕问你一人。”刘宏转而问向朱儁道:“并州刺史董卓其人如何呀?可否当此重任?”

  “回陛下,此人骁勇善战,曾多次参与平定羌乱,确实是不错的人选。”朱儁答道。

  “你与朕细细来?”

  “延熹九年,鲜卑人勾结叛乱的羌人入塞,进犯我大汉。董卓便作为军司马跟随护匈奴中郎将张奂平定幽、并之地,立下赫赫战功。

  “永康元年,叛乱的羌人进犯三辅,张奂派董卓、尹端大破之,斩其首领,俘虏万余人。这董卓因功拜为郎中,在羌人中素有威名。故臣以为由此人领兵平叛,定能旗开得胜。”

  “哦?”灵帝闻言,面露喜色,似是十分满意:“哈哈哈~即是朱儁老将军都好,想必此人是差不了!让父,你有举荐之功呀,这满朝大臣竟不及让父一人!等董卓平定叛乱之后,朕一定重重赏赐于你!”

  “来人,草诏,迁并州刺史董卓为左中郎将,命其不必来京谢恩,火速赶往西北赴任平定羌乱,三辅之军尽受其节制。”

  “谢陛下夸赞!可这功奴家却是不敢自居。”待灵帝旨毕,张让面带微笑道。

  “为何呀?”灵帝疑惑道。

  “陛下有所不知,这董刺史可是司徒大人慧眼识珠,一手提拔上来的。熹平年间,董卓被袁司徒征为掾吏,这才有了他后来出任并州刺史、河东郡太守呀!若不是袁司徒,老奴深居内宫,侍奉陛下,又岂会知道下还有此号人物。”

  “竟有此事?袁司徒,有此人物,你为何不向朕举荐呀!”

  “老臣....老臣.......”袁隗一身冷汗,战战兢兢答道:“老臣年迈昏聩,一时...一时忘记了。”

  殿中大臣观此一幕,交头接耳,各有所思。杨赐、袁隗、何进、王允等人听闻灵帝此话,更是一头重汗,咬牙切齿,羞愧难当。

  “好了,好了。既然平羌重任已有人选,事情已经解决,那朕就不追究袁司徒的责任了。不过以后若是司徒识得英才,可一定要向朕举荐,切莫雪藏呀!”

  事情解决了,灵帝心情大好,话时都已带着几分戏虐。

  袁隗听言,拜谢道:“谢陛下隆恩,老臣今后必定擦亮眼睛,拔十得五,为朝廷广荐人才。”

  “如此甚好!董卓去西北赴任,那并州刺史一职岂不是空缺?诸位可有人选?”

  刘宏本向朝臣询问,袁隗刚想开口,忽得灵帝像是想起了什么,转而却向张让问道:“让父,你可有人选?”

  “回陛下,老奴听闻并州上郡太守郭邮才学甚高,且为人勤勉,可担此任。”

  “郭邮?怎么朕未曾听过此人呀?”

  “陛下忘了?上次那匹红色的大宛马就是此人送的呀!当时陛下还夸奖此人孝顺呢!”

  “就是郭胜的那个侄子?”

  “对,就是他。陛下您想起来了?”

  “他嘛?”刘宏想了想道:“此人看起来还算机灵,那就他吧。”

  “来人,拟旨,命上郡太守郭邮为并州.......”

  “陛下,不可!万万不可呀!”杨赐见皇帝竟将一州刺史随随便便交给郭邮,忙出言阻拦。

  “陛下,一州之刺史所任极重。所谓刺史者,掌一州之民事,察吏治之得失,决地方之刑狱,非德高望重、才学斐然者不可任!”

  “德高望重、才学斐然...依太尉意,这郭邮是不符合这两条了?”灵帝问道。

  杨赐也不含糊,回道:“老朽治学为官四十余载,郭邮何人?又有何才学、政绩?恕老朽闻所未闻。可臣却听,有这样一批人,才学不高、人品不佳,却凭着某些内官私下的安插、打点占据高位,有甚者竟还成了我大汉的两千石郡守!”

  “如此行径,置我大汉法度于何地?岂不是寒了众多兢兢业业的朝廷官员之心!”

  此话明显剑指张让,张让仗着刚才的举荐之功也不惧怕杨赐,正声回道。

  “杨太尉!还请慎言!老太尉岂非是老眼昏花了,坊间的流言蜚语你竟也当真!”

  杨赐本为帝师,性格刚正,且又三朝为官,早就看不下去张让等人把持朝政,现在又遭其呵斥,顿时气不打一处来。

  “张让,你个内官侍从,竟敢插手朝廷政事!你忘了大汉法度了吗?朝堂之上,岂容你一个宦官话!我杨伯献乃是陛下亲封的当朝太尉,又岂是你能呵斥的!”杨赐手指张让怒道。

  “你...你....你.....”张让被呵斥得不上话,又碍于杨赐曾为帝师,被气得一时竟不知该如何是好。

  “陛下,老奴全是为了陛下阿!”张让叩倒在地,哭泣道:“老奴是看着陛下长大的,若是有半点私心,定遭打雷劈!还望陛下做主呀!”

  刘宏见得张让跪倒在地隐隐不安的样子,不由得心疼。可杨赐又曾是自己的老师,自自己从河间来到雒阳即位起诗书礼仪全是跟他学得。看着他年迈的样子,自己也是不忍训斥。

  “罢了,罢了。既是你们争不出个好歹来,那今日就算了。退朝!改日再议!”

  完,刘宏也不等众臣跪拜,起身直接入内室歇息。

  众臣悻悻。杨赐、袁隗、王允几人也只好打道回府,路上自然少不了又是一番交流。

  由于XX问题不能显示: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大文学小说网,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