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时 第八十章 平舆许靖
作者:夜炯炯而不寐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驾勒,走了!”许靖鞭子一抽,哼着曲儿架着一辆满载粮食的马车悠然自得,腰间还挂着一个酒葫芦,随着马车的颠簸晃晃悠悠个不停,活像是一个钟摆。

  等许靖走远了,许家的两个护院毫不迟疑,麻溜的关上了府门,脸上满带着不屑,仿佛生怕他再回来。

  “你看他那副德行,疯疯癫癫的,活是一个酒鬼模样,我家主公的脸都被他丢尽了!”

  “就是!我们许家也算是汝南郡的大户人家,你看他那副穷酸样子,赶马磨粮这般低贱的事情他倒是干的不亦乐乎。怪不得主公不待见他!”

  “这个穷鬼,要不是老夫人护着,早把他赶出许家家门了,哪还会让他随意出入!”

  “我呸!”护院咳了一口痰吐在地上,趾高气扬的样子仿佛这一刻他不再是那个卑微的护院,而是许家的主人一般。

  许家两兄弟不和,这在汝南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许靖为人忠厚随和,不慕名利,擅长清谈但是生活能力却极差,在许邵的打压下只能以赶马磨粮为生;许邵则自峻名节,颇崖岸自高,并且深谙人心,颇有两把刷子在官场混的很开,年纪轻轻便已被汝南郡太守赵谦征辟为郡功曹,再加上声名远扬,因此可谓是前途不可限量。

  按照大家的法,许靖这个人少年成名,主持月旦评品尽下人物,名声夙著,下谓之英伟,可现在却以赶马磨粮为生,算是毁了。

  反观其弟许邵,官拜一郡功曹,行则舆,衣则锦,食则粳,风光无限,着实让人艳羡。

  对于外人的这些议论,许靖充耳不闻,全然不在乎。

  为了平抚堂弟许邵,他已经很久不再参与月旦评了,现在月旦评就只有许邵一个人主持,今他来许府没有别的目的,就是来看望自己的叔母。

  堂弟许邵不待见他,可许家的老夫人可是个慈蔼和善、知书达礼的好人。自许靖年幼时她便待他如亲子,许靖心里也一直记着这份恩情,每月月初都会来许府向叔母请安。

  淡出月旦评后,许靖便也搬出了许家大宅。迫于生计,他找了一份在平舆漕运码头运粮的工作,淮仓码头的老仓官与他有故,因此活儿倒也算轻松。

  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在古代因为交通的限制,水路运输可谓是最经济、效率最高的运输方式,所以中国古代历代封建王朝纷纷选择将征自田赋的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水路不通处才辅以陆运。

  漕运起源也很早,早在秦始皇北征匈奴时,就曾自山东沿海一带运军粮抵于北河。西汉建都长安后,为了将黄河流域所征粮食运往关中,根据大农郑当时的建议,用三年时间,沿秦岭北麓开凿了与渭河平行的人工运河漕渠,使潼关到长安的水路运输的路程和时间大大缩短,并且还派人疏通联结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的河渠,形成沟通南北的漕运通道,奠定了后世大运河的基础。

  到了东汉建都雒阳,于是光武帝命人在洛阳南修阳渠引洛水以为漕。明帝时又派王景治河,自荥阳到千乘海口,筑堤修渠,使西汉末年黄河徙道后混流的黄河、汴河分流,便利了南来的漕粮自淮河入汴,北来的漕粮循河、洛而西,沿途广设粮仓,使京师粮食供应不忧匮乏,其中全国最大的粮仓便是位于雒阳附近成皋的敖仓。

  “子休哥,来啦,里面坐。”一个身着短褐的青壮汉子招呼道:“你们几个快来把粮食搬进去。”

  许靖运粮到了目的地,把马车栓了,取下葫芦喝口酒道:“不坐了,卸完粮食我就回去。”

  闻言,那汉子不乐意了:“子休哥,你这是哪的话,你既然来了,自然要留下来吃完饭再走,我哪能让你饿着肚子回去!我爹知道了还不打死我!”

  “江,王叔身体怎么样,好点了吗?”许靖问道。

  “好多了,已经能下床了,多亏了子休哥你上次送的药。”王江回道。

  “那就好,过几日闲暇时我再送些药来。”卸完粮,许靖解了缰绳道:“今日许邵不在,我想趁着这个机会把我留在府中的几卷书简搬到城西。”

  王江闻言道:“子休哥你等等,我陪你一块去。”

  完许靖,再刘谟。刘谟今日带了礼物登门拜访许邵,没想到许邵今日出城在颍水会友不在府中。

  正待离去时,不早不晚却正好碰上来搬书的许靖。

  刘谟知是许靖,忙行礼拜见,寒暄两句,见二人在搬东西,刘谟也下手帮忙。

  刘谟帮许靖将东西搬到平舆城西住处时色已晚,于是许靖留他住宿,并准备了两个菜、一壶青酒。

  席间,刘谟表明了今日来平舆的目的,言语中充满了忧愁之意。

  许靖捋了捋胡子,笑道:“在靖看来,公忧甚矣!”

  “许兄此话怎讲?”刘谟疑惑道。

  “汝南者,得名于汝水之南。除汝水外,境内另还有颍水、洪河并通淮河,沿渠北上则可自淮河入汴,直入京师。”许靖继而道:“如此水陆码头,岂会无一二通水利之人?公为此忧,岂不甚矣!”

  听此话,许靖必定知晓精通水利的高人,刘谟慌起身行礼道:“子休兄世居汝南,且又慧眼如炬,还望指点一二。”

  许靖娓娓道:“我知一人姓王名海,曾任汝南平水掾并在任间重修颍水堤坝,疏通河道,灌溉农田,沿岸百姓颇受其利。其家世代研习水利之道,早在一百年前,其祖王景就在章帝时期主持治理黄河。”

  王景治理黄河,史书确有其事:“是年夏,发卒数十万,遣景与王吴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凡千余里。明年夏,堤成,从此无复溃漏之患。景由是知名。”

  王景治河的历史贡献,长期以来得到很高的评价,有王景治河千年无患之。从史料记载看,王景筑堤后的黄河经历800多年没有发生大改道,决溢也为数不多,确是位置比较理想的一条河道。

  刘谟听这人是王景后代,不由得激动道:“竟有如此人物?”

  “听王家还有一部专门记载水利之道的书简,已经传了好几代了。”许靖道:“我想若是此人肯出山相助,汝阳水患必定手到擒来。”

  “还望许兄好人做到底,送佛送到西,助我请此人出山!”观许靖言语神情,刘谟料定他必定与此人有一定渊源,于是开口求助。

  许靖饮了一杯酒,面带笑容道:“明早我带你去王家,至于他愿不愿意帮你,那就全看你造化了。”

  刘谟抱拳道:“多谢许兄!”

  由于XX问题不能显示: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大文学小说网,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