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梦余生 第62章 宣政的番外
作者:连城三少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他打记事起,便极少见到爹爹,都是娘亲独自抚养他。娘亲很能干,什么都会。她绣的花,捧在手里都不敢使力,就怕一使力,花瓣会掉下来;她纳的鞋底,软硬适中,走起路来又合脚又舒适;她制作的糕点,街坊邻里都赞不绝口……可是娘亲温和慈祥的笑容,只停在脸上不会进到眼里,她的眼,无论何时看都是清冷的。

  七岁那年某一天,他从私塾回来,见院子里站了一个女人,那个女人穿着华丽、妆容精致,生得十分娇美,一看就知道是富贵人家,娘亲站在她身侧,完全被她的华光所掩盖,黯淡的犹如路边的野花野草,他心里一阵心疼。临走前,那个女人说,“就算他再爱你,你也不过是路边的野花,休想登堂入室。”他看着娘亲满脸伤痛,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可是看到他的时候,唇边带着浅笑,温柔的向他招手。

  这一年,爹爹时常来看他,可奇怪的是,爹爹坐不了一会儿,娘亲就会赶他走。他真走了,娘亲会站在院子门口一直看,一直看。有一次从私塾回来,他听到爹爹娘亲吵架的声音,吵得很凶,他站在院子门口不敢进去。爹爹走后,娘亲抱着他,对他说,“政儿,你要记住,有朝一日你一定要坐在你爹爹的位置上,娘亲就算死了,也会含笑九泉。”

  第二次见到那个女人,是夏天。她依旧华丽的好比牡丹,可眼见的说话极不得体,因为他看着娘亲的脸色一点点变白,最后一点血色也没有了。她走的时候,娘亲说,“你莫得意,谁能笑到最后还不知道呢。”这天晚上,他一宿没睡,娘亲背对着他坐在昏暗的烛光下,双肩不停地颤抖,似是在哭,却没有声音。他很恼怒,那个女人,长得那么好看,心肠怎么如此坏。

  有一天,他出门上学前,娘亲抱着他反复叮嘱,一再重复要他记得,“唯有坐上你爹爹的位置,娘亲才能含笑九泉。”他很惶恐、很不安,他觉得娘亲今日很不一样,与往常的任何时候都不一样。他揣着一颗惊惶不安的心,去了私塾,一整天都精神恹恹无心课业,还被夫子打了手板。放学的时候,他一路跑回家,他看到娘亲吊死在正堂的房梁上,人已经硬了。

  爹爹来接他的时候,他已经变卖了家里所有值钱的东西,替娘亲办完了后事。他好恨,恨得咬牙切齿,恨得整颗心都扭到一起绞痛着,他很想破口大骂,骂爹爹薄情寡义,骂爹爹不负责任,骂爹爹狼心狗肺,但是他没有。他一下子扑到爹爹怀里,哭着说,“娘亲临死前叫我不要记恨爹爹,可是爹爹,你为什么来得这么晚,我没有娘亲了,没有家了,什么也没有了。”爹爹将他抱在怀里,没有说话,眼里隐有泪光。

  他住进无方皇城的时候才晓得,原来他爹爹是当今的皇上-文帝;他住进荣德宫的时候才晓得,原来那个漂亮的女人是皇后祁氏。爹爹说,以后荣德宫就是他的家,宣启和宣融就是他的哥哥。可笑这世上哪里还有他的家?他的娘亲已经死了,哪里还能称为家?但他笑着跪地谢恩,谢谢父皇给他这么好的一个家,这么漂亮的皇后阿娘,还有两个年龄相仿的皇兄。

  文帝在的时候,皇后祁氏对他十分和蔼,比对宣启、宣融还要和蔼,文帝不在的时候,皇后的眼神就会变得很冷,不同于娘亲的那种清冷,是一种混合着轻蔑、厌恶的冷。但他无论文帝在与不在,都对祁氏言听计从,从不顶嘴撒泼,从不惹祸滋事。他对其他几个兄弟都不亲厚,唯独喜欢跟着宣启、宣融。宣启每次拿点心给他,拿玩具给他,拿衣服给他,都挑最小、最差、最难看的,但宣启一直笑,他也笑,他一边笑一边谢。

  其实,他很喜欢皇贵妃。皇贵妃的女红很精巧,跟娘亲的女红一样精巧,而且她很温柔,对宣麟极好,就连责备都满是温情。宣麟摔了、磕了、碰了,皇贵妃都是亲手给他上药,将他抱在怀里哄着,告诉他没关系。他每次摔了、磕了、碰了,都是荣德宫里的小太监帮他上药。后来,他再摔,就会当着文帝的面,狠狠的摔,文帝来抱他,他都会将他推开,然后笑着说,“父皇日理万机,儿臣这点小伤涂点药就好,父皇不必挂心。”文帝总是意味深长地看着他叹息。

  宣麟被册封为太子没多久,出了一桩大事。文帝发现宣启和宣融所穿的朝服与太子朝服一样,绣的是五爪的龙。文帝勃然大怒,将皇后捆起来要打她板子,他扑到皇后身上,哭的声泪俱下,“父皇息怒,不要打皇阿娘,多了一只脚趾扯掉便是。”文帝气得脸色铁青,叫他滚开。他哭得不依不饶,“不要打皇阿娘,不要打皇阿娘,要打就打儿臣吧。”最后,皇后的二十大板统统招呼到了他身上,他咬着牙,一声不吭。晚上,文帝来看他的时候,他泪汪汪地看着他,喃喃地说,“若是我娘看到我这个样子,一定会觉得很安慰。”可是谁也不知道,宣启和宣融衣服上的龙爪第五趾,是他花了整整七个晚上绣上去的,连织锦轩的大师傅都没看出破绽。

  后来,祁氏看他的眼神就没那么冷了,有时候宣启欺负他,她还会训斥几下,要宣启记得兄友弟恭。只可惜,宣启从没真正友好过,他也从没真正恭顺过。

  天炙十五年,也就是宣麟被册封为太子的第二年,出了两桩大事。第一桩大事,建章宫的皇贵妃薨了,死于心脏麻痹。第二桩大事,没过多久,建章宫有了新主人,渺依。皇贵妃死后,宣麟消沉了好一阵子,消沉的连死的心都有了,他安慰他,鼓励他,文帝交给宣麟的朝政之事,也都是他帮着处理。每一次文帝都很满意,但他从不邀功,文帝问起,他总是说,“都是太子领导有方,儿臣虽只是打打下手,却也着实获益匪浅。”

  天炙十七年,文帝大病了一场,一直昏迷不醒,皇城之内一时谣言四起。每个晚上都有三位太医轮流守在议政殿。他的皇兄们一个个都很忙,大臣们一个个也都很忙,无妨皇城的人流比往常任何时候都要多。他每日除了给宣麟出出主意,打打下手,还会熬一盅安神补气的汤药亲手端到议政殿去,但从不入殿,交给太医便走。有一晚,下了一场瓢泼大雨,电闪雷鸣,有谣言说是御龙归天之兆。他在议政殿外跪了一夜,无论太医怎么规劝都无动于衷,其实是因为他发现议政殿乃至整个无方皇城的侍卫一夜之间都换过了,在议政殿值夜的内廷侍卫首领是文帝的心腹爱将。第二日,文帝醒了。

  同年秋天,皇长子宣启、皇次子宣融被贬往岭南,离开京都的时候,二人改回母姓。第二年开春,皇五子宣康、皇六子宣武、皇八子宣鸣被贬,先后离开了京都,同年秋天,皇七子宣治、皇九子宣咏封地为王,也离开了京都。至此,无妨皇城之内,只剩下他和太子两个人,他站在城楼上看着西城的方向,娘,儿子一定会登上帝位,让你含笑九泉。

  文帝去荣德宫探望皇后的时候,他都会第一时间得到消息,拿捏好时机滋事,责怪皇后不出面护着两位皇兄,害他们被发配到了荒凉的岭南,害他们手足分离,但文帝入殿后,他就不再多言,只是幽怨地看着文帝,不待文帝说什么他便行礼告退。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无心帮助宣麟理政,常跑出宫去玩,酒肆花坊,哪里都去。他认识了一个姑娘,那个姑娘身世可怜,他替她赎了身,给她安顿了住处,并赐了她一个名字,闭月。还专门请了人教她识字、教她练武。姑娘做什么都非常用心,因此样样都学的又好又精。

  皇后本就体弱,自宣启、宣融被贬之后,身体急转直下,不过三年的光景,竟已有油尽灯枯之象。在这三年里,他每日都会去荣德宫问安,陪祁氏说说话,逗她开心,祁氏看他的眼神就像看着宣启、宣融一样,她慈祥地唤他政儿。在这三年里,他还认识了好几个像闭月这样的姑娘。

  这日,他像往常一样去探望祁氏,她穿着那身华服,化了精致的妆容,靠坐在榻上冲他招手,“政儿,你过来。”他有片刻失神,他想起他娘吊死在正堂的房梁上;他想起祁氏骂他娘是路边的野花;他想起那晚,他娘隐忍抽泣的背影……

  他看着祁氏,“皇阿娘,你今日气色不错。”一边说,一边坐到她身边握住了她的手。祁氏看着他,思绪万千,想不到她最后的岁月,竟是那个女人的儿子陪她度过的。他慢慢靠过去,伸手拥住她,在她耳边低语道,“宣启和宣融朝服上的第五趾,是我绣的,不是皇贵妃,你误会她了。”他在祁氏惊恐的眼神中掐住了她的喉咙,恶狠狠的,他眼神阴鸷的接着说道,“你辱骂我娘的时候可曾想过会有今天?你纵容宣启欺凌我的时候可曾想过会有今天?你在皇上面前惺惺作态的时候可曾想过会有今天?”

  祁氏的脸因缺氧渐渐没了血色,他松开手,“我今日便送你下去见我娘,去向她赎罪。”说罢掀起被子蒙住了祁氏的脸,祁氏的挣扎终是慢慢归于平静。过了好半天,他才装作惊慌失措的样子叫宫女传太医。这日当值的太医叫裴远清,他仔仔细细地查看了皇后的尸体。他一直站在一侧,目不转睛地看着裴远清,他脸上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都被他看在眼里,裴远清转过身,看着他郑重行礼,“娘娘仙逝,四皇子请节哀。”

  “皇阿娘她……走的可好?”他伤感地问。

  “娘娘很安详。”

  这是他和裴远清的第一次会面,聪明绝顶的裴远清迅速分析、整理了当下局势,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他,坚定地站在了他的身边,这不可谓不是一场赌博。

  之后几日,皇后大丧,他披麻戴孝,整日失魂落魄伤心欲绝的模样,俨然一个大孝子。皇后葬入了宏孝陵,谥号孝贤。皇后死的突然,荣德宫里的财产未来得及做任何安排,文帝下旨由皇四子清点承领皇后遗物,这给他日后创建八卦卫打下了十分扎实的经济基础。

  天炙二十年春天的那个黄昏,他永远也不会忘记,缠绵病榻多日的父皇单独召见了他,他的眼睛晦涩无神,却十分慈祥,他说,“父皇能为你做的,都做了。如何继承大统,往后你要自己看着办了。”他吃了一惊,难道他的心思被父皇看穿了?父皇又说,“你要记住,欲达高峰,必忍其痛。”他直到很多年以后,独自站在飞凤殿的楼台上,似乎才真正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

  没多久,文帝驾崩,他的内侍官在议政殿宣读遗诏,皇太子宣麟、皇四子宣政随同萧家军征战犟族,暂不立新君,酌由左右丞相监国、两位司马辅政。皇太子、皇四子丧礼之后即刻启程,不得迁延。其他诸位皇子,各居各位,不必来京都奔丧。

  他和宣麟北上这一路,鲜有交流。他猜想宣麟是不是因为伤心,情绪低落;而他,一直没有参透文帝说的那番话究竟是何意思,看似要扶他称帝,却下了这么一道遗诏,北疆离京都路途遥远,在远离朝政的地方要如何继承大统?直至后来萧墨离带军横扫了北疆,他才慢慢回过味来,父皇将他遣来北疆,是因为他没有战功。没有战功,何以服众?

  北疆连年纷争,萧家一直同犟族缠斗着,萧老太爷、萧统域、萧墨离,一门三代,个个忠义。因此对于萧墨离这个名字,他并不陌生。萧家军分为四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由萧老太爷和抚远将军董卓各领两部。他和宣麟抽签决定了各自的归属,他跟着萧老太爷,宣麟跟着董卓,他和宣麟见面的机会就少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军营里碰到了宣融。他一愣,宣融也是一愣,接着宣融十分恭敬地行礼,“四皇子有礼。”他看着宣融不说话,不该出现在这里的人出现在这里,必有所图。后来,他答应不拆穿宣融,条件是一瓶无色无味服之即死的□□。宣融不同于宣启,他为人低调亲和,对医术很有钻研,当初他和宣启厮混玩闹的时候,宣融一直扎在太医院里。不知道宣融给了宣麟什么,宣麟也保持了沉默。宣融一直没什么动作,就像一个真正的军医一般救死扶伤,他觉得很奇怪。

  军中的生活枯燥乏味,整日除了操练还是操练,战火随时会起。萧墨离,就像一道风景,是这片灰暗的天地间唯一的颜色。但是她不爱说话,也不爱笑,一直也没有主动接近过宣麟,或者接近他。后来认识了,熟悉了,也没有刻意讨好过宣麟,或者讨好他。

  有一次她随董卓的部属突袭犟族,离开了三天,回来的时候,他发现萧墨离和宣麟的关系比以前热络了,有时会一起说笑、有时会坐在草地上谈兵论道……他有些郁闷,因为一直也没有机会同她一起上阵杀敌。好不容易盼来一个机会,那次战役却十分凶险,他们和犟族都死伤过半,犟族撤走的时候,他踩着遍地的尸首到处找她,她从死人堆里爬出来,莞尔一笑,“四皇子没事吧?战场就是这么惨不忍睹的。”

  有时候他们会策马驰骋于草原之上;有时候会偷偷跑到山坳子上喝烈酒,然后仰天嘶吼着一曲曲军谣小调;有时候会坐在营地的围栏上看夕阳西下……但他知道,萧墨离喜欢宣麟,因为她看宣麟的眼神有不一样的神采。

  没多久,他就碰到了令他十分郁结的一件事。他听到老太爷同宣融的谈话,老太爷属意宣启,答应宣融会全力支持宣启登基为帝,必要的时候,会亲手除掉宣麟。他郁闷了好几天,因为他手里的□□是为宣麟准备的,他没想过要让宣麟活着离开北疆。但萧老太爷德高望重且手握重兵,他若执意扶植宣启,他就危险了,思前想后,当机立断,除掉萧老太爷再做打算。

  惊蛰前一天,老太爷暴毙。几个军医会诊下来说是有蹊跷,却是说不清楚究竟哪里蹊跷,最后董卓出面拿了主意,对外一概说成病逝,虽然老太爷的几个从将都不大能接受,但鉴于北疆微妙的局势,还是勉强接受了董卓的提议。这一夜,墨离哭昏在中军大帐。他站在帐外,看着她的影子出神,这种残酷的杀伐,不适合她。

  惊蛰那日,犟族首领竟帅大军来犯,萧家军四部全部出动,不过几位大将在由谁率军打前锋一事上意见相左,最后董卓力保,由萧墨离率玄武半部的兵力打前锋。他有些吃惊,董卓竟会用这样孤注一掷的方式来保萧墨离,万一她输了,还是要离开北疆的战场,而且是灰溜溜的离开,与其如此,不如由她护送老太爷的灵位回去,至少场面上并不算难看。但他没有想过,如果她赢了,会怎样。他看着萧墨离率军离开营地,去迎击犟族最为骁勇善战的骑兵。当萧墨离提着犟族前锋营首领的人头回来时,所有人都愣住了,他也愣住了。没有愣住的,唯有随同她出战的玄武半部将士,他们齐刷刷的唱着振奋人心的军谣。那一日,是属于萧墨离的盛典。

  惊蛰之后,萧墨离返乡,什么也没带,竟是空着手回去的。他问她为何不护送老太爷的灵位回归故里。她说,犟族未灭,北疆没能收复,爷爷不会安心返乡,让他留在这里,便是她所能尽的最后一点孝道。

  萧墨离走后没多久。宣麟暴毙。军中谣言四起,都说是他下的毒手。他一直不为所动,刻苦操练,上了战场奋力厮杀,因为只有他知道,宣麟必是被宣融借机除掉,虽是宣启授意,但确是替他除掉了最后一块绊脚石,所有的这些流言蜚语,是他应该承受且必须承受的。

  萧墨离回来后,玄武部归到了她的属下,由她统领。之后她每次出击,必大胜而归,白虎部、朱雀部先后归到了她的属下,他也随白虎部一起,归到了她的属下,平常除了操练骑射,还要操练排兵布阵,他随萧墨离打了几次胜仗后,推翻了自己原先的看法。辽阔的北疆,是她一个人的舞台;强悍的犟族,是她一个人的猎物。

  他被重兵接回京都继承帝位,离开的前夜,他去见了萧墨离。她十分恭敬地跪地行礼,看他的眼神却是再也没有温度。他说,“墨离,你想要什么赏赐?”她说,“臣要留在这里,收复北疆,犟族不灭,墨离不归。”

  他回到了京都,秘密召见了先帝的内侍官。内侍官说,“先帝爷驾崩前,立有两份遗诏,奴才遵先帝遗志,在太子爷薨猝之后着手准备皇上的登基大典,如今,万事皆备,奴才幸不辱命,事不宜迟,请皇上择日登基。”他看着内侍官,短短几句话,道尽了其中的艰难险阻。内侍官将先帝的第二份遗诏呈给了他,“先帝爷还说,皇上承下了这份遗诏,便要早作打算,真正的杀伐行将开始。”

  他登上了帝位,定国号正御。登基大典之后,内侍官自缢身亡。

  他站在城楼上看着西城的方向,一时感慨万千,娘,你若是知道坐在这个位子上,儿子要以何为代价,还会那样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