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王之王 第二章、义军集结
作者:石页文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横刀掠过寒光迷眼,霎时血溅四周,只见一个无了头的身体还直挺挺地坐在马背上,鲜血喷涌而出流淌到了马匹的身上,慢慢地,身子晃悠着倒了地。

  围观的众人却在此刻发出了震天的欢呼声,并簇拥着斩首了那军官的人,将其带进了当地最大的德和茶馆。

  “多谢义士仗义出手相救!你竟不怕得罪权贵而杀了那胡廷尉的侄子,让俺们如何谢你呀……”说话的人是个里长,被乡亲们称作周先生,虽然只是个小小的里长,但倒也是恪守本分。只是那被杀的乃是贼曹掾史,主要负责歼灭盗贼之事。只是,此人实为真贼,烧杀抢夺无恶不作。但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平日里此人的胡作非为已经让当地百姓苦不堪言,周先生无权干涉又苦于投诉无门,毕竟执掌廷尉一职的人是他的亲舅舅。

  而今恰好在这贼曹掾史拿枪挑开一个挡路孩童正欲刺之,一旁却闪出了一把短剑,“噔”一声砍偏了枪头的去路。

  那厮怒火中烧,心想迄今尚未有人如此大胆敢挡了自己的枪,一蹬脚跨马奔向那短剑飞出的方向——毕竟是武将出身,一眼便看见了是谁对自己如此无礼,那掾史提起手中长枪,对着目露烱光的向隆飞刺而去。当那枪尾刚到手心之时,却被向隆一掌劈开,掾史手掌顿生麻木之意,他攥紧了枪杆,打算再刺一回,却不料向隆竟用左手迅速抽出了腰间的长剑——手起刀落,马步未停人已散魂。

  当日,恰逢向隆与朋友相约在这条街上的茶馆相聚以论大业,却不料遇到此等让他激愤不已的事发生,很是好奇为何如此贼人竟然猖狂至今。听了周先生所述才略知一二。“朝廷众人,或多都已如此了吧!”回想前些日子为吴棣赈灾一事,向隆也不免长叹一口气。本以为那两个盒子里的护命符,特别是那传说中的补天石还是那乡里老人祖传珍藏之物都献了出来,想必定能保住吴棣不受惩罚,且赢得褒奖。谁知,褒奖是褒奖了,才一个月后却又被左迁。虽吴棣说这乃是旁人献了谗言才让皇帝做了如此决断,但向隆不以为然。

  “今恰逢与挚友相约在此畅谈,各位若有意也可一同参与!”

  话音刚落下,茶馆门口就传来了爽朗的笑声——“哈哈,向隆老弟,你这家伙好大的手笔啊,这还没聊上话呢,就砍了人脑袋?真不怕有人来找你麻烦?”

  向隆起身抱拳,招呼道:“方荃大哥,别来无恙啊!今日刚踏上此处就遇到贼人欲杀孩童之事,情急之下怒火上头,竟也下了杀手……但转念想来,今日与众位来上商议之事,顿时心中安然,无妨无妨!”被称为方荃的壮汉也是一山寨主头目,立寨原因与袁峰子如出一辙,因为同僚而加入义军之中。

  方荃身后约十余人一同走了进来,坐定后方荃接着话继续说道:“不错,兄弟尽管放心,管他哪个地儿来的大官,只要是与民为敌,民必反之!”

  “好!”一众旁听者又哄起震天之声。

  好声之时,又来了一拨人。领头的是个女子,头束发带身着红衣,两侧腰间都挂着匕首。女子名为刘灵子,她与鸠鸿山上寨主袁峰子是拜把兄妹,两人各掌一山南北相望。

  本二人的名字各为袁峰与刘灵,结拜之后各加了一个“子”字,自后二人被称作了“疯子”和“灵子”——袁峰行事常常如疯如癫,狂放不已;而刘灵则身行轻盈行事果断,所以便如同仙子一般被称呼为灵子。

  “向隆大哥,许久不见!听闻前些日子赈灾,你可是问我家大哥借了不少粮——打算怎么个还法儿呀?”刘灵子用调侃的语调问着向隆。而向隆挠挠头,笑着回道:“这不,就来还了吗?”

  “的确,把你小子拽过来还真是辛苦,要不是你欠了我的,”这时候袁峰子赶着步子小跑上来,两掌“啪”地撑在向隆面前的桌子上,大声地嚷嚷着,“跟你说了两三年了都不肯来参加咱们的义军会,你可知道,咱们老大有多想让你加入到义军呀!”

  “话说,老大还没来——应该还有一众兄弟未到,或许是跟着一块儿来吧!”方荃在一旁插话说道。一盏茶功夫后,东面黑压压地一片,来了数百号人。

  走在队伍最前端的人,光头身披紫金斗篷,单耳金环,手执一杆长棍,似是个还俗的武僧模样。众人簇拥至茶馆,那光头才踏进门槛,茶馆楼上的一间房门便打开了,出来个手执蒲扇一头白发的男人,但看脸色又不像是个年长之人。

  他对茶馆众人高声说道:“诸位,我乃是这家德和茶馆的主人,今日应义军统领王元天之缘,借出此处供大家商议要事。本打算清场畅谈,但今日先前发生之事,想必众乡亲们应该也不用再回避了!如今,朝廷贪腐日趋严重,前些时日饥荒不断而朝廷却毫无赈济之象,如今,尔等又受了那些恶吏常年欺压,又怎能咽的下这口气!”

  说罢,他极速走下楼来,站在那武僧模样之人面前,抱拳敬言道:“王义士,老夫在此有礼。”那王元天伸手拖住茶馆老板的手肘回道说:“先生太客气!”“快,里面坐!”

  待王元天坐下,茶馆老板继续说道:“今日在此相聚,不为其他。鄙人李昌清,已过天命之年。在这镇子里开茶楼已十余年,在都城及各名郡之中也有我名下的茶馆酒楼,来去各地辗转,亦是看尽了各处的沧桑。就在五年之前,我暂且开始周游国中,偶遇还是大觉寺僧人的王元天。当时听方丈所言,说他十八岁就离开了本是侯爵府的家来到寺中修行。我问他为何要放弃继承王位而要到寺中修行时,他便说‘若留于都城,或不忠,或不孝,不如洗去尘世之情,不闻不问。’我问,这不忠不孝又是何意,他说君不似君妄为君,父不辨忠奸难为父。听得此话,鄙人也实属无奈。只是,对这尘世这不闻不问,又能撑到何时?”

  听了李昌清的话,王元天忍不住开口说道:“若不是先生当年提点,且方丈亦指点迷津,如今我也不会冒这天下之大不韪组建义军合谋起义大事呀!”

  他站起身,继续说着,“当年,方丈与李先生聊了这天下苍生之事,我也在一旁听着。当时只是毛头小儿的我,又哪里懂得什么大义?李先生却坦言——若为避难尘世,那只是逃亡;若为修心救世,方才是信士。虽说,渡人之事乃是圣人之为,我等无能为力。但若眼见国渐衰亡依旧置之不理甚至歌舞升平,又岂能称作为君子?方丈亦是赞同先生的话,并对我讲了一句——国将不国何来家,家不似家国必亡,国若安泰,家方为家。若我只是眼睁睁看着君不似君父枉为人,那才是真正的对天地不忠。庆幸,当我才下山不久,便遇到了一众好兄弟!”

  说罢,先前跟随王元天的一众人纷纷点起了头。就在此时,王元天看见了挤在众人之中的向隆,赶紧快步上前,拽着他就往李昌清所站的柜台前走。

  他面露惊喜之色,拍着向隆的肩膀向众人介绍了起来:“各位可知道这位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