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夜知多少 第十三章 毕志胜来到滨海城市
作者:张弘泓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2004年春夏之交,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的某依山傍海之城,温暖湿润的空气中正弥漫着清甜的气息,马路两旁高大的槐树在阵阵的海风中,揺摆着翠绿之间、坠满串串槐花的曼妙枝条,恣意地吐露着浪漫与芬芳。许多市民和外地游客吃过晚饭后,在槐花型路灯的辉映下,徒步在树下花前,或是与爱人同行,或是约几个朋友共赏,月夜漫步,人醉花醉。

  这就是一年一度的“槐花节”。在这座五光十色的国际化大都市里,各种各样的主题性节日众多,什么国际服装节、国际啤酒节、国际樱花节......但是,只有自然界馈赠的这个“槐花节”最具平民化,不用破费分文就能让过路者沁人心扉。即使是这样没有门槛的节日,也不见得会让每个至此的人,都能产生诗情画意般的感觉。

  晚上九点左右,正是展现滨城“浪漫之都”风采的巅峰时段,车水马龙,霓虹闪耀,美食广场、歌舞厅、咖啡屋等出入着挥洒剩余情感的男男女女们。此时此刻,毕志胜与另一个来自内蒙古临县的老乡站在28路公交车上,目不暇接地望着车窗外若有所思着。半个小时后,他们俩从解放广场站点下车。这个城市有名的劳务市场就在解放广场附近,聚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毕志胜下车后通过打听路人,与老乡拐了一个弯就找到了。劳务市场的四周,或围墙跟、或雨篷下、屋檐下、树下......仍有不少农民工,他们都是最近几天新来的、还没有找到活干的人,现在天气转暖了,他们舍不得花钱住旅社,晚上就在此过夜。困了就依在行礼包上迷一会,睡不着时就点燃一只廉价的香烟,和认识的或不认识人的说说话,夏天的夜虽然不长,但是对这些人来说,还是显得相对漫长。

  劳务市场周围也到处都是散着清香醉甜的槐花树。毕志胜和老乡潘铁找个空闲地,放下脏而又简陋的行李包,两个人坐下来歇一会,此时槐树花的芳香和甘甜丝毫没有引起他们的兴趣,已经是饥肠辘辘的毕志胜和潘铁,倒是被路边烧烤鱿鱼的鲜香味诱惑得口水直上反,直叭哒嘴。现在,在这个大都市,无论是绿草茵茵,还是花香阵阵,都激不起露宿在这种地方的毕志胜们的任何闲情逸致,他们最要紧的是,得为着"丈夫”这个神圣的职业,而苦苦寻找着延伸职业。毕志胜和潘铁是从辽宁省的另一个地级市来到这里的,由于那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每个月的收入达不到他们的心理预期,而且还常常拖欠工资。后来,听工友们说这个滨海城市到处都是建筑工地,机会多工作好找,只要肯吃苦工资也高,而且都是当日结算工资。

  就这样毕志胜和潘铁放弃了一个月的工资,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来到这个城市。两个人稍微歇了一会脚,绕过香味诱人的烧烤摊,来到有几个小吃部的胡同里徘徊不决。现在他们的嚢中已经不足以应对这美味的诱惑了,因为给家里汇完钱再买完火车票后,他们的兜里也就没有多少钱了。绕了几个回合后,他们俩最终下定决心走进一家门面不大的羊汤馆。每个人点了一中婉羊杂汤,五张油饼,二两小烧白酒,感觉一下久违了的家乡特味。他们俩为了坐在屋里好好歇歇,强忍着饥饿感,没有表演狼吞虎咽的功夫,而是细嚼慢咽地耗着时间,并多次要求服务员添加热汤。这顿在简单不过的饭,他们足足吃了一个多小时,直至感觉到老板和服务员投来厌烦的目光时,他们才站起来准备结账,两个人争了一会儿,最后毕志胜付了32元钱。

  毕志胜和潘铁走出羊汤馆时已经是晚上十点半了,他们背着行李包往劳务市场方向走。

  “两位住宿吗?我们旅社便宜,这个时间住给打六折,每人15元。”一个中年妇女跟在他们后面拉客,她看见潘铁有点犹豫不决,就贴在他身边小声地说:“这位兄弟,我们这有特殊服务,小妞可靓了,只需要50元。”

  毕志胜看见潘铁有点迈不动步了,就招呼他一下,然后不耐烦地对那个拉客女人说:”我们已经找到住的地方了。“

  潘铁这才醒过神来,甩掉那个女人跟上毕志胜。他们俩商量商量,觉得再有五六个小时天就亮了,而且在来时的火车上觉睡得也不少,就决定加入到那些“同是天涯沦落人”的露天熬夜队伍里去。于是,他们在一个围花池子的条石上坐了下来,虽然已经是深夜了,但是每个大都市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夜深人不静”。五月下旬的深夜特别是凌晨天气还是比较凉的,毕志胜和潘铁都把自己已经退了色夹克衫翻出来穿在身上。潘铁把脸伏在行李包上有点昏昏欲睡了,毕志胜则仰望着路灯周围旋转飞舞的昆虫们发呆,自从小山村出来一年半的时间里,他第一次认认真真的想起了家乡。在这里,由于五颜六色人造光源的笼罩,看不见像家乡那样、清晰而又静谧夜空上的点点繁星;汽车尾气和工业烟雾的缭绕,虽然有阵阵海凤的稀释,仍远远赶不上家乡的“天然氧吧”;汽车喇叭的鸣叫和夜生活人们的兴奋吵杂,渐渐地冲淡了他对故乡旷野里的、夏蛙秋虫们演奏的田园小夜曲的记忆......

  这些毕志胜们构成了城市社会的底层,他们的本能被禁箍、情感受压抑,成为地地道道的干活机器和低级经济动物。之所以说他们是低级经济动物,是因为社会存在着等级序列和食物链,大致可以描述为:“一等人靠权贵关系赚大钱,二等人靠资本赚中钱,三等人靠技术赚钱,四等人靠出苦力流汗赚小钱。”

  当潘铁已经睡着时,毕志胜仍然在遐想着。尽管家乡是蓝天碧水、鸟语花香、空气清新、月明星稀......那只是想家时在大脑里对家乡片段的附带闪现。而城市里繁华浪漫的生活,公共资源的人均占有率等,对他的吸引力早已经占了上风,现在他想家只是想那里的亲人,而不是想那里的山山水水沟沟岔岔。于是毕志胜想起了城市人的虚伪,他们口中念念有词的什么“回归自然”,什么“田园牧歌”,只不过是过腻了都市生活的他们一时即兴的感慨,真要是让他们呆上个十天半月,不逃之夭夭才怪?

  就这样想着想着,毕志胜也来了睡意。凌晨三点左右,睡着还没有半个小时的毕志胜,就被环卫局清扫大队上早班的弄醒了,潘铁和周围的在此过夜的农民工也都陆续的醒了,短暂的寂静也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这些人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的空地上,好不容易的熬到了早上六点多钟,他们开始去附近的公共卫生间进行简单的洗漱,然后或去小吃部,或到街头的流动饭摊,或拿出自备的面包填饱肚子,再回到原地耐心地等待雇工者。七点钟一过,到劳务市场雇工的单位渐渐多了起来,每当雇工人员一到,这些农民工便蜂拥而至。毕志胜和潘铁好几波都没有抢上槽,最后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和自己的特长,被一家建筑公司雇佣了,于是他们俩和其他被雇的农民工一起,坐上建筑公司的中型面包车,向位于市郊辛寨子镇的一个建筑工地驶去。

  建筑工地的主体工程是欲建一栋38层的大厦,现在正处于地下工程施工阶段。毕志胜和潘铁根据各自的劳动专长,分别选择了不同的工种。毕志胜仍然选择轻车熟路的木工,俗称架子工,而潘铁干的则是比架子工更辛苦的钢筋工。毕志胜所从事的木工和传统意义上的家具木工不一样,它是建筑领域中的基础性工种,就是用钢管将一片片压缩版撑起,并用螺丝把钢管固定好。因为只有把模板搭建好了,钢筋工、混凝土工才能在上面施工。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干这种劳动强度大、又累又危险的活,给毕志胜打下手的是一个来自河南省的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而给自己的同行老刘打下手的则是一个三十七八岁的女人。

  在当下,对毕志胜们而言,最难受的还是白天仍然较热的天气。因为这个时候,工作环境是在距离地面20米左右的深坑里,风吹不进去。只有爬到地面如厕时,他们才能感受到片刻的风吹过。而潘铁所干的钢筋工活显然更苦更累,这个工种注定了他们每天都在顶楼作业,尤其是夏天在太阳的长期暴晒下,连钢筋都被晒的发烫。但钢筋工不得不用手去抓,不断地安放、绑定钢筋。

  与白天艰苦的工作环境比,晚上的居住环境也没好到哪去,在寸土寸金的大都市、哪怕是市郊也很难在就近给建筑工人找到合适的居住场所。毕志胜和工友们就住在一个荒坡上,老板平整荒坡后,临时搭建了十分简陋的工棚给他们住。

  在他们居住的工棚里没有电视,年轻一点的偶尔用手机上上网,还得时刻怕流量超了多花电话费。所以,每当到夜晚他们就感到枯燥无味、寂寞难耐。下班后他们简单的洗漱一下,剪剪指甲或和工友们唠唠家乡的趣味事。最快乐的就是能找几个爱好下象棋的朋友们,“杀”他个几盘。偶尔,他们也“挥霍”一下:说是挥霍,其实,无非是到外面买些廉价的啤酒和花生米,榨菜等,回到工棚后,光着膀子边喝边聊。一直喝到说话声越来越大时,他们才和着衣服睡去。因为第二天,他们还得起早,七点上班,他们六点就得起床,洗脸、做点简单的早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