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演义封神正源 第六十四回英杰集聚西岐地 十二宿相排位次
作者:wyg黑夜的小说      更新:2018-10-11

  第六十四回:英杰集聚西岐地十二宿相排位次

  各位,书写到这里,关于土行孙这个人物,黑夜先生谈了他自己的看法,有关土行孙,也就是本书中“孙”这个人物,毁多誉少,被描写的乱七八糟,毫无章法可循,在本书中,孙这个人物有胆量,有谋略,有正义,但在某些方面却是特别狭隘狭义,甚至用丑陋与下作来形容他也毫不为过。当然,把这个毁多誉少,时好时坏的人物集于一身,确需费一番心思来想象。

  或有人问,黑夜先生,你这么写“孙”有什么依据?“孙”存在吗?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孙”这个人物?或者是说“孙”这个人物的原型究竟在哪里?

  从前文中可以看出,黑夜先生认定“孙”这个人物存在,在我国漫长的历史上一定有“孙”这个人,当然,这个人物究竟生活在哪一个朝代,是否就在商周时期,这里,黑夜先生不能作出具体的推断,说他一定是商周时期的人物,在《商周演义-封神正源》开篇之初黑夜先生就说了这样的话,“封神榜多是借用唐宋元明时期的人物和故事来说事。”想来这里也是如此,把“孙”这个人物安排在“商周演义”里,正是作者为了追究本源,所谓封神正源的需要。

  各位,黑夜先生认定历史上有孙这个人物,或是真有?且看他依据是什么,又是如何作出了这个推断来。

  依他推测,土行孙应是沿海地区人,或是江浙一带,或是闽蓉之地,出现在我国历史上或是某一王朝,或是某一民族,此人身材瘦小,但却聪明有才智,论智慧,当于维吾尔族阿凡提相提并论,呵呵,这个人物品行或是不如,为人是极不正道,浑身充满了邪气,平常会干着偷吃爬拿,挖窟倒渠的勾当。

  当然,这仅是黑夜先生的一家之见,或是有误,也是在所难免,这就希望更多有学识,有志气的朋友,通过各种渠道来寻访“孙”的真源,从多层面来驳斥,只有这样,“孙”这个人物形象才能更突出,更形象,更丰满,从而使黑夜先生吸取精华来订正这个人物。

  这样一来,或会掀起了一场争鸣,百家争鸣,使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渠道,不同的表述来找到“孙”这个人物的真原身。

  由于黑夜先生孤陋寡闻,或是知识短缺的原因,民间或还有流传“孙”这个人物的故事,他却还不知道,这里就希望得到大家的补充,使一个完整“孙”的形象在大家的帮助下重新出现在所有人的面前。

  黑夜先生是如何有了这个推论,下面且把他的缘由在这里说一说。

  “在距今四百五十年的明朝后期,今江苏省境内出现了两位旷世奇才,他们差不多在同时期写出了两本书,这两个人一个是居于今南京境内的许仲琳老先生,另一个则是居于今淮安境内的吴承恩老先生。他们两个人几乎在同时得到了“孙”这个人物的信息,且在外间再没有关于对“孙”这个人物的描述,他们几乎同时动笔,写出了绝世名著。

  从他们各自书中对“孙”这个人物的描写,及其书中情节没有借鉴之处可看出,这两个人没有见过面,在当时,知识传播速度极慢,南北相距近千里,交通极为不便,两位作者不大可能见面,但根据民间传说,他们追踪觅影,对“孙”这个人物作了不同的描述。

  试问各位,若是没有一个相同的原型。他们两人怎么会同时想到“孙”这个人物?虽是略有不同,缘何有着相近似的影子?”

  哈哈,到了这里,大家可能猜到黑夜先生所要表达的意思,他是说“孙”这个人物原型距离两位大作家吴承恩许仲琳不会太遥远,甚至可能很近,居于他们之间,否则,他们两人在写作的时候怎会同时联想到这个人?且在书中都着力来描绘。

  只有有着相近的文化渊源,相近的文化传媒,相近的文化底蕴,他们才会同时想到“孙”这个人物,或知晓他原型的大概情形。

  因而,从时间、地点和距离上来推测,黑夜先生作出“孙”乃是江浙、闽蓉之地人的推测,按常理来说,这也是站得住脚跟的事儿。

  各位,且看吴承恩许仲琳两位老先生,分别是怎么样来描述“孙”这个人物。

  西游记一书的作者,吴承恩老先生这么认为,在历史上,像“孙”这么一个行常人所不耻,为常人所不能的人物,按当时人们所接受所容纳的文化底蕴来说,应该是不允许的,为世俗所不容的,即便是有,或是发生了,那也是空前绝后,无有继往。

  是啊,真要有这样一个人物,他的行事方式最后又被世人所容纳,那么,这个人真是太不简单了,他的聪明才智当与历代圣贤相比。

  所以,吴承恩老先生把“孙”这个人物称为无,称为空,合起来叫做无空。又因出于他所悟,便又改为悟空。

  老先生悟出的根据是什么?根据什么说出这个话,做出这样的判断?

  各位,且看传说中的那些功夫,什么无影腿,百变神拳、化空掌、上天入地翻江倒海的手段,这些功夫都是传说,谁也没有见到,多是一些传说、臆想,恰恰是这臆想的东西却极受老百姓的欢迎,符合老百姓的精神需要,老先生便受了启发,悟出了一些道理,孙不但应该具有这等本领,而且还应该是更高。

  孙这个人物在老先生的脑海里渐渐的丰满,他把孙叫着孙悟空,但他又不确定,他想,真要是脱离现实太远,老百姓也不一定应,或是因为生活中孙这个人没有这样的神奇,老百姓不买账。

  呵呵,即便他没有这样的神奇,那也一定是伟大的圣贤,世间至圣,因而,老先生就把孙悟空又叫作了孙大圣。

  为了把孙悟空这个人物传神化,形象化,深刻化,吴承恩老先生就增添了无限想象,把孙想象成是女娲补天时的遗石幻化来,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当然,他这个想象,为后来曹雪芹写红楼,又有了借鉴,

  吴承恩把孙这个人物赋予了神话,无所不能,无所不往,在传说的基础上更上了一层,百变神功直接就成了七十二变,上天入地,翻江倒海,大铁棒变成了金箍棒定海神针,云里来雾里去的轻功夫成了筋斗云,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老先生写的太形象,太成功,深入到每个读者的心里,所以,后世便只知孙悟空,而不知他的原身了,更有现在的一些小说家,在孙是无和空的基础上,再放飞了无穷的想象,直把孙变成了星际超人。

  呵呵,现代的文学作品中,许多作者写神话时,往往借鉴吴承恩的这个想象,把“孙”这个人物又添加了无穷的变化。

  在这一点上,许仲琳老先生就不同了,他写封神虽是夸大,不现实,但他在故事的虚构及其对“孙”这个人物的变化上,没有吴承恩老先生发挥的好,反而显得现实,他写“孙”时,只说孙善能地行,可日行千里,所以叫做土行孙,在孙使用的棍棒上,也没有什么大变化,不过是普通的铁棒,这虽和金箍棒有出入,但都是精铁所制,没有大出入。

  而两位老先生所描述对象的相同之处是“孙”这个人物矮小,善能钻地,顽皮机智,善使铁棒等等。

  各位,黑夜先生认为土行孙和孙悟空有一个相同的人物原型,这里有没有一定的道理呢?

  两位老先生都居于江苏境内,从这一点上来说,在历史上的某一朝,“孙”这个人物距离两位老先生所处的位置不会太远,如果太远的话,两位老先生也就模糊,笔下就不会有他的身影,因而,孙的老家或就在江苏境内,或是离江苏不远的地方,这也是神话人物土行孙和孙悟空的唯一原型,也是两位老先生所共同描述的对象。只是两位老先生的想象力不同,所以,土行孙和孙悟空的形象便有了偏差。

  呵呵,闲言少叙,书归正传,上回书说到四贤八俊齐归周,究竟是哪四贤呢?且听分解,他们是:

  第一贤能姜子牙,能掐会算智谋深。

  第二贤能叫燃灯,气拔山兮势盖世。

  第三贤能黄飞虎,英雄无双第一人。

  第四贤能叫李靖,狡兔三窟有机谋。

  四贤聚会在西歧,成汤定然要翻天。

  四贤本是商家人,殷纣不识让贤良。

  先是拱手让四贤,后让周家八百年。

  文王造下千年基,武王登峰天下成。

  话说武王在银安宝殿接见了四贤,同时又见到了八俊,这八俊又是哪些人呢?他们又是怎么来头,且听说书的来分解与你:

  第一俊杰叫杨戬,一支铁桨变化大。

  第二俊杰雷震子,一声吆喝天地震。

  第三俊杰叫韦杵,一杵在手千军敌。

  第四俊杰叫邓秀,三山关里第一名。

  第五俊杰土行孙,钻墙挖洞最在行。

  第六俊杰是蝉玉,女中豪杰赛须眉。

  第七俊杰叫金奴,手持宝剑利无比。

  第八俊杰是银奴,宝刀在手杀敌凶。

  当时,武王眼光一圈,见到这八人,笑对子牙说:“尚父,你不但为孤带来了贤臣,还带来了几多俊杰。”

  子牙应了,又把他们八位一一介绍。

  或有人会问,写书的,你这里出了差错,怎么能把邓婵玉,一个女流之辈列在八俊中呢?再有,这八俊之中怎么会没有幺奴,没有黄家兄弟呢?你把幺奴写的这么有本事,这么儒雅,俊朗,却没有放在八俊中,是不是写岔了,或是脱离了现实?

  各位,请听作者分说,幺奴在太乙那里练太乙神功,此时还没有来西岐,而武成王黄飞虎的长子黄天化二子黄天禄等,他们虽也是有本事的俊杰,但此时并没有在西岐,而是与他们的叔叔们在一起,在阻击天兵的前线呢,因为他们不在西岐,所以,西岐的八俊之中就没有了他们,也不可能有他们。

  在以后土行孙夫妻与邓秀分别身亡,后来的好事者就把他们三位又添在在八俊中,啊,这皆是后话了,已经不在此部书中。

  或还有人会问,为什么金奴与银奴落在了婵玉之后,排在八俊之末?难道是他们的武艺不精?

  哈哈,这里也有一个原因,主要是他们的年龄小,比邓秀和土行孙都小。当然也还有其他原因,且听吾为你来一一分解。

  当然,武王赞子牙为西岐带来了八位俊杰,但是,这个时候却并没有排序,谁排在第一位,谁是排在第二位,武王没有那个时间,也没有排这个的必要,他要出面一排,必然起争论,谁都想把位次向前排,这关系着自身民族的地位,谁能不争?即便俊杰之间不争辩,为利益所念,也会引得民众之间的争辩。

  排序,显得后此薄彼,这不是一位仁君所做的事,所以,武王当时没有为八俊排序,八俊的排序其实是后来人,也就是一些好事者加上去的,正如现在的一些排行榜,都是民间的性质,政府谁去做这个事?

  那时的好事者,他们认为二郎是人中之龙,功夫在八个青年人中最好,理所当然排在第一位,而雷震子,他虽则是人中俊杰,但与二郎相比,还是要差一截。二郎不怕他的狮子吼,他和二郎相比,二郎是龙,他只能算是虫了,呵呵,算是大虫吧,当然,当初排序之人也是争论了好久才定下来。

  婵玉是一个女流,把她排在八俊中,并不是欺负西岐无人。婵玉虽是女流,但她的武艺高强,在西岐也算上一号人物,另一个,她虽是女流,但通常都是武士打扮,着男人装饰,武王那日在银安宝殿接见群臣时,婵玉正是武士装饰,否则,她也进不了那个殿堂呀?开始的时候,除了西岐的高层将领知道婵玉是一个女流,而在民间和一般士兵中,却只知飞石将军,并不知她就是一个女流,即便是到后来知道了,他们已经普遍接受了她这个人物。

  “啊,邓蝉玉是个女将,真不简单,八俊中有她也是西岐的福分,位列八俊她为女性添荣耀。”

  因而,后人排八俊的顺序时,就把她也加进去了。当然,四贤的排位却是经过武王之语定下的。

  那日,武王笑对子牙说:“尚父,孤身边又添此多贤人,要论此行功劳,尚父当推第一,燃灯大师次之。”

  子牙启:“大王,您言过了,微臣汗颜呀,与燃灯大师相比,啊,我们俩站在一起,可以用这样来形容,一个是鼠,一个是牛,一个体魄高大,一个体形瘦弱,哈哈,大师是牛,我只是那鼠,论形体,论气力,微臣与燃灯大师都不能比,就是论胆量,也不能比,我是如鼠一般胆,一向严谨惯了,而大师千军万马中若等闲,那是多大的胆魄?啊,我体小如鼠,胆小如鼠,实实在在的一只大老鼠,燃灯大师体壮如牛,气势如牛,我们哪里能相比?大王,这首功还是燃灯大师所有呀。”

  闻听此言,燃灯大师亦是哈哈大笑。

  “丞相,你这是笑话我笨吧?论起来,我这个牛还真不如你这个鼠,不错,论体形,牛比鼠大,论体力,我这牛更是比你这鼠强,但是,谈到才智,天文地理,我却是愧不如你,若是论到计谋,论语言,能言善辩,我更是不如你。啊,姜丞相,打王的话很对,此次南疆之行还是亏你,若不是你的计谋,我们怎么能成功?啊,这次你是首功。”

  武王笑看一圈,对众人,也对燃灯子牙道:“两位爱卿,你俩都不要争了,孤不知什么鼠呀牛呀,孤就说尚父这个鼠就是比牛大,黄爱卿,李爱卿,依你俩看是不是这样。你们这次的功劳还排在他们之下,啊,黄爱卿,李爱卿,你们可是心服?有没有意见?”

  摆明了,武王在向着尚父,其他人能不应?

  飞虎与李靖站出班列,一起上前作贺。

  “大王,您是圣明之君呀,鼠大牛小,非圣明之君想不到这么说呀?”

  燃灯大师对子牙说道:“鼠大牛小,非圣明之君想不到这么说呀。大王实在是千古以来少有的明君。”

  于是,他们也一同上前作贺,当时,有史官在旁,就记下了此话,某年某月某日,圣贤武王说,鼠比牛大。

  这史官载史,务求真实,各位,为什么称武王为王,而不称为帝呢?

  有人说,是不是武王这时还没一统天下呢?所以,史官才把他称为王呢?

  其实是怎这么一回事,从武王开始,上追文王(本书为了情节需要,把文王设计为皇封,请谅),天下诸侯都不宵帝这个称号了,因为有许多称帝的皇,都是昏庸的皇帝,最后都丢了祖宗基业,像帝启,帝桀,帝辛(就是纣王,封神里称为纣王,这里亦沿用之)等,所以后来的帝王为了自警,不去称帝,皆称为王,自称为朕,直到秦灭六国,嬴政复恢复帝号,称始皇帝,朕为其专用。后世帝王方才敢自称为朕。

  哈哈,这话又扯远了,书且回头。

  话说武王的这句话脱口而出,他本是无心,可是,他是圣贤,说出的话就是真理,就有史官记下来,鼠比牛大,后来的人辩论时,往往会拿出这个话作为一个论据。

  “圣贤武王有言,鼠比牛大。”

  所以,后来制定历法的人,在制作的过程中遇到了难题,也就是群臣争论不休的时候,正是据武王这个话才得以解决问题。

  这一说,就是西周得了天下之后的事了,任何一个王朝得天下后,都得有自己的一套历法。以各自的帝号记年。

  有了记年才能记事,才能把大王的功绩表述出来。在西周时,周公旦主持定制周礼,修订历法,关于如何纪年这个话题,各位大臣开始争论不休。

  当时,在怎么纪年这个问题上,争论比较大,有人主张以数记年,也就是从一到万再到亿直至无穷的自然数;也有人主张以物记年,主张以物记年的人,一下就搬出各种图腾几十种,要求以每一图腾的形象代替一年,年的时间长度是这么算的,从冰雪消融,蛰虫苏醒过来,百草萌发新芽,为岁首,作一年的开端,称孟春,孟春月为正月,经历了十二月至丑月,为一年的结束,作岁末。此时,日月运行成一周,所以日与月合起来称为明,明为新的一年开端。

  、、、、、、

  当然,此只不过是历法的皮毛,整个历法是一门系统的科学,详细写下来须得花上几年的功夫,在这里只是提到,把它一带而过。

  且说以数记年的大臣,对以物记年的大臣提出了反对意见,民族只有这么多,图腾就那么几十种,总有用遍的时候,而数,自然数,则是无穷尽的,可以无穷的用下去,唯有用这样的纪年才能不会出现混乱。渐渐的,他们就占了上风,且拿出了通用的计数新记法,以武王登基始为元年,再而二年,三年、、、、、、并且每一年皆有对应的月份,正月,仲月,季月、、、、、、

  主张以物记年的大臣,他们非常不甘心,通过周公旦向大王提出,能不能保留以物记年的方法?此法从亘古以来使用,为先贤所倡导,武王乃思想开通的明君,当时,他就说道:“旧法依便可行,但不可与新记法相违背。”

  周旦公为了修订更好更通用的历法,就成立了两个专项工作组,分为以物记年组和以数记年组,这两个小组经过不断的磨合,推敲,共同推算出六十年为一甲子,以天干地支来记数每一年,天干好弄,以已故武王诸弟为序,正恰以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十字代替十数。

  地支却是用物事来表示了,在用哪十二个物事时,提倡以物纪年组的大臣内部就有了不合,开始了争论,他们多是各代表一个民族,那个民族排在地支十二属的前头便是他们争论的焦点,每一位大臣都想代表自己的民族,为各自的民族谋利益,争论了好久,终于选定了几十个,大概有牛龙虎兔,猪羊马猴、、、、、、经过一层层筛选,就如选超女时海选,比赛,决赛,在几十种物事中再甄选出十二属,以便十二月份与十二个年头对应,这个竞争虽是激烈,但最终还是敲定了十二个,但由谁排在第一位,却是争论过程中焦点中的焦点,排顺序嘛,谁都想把自己民族的图腾放在前面,那是多有面子,为自己的民族争得了荣誉。

  按理说,龙是中华民族之象征,以龙为图腾的民族肯定是排在第一位,但是,在那时候,龙还没有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相反,牛倒是姬氏民族的象征,是他们的图腾,简洁些的说,周旦之祖后稷本是以耕作为主,因善耕农才被帝尧称为后稷,呵呵,后稷两字的释义就是一个农官,牛亦是其信奉之神,他所在的民族正是以牛为图腾,而且,在那个时侯,还没有人将大王和龙的形象对照起来,大王也还没有穿龙袍的习惯。呵呵,就是想穿龙袍,也得有那个条件?龙袍代价是昂贵的,纺织漂染的技术还没有成熟,到那里去做龙袍?就算是大王,在那时也穿不到龙袍,所以,龙的位置就没有理所当然的排在前面,龙图腾也没有排在了十二属的第一位。

  哈哈,按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天上的龙当之无愧的排在第一位,下面才是其他的物事,至于耕牛,排在哪个位置,它的地位都很难确立。而且,龙图腾民族发展到后来是特别强大,他们信奉着天上虚无的神龙,并不信任人间的帝王,各位,非是他们不信任武王,成王,而是不信任商纣王,毕竟武王刚得天下,他们对武王还不怎么了解,呵呵,一切都需要时间,慢慢接触才能理解嘛。

  龙图腾民族强大,自然闹腾的厉害,武王称为一代圣贤,打天下就是为了解救民众疾苦,各位,无论武王争夺天下的理由是姜子牙为他设定,还是他与一些先贤先知所定,但既然有了解救天下苍生这样的口号,他就得做出行动来。在龙图腾民族闹腾厉害的时候,他就应有所表示。

  “大王,我们民族图腾来自天上,世间独一无二,至高无上,理应排在首位。”

  听了这话,武王就准备开口了,啊,啊,是,是,是吗?

  呵呵,他得清清嗓子再说话。(至于他是哪个帝王这里记的不太清楚,姑且说是武王吧,或是成王,武王死的早,在他之后就是成王,当然,成王的家也由周公旦当着。)总而言之,是、是的不实之声,总被龙图腾民族的首领得到了机会,他们早就跪下,等着谢恩,这个时候自是三呼万岁,迫不及待颂了恩。

  以牛为图腾的民族,有周公旦及其一些姬姓子孙为代表,周公旦和武王一样,这时候都不便说直话,防着有偏袒之嫌,如是偏袒露出过甚,一些图腾民族的民众闹的将会更加厉害,刚刚建立的国家秩序或将毁于一旦。

  周公不开口,并不表示下面的姬氏子孙不开口,所有姬姓的支系子民,都以牛为图腾,他们是当时的望族,很强大,怎么能甘心以龙图腾的民族为首?这对他们民族来说,也是太过丢人了吧?

  因而,他们在龙图腾民族首领跪倒谢恩还没有爬起来的时候,就诉诸与武王。(或是成王,这时距离武王得天下已经有些年头了)

  “大王,龙是神秘的动物,在这里谁也没有真正见过龙的原身,即便画也没有谁能画的清楚,或是八爪,或是两首,谁见过呀,多是一些传说,我们牛图腾民族的人民辛辛苦苦,勤勤恳恳,世代耕作,为人类的繁荣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到头来却排在没见过面的龙族人后边,我们不服气。”

  呵呵,这时候的争论或有些像清代划分八旗,在名次的必然要比别的民族优势,成为贵族,统治他人,为此,各族皆是据理力争。

  当然,这话要搁在其他帝王头上,那谒见的人也没有好日子过,必是死罪。

  所以说,武王是圣贤,他继承了文王的贤能,而成王又继承了武王的因素,也自称着圣贤,因而,听到这个话,武王(成王)接受了。

  “是,是,是吗??啊,啊,孤再想想!”

  哈哈,要不然,世人怎么说武王是圣贤呢?他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呀,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原因,天下初定,武王急于安抚人心,本民族的利益自然还是排在首位,攘外必先安内,以牛图腾为首会使本民族更加和谐,更加强大,所以,武王没有多想,过了一会就说:“啊,牛爱卿的话也有道理,那么,把牛图腾排前面吧?”

  大王的话就是圣旨,说过了就得执行,但武王这时候说的话还带着问号,还带着商量的口吻,也就是说还能推翻。

  以龙为图腾的民族听到大王这个话自然是不乐意,这不是欺负人吗?武王呀,您是徇私舞弊,武王呀,你妄称圣贤。

  他们在嫉妒之余,就发了誓言,怎么也不让牛图腾民族排在第一位,可是,武王已经说过的话,该怎么改变呢?

  对,唯有以王话治王化,才能取得胜利,于是,他们就引经据典,发现了史官的记载,某年某月某日,圣贤武王讲过,鼠比牛大,有了这个典故,他们高兴了。

  哈哈,鼠都比牛大,当然鼠族排在前面,否则,这岂不是违了圣贤之语?再有,鼠族都比你牛族大,我们龙族岂非是更大?更排在前面,呵呵,按圣贤的话来分解,你们牛图腾只能排后面的后面了,看你以后还牛什么?

  因而,当他们引用了这个典故后,武王{成王}一时不语,只能宣布这个话题稍后再议。

  这一会,龙图腾民族的首领看到了希望,他们需要得到鼠民族的帮助,但是,鼠民族太小,这次图腾选举他们没能选上,呵呵,海选时就淘汰了,这可怎么办呢?还是龙图腾民众有信心,他们千里迢迢到了南海之颠,把鼠图腾民族的首领请来见武王。

  “大王,你某年某月某日讲过鼠比牛大的话,如果圣言不需,那么,鼠图腾应排在牛图腾的前面,坐第一位了?”

  这一下,众大臣谁也不敢多嘴,是呀,圣贤武王说过的话,谁敢推翻呀?

  当然,龙图腾民族只不过是想压牛图腾民族的气焰,根本就没想让鼠族人占第一位,他们还想坐第一位,可是,所有的典故上都没有这样写,龙比鼠大是事实,根本不会有人写,也不会有人写,但没了典故,他们就没有理由翻到鼠族之前。

  到了这份上,他们只有推鼠族了,不推都不行了,要不然,又怎么能把牛图腾首领的话压住?

  “大王,鼠比牛大,这里有典故。”

  典故?是呀,这话我说过,那是为了让尚父压制燃灯国师才这样说,可不能否认了,自打自嘴巴,若是那样做,臣下以后还能称自己为圣贤吗?

  武王想到这会就开了金口。“牛爱卿,龙爱卿,你们都不要争了,啊,这不过是一个排序,谁前谁后,也没有什么了不得的事,既然有这样的典故,那么,鼠爱卿就排在牛爱卿的前面吧。”

  当即,两个图腾的首领就换了顺序。鼠前牛后,牛族首领这能高兴吗?可是,不高兴又怎么办?总不能当面去反驳大王,让大王自打自的嘴巴。

  怎么办?只有报复,报复龙族首领,是他把自己的首位夺去了。

  啊,我们若是认着这个哑巴亏吃了,牛图腾排在了鼠图腾民族的,那么,龙图腾排在什么位置呢?若龙图腾民族与鼠图腾民族勾结起来,鼠图腾甘愿排在龙图腾的后面,我们扳来扳去的石块岂不是砸了自己?龙图腾更排在前面,牛图腾是更排后面?

  牛图腾民族的首领心理有点不爽,他们也就引经据典,向武王禀道:“大王,鼠比牛大,不错,这话是你说的,但那是为了排四贤和八俊的位次才定下来的,既然这事引经据典了,那么,我们就引经据典,今日各图腾民族的排序何不就安照四贤八俊的排序,为后世留下十二属相的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一段佳话。”

  “牛爱卿言之有理,好,好,孤准了。”

  那时天下已定,姜子牙分封齐国,武王是闲来无事,一时兴起,就同意了他的观点,按四贤八俊的位次定了十二生肖,以四贤八俊中每人或名或字或号或形命名这十二属。

  哈哈,这事也只有圣贤能作得。其他人那里能作得?况且,四贤八俊这个时候多已死去,留下他们的名字嵌衔在里面,也算留作纪念吧,各位,且看武王是怎么排。

  子牙为鼠,以子名之。(衔之于名)

  燃灯为牛,以丑名之。(衔之于形)

  飞虎为虎,以寅名之。(衔之于名)

  李靖为兔,以卯名之。(衔之于字)

  杨戬为龙,以辰名之。(衔之于名)

  雷震子为蛇,以巳名之。(衔之于号)

  韦杵为马。以午名之。(衔之于名)

  邓秀为羊,以未名之。(衔之于号)

  土行孙为猴,以申名之。(衔之于形)

  蝉玉为鸡,以酉名之。(衔之于字)

  金奴为狗,以戊名之。(衔之于名)

  银奴为猪,以亥名之。(衔之于名)

  这十二生肖一定,众皆赞武王为一代圣贤,各民族因武王之语,也不复有异,遂使十二属得以流传后世。

  这正是:

  一代天骄是武王,九州归一八百年。

  十二生肖从此定,千古留存世诵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