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抗战老兵和他的儿子 第一百三十一章
作者:笑言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人事调动这么大的一个事情,李局长竟如此爽快地就表了态,不仅楚茂源没想到,就连方惟平暗地里也觉得多少有点出乎意料。

  当时各级政府审计机关成立时间不长,尚属新建单位,虽然人员编制不是问题,但地区局的李沛然局长在各种公开场合明确表示:审计机关担负着对国家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职责,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因此,在人才的选调上,务必慎重行事,好中选优,以确保审计机关人员素质的高标准。

  “宁缺勿滥。”这句话几乎成了李局长的口头禅。

  所以方惟平心里明白,向李局长推荐人才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如果李局长认可了,那叫举贤荐才;万一他要看不上呢,那以后这上下级关系还真的有点不好处。虽然地区局对县局并非垂直管理,但存在着业务上的指导与被指导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是,下一级政府对其审计机关一把手的任免,按规定应征求上一级政府审计机关的意见。所以说方惟平办这事客观上还是存在一定风险的,尽管他看好楚茂源,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谁知道李局长会怎么想呢?!

  李局长英明哪,他既没有说“我考虑考虑”之类的套话,这样一方面无疑给足了方惟平面子;也没有说同意调动,而是说可以借调——至于最后能否正式调入,那得等“条件成熟”。这“条件成熟”四个字,从另一方面也给他自己留足了回旋余地。

  但话说回来,李沛然局长能够在非常短暂的时间内就有了这么一个表态,而且欣喜之情溢于言表,除了方惟平的大力举荐,不能不说他对眼前的这个年青人产生了良好的印象。

  楚茂源究竟凭什么打动了李沛然局长?

  首当其冲的当然是他的业务能力。平安县酒厂规模不小,而且曾经红极一时,是平安县有名的利税大户,在当地产生过较大影响。这样的一家国营企业,无论在资产规模和负债规模上无疑都相当庞大,供、产、销环节的业务量在鼎盛时期完全可以用“气势恢宏”来形容,而多品种、多步骤的工业会计核算体系,其复杂程度远远高出其它行业的会计核算体系,这一点,为会计业界所公认。这样的一副重担,由一个二十几岁的年青小伙担纲负责,而且表现出色,不能不承认他有着强烈的上进心和过硬的业务素质。这么年青有为的人才干审计工作当然再合适不过。

  但这并不是唯一打动李沛然局长的地方。那触动他敏感神经的,让他情不自禁流露出欣喜之情的,并最终促使他爽快表态的,是楚茂源的文才。

  李沛然局长看到的是一份在他看来是生动的、有相当文采而又具有一定深度的年度财务分析报告。虽然这种性质的报告不可能有太多的文学性,但他从那些灵动的字词之间,仍然感受到文字之美、文学之美。这样别具一格的报告,在一定程度上破除了那种八股文般冰冷僵硬的公文表述模式,为报告的使用者在理解会计报表基本信息的同时带来愉悦的阅读感受。尤其可贵的是,作者在分析平安县酒厂效益下滑的主要原因时,列举了“过度扩张”、“市场剧变”、“盲目促销”、“调整不力“等几个方面,均非人云亦云的泛泛之谈,更是体现了年青人能力与文才难得的统一。

  文才之所以特别能够打动李局长,这要从他的从政经历谈起。

  李局长早年供职共青团系统,长期担任文化宣传工作;之后转调行署办,从秘书干起,历任副秘书长、秘书长之职;现在牵头成立行署审计局,正是从行署秘书长任上接受组织的委任。

  有意思的是,李局长主政行署审计局的同时,他还兼任着一项特别的职务——平安地区文联副主席。

  这么一说就明白了,李沛然历来就是个笔杆子,也是行署机关里有名的文才,所以当他看到楚茂源撰写的财务报告中有隽永的文句,自然而然地就触发了他的惜才之情。

  当然,李局长的这些情况,是他在借调到平安地区审计局工作之后逐渐了解到的。

  当年他在办理借调时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