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动漫全才 第八十四章 论引导 中
作者:敛锋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在2001年的时候,网络上已经有很多人在“批判”近年来国产动画严重落后之类的问题了,而由于在这个时间段能够上网,或者敢于上网发表意见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些才能,所以他们的论证过程勉强还是可看的。

  当时蓝猫也好喜羊羊也好都还没有出现,国内大长篇动画一般都是海尔兄弟这种,所以未来十几年中流传甚广的“半兽人”类型定义还没有流传开,但“国产动画因循守旧”之类的理论和具体实例什么的也已经被举了不少了。

  只不过当时这些对国产作品恨铁不成钢的人完全没有注意到,在和国动画那边其实固化现象要更加严重一些。至于漫画,基本被三大社霸占的市场其实更加不用说了。

  所以,也就更没有人注意到,他们对国产作品的不满,其实重点并不是在于国产真的有多么难看,而只是因为那些国内动画从制作时起便很少考虑到批评者那个年龄段的观众实际需要罢了。

  换而言之,那只不过是个最基本的“缺乏商业化”而已。

  反观和国动画那边,尽管在常志昊的眼中,2001年和国整个动漫行业已经在走下坡路,但由于商业因素上的持续挖掘,使得和国动漫作品一直都还勉强保持在“流行”之中。

  而正因为和国本身的成熟市场,使得每部作品——无论动画漫画——在制作之前都已经相当充分地考虑到了观众需要,或者说从一开始就已经进行了必要的取舍,所以在单纯的针对性上面,和国作品具备的优势的确是很明显。

  但是,也就仅此而已了。

  打个比方的话,就好比现在的金茂漫展,和十几年后的漫展相比,充其量是后者的coser数量增加了,展会项目变得专业化了,摊位由于物流行业发达“商品”略多了一些而已。仔细看一下的话,比起2001年其实也没多少进步。

  尤其是在参与者对动漫本身的热爱上,恐怕后来的那些还未必比得上前人。

  具体进一步细化到“未来”的同人展上,国内的同人展会规模虽然比之和国的cm(icmarket)还要差上不少,但也已经出现了单靠卖同人本便赚的盆满钵满的摊位。

  这些好歹还算是正规社团,只不过商业性和专业度比其他业余社团要强上不少。可那时候也同样产生出了自己什么都不画,直接印别人作品来卖的强者,更能做出从和国18禁作品里“摘抄”过来吸引眼球的程度。

  当然这种胆大妄为的家伙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比如在某次同人展上,有关部门的一次临时抽查就直接送这位进局子了。虽然听说这货不但在展会现场大闹,被放出来之后还拼命说自己是被小人举报……

  他也不想想,难道有关部门的人就是傻瓜?随便有谁举报就直接把当事人抓进去的?说到底还不是因为他自己准备的本子很黄很暴力的缘故?

  ……

  “师傅你自己就不喜欢那些呵呵哈哈的题材?”

  “喜欢?我可是读书人,就算看也是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

  “是是是,你说的这些我都懂。”

  “年轻人就要好好珍惜时间和身体,批判得太多也是会影响健康的,明白吗?”

  ……

  刚到帝都的时候,常志昊跟着乌托邦美女去过的北太平庄那边,漫画店里充其量只有一些单幅的漫画临摹稿件。而直到这一片地区不再具备漫画圣地功能时,常志昊也没记得会有谁把自己的同人本放在店家用于交流的。

  而在和国,同人本被拿出来寄卖也并不是什么稀罕的事情。

  两国市场的发展程度存在着决定性差别,那么在“爱好者”这个档次上,能够产生带动作用的组织形式自然也区别甚大。

  在2001年的漫展摊位上买点logo都打不上的小商品,充其量记住的只是摊位背后社团的大致名号而已。具体跟摊主也好,看板娘也好讨论了什么内容,基本上是转头就忘的事情。

  而和国那边自然就不一样,你花了钱买到了署名的印刷品。只要不是回家以后直接丢进火炉里,多多少少这东西的存在本身就会让你有意无意地瞟上几眼……

  2001年的国产动画里,不仔细看的话你连角色到底穿没穿上衣都记不住。

  和国同期不用说,别说同期,提前二十年撕件上衣都会让你激动半天。

  有句俗话可以歪打正着地用在这个地方——

  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

  你没有省吃俭用地存钱买这买那,各种意义上的看过就忘看不看都不要紧,想要记住相关内容根本从一开始就是强人所难的吧?

  当然喽,和国那边电波不对的就算买了也没有用。从看片时起就不断涌现的“我裤子都脱了你给我看这个”思维,通常只会给消费增加负面意愿而已。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从一开始你最起码已经是拿好了钱准备“买买买”的。

  “不在乎”和“失望”比起来,怎么都是后者被悄然摆布的程度比较高吧?

  ……

  “我说师傅,单纯分析原理是很容易,但增加商业因素这方面从来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岂止是不容易,缺乏整个产业链的情况下跟对面硬碰根本是自寻死路。”

  “那么,我们要不要先找个力所能及的方向来慢慢进行呢?”

  “没问题啊,从杂志到网游不都是这么做着的么。可现在的重点在于,你想慢慢来的时候,别人可不会在原地等你。”

  ……

  常志昊在与小鲁弟弟的对话中提到的担心,实际上才是当年真正的问题所在。

  2001年的时候,我为歌狂这部动画在当年其实并没有掀起什么太大的波澜。

  明眼人一看就是借鉴gainax彼氏彼女题材的作品,越往后越在回忆里被不断美化,甚至还不时被抬到了“经典”层面上。

  但由于美影厂在当时的种种客观条件限制,这部动画越是尽可能商业得彻底,越是被真正的商业吞噬到渣都不剩……

  常志昊自己知道,而小鲁弟弟这边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在2001年知道的是,《我为歌狂》实际上是之前魔都美术电影制片厂《宝莲灯》赚钱之后,才能沾光立项的。

  而且仔细从题材上看看的话,学生不务正业,不认真学习去搞什么音乐,谈什么恋爱,通常情况下根本不会等到播出就会被家长们铺天盖地的怒斥淹没掉了。

  但是,似乎正是因为这部作品当时影响力太小的缘故,使得原本理应出现的这些浪潮反倒一直没怎么冒头。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原本必须遵循的,对于动画立项就要参照“动画作品要有教育意义”这“制作之本”的行内规则来说,能够成功擦边本身就相当值得庆贺了。

  但是,光是立项其实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这部动画之所以美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开绿灯,实际上也是因为它就算失败了,对美影厂本身也不疼不痒。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常志昊十几年后看到的当年制作人员私下吐槽中,曾经有过对这方面的隐约介绍。

  《我为歌狂》从导演就不是上美影的嫡系,这位导演出身在帝都,原本应该是在帝都那边的动画厂工作,但不知为何被“分配”到了魔都美影这边,那么显而易见地,如果项目本身出现了问题,美影厂虽然不至于直接用“临时工”来推脱,但想必也有类似理由可说吧。

  然后,一部作品光有导演是无法开工的,别的不说光是底层动画师都得要不少人,这方面我为歌狂是怎么解决的呢?没办法,只好照例从实习生里找,据说动画师这边经验最高的也不过只有三年而已。

  那位爆料者也是当初其中一员,他对于兄弟们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还能保证没有出现大的画面崩坏相当自豪。这一点常志昊也是很认同的,要知道在2001年和国动画已经有不少外包的了,棒子国那边外包回来的结果经常死惨不忍睹,播放事故级的问题出了好几次……

  再然后,光有画面还不行。后期什么的不说了,音乐什么的总得解决吧?

  导演当年很是新潮,等于间接吸取了和国动画制作委员会相关经验,从一开始就把音乐部分外包给了专业人士。所以虽然后来剧组在音乐方面没有什么收入,但藉着胡彦斌的名气,对动画本身倒是有了不小的促进。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问题,光有人员和流程依旧没用,资金才是最最关键的!

  美影厂据说每集只给了一万二的经费,那么工作人员们即使全是实习生,这点钱其实也不够开工资的。没办法,只能拉赞助了。据说直到某冷饮品牌的资金到位之后,剧组制作金比之前翻了好几番,《我为歌狂》才终于得以顺利制作下去。

  总之,这部作品在当时还尚未达到口碑作的层次,十几年后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正面评价,但是大多数观众其实已经记不太清楚这部作品到底在讲述什么了。

  在各方面不成熟的情况下强行融入商业因素的结果,最成功的案例也不过如此。

  眼前的道路要想走好,真的很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