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仙女 第一百五十二章 背井离乡
作者:都市风高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温腾飞,正如陶梅所说,他真的是就读于江华农业大学农业学院。从一个穷山沟以优良的成绩考入大学,所能选择的专业那么多,他却选读学农而不学工不学文也不学政,完全是出于对家乡割舍不掉的爱而选择的。

  他的家乡阿坝很穷,却很有名,因为它有世界闻名的旅游区,一个是黄龙旅游区,一个是九寨沟旅游区。特别是神奇的九寨沟,以高山湖泊群和瀑布群为其主要特色,集湖、瀑、滩、流、雪峰、森林及藏族风情于一体;因其独有的原始自然美,变幻无穷的四季景观,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而被誉为“人间仙境”、“童话世界”。这里的高山湖被当地人叫作“海”,大家也就习惯叫作海;这里“海”数不胜数,有镜海、天鹅海、五花海、箭竹海、熊猫海、火花海、长海、牛海、老虎海……这些海的水是五彩缤斓而又是透亮的;而这里瀑布却是重重叠叠,比那些一泻而下的瀑布更显得精彩无比;而这里的雪峰嵬嵬,直入云霄;森林也是五彩缤斓的,一进入秋天,又是红又是绿的又是紫……九寨沟的那一样都是精彩神奇而又是神秘的;每一座山每一个海子每一帘瀑步每一棵树每一棵草都是一个神话,都有着美丽的传说。这里有着山和水的和谐,人和大自然的和谐。这里的美,是原生态的,天然的。在一九八二年它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为,一九九七年底又正式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网络。而到这里来旅游的国内外旅客一年四季络绎不绝。

  然而,他的家乡穷,他的家更穷。他居住的那个村落与世界著名的旅游区九寨沟在距离上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同那些远道而飞来车来的游客来比很近,而从他那个村子到九寨沟的交通来说,很远很远,全因不通车,全都是步行,总是翻山越岭,一个来回一个白天的时间也走不了:要不,就是起早摸黑赶去,要不,就是太阳落山后摸黑往回赶。他在读上大学之前却是一步未踏进去过。高考结束以后,他约好几位同学,结伴到九寨沟一游,好拍几张相片留念。选了天气特晴朗的一天,他们几个男女同学兴高采烈地在农历十五清晨的月亮还未下山,就往那赶,但到门口一看,就被吓回头了,那门票也实在太贵了。他们在门口捡到一张旅游区的导游图和一份温介,大家围在一起观赏,以观图代替观景。从此以后,他就暗下决心要把九寨沟游个够。因此,在开始报考大学专业时就报了旅游专业,读旅游饭店管理。他知道导游是一个不用花钱的游客。

  读上大学之后,有空,他就到学校所在地的东州市各个旅行社推介自己,想当导游,在假期带团到九寨沟。虽然,没有到过九寨沟,而在九寨沟捡到的那一张导游图和温介还带在身上;他已对旅游图所标示的每一景点景色都背得滚瓜烂熟了;又凭着自己的想象力和口才对每一个景点景色加以精彩的描写;那些旅行社看他是阿坝人,又看他讲得那么精彩,还以为他不知到过九寨沟多少次了,就满口答应了他的请求。他去当导游主要还出于另一个考虑,得在放假期间挣到下一个学期的生活费;如果不带团做导游就得去找其他活干。第一个学期的十一国庆节一放长假,他马上同他认为最可靠的一间旅行社联系上了,第二天就带团到九寨沟。

  第一次带团坐飞机,有一些紧张,他不但没坐过飞机,甚至连飞机场都没去过。旅客在飞机场集中的时间是早上六点,他却在四点就到了飞机场,整整提前了两个钟头。有经验的导游是不用这么早就赶到的。他之所以这么早就赶到机场是想把登机的各项手续的办理地方和过程摸清楚,也把班机在哪个登机口登机都摸清楚,免得到时手忙脚乱,好让旅客对自己像是一个很有经验的导游的印象。

  带团从广州登机到成都,又从成都登机到黄龙,他对这一切是那样陌生,却又显得那样胸有成竹。他的这个团的成员是年令比较大的,而他一路上对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照顾得很周到,一点也不像第一次带团的样子。

  在黄龙一下飞机接着就游黄龙。黄龙的景观让他第一次大开了眼界,特别是金沙铺地、五彩池,即使经过人工的精雕细刻也不会那么精彩,那么巧夺天工;这让他不禁从心里发出一声声惊叹──大自然真有鬼斧神工的造化!

  第二天,他一进入九寨沟,那五光十色的景色,一下子就让他心花怒放;他的心就好象要飞起来了!这就让他不知怎么样来形容这里的景色了,就单单说那些高山湖泊──那些海子──天蓝蓝水蓝蓝,天透亮水透亮,山绿绿水绿绿,山五彩水五彩,又有着茫茫大海般碧波的光芒。他感到很遗憾,没钱买上一部照相机,把这一切精彩拍下来;他的那一部手机也就一百来块买的二手货,是不带摄像功能的;他更觉遗憾的是自己不是文学家,而腹中没有丰富的美丽词汇来形容它;他还遗憾自己不是诗人,而不能找到丰富的美丽辞藻来描写它;他也遗憾自己不是画家,而不能把这里的精彩一一画了下来。

  在他的家乡所能看到是凝重的大山,汹涌的急流,是险山恶水。而岷山之麓的九寨沟,晚秋,山梁银装素裹,山坡彩林尽染;山沟那花样般的绿水汩汩而流不止;瀑布则是叠叠连连、湍湍而泻、水花四溅;而那些海子的水静得美得像镜像画像霞像花又像玉……他从来没看过这样美丽而又神秘的景色;那五彩缤纷的连绵秀丽的景色,使他的心在飘荡,任由感官和心灵去享受这一切;他在梦幻之乡徜徉,入了迷,着了魔,竟至忘记自己是带团的了。好在到了景区,带团的主要任务是地接社的导游,他时不时还能抽空看一下那些美景,对着那些美景发一会儿呆,发一会儿感叹!这就让他觉得没看够;他真是流连忘返。而以后,他来过九寨沟多次后,还是觉得没看够,那是因为九寨沟的美怎么看也觉得看不够!

  每到寒暑假或节假日,他都去当导游。这样一来,他也就走了很多地方,bj、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凤凰城、张家界、武夷山、西双版纳、华山、黄山……好多著名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他都去过了看过了。虽然它们各有千秋,但是他觉得最好看最耐看最看不够最看不厌的还是他家乡的九寨沟。

  而带团到九寨几次,他就发觉了一个同样的问题,就是那些游客都是高高兴兴地游,却是辛辛苦苦地吃。因为这里的伙食也的确是差了一点,不但少R,连蔬菜也少,每顿的蔬菜都是少不了土豆。而从gd那一带过来的游客都不大习惯吃土豆;用土豆来做餸的感觉,就好像是用红薯来送米饭,感到不好受;但这不能责怪接待的饭馆。

  他的家乡是在位于我国sc省西北部的少数民族聚居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境内。他的家乡──阿坝地区,在岷山之麓,所能种植的农作物很有限,除了土豆蚕豆青稞普遍种植外,其他农作物很少种植,因此,在这个地区不但粮食缺乏,连蔬菜也缺乏;不但粮食要从其他很远的地方运进来,连蔬菜也要从很远的地方运进来。这样一来,不但当地的农民粮紧,而且长年累月都很少吃到蔬菜。在这里不但R贵,连蔬菜也贵。通过这一年带团,他已看到,当地的旅游事业发展很快,而物质匮乏,如果这个瓶颈问题不解决,也就势必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影响家乡的经济发展。他暗下决心,要改变家乡这种状况,所以在读完大一后,他就申请改了专业,要读种养专业。

  他正在读的是旅游专业,现在要改读专业,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最困难的是要交钱。钱对他来说是最大的问题。他读大学的学费除了父母打工攒下的外,基本上靠助学贷款,而生活费大部分都是靠自己带团和打其他零工所得的微薄收入,才得以解决。现在又要交转专业的费用,即使是一千几百块,对他家来说也是天文数字。但是,学校的各级领导在他的真诚和坚定的要求下,还是被感动了,同意他改专业,也免收了他的钱。

  他在申请改专业时,系主任担心他是一时冲动,就问他:

  “你为什么要改专业?”

  “为的是父老乡亲!”

  “就凭你一个人的力量能改变家乡的状况吗?”

  “什么事都得有一个人开头!”

  “我知道你的家乡很穷,好多人选择的是逃离,而千方百计逃离山沟;而你所选择的是回去,你认真考虑过了吗?。”

  “不错,我的家乡很穷很穷,这,我认真考虑过了。但我不会固守这一份贫穷,更不会没有精神地去固守;山沟养育了我,我要用我的心我的身来回报她!我离不开山沟,我离不开荒原!”

  不错,他的心他的魂,是属于荒原的;他的心他的魂是属于长满格桑花的那个广袤的荒原的!

  系主任看他那么坚决,才同意他改专业;他也为有这样的学生而在心里感到高兴和自豪!

  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商品社会里,许多大学生所向往的是“仕途经济”;奔向的是大城市发达城市,杀去“北上广深”,是他们的首选;宁肯在这些城市里“蜗居”,当“蚁族”,当“漂族”,也不想离开这一个跑道。他们不愿意到经济不发达的地方去,更不愿意到西部去,虽然那里有着不少和不小的发展空间。

  在一个个大学生都是在一个一样的跑道上狂跑而随大流的年头里,温腾飞却作出了这样择抉,选择离开这个跑道,选择逆流而上,这就不能不令系主任刮目相看了!系主任觉得他有着与大环境格格不入的内心世界,有着离开这个跑道、逆流而上而忠于内心世界的勇气,相信他会成功,一定会成功!

  温腾飞五岁的那一年,父亲温石生和母亲周小兰就东渡到gd打工了,为的就是给全家挣口粮和给他兄妹俩挣学费。他和妹妹白雪是和祖父母一起在荒凉的山沟里生活。而他兄妹俩已有好多年没看到过父母亲了。可是,父母亲打工打了那么多年,还是家徒四壁,家贫如洗。母亲不识字,父亲懂得的那几个字,是从爷爷那学来的。而在每年的春节前,父母亲都会在给家寄来的一个很小的包裹里夹着一封薄薄的信;信里的那些字写得歪歪斜斜,而内容基本都是一样的:说建筑商要赶工,春节不放假,回不去。实际上父母亲是舍不得花路费;平时这个钱都舍不得花,春节期间火车大巴车都提价了,就更舍不得花这个钱了。

  年三十晚,在家家户户吃团圆饭的时候,父母亲虽然也上街买回了几两肥猪R,炒上一两个菜,算是加菜了;但他俩面对饭菜怎么也吃不下;两颗心总是牵挂着远方家乡的年事已高的父母亲和两个还小的子女。俩人你劝我,我劝你,你安慰我,我安慰你。这个说,孩子他妈,放心吧,孩子不傻,会照顾好自己的;那个也说,孩子他爸,放心吧,孩子聪明,会照顾好自己的。这个说,不知道妈妈的身体怎么样了?病怎么样了?那个说,这也是,好几年都没回家看过她老人家了,明年,明年,我们一定回去。

  本来是想互相安慰的,可经这么一说,就越安慰越伤心了,泪水再也止不住了。一家子人一年到头也不能团聚一次,他俩对着温单的年饭,食不甘味。虽然,说明年一定回去,但是到了明年,中秋过去了,春节到了,还是不能回去,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真是“霜鬂明朝又一年”。一年复一年,年年如此。俩人,还是这样,在年三十晚,遥望着家乡,又重复说起前几年春节说过的话,又流起了一样伤心牵挂的泪水,乡思乡愁乡恋又一样一齐袭上了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