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维度的主神 第一百零五章最后的战争
作者:Tion魔的小说      更新:2017-12-05

  最后需要重点提及的是大明帝国这几十年来在人文领域的发展,这也是杨烁最为看重的,武力可以征服世界却无法统治世界,最终统治世界的还是要依靠文化的软实力,而不是军事的硬实力。

  人口方面,这几十年来,杨烁或者说大明帝国文阁极力奉行的国策就是此消彼长式的殖民策略,一方面大肆掳掠殖民地的人口,男人阉割后当劳工,女人卖给国内的汉人,促进汉人血统人口的增长,然后再反过来向殖民地输出汉族人口!

  在这一国策的鼓励下,这几十年来,帝国本土及所属殖民地的非汉族人口急剧减少,比如倭国人,现在基本上已经找不到了,比如东南亚土著人,早在十年年前就被灭绝了,又比如印度人,刚被大明征服的时候,印度国内还有八千多万人口,可现在印度本土已经只剩不到三百万土著人了。

  与之相对的是,几十年前大明帝国还只有十亿左右人口,可几十年后,大明帝国的人口却爆炸式地增长到了二十五亿六千多万人!而且这二十五亿六千多万人都是清一色的汉人,都是大汉民族的子民,没有任何非汉族人口。

  二十五亿六千万人口,这是个什么概念?

  要知道当时世界上的总人口也不过区区十亿多,也就是当今世界的人口不过汉人的一半,也就是汉人的人口已经够占领世界了!

  更何况经过杨烁的屠杀掠夺人口之后,估计非汉族的人口已经只剩下一亿不到,或者欧洲大约有五千多万人口,非洲大约有三千多万人口,另外一千多万人口则分布在其余的各大洲上!

  毫无疑问,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大明官方的鼓励生育政策和生儿育女发钱的政策对于人口的增长起了决定姓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非汉族女人,比如倭国女人、东南亚土著女人,印度女人,澳洲土著女人,印第安土著女人等等都替汉族人口的爆炸式增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在文化上,大明帝国所奉行的也是残酷的灭绝政策。

  一旦沦为大明帝国的殖民地,所有非汉字以外的文献一律会被禁毁,所有汉语以外的语言都会被官方强行禁止,事实上,这项政策有些多余,因为在残酷的种族灭绝政策面前,文化灭绝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如果一个种族都被灭绝了,那么他们的语言、文化、习俗等等也就失去了生存的根基。

  取代他们占领殖民地的都是汉人,既然是汉人说的当然是汉语,写的当然是汉字,又有谁会去传承那些生硬难懂的异族文字和语言?

  当然,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例外,他们的职业就是要发掘这些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语言、文字和曾经辉煌过的古代文明。

  总而言之,经过了几十年的大发展之后,到了华夏历3660年,大明帝国已经成了当时世界上绝对的超级大国,所谓的西方列强站在大明帝国面前,就跟蚂蚁站在大象面前一样渺小,要不是因为路途遥远,兵力投送和后勤补给困难,大明帝国分分钟就能把欧洲给扫平了。

  欧洲,法国。

  杨武杨奇等人的北路大军正沿着大路往巴黎浩浩荡荡地开进。

  待一切准备就绪,百万大明军就在杨武杨奇等人的率领下悍然翻越了乌拉尔山脉动,向欧洲发动了闪电般的进攻,而当时的欧洲仍旧是一盆散沙,各国之间混战不断,不得不说大明帝国礼部的外交工作做得极其出色,成功地挑起了欧洲各国之间的混战。

  在抢修铁路的同时,杨武杨奇等人也没有停止征服欧洲的脚步,百万大军兵分三路向欧洲腹地发起了全面进攻,北路军约二十万兵力,往西进攻瑞典、芬兰、挪威,南路军约三十万人,往外高加索、伊朗、奥斯曼帝国方向进攻,李定西亲率五十万大军挥师杀入乌克兰、波兰。

  三路大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席卷了整个欧洲,灭国无数,同时,大明帝国远在中亚、中东、东部非洲、印度的殖民军团也配合中央军向西亚的伊朗、奥斯曼,中亚的高加索方向发起了进攻。

  六个月后,李定西率领的帝国北路大军基本扫平了北欧、东欧、西亚诸国,征服了近千万平方公里的疆域,同时也修通了莫斯科至欧洲之间的铁路线,

  当然,这条铁路线上躺满了白奴、印奴、黑奴和俄罗斯奴隶的累累尸骨,据后世史学家统计,为了在六个月内修成这条铁路,超过五十万劳工因为劳累过度倒在了工地上,毫不夸张地说,这条铁路完全就是用奴隶的尸骨堆起来的。

  扫平北欧、东欧大陆之后,杨武杨奇等人挥师直下,进逼东普鲁士。

  在东普鲁士,大明中央军终于遭到了强有力的抵抗,法兰西、英格兰、荷兰、丹麦、普鲁士、奥匈帝国、保加利亚等国集结了一百多万联军,在多瑙河西岸重兵布防。

  杨武等人虽然并不惧怕这一百多万欧洲联军,却也不敢掉以轻心。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杨武等人暂时停止了南下的步伐,等待杨奇的南路大军给欧洲各国的背后发起致命一击,然后再以泰山压顶之势摧毁多瑙河对岸的百万联军,由此,北线战场的局势暂时沉寂了下来。

  当杨武的大军席卷北欧、东欧大陆时,杨柳的南路大军却进展缓慢。

  大明帝国的海军虽然挫败了英格兰皇家海军与西班牙海军的联合舰队,取得了地中海海战的胜利,杨柳的五十万大军也在亚平宁半岛南端顺利登陆,可在阿尔卑斯山脚下,却遭到了英法联军的顽强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