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霄道途 第一章 中医世家
作者:关中老汉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终南山地形险阻、道路崎岖,连绵数百里。

  终南山,华夏道教的发祥地,相传天文星象学家尹喜为函谷关关令,于终南山中结草为楼,每日登草楼观星望气。

  一日尹喜忽见紫气东来,吉星西行,他预感必有圣人经过此关,于是守候关中。不久一位老者身披五彩云衣,骑青牛而至,原来是人教教主老子西游入秦。

  尹喜忙把老子请到楼观,执弟子礼,请其讲经著书。老子在楼南的高高的岗上为尹喜讲授《道德经》五千言,然后飘然而去。

  终南山从此成为道教圣地,历朝历代,在此隐居的奇人异士,多不胜数。

  终南山七十二峪,大大小小,分布在整个终南山脉各处,其中,从古都长安正南三十里处,有一峪口,名叫大峪口。

  大峪口进山处,有一个小村子,村里零零散散的住着三十几户人家,由于村子就在大峪口,所以村子的名字也就命名为大峪口村。

  终南苍翠,空气新鲜,离都市只有三十几里,这就成了都市里人们春游、消夏的最佳去处,春夏秋季,旅游的人络绎不绝,给平时安静的小村庄带来了些热闹的气氛。

  村里的人,凭借着旅游的资源,开起了农家乐、小旅馆等买卖,以增加收入。

  在村口,有一家小诊所,大门上方挂着一块匾,黑底白字的写着“张氏门诊”四个字。

  门面不大,二十几个平方的样子,房间内打扫的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一张方桌摆放在大厅里,方桌前后各摆放着一张椅子,方桌后竖立着一个药柜,药柜里摆放着各种常见的药品,药柜旁,支着两张木板床,床上铺着洁白的床单,床边支立着打点滴用的支架。

  盛夏中午时节,门诊房外的大槐树上,知了在鸣叫着属于夏天的歌谣,无风时,火炉般的太阳,肆意的散发着它的威力,四下里笼罩着燥热,村里的几条土狗,静卧在墙角的阴凉处,吐着舌头,呼呼地喘着粗气。

  从山谷里吹出阵阵的微风,吹拂在人身上,燥热被这阵阵的风儿带走,留下的清凉,令人十分的惬意,安逸。

  门诊房里,方桌后坐着一个十七八岁的小青年,短发,浓眉大眼,鼻直口方,国字脸上,眉头轻皱,呆呆的看着手里的一块玉佩,不知在发着什么呆。

  乳白色的玉佩正面,雕刻着一座宏伟至极的大山,挺拔直立,三两朵云彩飘荡在山的腰间,山脚下,海浪翻滚。

  简简单单的几笔雕刻,却令玉佩散发出一种磅礴气势,气势中,山更高耸,云似游动,海浪波动,似乎能看见阵阵海浪冲击高耸的山脚时翻滚的浪花。

  “元元,不要看了,把它收拾好,赶快去吃饭吧。”

  诊所后门,走进来一位年纪约四十多岁不到五十岁样子的中年男人,看着青年,微笑着说道。

  “嗯,爸,你和我妈吃了没?”

  叫做元元的青年,抬起头看着中年男子。

  “我吃过了,你妈等你,和你一起吃,她让我替你,隔壁你李婶送了浆水鱼鱼,用井水冲的,给你留着呢,快去吃吧,饭桌上还有菜,多吃点。”

  “那好,我先去吃了,吃完我替你,爸。”

  元元说完,起身向后院走去。

  “唉,这孩子又开始瞎琢磨那块玉佩了,也不知道是在琢磨自己的身世呢还是琢磨修修炼上的事。”中年男子自言自语道。

  “耀宗大哥,您在啊,我老爹的腿又开始疼了,还得麻烦您晚上去给看看。”大门外走进来一个人,看到中年男子坐在门诊室内,笑着问候起来。

  “是你啊长明,老李叔的老寒腿又犯了?是不是最近又进山采药去了?”见进来的是村西头老李家的二儿子李长明,就直接问。

  “唉,哥呀,你是不知道,死说活说的不让去,可是老爷子人家就是不听,你说说,家里又不缺他吃的喝的,俺老大每个月还给他千把块钱,我和你弟妹好吃的好喝的供着,这老汉就是非要去进山采药,你一说他,他就燥了,说是啥人还能动弹着呢,要给他孙子多挣些钱好娶孙媳妇,哥呀,你说说,就他进山挣得那一点点钱能干个啥?把人都能熬煎死了。这不,有受了寒,腿疼病犯了,哥呀,晚上去的时候帮帮兄弟,劝劝老爷子,让他安生一些,再不敢乱折腾了,都快七十的人了,你说,要是进山有个三长两短的,我咋给俺哥交代啊,你一定要帮帮兄弟啊,老爷子就听你的话。”

  听完就笑了,老李头有着关中人的倔性,天大地大,孙子最大,虽然两个儿子非常的孝顺,但是再孝顺,自己也要给孙子准备些钱财,好等着取孙媳妇,抱重孙子。

  “行,长明啊,晚上我过去的时候劝劝老爷子,都一把年纪了,也该为享享清福了,老话不是说儿孙自有儿孙福嘛。”

  “哥呀,那就谢谢你了,晚上我弄点好酒,你陪着老爷子喝点,等着你啊。”李长明说完走出了门诊室。

  中年男子,名叫张耀宗,今年四十九岁,本地人,一位中医大夫,祖上据传是元末明初时,因避乱而来到了大峪口村,在此处住下后,一直沿袭到如今,张家祖上,世世代代的中医,一手家传的金针过穴的针灸绝活是张家的家传手艺,对于一些疑难杂症,慢性疾病,张氏家传的针灸有着非常好的疗效。

  自祖上来到大峪口后,乐施好善,附近人家,谁家有个头痛脑热的,小病小灾,张家从不因没有金钱推却,有钱的给看病,没钱的,张家也总是先补贴着,事后也不问啥时还账,有了给,没了就算了。因此,张家赢得了附近居民的尊敬,左邻右舍,也愿意在张家困难的时候,伸出手帮助张家度过困难。

  张家虽是世传的中医之家,奈何张家一直是单传,到了张耀宗这一代,妻子因为身体的原因不能生产,张家到现在竟然没了传宗接代的人。妻子非常内疚,常常劝张耀宗休了自己,重新找一位能生产的,好为张家生下传宗的后代。张耀宗十分爱恋妻子,哪里肯干这样的事,就安慰妻子,说什么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之类的话,也常常和妻子商量抱个孩子来抚养。

  张耀宗年轻时为人豪爽,对人真诚,爱结交朋友,进山采药时,结交了几位在终南山隐居的僧道、奇人等,其中最谈得来的是一位在天宝山隐居的道士,道士道号法通。

  法通道长,从小在四川青城山上清宫出家,是上清宫藏书阁里一个打扫卫生,整理藏书的小道士,在一次整理书籍的过程中,法通在一本道经中,发现了一份青城派九代代祖师的手稿,手稿里记录着青城派一些修真功法、炼丹采药的口诀与心得。

  久远以前,地球上,天地之间,灵气浓厚,修真门派多不胜数,修真功法,千姿百态,层出不穷。各有高低。百花齐放,百鸟齐鸣。

  修真之人在当时多如过江之卿,各门各派也定时吸收一些有资质的弟子,以扩充门派的血液,使门派得以延续。

  那时的青城派,在修真界里是一个大门派,门下弟子成千上万,最鼎盛时,门下弟子一万三千多人,分布在华夏大地各处,门内高手如云,站在最顶尖高手行列里的也有四、五位之多,在五个顶级门派里占有一席之位。第九代祖师更是当时修真界里的高高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清楚什么原因,天地间灵气越来越稀薄,能帮助提升功力的奇花异草等珍贵药材药材,也开始慢慢的消失、绝种,修真的道路越来越难,修真一途,也跟随着越来越衰败。

  由于天地间灵气的稀薄,药材的短缺等诸多原因,适合于修真的人也越来越稀少,为了门下的弟子能更好的发展,于是乎,减少弟子的数量,提高弟子的质量等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穷文富武,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认知,修真所需要的诸多材料更是非一般大富之人所能承当得起的。

  解决各种问题的最终办法就是各门派开始了隐居,不再在世俗间行走,门下弟子也分成了两种,内门弟子和外门弟子。内门弟子寻找到一处灵气较为浓郁的地方后专一修行,不问世间俗事,外门弟子专门负责为门派寻找修真所用的物质材料,修炼一些门派内简单易修的功法。

  随着时间的流逝,内门弟子越来越少的出现在世人面前,渐渐地被世人遗忘,最终成为了传说。外门弟子却是以家族式的形式发展起来,慢慢的成为了世俗间的大家族,这些大家族因为有修真的一些功法,有得就演变成为了武林世家。武林世家们和隐藏起来的门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称隐藏起来的门派为隐门。

  各门各派的山门,随着修真弟子的隐退,慢慢演变成对外开放的旅游胜地,诸如少林寺、峨眉山、青城山等等,皆是当时修真的大门大派,现如今,只留下了些许古武术之类的基础功法,其他的已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