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生的日子里 第二十一章 挑人
作者:茱竺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回到房中,锦姐儿只叫嚷着要沐浴。丫鬟们知道自己这位小姐很爱干净,每天都要沐浴,三天洗头一次,每次外出回来必沐浴洗头。因此早有预备了热水,锦姐儿狠狠地泡了澡,然后包着头发靠在美人榻上,小丫鬟轻手轻脚帮她擦着头发。

  锦姐儿发呆了一会,重重叹了一口气。当值的丫鬟六欢奇道,“小姐出去玩了这么久,怎么回来就叹气呢。”

  锦姐儿翻了个身,盯着窗外的风景,“就是因为玩了回来,才要叹气呢。”

  六欢听得一头雾水,但是也不再追问,只是拿起扇子轻轻给锦姐儿凉风,锦姐儿也不说话,只想着自己越活越堕落了。只是出门大半天,回来居然有点一刻都受不了的感觉,又洗澡又洗头的,要是以后想出门游玩,看看大好河山,那还得了?几天几夜的不洗澡,自己还能忍受吗?果然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呀。

  且不说锦姐儿如何在房中长吁短叹,伤春悲秋。苏夫人在正房中跟苏老爷说着今天偶遇的闲话。苏老爷听了,乐得胡子一翘一翘的,“这许家大儿,平时看着挺稳重的,遇到婚事还是乱了分寸呀。”

  苏夫人嗔道,“也怪不得他,他也还只是个孩子。原是亲娘早逝,父亲又自小不在身边,等于没有,一直无父无母般地长大,自己的婚事还被继母挟制了。偏偏外公家在这件事上插手不得。不过妾身看那范家小姐却是不错的,也许否极泰来呢。”

  苏老爷对这种话题十分无感,只好草草说了句,“杭州府知府,我是见过的,为人尚行,不是那目光短浅之小人。再说他们家应该也有不少积蓄,这嫁妆肯定丰厚。许家大儿多虑了。”

  苏夫人嘀咕了几句,“难道许家大公子在乎的是那点嫁妆吗?”

  过了几天,新做的衣服被送过来了,锦姐儿很喜欢,特意穿了给姐姐和娘亲看,苏夫人很欣慰,大有吾家有女初长成的感觉。

  玉姐儿最近已经开始绣自己的嫁妆,更少出门,连院子门都少出了,最近都是锦姐儿去找她玩。锦姐儿想着这次去慎思书院参加敏表姐的及笄礼,应该是自己姐姐出嫁前最后一次出门的机会了,因此花了十足的心思帮玉姐儿准备出门需要带的东西。反倒是对自己的事情不大上心,都是由丫鬟们准备,自己最后过目就算了。

  玉姐儿身边的两个大丫鬟今年已经20岁了,不过因为是从小服侍惯了,已经成为玉姐儿有力的左臂右膀,所以苏夫人特意挑了有合适年龄儿子的陪房,让玉姐儿嫁过去后,为这两个大丫鬟做主,以后继续留在房中做管事妈妈。

  玉姐儿身边还有两个二等丫鬟,两个小丫鬟,一个乳母,一个妈妈。乳母不会跟着玉姐儿嫁过去。其他都是早就预备下来,训练好跟着玉姐儿陪嫁过去的。

  锦姐儿目前身边有四喜、六欢两个大丫头,都已经18岁了。两个二等丫头七杏、九春,均是12岁。两个妈妈。锦姐儿的乳母早就出府了。苏夫人思量着要为两个女儿准备多两个小丫鬟,就吩咐身边的林大娘挑选好10多个小丫头,让两姐妹自己挑。

  这天,苏夫人叫了玉姐儿和锦姐儿到正房,正是为了这事。“玉姐儿先挑,然后就是锦姐儿挑。你们都要自己去挑,挑了后,姐妹俩互相帮忙把关。你也跟着娘亲和姐姐学习理家一段时间了,这次刚好锻炼下你的眼光。”

  两姐妹走到院子里,那里已经整整齐齐站着10多个6岁至8岁的小女孩。她们有的还没有留头,都很规矩地低着头。林大娘在旁边大概介绍了下,锦姐儿听着知道这里面大部分是家生子,只有3个是从外面买进来的。

  锦姐儿跟着玉姐儿一个一个地看过去,主要是看看衣服手指是否干净整洁,看了一圈下来,感觉这林大娘蛮厉害,挑出来的这10来个小丫头,虽然乳臭未干,但是都衣着整洁,手指头都是干干净净的。

  玉姐儿让这些丫头一个一个站出来介绍自己是哪里人,会做些什么。一开始说话做事,人与人之间的区别马上明显起来。有的说话颤抖,手脚不知道怎么放;有的很镇定,声线也很稳定;有的说她会做饭,有的说她会绣花,有的说她会梳头,有的说她会种菜。

  玉姐儿先挑了两个,锦姐儿忍着笑,最后也挑出了两位小姑娘。一个叫阿喜,看着身体十分强壮健康,说话也很大声;一个叫小丫,长得挺好看的,重点是她说话很有条理,而且眼神看着很正。

  锦姐儿是第一次为自己挑下人,心中也很是忐忑,挑好后,就让两人站出来,然后看向玉姐儿。玉姐儿犹豫了下,还是点了点头。锦姐儿又看苏夫人。

  苏夫人笑了笑,就让丫鬟把剩下的小丫头带出去,被玉姐儿和锦姐儿挑出来的4个小丫头则交给了林大娘,让她管教三个月再去服侍玉姐儿和锦姐儿。

  回到正房后,苏夫人遣走所有仆妇后,才问两姐妹,“你们俩为什么挑出她们呢?锦姐儿你先说”

  锦姐儿早就准备好答案,“这两个的衣服虽然不算最新,但是都洗得干干净净的,也没有太多的折痕,手掌手指都很干净,没有留长指甲。鞋袜虽然是旧的,但是也很干净整洁,说明她们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阿喜身体好,以后可以帮着做些粗重活;小丫可以培养成为好帮手。还有就是,阿喜是家生子,小丫是外面买进来的,以后各有优势,正好用她们”

  苏夫人点了点头,“玉姐儿,你呢?”

  玉姐儿也条理清晰地分析,“我跟妹妹不一样,我挑的都是家生的。她们年纪都还小,女儿是看她们一个是在庄子里面长大的,与另一个刚好可以互补,两个说话都挺利落。”

  苏夫人拉过两个女儿,感叹道“娘亲真欣慰,你们俩都想得不错。在下人面前最忌朝令夕改,伤了做主子的威严。所以就算刚才我觉得你的选择有问题,我也不会当着她们的面驳斥你。不过你这次选得不错。娘亲本来对另外一个更中意,不过听你说了,也有道理。”

  锦姐儿听了就很好奇,缠着苏夫人问刚才她看中的是哪一个。苏夫人拧不过她,只好笑着说了答案。“站在阿喜右边的那小丫头,很机灵的样子,长得也水灵,我想着呀,以后做你陪嫁丫头正好适合。”

  锦姐儿不禁红了脸,“女儿看她太机灵了,担心以后长大了心也大了,女儿可不想做那东郭先生。”

  苏夫人摸了摸锦姐儿的头,又携了玉姐儿的手,语重深长地说,“要培养一个忠心的人不容易,既忠心又机灵的人更加不容易。不过她们的契约都握在自己手上,好的就留下,不好的就打发了,也没人说什么,被打发的下人,在外面被别人知道了,也肯定是说她自己本身有问题,不然为何主家不要呢?对有异心的人一定不能姑息,要早早打发了才好。但是也要把握好分寸,别因为一个不好的,寒了你们身边人的心。”

  锦姐儿心想,“御人那是最难的事情了,人心易变,小姐们身边的丫鬟要是变了心更是可怕,没有谁比她们更了解自己的主子了。”

  锦姐儿想着,以后自己出嫁了,还是让娘亲再赏两个丫头吧,娘亲调教出来的丫头一定好的。

  苏夫人也是这么想着,就跟玉姐儿说,我到时候挑一个人给你,这样娘亲才放心点。玉姐儿自然高兴,自己娘亲给的人一定是好的。看看娘亲身边的林大娘和马妈妈还有丫鬟们就知道了。一个个都是极好的。

  于是苏夫人平时要考虑的事情又多了一件,锦姐儿现在都是自己去跟先生学习,玉姐儿已经正式把自己关在屋里,奋斗着绣那嫁妆,虽然家里不缺绣娘,但是苏夫人坚持自己绣的更加有好的寓意,还布置了很多玉姐儿未来夫家的妯娌小姑婆婆等的鞋袜任务给玉姐儿。于是玉姐儿更忙了。

  其实玉姐儿是两年后才及笄,出嫁的日子瞧着还很遥远,但是这段日子开始都已经很少出门了,但是这次苏夫人觉得去的是女子书院,又是坐着自家马车去的,沿途也不会被谁看了去,所以就允许了玉姐儿这一趟出门。如果依照习俗,说了亲事的女儿家都应该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但是苏夫人一看到玉姐儿渴望的眼神,就心软了,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女儿就要去服侍别的人家了,到时候日子好不好,还不知道,还是尽量满足她的希望吧。

  但是除了这两趟出门,苏夫人还是很严厉地执行了,待嫁女乖乖在房间里面绣嫁妆的传统。

  日子过得很快,端午节刚刚吃了各家送的粽子,又送出去各式的粽子。六月转眼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