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升职记 第一百五十九章:刘氏升位
作者:梨橙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史太君久经世故,可终究是个内宅妇人。一辈子在内宅,眼光难免受限。

  贾家大不如前她是知道的。丈夫在日是何光景?眼下又怎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但她并不认为贾家会败落。

  宫中有娘娘,家里有宝玉,他俩是贾家的希望。

  世家大族,根深叶茂。只要不犯皇家忌讳,没那么容易倒。贾家的秘事已经抖搂了,皇上封了自家女孩儿做皇妃,不就给了贾家宽恕的信号吗?这事揭过去,贾家最大的隐患已没有了。

  剩下的,就是教导好宝玉,将来出仕兴家。

  史太君向来不喜欢长子。这个儿子和丈夫一点儿都不像。不是说长相,是从内里不像。文不成武不就,寻花问柳倒是好手。当年丈夫那样教训都没掰过来。要没有这个儿子气着,兴许丈夫还能再挺上一年半载的。娶的老婆也不合她心意,总之没有让她高兴的地方。

  既然已袭了爵,那就住远点儿。除了不碍眼之外,也是平衡内宅势力的法子。贾赦夫妻俩有爵位在身,若是再执掌贾家,她这个老寡妇只怕没有立足之地。

  小儿子她一直喜欢的。虽然迂腐,但是孝顺、听话,他那老婆心思多,不过在自己这个婆婆面前,大体上过得去,管家也有两下子。自己还制得住。

  眼下这个局面对自己最有利,最能保持家庭和睦。

  挥退一干人等,史太君躺在炕上前思后想了一夜,决定家里必要维持现状。大儿子说的长幼无序,纯属胡说,不过是盯着家产和自己的私房罢了。

  至于薛家的银子,快些还了就是。贾府的面子最要紧。况且王子腾那里暂时得罪不起。

  薛家走了也好。好在没撕破脸,留下香火人情,日后好办事。他家走了,谋划两玉儿的婚事会顺利些。

  王氏弄出来的谣言损害了林贾两家关系,架不住黛玉身上有自家骨血,自来孝顺自己这个外祖母的。她若有心,这事尚有余地。王氏看了娘娘写回来的书信,已服软了,她也知道为了儿女,黛玉是最好的媳妇人选。这便好。

  银子不是大事。自己手里存着大笔钱财,去掉留后路的,剩下的也够了。况且,王氏是个有钱的,拿一半不算难为她。

  古稀之年的老太太,连日来屡遭闹心事,又费了太多心思,第二日便病倒了。贾家延医抓药的忙个脚朝天。

  林黛玉自然得到消息。外祖母病中思念自己,打发人来接了。

  林黛玉去贾府探病势在必行。除了感情难以割舍之外,另有孝道这顶大帽子在前。

  林岳给她备了礼物,黛玉带齐了人,浩浩荡荡的奔了贾府。

  林黛玉心中五味杂陈。小时候外祖母对自己的疼爱照顾历历在目。那是丧母之后,除了爹爹之外,对自己最重要的亲情慰藉。

  她如今也能看明白,和整个贾府比起来,自己这外孙女定是靠后很多的。这本是人之常情,毕竟外祖母是贾府的人,远近亲疏有别。可自家那些刁奴是怎么回事?再有,听嬷嬷们说,大家子里的女孩子到了十岁左右,身边便要放教养嬷嬷,学习规矩,学习管家。贾府里可没有这规矩。要不然自己也不会一再的被刁奴欺骗。还有在贾府里受的委屈……唉!外祖母老了,一时想不到是有的。老人家也不是说一不二,府里还有两个舅母在的。

  我只孝敬着老人家。至于别的,自有叔叔做主。

  一路到了贾府。

  贾母搂着,“我的儿”、“心肝肉儿”的疼爱一番,诉说思念之情。黛玉婉转劝说,把老太太哄高兴了才罢。

  贾母尚在病中,黛玉便留下侍疾。

  她如今自己有家有业,与那中情景大异。林岳给备下的礼物十分周致,谁也挑不出礼来。王夫人也刹了气焰。这次侍疾倒成了林黛玉在贾府最清净的日子。

  史太君做事利落。自己病倒的次日,立逼着王夫人拿出十五万两私房银子,自己又加上十五万两,请了薛家母子来,当面把银票点清。又提起亲戚情分的话,请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去,好歹等贤妃省亲之后再走。

  贾老太太如此一番行事,眼下薛家就从有理变得有些理亏了,若再推辞,在不知内幕的人眼里,倒显得薛家负恩无情。

  薛家也不想和贾家决裂,母女俩一合计,薛宝钗住进了大观园。

  她的心机一点儿不少,每日里也到贾母面前侍奉,周到细致之处不亚于黛玉。说是感激贾府这几年的照顾,无以为报,临走之前在贾母面前尽尽心。

  她得了个好名声不说,还成全了黛玉。她二人都在贾母跟前,贾家三春更是要日日报道的。贾母安排宝黛单独相处、加深感情的计划报废了。

  黛玉一来,贾母就把三春都打发了,只留下黛玉一个。说是外孙女不常在身边,这回祖孙俩多聚聚。

  林黛玉住在潇湘馆,那是史太君和贾宝玉专门布置留给她的。史太君原本中意衡芜苑,当时王夫人正觉得做二房委屈薛宝钗,出大力和婆婆斗法,到底得手了。

  林家带来的嬷嬷们守得极严,贾宝玉想避开人在潇湘馆和林黛玉说话,势比登天。

  好不容易在老祖宗这儿有个机会,哪料到妹妹在,姐姐也在。再然后姐姐妹妹都来了。贾宝玉有喜有忧,心里说不出的滋味。

  史太君又命人去接了史湘云来,一时间大观园里热闹非凡。

  史太君身体渐愈,黛玉本打算外祖母好了就回家去。

  不料贾家来了客人,却是薛宝琴、邢岫烟、李纹、李绮几位姑娘和家人上京来了。

  史太君留了她们在大观园居住,又留黛玉。年轻的小姐妹在一起,日子确实过得有趣。黛玉和薛宝琴又谈得来,一时难舍这里。

  传信回家和林岳商量,林岳叹息着应了。

  自家太冷清了!

  自己没家室,玉儿没兄弟姐妹。一个十三岁的小姑娘,怎么能不向往有个伴儿?

  玉儿喜散不喜聚,主要是因为聚过还得散吧?这孩子遭逢两次丧亲之痛,小小年纪便历经生离死别,命苦啊。

  林岳命人送了钱物到贾家给黛玉,又加厚了给贾府的年礼。让人传话说,过年还是要回自家过的,而且别忘了邀请小姐妹们到家做客。

  有二叔做后盾,没了病痛和宝玉之争,日日和小姐妹吟诗作对,玩耍取乐,黛玉在贾家过得很开心。

  紫禁城。

  腊月初七,庶妃刘氏生下十四皇女,宫里宫外N多人放下心。皇女和皇子的含金量差太多,虽然刘氏是个汉女,但中年得子,还是时隔十年得的儿子,皇上能不重视?随之而来的必是宠爱。皇帝的宠爱有数,别人得的多了,自己得的就少了。

  刘氏生个女儿,太好了!

  诸人庆幸未已,一桶凉水当头泼下。

  皇帝给了刘氏超规格的奖赏。因为刘氏的父亲在江南为官甚好,造福一方,升刘氏为淑嫔。赏赐比照嫔生孩子的规例加半等。

  宫里的帕子、瓷器遭了秧,几日间报废一大批。各宫的女人恨得牙痒痒。

  小瞧了刘氏这贱人!生个女儿就升到嫔位!又羡慕人家有个做正经事的爹。

  刘氏的父亲正做着苏州知府。本身是科举出身,官声正,在士林地位高,很受百姓爱戴。是极得圣心的人物。

  最糟心的是贤妃贾氏。刘氏这个孩子本该养在她名下的。别管她和刘氏恩怨如何,先挂了名,再徐徐图之,尚有可为。这下子啥都图不来,还凭空多了个强劲的敌手。庶妃和淑嫔天差地别,俩人在一个宫里,那又是个得宠的,自己以后的日子更艰难了。

  家里人办事太不靠谱!让他们找个美人那么难?现在还没办好?!

  贤妃宫里的用具也报废一堆。

  这帮女人不长记性,忘了东巡途中的“反浪费运动”。

  补充器具用品的要求递到内务府,按照她们的品级配备,大多数今年已经超额了。

  对不住,圣上有严旨,多高品级用多少东西,超了的部分今年不用您贴钱了,明年就得您自掏腰包。这回也不能补,您等到过了年吧。奴才们奉旨行事,又是在这严查内务府的当口上,多少大脑袋都掉了,奴才们算啥?您多体谅吧!要不,您拿银子,奴才们给您填上?

  不填少用的。憋气窝火还得出钱,病了好几个。

  由此,后宫中动辄拿东西出气,不管多昂贵的瓷器、丝绸、玉器、珠宝都敢毁、敢摔的事情明面上几乎绝迹。

  最倒霉的是惠妃。

  刘氏生孩子时出了凶险。查来查去,查到她宫里许贵人头上了,许贵人本人夺了位份。惠妃负连带责任,被佟佳贵妃点了几句,让她管好自己宫里的事务,心思别老放在宫外。

  惠妃的心一下子提起来了。

  宫外?这话是谁说的?皇上?难道皇上察觉到了?

  最近是动作多点儿,都是为了胤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