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八卦周刊 83、林家的婚嫁会议
作者:银灯照锦衣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所以楚盈绝对不想把黛玉嫁给贾宝玉。

  何况京城还有个“双金夺玉”的话题,这要是真的黛玉嫁给了宝玉,怕是也要让人说道了。而且一定不会有什么好话,好听的不过说林家“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不好听的,恐怕说“林家姑娘倒是隐藏的深,其实估计早就和表兄有首尾了”。这林家五代的清誉就毁了。以后黛玉怎么和别人夫人小姐来往啊?

  再说我们家姑娘有不是没有更好的人选,干嘛非要和别人抢男人?为了贾宝玉这样个男人就得罪了史家、薛家实在不值,当然薛家到没什么,但是薛姨妈后头可是有王子腾呢,史家虽然一见败像了,但是到底一门两侯呢,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就是在贾母看了让宝玉娶黛玉,怎么想怎么合算。而林家夫人楚盈看来,把黛玉嫁给宝玉,怎么想怎么不合适。

  紫鹃也不傻,又在贾母身边呆过,应该也想明白了,不过她是贾家的家生子,加上在贾母身边呆过的,所以评论贾母的话是不能说的。当然让她胡说欺骗楚夫人也是不会做的,所以紫鹃并不说话。

  楚夫人如何不懂这个理,她压根没想紫鹃会说什么,其实是想听听晴雯是怎么看这件事的。早在林如海病重的时候,就看出晴雯这丫头有胆量,敢作敢为的,何况也不是贾家的陈人;不过紫鹃毕竟是黛玉身边的第一人,自然不能只叫晴雯来,要不不是破坏安定团结么?

  晴雯想通了其中关节,观察楚夫人知道她也有推断了。就说:“我们也不敢妄加推测贾府老太太的想法,夫人既然考虑到了,还是早做打算。”

  楚夫人也是个行动派,她想着既然沈家的目标有了,正在协商了,所以黛玉也不用出去应酬了,所以就回了贾家说,姑娘病了,不宜出门,把贾府的人打发了。

  谁知道,不一日,贾家下了帖子,说琏二奶奶要带着姑娘们来看望黛玉。黛玉听说了真是“受宠若惊”啊,可惜不是惊喜,是惊吓。

  黛玉素来是个心思细密的姑娘,这时候要不往深处想,就不是那个“心比比干多一窍”的林妹妹了。

  楚夫人是个乖觉的,毕竟是继母,所以虽然婚事讲究父母之命,但是楚夫人还是和黛玉商量的。

  当然那个商量不是和21世纪相亲一样:母亲说:“闺女啊,这张三是处长了,又有房子,你看怎么样?”闺女说:“长的太惨了,带不出去。”母亲说:“闺女啊,脸蛋有不能当钱花。”闺女说:“海拔太低了,影响下一代。”

  这样直白的讨论是不适合楚盈和黛玉这对书香门第出身的母女。她们比较委婉,比如当时说沈轻飏吧:

  这日母女闲坐聊天。

  楚夫人做无意状,说:“上次在梅家见到的吏部侍郎沈家的夫人小姐,黛姐儿还记得么?”

  黛玉说:“沈家夫人雍容大方,气度不凡,她家两个姑娘也知书达理,娴静平和。”

  楚夫人说:“沈家从他家老太爷那代科举出身的,本来沈家在原籍就是正派的耕读人家,家世清白。沈夫人是前杨中堂之女,出身清贵,自然教养不凡。你亲外祖贾家交好的南安王的正妃就是她姐姐。”

  黛玉说:“听说过,不过未曾见过。那里的规矩是来了客人,姑娘不大出去的。”

  楚夫人说:“这沈家夫人虽然气派,但是其实也有难处。她只有一个嫡子,偏身体极弱,怕是不能举业成事了。不过也不是没有子嗣依靠的,她家的庶出的二少爷中了今年二榜的进士,现在和你楚家舅舅都在翰林院。你楚家舅舅说那二少爷是不但文采好,人长的也好,人品也清正。”

  黛玉当然知道没有无故和姑娘说起别人家少爷的事,这是楚夫人有这个意向了,问自己的意见呢。

  黛玉虽然心里害羞,但是现在不过是母女关上们话家常的,也没必要到害起羞来,反而显得有什么心思。黛玉也不是没计较的,这个沈家少爷的条件也倒可以。所以也做平常状,随意般说:“楚家舅舅眼力自然是好的。女儿看那沈家姑娘们都是家学渊博,门风正派的。”大家的姑娘们不能说人家少爷啊,不过说沈家姑娘好,家学渊博,门风正派,不就是沈家少爷也家学渊博,门风正派么。

  楚夫人就明白黛玉是满意的,接着说:“可惜这沈家二公子是庶出,偏沈家大公子又病弱,定然家里要指望这二公子的。这沈大公子因为病弱,所以沈家的长媳却是小门户出身的,沈家也没带她出来过,也不知道是什么的。”

  前头说了优点:吏部侍郎次子,二榜进士。现在说缺点:庶出;嫡出哥哥病弱,所以沈家不会让他分家出来,还得和嫡母婆婆一起;妯娌是小门户出身,不大上台面,不过沈家倒也不喜欢这媳妇。

  黛玉想了想:她对管家其实兴趣不大,现在不过是知道是必要技能,所以努力学习。所以不是嫡子长媳,也不太在意的。考虑这将来的沈二少奶奶面对的问题是:婆婆不是亲的,妯娌不上台面,又不能分家。不过想想妯娌如何也不是什么大事,沈家这样书香门第自有规矩在,媳妇要框外了,婆婆也不答应。婆婆不是亲的,这个么,想想贾家大舅舅也是外祖母亲生的,可是也一样偏心的。兰儿是二舅母的亲孙子,也没见二舅母上过心。所以亲生的也不一定就能亲了,所以不是亲的也无所谓吧。这种高门主母,对庶子大面上都要个体面的,既然嫡子不能举业了,也不会压制庶子了。不过是将来财产上偏袒,自己也不大在意这个。

  黛玉想好了说:“在贾家时,他们三姑娘常说最恨自己不是男儿,要不就庶出的也罢了。”就是说:男儿么,庶出的也不要紧。

  这样楚夫人把沈家二少爷的情况说给黛玉了,黛玉考虑了条件也可以接受。从此林家就开始表示出这方面的意向。沈家当然也考虑过了,沈侍郎夫妇也同意黛玉的条件。至于暗地相看方面,双方家长代表都见过孩子本人了,也没问题。现在不过就是重点接触了,所以连南安王妃对黛玉都另眼相看了。下面就可以谈婚论嫁了。所以这时候,无论楚夫人还是黛玉本人都不想节外生枝的。

  倒不是黛玉多想嫁给沈家二公子,连见都没见过的,怎么能有什么想法啊?不过正因为黛玉没谈恋爱,所以头脑清醒,思路清晰。这年头,婚姻可是女人一辈子最重要的选择,所以一定要仔细了,否则这一步要错了,就万劫不复了。

  作为普通姑娘来说,这婚姻要美满就一定要遵循社会主流标准。别说黛玉不是普通姑娘,她现在见了这么多名门闺秀了,很清楚自己不过是她们中的一员,顶多比大部分姑娘人聪明些,漂亮些,但是人家还有比自己性格温婉的,比自己出身权贵的呢。

  所以现在的黛玉不是盲目的自视甚高,而是头脑清醒的分析自己的情况,以此来衡量对方的条件是否适合。当晴雯知道黛玉这一想法时,对黛玉更生几分倾佩。要是人人多公正的评价自己,然后客观以自己的条件衡量对方的条件适合与否,那么天下的婚嫁会顺利许多。就是到21世纪,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要不论坛上能那么多对骂,女人嫌弃男人没房没车不算男人,男人说女人不看看镜子,都以为自己能麻雀变凤凰。

  也许21世纪能有灰姑娘的童话,汉朝能有歌姬出身的皇后,但是现在的官宦豪门的婚姻,可没有麻雀变凤凰的可能。

  虽然不一定完全的门当户对,但是也只是略低略高的问题,这点曾国藩写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所以除非填房,否则黛玉不太有机会嫁的太高,当然给皇帝当小老婆另说。当然也不肯太低就,比如楚家要是一点根基门第都没有过的,楚言就是状元郎,韦家小姐恐怕继续在家剩着也不嫁。

  所以客观分析,权衡利弊,选择和自己家儿女相配的最优者,是这个时代的父母决定儿女婚姻的基准。当然不是所有父母都能理智定位自己儿女,谁都看着自己儿女最好。可是高攀也不容易,你家高攀了,对方就是低就了。当然低就一般人家不愿意的,所以谁都想高攀,可是人家对方不愿意,也是不成的。所以不如一开始就选择一个登对的。

  因为楚夫人是善良型继母,所以和黛玉商议她的婚事,这样一来,黛玉也有对自己婚姻的决定权。那么要想有个合适的婚姻,也要遵从这一基准来选择合适的夫婿。

  从理智角度看,黛玉不认为宝玉是个适合的婚姻选择对象,无他,俗话说远来的和尚会念经,黛玉不了解其他大宅门的是是非非,但是对贾府的乌烟瘴气的情况却清楚的很,所以当然不打算往里跳了。

  从感情上看,宝玉是黛玉的朦胧的初恋情人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