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补灵魂空洞的人 第十二章 投身文字的海洋
作者:珂纱的小说      更新:2018-03-05

  自打药量终于加到最大后,我的生活也终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恢复了久违的平静(之后又有一段时间出现反复,那就是我人格障碍中的另一个鲜明特质在发挥作用了)。我也渐渐熟悉了在那间巴掌大的陋室里的生活,每天除了上班,回到小屋就是打打游戏、听听歌,刷刷朋友圈、码码字(那时我还暂时没有发现大量阅读所具有的神奇力量),就洗洗睡了。

  转眼间我已经在小房子里住了近三个月,眼看又快到续交房租的日子,我扎紧裤腰带拼命攒着钱。殊不知,生活竟悄然的开始一点点想起了我这个似乎一直被遗弃的人,想要偶尔眷顾一下我了。

  一天,我接到妈妈打来的电话,她的声音里透出一种久违的欣悦:“宝儿!(除了怒不可遏时会对我直呼其名外,从小到大多数时候我妈都这么称呼我)有个好消息告诉你!那天你三姑跟我通电话时聊到你,她听说你因为搬到这个小破地方哭了好几场了,心疼的不行,当时就说要把他们回龙观的新房子赶快装修完让你去住,而且姑姑说不给你限定日期,总归那套房子也没打算自住,什么时候往外租无所谓,让你踏实住着,多久都没事!”,我听到这一番话登时愣住了,读者朋友们可以想见,我似乎从很久以来就和倒霉、悲催等拜了把兄弟,跟麻烦事纠缠不清,从没几件好事找上过我,今天突然出来这么一个意外的好事情,我猛然间倒有点惶惶然了。我呆呆的:“哦”了一句,没了下文,我妈都气乐了:“怎么了我这闺女,傻了吗?!”顿了几秒,我才终于彻底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心里一阵暖流淌过,声音颤抖着说:“真的……真的吗?我姑太好了……那,那我回头给我姑付房租!一月一付,这样我没太大压力,也不让我姑为难!”妈妈听了这句话果然与她的想法一拍即合,顿时感到很欣慰:“哎!我宝儿多懂事!就得这样,姑姑虽然那么说,咱们不能一分钱不掏的白住人家房子,太不合适了,回头你手头紧了,妈帮你!”

  挂了这通电话后,我的心居然久久不能平静,开心的故自笑了起来,要知道,在那个时期之前,我已经很久很久,没有开心的笑过了……当时的我还没意识到,在这一次次的变故、荒唐、挫败、痛苦挣扎之后,我的内心世界已经悄无声息的慢慢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曾几何时,我是一个活在自己用格尺画好的方框里的人。像学生时代每天给自己制定学习计划一样。我认为一切事情都必须提前制定好计划,把路铺好,然后严丝合缝的按照规划好的既定轨道前进,不能越轨、走岔路,不能欣赏路边的风景,像只骡子一样,蒙眼前行。我不懂得“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拿到的下一颗是什么”这句话的意义;我不懂得迂回也是一种前进;不懂得未经痛彻心扉,就不会明白幸福的含义;不懂得否极泰来,不懂得柳暗花明又一村,不懂得自己用手抓住的东西才是最牢靠的。

  以前的我,给自己划定了大学毕业以后就嫁入豪门的豪言壮志,娶我的人年薪最低不能低于50万,一定要有自己的度假别墅,家里得有两辆车以上,还得无条件的疼我、爱我等等等等。

  现在的我,结婚好几年了,公婆明明有条件但还是不给我们独立住房(因为我俩不打算要孩子,并且老两口天天抱着电视看第三调解室,被洗脑了,在这我表示对第三调解室没有任何意见,很好很强大),我竟然也接受了,老公的收入非但不是年薪50万,甚至始终差一点达不到北京市人均收入的标准线,仅仅是我的三分之一,我居然也接受了。因为我很惊讶的发现幸福的感觉与账户里挂着多少个零没太大关系……我不要坐在宝马车后面哭,也不大屑于坐在自行车后座上傻笑,但是我会自己挣钱然后出门叫各种专车(为什么不自己开车?因为我不会,谢谢),就是这样。

  我发现我慢慢的有点开窍了。

  与以往搬家不同的是,这次我怀着充满感激的喜悦之情收拾好我那点儿因为一次次搬家而愈来愈精简的行囊,利利索索的入住到了姑姑的新房子里。

  我所住的那个小区刚刚建起来不久,周边的各种基础设施还不尽完善,附近也没有什么可供娱乐等的大型购物场所。于是自然而然的,我便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在网上搜罗各个题材、领域的大量书籍,如饥似渴的阅读起来。

  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我自从荒废了通过阅读来充实自己的灵魂时隔多年之后又重拾起读书乐趣之后打开的第一本书:《心灵控制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说这本书的观点像疾驰前行的轿车突然一个急转改道一样,倏然间让我多年来异常偏执的心灵坚冰开始慢慢融解。

  这本书中的中心观念是通过将我们的心理结构进行分解剖析,把人的心理由浅至深分成了三个层次:意识层:即我们正在进行思维活动的显意识,比如参加考试的学生正在进行数学运算的过程;浅层信息结构层:即是我们的大脑日常调取最频繁的一部分潜意识信息层,也就是一个人所谓的习惯性思维方式,或者说占据比例最大的潜意识结构区域,举例来讲就是,一个物理学家的浅层信息结构,应该就是与他的专业相关的大量物理学知识与理论基础等等,而一个患有偏执障碍或者强迫症的人,他的浅层信息结构层就很可能被各种强迫出现的固执观念所占满,而无暇再接收其他的心理信息;最后就是我们的深层意识层,即为一个人从小到大通过学习等等接收到并归入意识深层的全部信息,比如我们每个人都掌握的最基本的数学运算法则、各种生活常识、最基本的生活技巧、自己的母语、身边所有家人朋友等的姓名与面貌特征等等,都处于意识最深层,我们平时不会刻意去想它,但是当需要这部分信息时,大脑就会通过回忆等方式把它们调入意识层。通过这种逐层剖析的方式,可以让人们更好的了解自己的各种心理、思维过程,进而可以更为有效的对心境状态进行控制。

  那本书中另一个我认为很好的诠释了人们的心境状态的概念就是:心潮强度。也就是与我们的诸如心率快慢、体温高低、甚至血压、清醒程度等一系列身体指标相关的一个参数。举例来说就是:比如一个工作了一整天疲惫不堪的回到家准备上床休息的人或者清晨刚刚醒来,还处于懵懵懂懂模糊状态的一个人,我们就可以说他的心潮强度现在处于较低的水平,因为他当前接近于睡眠状态。而另一个正在为某件事大发雷霆、大嚷大叫的人的心潮强度就会很高,此时他由于异常激动而体温升高,心率加快,思维活动异常激烈但却停滞在少数几个强迫性的思维内容上。而与这两种状态迥然不同的是一种既不过高、也不过低,心境处于非常稳定的状态,举例来说就比如一位正在专心致志埋头苦读的学生,或一位正在才思泉涌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其各项身体指标都处于稳定状态,心率不快不慢,情绪稳定,进而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当前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中,以较高的效率完成一整套思维过程。

  将这三种心潮强度互相进行比较的话不难发现,第三种状态无疑是一种相对更为理想的状态,心境稳定的人可以进行更理性、客观的思考,把注意力集中在目前需要专注处理的事情上,更容易提高效率。当然,这三种心潮强度实际上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不同状态而已。我们总不能一直在做事情而不休息,身边也不可能永远不发生那些让我们突然间心潮澎湃、血气上涌的兴奋、激动或者一时愤怒不已的时刻,只是这三种状态各自在我们生活中所占的比例才是一个更为具有参照意义的概念。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心境稳定状态的人无论在日常生活中、学习或者工作中都可以更好、更专注的处理亟待处理的事情,更合理的安排自己的生活,同时也会让生活在自己周围的人们感到更愉悦、轻松。

  在此,我用这本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书想要说明的一个个人观点是:既或这本书里的概念并不一定完全准确,甚至里面的一些有关生理指标的说法可能与实际有不少出入,然而我认为它的整体思路是正确的,即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大家对自己的心境状态以及如何更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给出了一个全新而视角独特的理论基础,从这一点来讲,这类书还是值得一看的。(我怎么觉得我在替别人免费做宣传一样……-_-||其实并没有这个意思,只是单纯的把我认为还不错的东西拿出来分享而已)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可以说这本书在我长期偏执、执拗的思维牢笼中打开了一扇天窗,让我倏忽间看到一小片天空,并由此意识到原来可以以这样的视角看待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且给出了如何通过大量阅读或充实自己的生活来慢慢改变自己的浅层信息层的信息结构,用对自己更有益的、积极的信息逐渐代替那些消极、负面的信息,进而使整体的思维模式获得了一次全面的改观和提升,而一旦思维模式发生了变化,我们就会发觉,整个心灵以及外部世界带给我们的体验竟然可以焕然一新。

  合上这本让我眼前一亮的书,我久久不能平静,为自己终于敢于迈出改变自我的重要一步而欣喜不已。紧接着,我趁热打铁,又先后入手了一系列有关人格障碍调节、边缘型人格障碍自治以及著名的辩证行为疗法(DBT)的精神卫生及心理学专业书籍。而诸如《心理学一本通》、《心理学与生活》等入门级的经典巨著也是我直到如今都在坚持阅读并细细研习琢磨的对象。

  在终于开始徜徉在思想和文字的海洋后,我发现自己脑子里那些一直挥之不去的偏执观念、强迫性想法逐渐变淡了,悄然之间这些毫无一用的负面讯息被大量进入我大脑的新鲜、有益的正面讯息所替代,我竟然可以在极度抑郁并思维混乱了多年以后重拾理智,进行系统而有序的思索了!这个意外的发现让我惊喜不已,内心充满了一种久违的幸福感。

  让我至今难忘的是在一个看似无比平常的假日清晨,我在前一晚又是如饥似渴的阅读到不知不觉捧书而眠之后睡眼惺忪的醒来,忽然间感到了一种无法言喻的平和。

  屋子里半开的纱帘随着徐徐微风缓缓飘动,像一片温柔的白色海洋,波澜不惊,几缕清晨的阳光顺着窗帘的缝隙悄悄钻了进来,在我的床头上投下一隅灿烂的金黄。窗外清晨独有的那种清凉的气息阵阵袭来,一阵清脆的鸟鸣,几声一早出门遛弯的老人和孩子们欢快的招呼声轻柔的传入我的耳朵,我闭上眼睛,深深的吐纳一番,感到整个世界居然从此不同了。

  纵然在旁观者眼里,我当时的境遇可算是远远不能让人满意的:毕竟仍然是暂住在亲戚的房子里,无论如何这是一份无法用金钱衡量的人情,我为此无时无刻不在忐忑着;我和阿呜当时已经结婚近三年了,居无定所,并且在我搬到回龙观的那段日子,阿呜也由于距离他上班的地方太远而再一次和我无奈的分居,他在近一年的时间内仍然住在单位宿舍,为此也是苦闷不已。同时,他那与辛苦程度完全不成正比的可怜薪水在几年之中也是增长缓慢,前面交代过,甚至直至今日都还差一点达不到这个城市的平均线,我们现在拥有的这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全部贷款也是由我一人承担的。更不用提住在回龙观的那段时期,我俩完全是各自生活自己的,两三周才能匆匆见上一面。而居住地点相对较为偏僻,甚至坐公交、地铁都极不方便,需要步行两公里以上,在酷热的炎夏以及寒风瑟瑟的冬日,我只能被迫叫车上下班,而这无疑又给我原本就不甚富裕的经济状况增添了又一份负担,日子几是捉襟见肘(那段时间我的薪水比现在低不少,加之上班距离较远,每日奔波,的确感到比较辛苦)。

  生活的凄苦与对爱人的思念曾经都是我无比痛苦、抑郁的源泉,然而在我一头扎入文字、知识的海洋之后,注意力被成功的分散开来,居然这些从不曾远去的困难、羁绊、大小麻烦都在我的心里渐渐变淡了,我对此越来越释然:既然目前我的生活状态就是这样的,那么我就要在心里接受它,改变能改变的,对一时之间无力改变的事实要坦然接受,就是这么简单。

  我把自己的内心发生巨大变化的种种欣喜和感触忙不迭的和妈妈分享,这也给她带来了无比的欣慰与快乐。此时的妈妈也已经逐渐学会对我的生活慢慢放手,让我自己独自处理自己的事情,获得宝贵的生活经历,并由此建立起我一直以来所不具有的——一个完整的人格。我倏然间意识到:原来无论是我也好,还是我始终认为坚不可摧的妈妈也罢,我们大家都是在不断成长,不断变化的,既或是很大年龄的人,他也完全可能有不少的欠缺之处,而随着时间一点点的继续完善自己,从这一点来说,和幼小的孩子竟然无大区别,我们都仅仅是有血有肉而无比平凡的人而已,在生活中不断成长着。

  进入到了这个思维层次,我的生活自然而然就从无休止的戏剧冲突中解放了出来,慢慢开始步入正轨。然而令当时的我意想不到的是,就在这之后不久,生活还将呈上它的另一份大礼,同时我的整个心理状态还要经历一次意外的大倒退(实际上我认为还是一种迂回前进,就像历史一样,一时之间文明的看似倒退实际上是必然会经历的迂回前进而已),而这即将到来的事件将最终改变我对自己,乃至整个社会的整体认知,让自己距离真正的成熟迈进更大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