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别梦 日记:2017年7月24号
作者:景山少爷的小说      更新:2017-11-12

    今天是2017年7月24号,时间是晚上的21点28分,我在一边吹着空调,一边写今天的日记。电风扇吹出的风在我的身上感觉凉嗖嗖的,令人暂时忘却了,今天吴江的最高气温仍在40度的位置。很好,就在我写完这句话的时候,TM的竟然莫名其妙的停电了。我忍不住的笑了起来。这样,要怎么样呢?那就静静的等着电来吧,这就让我想起《圣经》旧约诗篇里,圣灵启示大卫说:“我的心呐,你要默默无声,要专心等候神。”是的,在我们的一生中,麻烦总是在意想不到的时候来那么一下惊喜,要是因此就慌了手脚,那可就没意思了,所以,我们才应好好的学习这句圣灵启示大卫说的话语:“我的心呐,你要默默无声,要专心等候神。”

    那么很好,楼外现在有人在讨论着停电的事情,似乎这样可以加快来电的速度。那么至于今天的这篇日记,我是不是要等电来以后再继续写下去呢?我想,还是等电来以后再继续写这样比较有心情。楼底下有人打电话在说停电的事情,似乎在打电话给供电局,以找供电局的人过来维修。

    现在,我先睡一会儿,如果电明天早上来,那么我就明天早上把今天的这篇日记写完,今晚,就到这里。我的意思是,今天的这篇日记先到这里。

    很好,现在,电来了。

    那么今天的日记,我就把今天读的一些有关信主的书籍的内容复制在这里,大家可以从中学习学习,增强增强对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的信心。

    好,现在,我把我看的属灵书籍的部分内容放在这里给大家阅读领受。

    《基督徒VS佛教徒》部分内容摘录:

    佛法称其修持的历程叫「信→解→行→证」;即是说,要称为入门,一定要先有信;于其所信,有明确的认识,然后「依教奉行」。佛教徒信的是「佛」;就佛本身,他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从佛教徒此方对佛的崇拜,是因认知的「信」,在解行上是「十一善」(见「百法明门论」的「五十一心所」的第一门;信的对象——佛,具有实德、实能、实力。

    「信」是明确的知见;属乎佛法的「八正道」,佛教名之为「正知见」。仅只有信,不能成为自己的实质,所以紧接着要有实践的工夫,所以说要「解行并重」。有「信」对「解」后的「行」,「行」才不至成为「狂行」;有「解」之「行」为后续,「解」才不至成为「空论」。故在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中的任一解门,必须付诸于行持,才得以进入「八正道」的「正念、正定」;修得的果为「真证」。

    为文起始,对佛法教门有这样的框定,事实存在是因现有太自称为「佛教徒」者,太过于从自身作过度无限的发挥,只因听说「众生本具佛性」及「佛性本自具足」,又被「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或「净土宗」的「念佛就好」(谓念佛就可至一心不乱)这样的一句话,就轻忽了「教理」的必要性。除了令人感叹人对自身存在立足的不负责之外,真是看出大多数的人是「漫无目的」或依旧是以他那「有罪的我」过完他的一生。

    上节「信」,作为宗教入门的必备知见,也约略可见宗教思考不出两大方向:即「从人」与「从神」,两种绝然的不同,尤以「佛教」与「基督教」最具差异。故从它们两者彼此得「对话」,更可明了它们各自的特质。

    佛经的启示:

    人的自觉:是人的主权,作人自家的主人翁。

    修行的因果:入世与出世。

    罪的忏悔。

    圣经的启示:

    神的默示:神的主权。

    因信称义。

    赦罪。

    佛经与《圣经》的对话

    一、「主权」的对话

    「佛经的启示」:(启发人的自觉;是人的主权,作人自家的主人翁。)

    人的本性、佛性: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据北本《涅盘经》卷七载)。谓一切众生「佛性」本自具足,今是凡夫,为烦恼所覆,故须断除烦恼,佛性才能显发出来。而佛为此行圆满,以致佛性常住无有变异,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者。

    佛性有三种:

    凡夫生来本具之佛性–住自性。

    经过修行显现之佛性–引出性。

    达到佛果所具之佛性–至得性(据世亲着《佛性论》四卷中释究竟–乘宝性论)。

    天台宗立「三因佛性」:

    正因佛性–一切众生本具之三谛三千之理。

    了因佛性–观悟佛理所得之智能。

    缘因佛性–能起智能之缘的所有善行。

    此三,a及b、c之(1)属先天「性」本,b、c之(2)(3)属后天「修」得。但性、修本来不二,因果互具,故以加上果性(菩提之智德)、果果性(涅盘之断德),合称为五佛性。

    

    华严宗谓众生之佛性圆满俱足一切因果性相,有情俱足成佛之可能性为佛性、觉性;并主张成佛为限于有情。

    密宗谓森罗万象悉是大日如来之法身,故立「悉有佛性」之说。

    三论宗废有关佛性之种种议论,以为别说因果即是执,故称非因非果之中道佛性。

    法相宗说有二种佛性:

    理佛性–所有存本体之真如理。

    行佛性–含藏于个人阿赖耶识中成佛之因的无漏种子。

    具理佛性,而不具行佛性者,亦不得成佛。又立「五种性说」,即菩萨、声闻、缘觉证悟所得之三种定性、不定性及永不能成佛之无性;主张唯菩萨定性与不定性者具有行佛性。

    

    禅宗虽言证悟「众生本来之面目」,但却否定执迷佛性有无等问题,有「狗子有佛性也无?」之公案。净土宗承认理弗性之说,然亦有加以否定者。日本净土真宗主张成佛系依阿弥陀佛知本愿力,谓如来给予众生之信心为佛性,此即信心佛性说。然以中国莲宗谓修至「一心不乱」,却属理、行佛性说。

    宗教:佛教算不算是宗教?或者它只是某种哲学思想?

    宗教,一般认为是以「神与人的结合」为本质的。佛教不承认救世主的神,尤其是愿始佛教,重视的是人的自我觉念,不认为有固定不变的神为创始者;生命是无始无终,要能安于不断的变化,这就是「佛性」的应用,无常的安住。是心外无物说,是不承认有我们要与祂立关系的神。所以就以上论述,论及佛教,可谓它是属于非宗教的哲学。

    以净土教门,因据佛陀本愿力而成立的救济观,亦属自力行为之圣道门,仍是无神论的思想。

    又据PaulDahlke在〈宗教及道德的佛教〉一文中说:「宗教是将全体的因果要求,于自己的身心上来体现」,凭此而论佛教是彻底的宗教。

    佛教的宗教性虽不是建立在「神与人的结合或关系」为宗教定义,但日本加藤玄智博士所说的:开祖的佛陀,在佛弟子的心目中,已被视同于神,甚或是神以上的神,他们皈依佛陀,与异教徒的皈依于神,是同样的心理状态。

    总上所述,佛教有其符合宗教信仰的特质;就是对无限生命的憧憬与解脱的要求。而它的方法、解决道,必须反求于自心;以「自」为灯明而不依他,以「法」为灯明而不依他,为佛陀一再及最后的教诫。所以说,佛教的立场,以解脱为门,开展无限生命的想象,迎合了人自许相当大的自主权,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圣经》的启示」:(神的默示、神的主权)

    是神自己;一切出自于祂:

    是神的默示,教导人学义,并使属祂的,得以完全。

    「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或作:凡神所默示的圣经),于教训、督责、使人归正、教导人学义都是有益的,叫属神的人得以完全,豫备行各样的善事。」(提后三:16–17)

    

    神的主权,神说要有就有;神有应许和成全;神造人,且要人生养,治管这地的活物;要人遵守神的道,人若专心跟从,必蒙赐福,否则就有祸殃降临;神是有权威的,人可妄为,神的恩待、怜悯有祂绝对的主权;赏赐的是神,收取的也是神,人当尽力的是时时寻求祂、认识祂。

    「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创一:3)

    「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创一:6–7)

    「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像、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神就照着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像造男造女。神就赐福给他们,又对他们说:要生养众多,遍满地面,治理这地,也要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和地上各样行动的活物。」(创一:26–28)

    「我眷顾他,为要叫他吩咐他的众子和他的眷属遵守我的道,秉公行义,使我所应许亚伯拉罕的话都成就了。」(创十八:19)

    「耶和华站在梯子以上【或作站在他旁边】,说:我是耶和华─你祖亚伯拉罕的神,也是以撒的神;我要将你现在所躺卧之地赐给你和你的后裔。你的后裔必像地上的尘沙那样多,必向东西南北开展;地上万族必因你和你的后裔得福。我也与你同在。你无论往那里去,我必保佑你,领你归回这地,总不离弃你,直到我成全了向你所应许的。(创二十八:13–15)

    「耶和华说:我照着你的话赦免了他们。然我指着我的永生起誓,遍地要被我的荣耀充满。这些人虽看见我的荣耀和我在埃及与旷野所行的神迹,仍然试探我这十次,不听从我的话,他们断不得看见我向他们的祖宗所起誓应许之地。凡藐视我的,一个也不得看见。」(民十四:20–23)

    「凡从埃及上来、二十岁以外的人断不得看见我对亚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应许之地,因为他们没有专心跟从我。惟有基尼洗族耶孚尼的儿子迦勒和嫩的儿子约书亚可以看见,因为他们专心跟从我。」(民三十二:11–12)

    「耶和华说:我要显我一切的恩慈,在你面前经过,宣告我的名。我要恩待谁就恩待谁;要怜悯谁就怜悯谁。」(出三十三:19)

    「耶和华说:我要立约,要在百姓面前行奇妙的事,是在遍地万国中所未曾行的。在你四围的外邦人就要看见耶和华的作为,因我向你所行的是可畏惧的事。」(出三十四:10)

    「你们若不听从耶和华─你们神的诫命,偏离我今日所吩咐你们的道,去事奉你们素来所不认识的别神,就必受祸。」(申十一:28)

    「因神降的灾祸使我恐惧;因他的威严,我不能妄为。」(伯三十一:23)

    「说:我赤身出于母胎,也必赤身归回;赏赐的是耶和华,收取的也是耶和华。耶和华的名是应当称颂的。」(伯一:21)

    宗教:

    是真神的信仰;有祂的道和诫命,信徒唯有顺服,能谨守祂的诫命,就能得称赞、美名、尊荣,归入祂的圣洁。

    「你今日认耶和华为你的神,应许遵行他的道,谨守他的律例、诫命、典章,听从他的话。耶和华今日照他所应许你的,也认你为他的子民,使你谨守他的一切诫命,又使你得称赞、美名、尊荣,超乎他所造的万民之上,并照他所应许的使你归耶和华─你神为圣洁的民。」(申二十六:17–19)

    

    有今生和来生的应许,有永生的盼望。

    「操练身体,益处还少;惟独敬虔,凡事都有益处,因有今生和来生的应许。这话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我们劳苦努力,正是为此,因我们的指望在乎永生的神;他是万人的救主,更是信徒的救主。」(提前四:8–10)

    

    耶稣基督的信仰是最重视「神与人的门系」的系仰。

    「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现在我们既靠着他的血称义,就更要借着他免去神的忿怒。因为我们作仇敌的时候,且借着神儿子的死,得与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不但如此,我们既借着我主耶稣基督得与神和好,也就借着他以神为乐。」(罗五:8–11)

    

    唯有信靠主耶稣,人才能到天父面前,并借着圣灵,让我们得知神的恩赐,人靠自己去寻求,所知有限,且不能知道神。人所能知道的,是神所赐下的那一小部份。

    「从来没有人看见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约一:18)

    「只有神借着圣灵向我们显明了,因为圣灵参透万事,就是神深奥的事也参透了。除了在人里头的灵,谁知道人的事;像这样,除了神的灵,也没有人知道神的事。我们所领受的,并不是世上的灵,乃是从神来的灵,叫我们能知道神开恩赐给我们的事。」(林前二:10–12)

    二、「修行」的对话

    「佛经的启示」:(修行的因果,有出世与入世。)

    佛法最谈「因果」,根本「四谛」法门即在解说「苦的果、因」(苦谛、集谛)和「悟的果、因」(灭谛、道谛)。其目的是为求解脱、了生脱死,所以「修行」就成为符合「因果」的必要功课。佛法不外有「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三十七道品」的因果法则,其中「四谛」法明晰一切出世、入世的因果,作为修行「三十七道品」入门「四念处」出世法的原理。

    四谛(苦、集、灭、道):又称「四圣谛」,为释迦牟尼佛于鹿野苑初转*时为五比丘(出家受具足戒之僧)所说,阐明迷、悟之因、果。四谛大体上乃佛教用以解释宇宙现象的「十二缘起说」之归纳,为原始佛教之大纲。据《中阿含卷七分别圣谛经》、《大毗婆沙论》卷七十七、《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七等所说四谛之义:

    苦谛–苦,泛指逼迫身心苦恼之状态。审实世间事物「不论有情、非情悉皆为苦,亦即对人生及环境所作之价值判断,认为世俗之一切,本质皆苦。苦谛,即明白生死实是苦之真谛。

    集谛–集,招聚之义。审实一切烦恼惑业,实能招集三界生死苦果。集谛即关于世间人生诸苦之生起及其根源之真谛。

    灭谛–灭,即寂灭。审实断除苦之根本欲爱,则得苦灭,可入于涅盘之境界。灭谛即关于灭尽、集之真谛。

    道谛–道,能通之义。审实灭苦之道,乃正见、正思惟等八正道,若依此而修行,则可超脱苦、集二谛,达到寂静涅盘之境。道谛即达到八正道之真谛。

    四谛是生死解脱之唯一方法,故有谓声之法,然除小乘有此必要法门,大乘经典亦有此说,如《胜鬘经》、《北本大般涅盘经》卷十二、卷十三等,不仅附有大乘之解释,并对四谛之深义又所发挥,于是依此四谛之理有「三转十二行相」及「四谛十六行相」。

    三转十二行相:四谛之理分为三阶段,而各有四种行相之说;若以苦谛为例,三转即

    初转,说此为苦谛之「示转」。

    第二转,应遍知(永断、作证、修习)苦谛之「劝转」。

    第三转,已遍知(乃至修习苦谛之「证转」)。其它集、灭、道谛亦各有三夕,总共为三转十二行相。

    四谛十六行相:有部教学之修证论。于善根位观四谛,每一谛各有四种行相,即「观苦谛有非常、苦、空、非我四行相」,谓一切万法无恒存性,为苦、为假相之存在,无实体性;「观集谛有因、集、生、缘四行」,谓爱执为苦之因,其集聚苦而为苦生起之助缘;「观灭谛有灭、静、妙、离四行相」,谓苦灭之理想境界即灭系缚、静烦恼、殊妙境、离灾祸。「观道谛有道、如、行、出四行相」,谓至苦灭之圣道,为圣者实践之正道,合于正理,趋向理想境,而超出迷妄之生存。

    又据吉藏之《胜鬘宝窟》卷下本所述,四谛有大、小乘之分小乘还有修作,称为「有作四谛」,不完全、不究竟;大乘后无修作,称为「无作四谛」,是完全而究竟的。

    又天台宗智顗大师依《胜鬘经》、《涅盘经》之说,别立浅深不同之四种四谛:

    生灭四谛,为藏教所说;为生灭之事,四谛之因果为实有生、灭。

    无生四谛,又称无生四谛,为通教所说;就因缘诸法即空无生,而观四谛迷悟之因果,均是空无而无生灭。

    无量四谛,为别教所说,就界内界外恒沙无量差别,而观一切现象皆由因缘生,具有无量差别,因而四谛亦有无量之相。

    无作四谛,为圆教所说,谓迷悟之当体即实相,而观迷与悟之对立,矛盾即非矛盾,而皆为实相。四谛法尤见于《阿含经》,是佛陀令声闻之人依此修持而持真空涅盘之理。

    佛法的基本课题,还是以「出世法」为主,纵然是大乘;唯一佛乘之目的,出世法定是必要的根基。虽然佛陀在「善生经」(《中阿含经》卷第三十三),藉六方礼教导恭敬、供养、礼事一切众生(父母子女,师徒、夫妻、主仆、亲友、沙门等),又告诫「四种业」、「四种秽」、「六非道」、「六灾患」及阐述「亲与非亲」、「四善亲与四事亲」等为人处事之道。而就个人入世修为又有「四摄事」:1)惠施、2)爱言、3)行利、4)等利。所言极是,无怪乎弟子们听后,无不口说依教、欢喜奉行。另又有《十善业道经》讲说修十善业因之功德。《阿含经》亦有谓:行十善将生人天世界,行十恶则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之说。只是修十善,仍在轮选转世里,至于要了生脱死、出世的条件仍须此十善世法,故此称为「人天乘」,是五乘共法。

    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载,修下品十善,可为人中之王;中品十善为粟散王,即小国之王;上品十善为轮王,进入转轮落王之列。

    佛法可说是出世、入世全部包办,因果的解析似乎也非常细密(但也有很多不完备)。但须注意到佛法的特色还是在「解脱道」;其所谓的入世法或如何把佛法落实在生活中,队过是因人尚须在世间活着,而不得不兼顾的说词。所以如《法华经》指向唯一佛乘,学佛的目的乃在成佛,所以从凡夫到佛果,既谓一切众生「佛性」本自具足,今是凡夫,为烦恼所覆,故须断除烦恼,佛性才能显发出来。而佛是此行圆满者,以致佛性常住无有变异,是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者。凡夫与佛最大的别,就在烦恼断除与否(此点放置第三小主题「罪的对话」再来讨论)。

    「《圣经》的启示」:(因信称义)

    没有入世与出世的划分,真实的神带领现实的生命,一直到永远。

    《圣经》对人世的看法,一样有「苦」之说辞,解决之道却截然不同,乃是要完全的信靠神,神的意念高过人的意念。从《圣经》的教导,一样不能忽视人的善、恶因果,但提供另一更重要的「第一因」是上帝的主权和祂的爱。离弃了神,人自恃多有智能,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知识不能使人成圣,反加添了极重的劳苦;因为掌管生命的是神,所以人所当尽的本分,就是敬畏神,谨守祂的诫命,因必审问的是神。

    「传道者说:虚空的虚空,虚空的虚空,凡事都是虚空。人一切的劳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劳碌,有什么益处呢﹖」(传一:2–3)

    「万事令人厌烦(或译:万物满有困乏),人不能说尽。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传一:8)

    「我专心用智能寻求、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乃知神叫世人所经练的是极重的劳苦。」(传一:13)

    「因为多有智能,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传一:18)

    「后来,我察看我手所经营的一切事和我劳碌所成的功。谁知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在日光之下毫无益处。」(传二:11)

    「人在日光之下劳碌累心,在他一切的劳碌上得着什么呢﹖因为他日日忧虑,他的劳苦成为愁烦,连夜间心也不安。这也是虚空。」(传二:22–23)

    「我又见人为一切的劳碌和各样灵巧的工作就被邻舍嫉妒。这也是虚空,也是捕风。」(传四:4)

    「我曾用智能试验这一切事;我说,要得智能,智能却离我远。万事之理,离我甚远,而且最深,谁能测透呢﹖」(传七:23–24)

    「各样事务成就都有时候和定理,因为人的苦难重压在他身上。他不知道将来的事,因为将来如何,谁能告诉他呢﹖无人有权力掌管生命,将生命留住;也无人有权力掌管死期;这场争战,无人能免;邪恶也不能救那好行邪恶的人。这一切我都见过,也专心查考日光之下所作的一切事。有时这人管辖那人,令人受害。我见恶人埋葬,归入坟墓;又见行正直事的离开圣地,在城中被人忘记。这也是虚空。因为断定罪名不立刻施刑,所以世人满心作恶。罪人虽然作恶百次,倒享长久的年日;然而我准知道,敬畏神的,就是在他面前敬畏的人,终久必得福乐。恶人却不得福乐,也不得长久的年日;这年日好象影儿,因他不敬畏神。」(传八:6–13)

    「我儿,还有一层,你当受劝戒: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意就是:敬畏神,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或译:这是众人的本分)。因为人所作的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神都必审问。」(传十二:12–14)

    

    因信称义:唯信靠耶稣基督完全的救恩,其它别无办法,唯有因信就得着。

    「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神所豫备叫我们行的。」(弗二:8–10)

    「你们众人和以色列百姓都当知道,站在你们面前的这人得痊愈是因你们所钉十字架、神叫他从死里复活的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他是你们匠人所弃的石头,已成了房角的头块石头。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徒四:10–12)

    「所以凡有血气的,没有一个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称义,因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但如今,神的义在律法以外已经显明出来,有律法和先知为证:就是神的义,因信耶稣基督加给一切相信的人,并没有分别。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如今却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的称义。神设立耶稣作挽回祭,是凭着耶稣的血,借着人的信,要显明神的义;因为他用忍耐的心宽容人先时所犯的罪,好在今时显明他的义,使人知道他自己为义,也称信耶稣的人为义。既是这样,那里能夸口呢﹖没有可夸的了。用何法没有的呢﹖是用立功之法么﹖不是,乃用信主之法。所以(有古卷:因为)我们看定了:人称义是因着信,不在乎遵行律法。」(罗三:20–28)

    「大哉,敬虔的奥秘!无人不以为然:就是神在肉身显现,被圣灵称义(或作:在灵性称义),被天使看见,被传于外邦,被世人信服,被接在荣耀里。」(提前三:16)

    「耶稣回答说:你们当信服神。我实在告诉你们,无论何人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他若心里不疑惑,只信他所说的必成,就必给他成了。所以我告诉你们,凡你们祷告祈求的,无论是什么,只要信是得着的,就必得着。」(可十一:22–24)

    

    信就应当有好行为:要禁戒肉体的私欲,有属灵的争战。要顺服人的一切制度;谨守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等五伦,并敬畏神,因为信者如今要归到灵魂的牧人监督了。

    「亲爱的弟兄阿,你们是客旅,是寄居的。我劝你们要禁戒肉体的私欲;这私欲是与灵魂争战的。你们在外邦人中,应当品行端正,叫那些毁谤你们是作恶的,因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在鉴察(或作:眷顾)的日子归荣耀给神。你们为主的缘故,要顺服人的一切制度,或是在上的君王,或是君王所派罚恶赏善的臣宰。因为神的旨意原是要你们行善,可以堵住那胡涂无知人的口。你们虽是自由的,却不可借着自由遮盖恶毒,(或作:阴毒)总要作神的仆人。务要尊敬众人,亲爱教中的弟兄,敬畏神,尊敬君王。你们作仆人的,凡事要存敬畏的心顺服主人;不但顺服那善良温和的,就是那乖僻的也要顺服。倘若人为叫良心对得住神,就忍受冤屈的苦楚,这是可喜爱的。你们若因犯罪受责打,能忍耐,有什么可夸的呢﹖但你们若因行善受苦,能忍耐,这在神看是可喜爱的。你们蒙召原是为此;因基督也为你们受过苦,给你们留下榜样,叫你们跟随他的脚踪行。他并没有犯罪,口里也没有诡诈。他被骂不还口;受害不说威吓的话,只将自己交托那按公义审判人的主。他被挂在木头上,亲身担当了我们的罪,使我们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义上活。因他受的鞭伤,你们便得了医治。你们从前好象迷路的羊,如今却归到你们灵魂的牧人监督了。」(彼前二:11–25)

    「你们作妻子的要顺服自己的丈夫;这样,若有不信从道理的丈夫,他们虽然不听道,也可以因妻子的品行被感化过来;这正是因看见你们有贞洁的品行和敬畏的心。」(彼前三:1–2)

    

    灵的茁壮、生长:要爱慕那纯净的灵奶,以此喂养成长,被建造成为灵宫、圣洁的祭司;不只是吃灵奶,还要能吃干粮,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练仁义的道理,因为他是婴孩;惟独长大成人的才能吃干粮。如此能心窍习练得通达,就能分辨好歹了。又要在圣灵里祷告,保守自己常在神的爱中,仰望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怜悯,直到永生。不要叫神的圣灵担忧,也要凭爱心行事,正如基督爱我们,为我们舍了自己,当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献与神。至于*并一切污秽,或是贪婪,连提都不可,方合圣徒的体统。

    「就要爱慕那纯净的灵奶,像才生的婴孩爱慕奶一样,叫你们因此渐长,以致得救。你们若尝过主恩的滋味,就必如此。主乃活石,固然是被人所弃的,却是被神所拣选、所宝贵的。你们来到主面前,也就像活石,被建造成为灵宫,作圣洁的祭司,借着耶稣基督奉献神所悦纳的灵祭。」(彼前二:2–5)

    「看你们学习的工夫,本该作师傅,谁知还得有人将神圣言小学的开端另教导你们,并且成了那必须吃奶,不能吃干粮的人。凡只能吃奶的都不熟练仁义的道理,因为他是婴孩;惟独长大成人的才能吃干粮;他们的心窍习练得通达,就能分辨好歹了。」(来五:12–14)

    「所以,我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不必再立根基,就如那懊悔死行,信靠神、各样洗礼、按手之礼、死人复活,以及永远审判各等教训。神若许我们,我们必如此行。」(来六:1–3)

    「亲爱的弟兄阿,你们却要在至圣的真道上造就自己,在圣灵里祷告,保守自己常在神的爱中,仰望我们主耶稣基督的怜悯,直到永生。」(犹一:20–21)

    「不要叫神的圣灵担忧;你们原是受了他的印记,等候得赎的日子来到。一切苦毒、恼恨、忿怒、嚷闹、毁谤,并一切的恶毒(或作:阴毒),都当从你们中间除掉;并要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彼此饶恕,正如神在基督里饶恕了你们一样。」(弗四:30–32)

    「所以,你们该效法神,好象蒙慈爱的儿女一样。也要凭爱心行事,正如基督爱我们,为我们舍了自己,当作馨香的供物和祭物,献与神。至于*并一切污秽,或是贪婪,在你们中间连题都不可,方合圣徒的体统。」(弗五:1–3)

    三、「罪」的对话

    「佛经的启示」:(罪的忏悔)

    《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有云:「阎浮提众生,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即谓众生的心意念充满了罪性。《百法明门论》更有细分的名相,以烦恼为总名,细名有「贪、瞋、痴、慢、疑、不正见」六根本烦恼,「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二十随烦恼,及「睡眠、恶作、寻、伺」四不定等。这些罪使凡夫之所以为凡夫,成为不断在生死轮回当中,招致苦报,不得出离的因素,又称恶业因,也障碍成佛圣道,故又称「罪障」。所以佛教徒最要常作的功课是「罪的忏悔」;于是乎佛教的忏罪法在中国历代以来,起源于晋代,渐盛于南北朝;自南朝梁代起,采用大乘经典中忏悔与礼赞内容而成之忏法,以种种形式流行,从而产生许多礼赞文和忏悔文。《广弘明集》卷二十八悔罪篇之记载,计有梁简文帝之「涅盘忏启」、「六根忏文」等,梁武帝之「梁皇宝忏」等,陈宣帝之「胜天王般苦忏文」等。隋、唐之间,佛教宗派渐起,各派依所宗经典撰成种种忏悔行法,如天台宗大师智顗「法华三昧忏仪」、「金光明忏法」等;净土宗有善导撰「净土法事赞」等,华严宗宗密撰「圆觉经道场修证仪」、一行撰「华严忏法」等。至宋代为忏法之全盛时代,咸认礼忏乃修习止观之行法,故专务忏仪。其中知礼尝修「法华忏法、光明忏法、弥陀忏法、大悲忏法」等数十遍,故有「慈云忏主」之称。明代时太祖屡建法会于南京蒋山,超度元代末年死于战乱之亡灵,忏法更为流行,举行忏法仪式遂成为僧侣的重要行事之一。沿至今日,通行之忏法有「梁皇宝忏、水忏、大悲忏、药师忏、净土忏、地藏忏」等,其目的以作为忏罪、消灾、延寿、度亡之诉求。法门诸多,历代僧人再依教法,制定了许多忏礼仪文,叫现今一般佛教徒忙于参与许多如法会的活动,无暇静下心来好好思考原始的教义、根本的教法是什么。

    确实可见,罪之因果报应,让人恐惧、深恶痛绝,却又避脱不了。有知见的佛教徒,敬拜的是释迦牟尼的智能,在于他觉悟了佛性,觉此「本性清净」;又说「罪福无主」,谓自诸法实相之理而言,罪与福皆无定宝之主,均属平等空寂。《观音贤菩萨经》有云:「我心自空,罪福无主,一切法如是。」《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云:「罪福为二,若达罪性,则与福无异。」此情提供了众生,从恐惧罪恶之自我意识,得以进入空无之状态中。佛陀更以修持佛道为殊胜的种种讲述、劝说,教导「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真能忏悔,不在这些繁文缛节;藏教的「五停心观」,提供个人自心意念的洗净。

    「五停心观」,止息惑障所修之法:

    不净观:可对治贪欲之心;观想自己或他人之色身是不净的,如观想死尸青瘀等相以对治显色贪;观想鸟兽啖食死尸以对治形色贪;观想死尸腐烂生虫蛆之相以对治妙触贪;观想死尸之不动以对治供奉贪,及观想白骨之骨销以对治以上四贪。

    慈悲观:可对治瞋恨心,观想给予快乐及拔济苦痛的意志,培养慈悲的心。

    缘起观:可对治愚痴;观想顺逆之十二因缘,明白一切的因缘果报就是智能。

    界分别观:可对治我执;观想十八界之诸法悉由地、水、火、风、空、识所和合,可去我执。是进入圣道之方便。

    可对治散乱之寻伺;即用计数自己之出息、入息,令心念止持于一境,定而不乱。

    以上五观法,在「五门禅经要用法」中以「念佛观」取代「界分别观」,而与其它四观合称为「五门禅」。所谓「念佛观」:即念应身、报身、法身等三佛身,以次第对治昏沉暗塞障、恶念思惟障、境界逼迫障等三种障害。以「清珠投于污水,污水不得不清」的思想,视「念佛」,一句佛号,可罪灭河沙,为「因果」之当然。

    人生充满苦难,原由于人的罪,乃至于死,皆是因罪所致。人有罪,这是普世认同的。罪当如何消除,甚而如何人可以免罪之死,不同的宗教在看待、处理上,就有相当大的差距或截然不同。佛教认为罪之生起,是因于「无明」。

    「一念不觉生三细,三细随缘长六粗」。「无明」之根本依于「真如」;以忽然念起而起惑造业,称为「无明」;为生死流转之根本惑体。「明」与「无明」取决于「觉照」与否。然「无明」还是「惑」之细相,在「无明」之前,须先处理的是断除「见思惑」、「尘沙惑」。三惑皆是「妄执」之故,所以要训练「觉照」的功夫,才能离妄执,并启发「佛性」,此时又发现「覆障」重重、「垢染」层层,在凡夫位,最紧要作的是「忏罪」;忏悔无始以来所造作的罪业;奉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之佛意。

    

    「《圣经》的启示」:(赦罪)

    基督教《圣经》的话语,告诉我们的是:人的苦难从亚当对上帝的背信,离弃了上帝,不得不就要离开备受祝福的伊甸园,于是劳苦从此就不断了。

    「又对女人说:我必多多加增你怀胎的苦楚;你生产儿女必多受苦楚。你必恋慕你丈夫;你丈夫必管辖你。又对亚当说:你既听从妻子的话,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树上的果子,地必为你的缘故受咒诅;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地必给你长出荆棘和蒺藜来;你也要吃田间的菜蔬。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创三:16–19)

    有人会问说,既是上帝造人,何以造出有罪的人?《圣经》给我们的回答是:

    「我所找到的只有一件,就是神造人原是正直,但他们寻出许多巧计。」(传七:29)

    这样的回答,人或许一直无法体解、明白。原因是:我们若习惯于从人的解度、人的立场,用人的思考去判断一切,这将阻碍我们对神真正的认识,甚至错怪了神。更严重的是,与神的距离越来越远,导致与神的爱隔绝。佛教法门有八万四千,是够多了,却是百密有一疏,不知有从上头神亲自降下的启示。当然,以人为中心的宇宙观,比较能满足人的自我夸耀,造就了很多自命的「宗师」、「山主」,招揽徒众,群集很多人深陷在更多偶像崇拜的迷阵中。这事在历史中不断重演,《圣经》的话语也早有告诫。

    「你们要进窄门。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太七:13–14)

    基督徒有圣灵的浇灌,自然会体贴圣灵的事,就能明白神仍然是爱我们的,也从没离开过我们,并且神要为我们更新,纵有苦难,在神的爱里,要经练成为永生。

    「因为随从肉体的人体贴肉体的事,随从圣灵的人体贴圣灵的事。体贴肉体的,就是死;体贴圣灵的,乃是生命、平安。」(罗八:5–6)

    「我见神叫世人劳苦,使他们在其中受经练。神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又将永生(原文是永远)安置在世人心里。然而神从始至终的作为,人不能参透。我知道世人,莫强如终身喜乐行善;并且人人吃喝,在他一切劳碌中享福,这也是神的恩赐。我知道神一切所作的都必永存;无所增添,无所减少。神这样行,是要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现今的事早先就有了,将来的事早已也有了,并且神使已过的事重新再来(或译:并且神再寻回已过的事)。」(传三:10–15)

    苦难已经存在,死亡也是必然的;为今之计真正解决的办法是什么?

    人既是有罪,有恶的遭遇、苦难,且无一能免死,在罪恶里的人就一定无能靠自己解决这些问题。

    「这就如罪是从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从罪来的;于是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罗五:12)

    「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罗三:23)

    人要免除死亡,不是靠自己称义,从自己内心净化或忏悔,不是解决之道;唯一的办法是:「神的赦免,与神和好」。第一步要作的、且为唯一的道路是,接受耶稣基督的救赎。这「赦罪」的过程是,受洗归主,与基督的死同死,再与基督的复活同活;死的是罪,活的是更新。

    「岂不知我们这受洗归入基督耶稣的人是受洗归入他的死么﹖所以,我们借着洗礼归入死,和他一同埋葬,原是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像基督借着父的荣耀从死里复活一样。我们若在他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也要在他复活的形状上与他联合;因为知道我们的旧人和他同钉十字架,使罪身灭绝,叫我们不再作罪的奴仆;因为已死的人是脱离了罪。我们若是与基督同死,就信必与他同活。因为知道基督既从死里复活,就不再死,死也不再作他的主了。他死是向罪死了,只有一次;他活是向神活着。这样,你们向罪也当看自己是死的;向神在基督耶稣里,却当看自己是活的。」(罗六:3–11)

    「彼得说:你们各人要悔改,奉耶稣基督的名受洗,叫你们的罪得赦,就必领受所赐的圣灵;因为这应许是给你们和你们的儿女,并一切在远方的人,就是主─我们神所召来的。」(徒二:38–39)

    「因为这应许是给你们和你们的儿女,并一切在远方的人,就是主─我们神所召来的。」(徒三:26)

    「他将要生一个儿子,你要给他起名叫耶稣,因他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太一:21)

    借着人的修行,是因于道德主及神秘主义的实践;方法因历史的沿革而与日俱增,叫人更迷失在重重无尽的思网中,除了深陷不拔,也妄了思量人的极限。其实原本很单纯的问题,却是越想越复杂;简单的立足点是,「人就是人,神是神,人不可能成为神」。明亮之星、早晨之子、撒旦就是我们要警惕的借镜。

    「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啊,你何竟从天坠落﹖你这攻败列国的何竟被砍倒在地上﹖你心里曾说:我要升到天上;我要高举我的宝座在神众星以上;我要坐在聚会的山上,在北方的极处。我要升到高云之上;我要与至上者同等。然而,你必坠落阴间,到坑中极深之处。」(赛十四:12–15)

    或者有以为可把善行记在功德簿上,将来指望回收成果;但若有一天明白,能叫人活的必要是「神的灵」,那岂不前功尽弃,无益的苦修只是枉费一生罢了。

    「死人复活也是这样:所种的是必朽坏的,复活的是不朽坏的;所种的是羞辱的,复活的是荣耀的;所种的是软弱的,复活的是强壮的;所种的是血气的身体,复活的是灵性的身体。若有血气的身体,也必有灵性的身体。经上也是这样记着说:首先的人亚当成了有灵(灵:或作血气)的活人;末后的亚当成了叫人活的灵。但属灵的不在先,属血气的在先,以后才有属灵的。头一个人是出于地,乃属土;第二个人是出于天。那属土的怎样,凡属土的也就怎样;属天的怎样,凡属天的也就怎样。」(林前十五:42–48)

    「你们明显是基督的信,借着我们修成的。不是用墨写的,乃是用永生神的灵写的;不是写在石版上,乃是写在心版上。我们因基督,所以在神面前才有这样的信心。并不是我们凭自己能承担什么事;我们所能承担的,乃是出于神。」(林后三:3–5)

    从必死的人寻求得的,不管是向内或向外,仍然是必死的。只有向永生神寻求的才有永生的盼望;也唯有神差派来的独生子耶稣基督才能带我们走在神的道上,走向永生神的国。

    「耶稣回答说:我实实在在的告诉你们,所有犯罪的就是罪的奴仆。奴仆不能永远住在家里;儿子是永远住在家里。所以天父的儿子若叫你们自由,你们就真自由了。」(约八:34–36)

    「耶稣对他们说:你们是从下头来的,我是从上头来的;你们是属这世界的,我不是属这世界的。所以我对你们说,你们要死在罪中。你们若不信我是基督,必要死在罪中。」(约八:23–24)

    「你在这道上无分无关;因为在神面前,你的心不正。你当懊悔你这罪恶,祈求主,或者你心里的意念可得赦免。我看出你正在苦胆之中,被罪恶捆绑。」(徒八:21–23)

    的确,人不但会死,活着还有很多的苦恼、恐惧,要消除它,人无能为力,因为罪已经在那里,它已经形成了捆绑。唯能为我们释放的是那胜过死权的耶稣基督。

    「儿女既同有血肉之体,他也照样亲自成了血肉之体,特要借着死败坏那掌死权的,就是魔鬼,并要释放那些一生因怕死而为奴仆的人。」(来二:14–15)

    「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现在我们既靠着他的血称义,就更要借着他免去神的忿怒。因为我们作仇敌的时候,且借着神儿子的死,得与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他的生得救了。不但如此,我们既借着我主耶稣基督得与神和好,也就借着他以神为乐。」(罗五:8–11)

    知道了罪的起始和必然结果,人如今唯一的出路,只能指望「恩典」。

    「就如罪作王叫人死;照样,恩典也借着义作王,叫人因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得永生。」(罗五:21)

    谈因果,佛法是最丰富、详细不过了,但如同其它哲学思想理论一样,都是出自「从人的智能推论」,尚待群众的实验及改进。因此,有应入世之需及佛法落实于生活的权通,给佛法解释更广泛、任性发挥的空间,似乎无懈可击。然若思想可变的是因众生的罪,而不可变的原则、真理当必是来自不变的才能有。毕竟一切人为的都有其范畴、极限及不定性。又不妨思量:若只一味认定释迦牟尼的法为「是」,试问在其之前的人类文化、思想要如何被判解?每一新世代,不免要反传统一番,却不可能不存有传统的根苗;其实中国古早以来就是崇奉独一真神;一位不能僭越、看见、高高在上的神。《礼记》有云:「上帝其飨」;《书经》上云:「上帝监临」;《诗经》谓:「上帝既命,小心翼翼,昭示上帝」;《尚书》之舜典说:「肆类于上帝」。孔子说:「仁者事天」。孟子有曰:「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上帝自己的临在,原是早在人的心中。是后来的人疏离远了,才不得不寻求更多的巧计,整得人穷忙、瞎搞,以致佛教徒在佛法诸多繁复的功课中,纵然不易行,或无人真实在行,但却惟恐被人指控为「业幛现前」,也不敢轻言放弃,只好受制于它的捆绑,进不得也退不得。

    所以人最大的觉醒,是要彻底承认人是不义的,如果还认为自己可以靠自己称义,就是还没有真正的认罪。真正能为我们赎罪的是需要那完全无罪的,也就是主耶稣基督;那能为我们死过,战胜死权的;而祂死后三日复,叫我们也可以因信靠祂而一同复活,因为「赦罪」的恩典是唯一的真理、永生的道路。

    《游子吟》部分内容摘录:

    一次,一位慕道朋友把我叫到一旁,困惑地问道:“基督教多数时候讲神的爱,可有时又讲天堂、地狱。这不是又哄又吓,胡梦加大棒,软硬兼施,逼着人信吗?”看着他真诚的表情,我无不同情地说:“我完全理解你的意思。但我也只能坦白地告诉你,天堂和地狱是真正存在的。”

    生命不灭

    按照唯物主义的观点,人死如灯灭,人肉体死亡后,生命亦随之结束。我在《神州时报》上看到一篇署名文章<死的幽默>,从墓志铭看东西方文化的反差,新颖而生动。文章指出,与东方人“青山有幸埋忠骨”的庄重相比,西方式的碑文则显得轻松俏皮。比如,德国著名创作家费希特1993年去世时,送葬仪式很隆重,但墓碑上只有两个字:“剧终”;法国钢琴演奏家拉姆斯弥留之际嘱咐他的学生在空白的大理石墓碑上刻一个金色的休止符。英国体育俱乐部献给前高尔夫世界冠军的花圈上写着:“唯有这一次入洞,是没有奖杯的”;瑞士工商界为原著名建筑家杰克逊所立的墓碑上写着他生前常说的一句话:“实用面积,十尺有余!”美国一位黑人母亲为其十四岁的“打工仔”题写的碑文是:“收工!”这些墓志铭的确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但是我想,如果这些碑文仅仅是表示人死后便停止了在现今世界上的一切事业、劳作的话,是挺形象的;但若这些“剧终”、“休止符”表示的是人的生命的永远结束,就值得商榷了。因为人的灵魂不死,肉体的死亡只是人的生命由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而已。

    几乎所有的文化都包含生命不死的信仰。傅来恩在《人是什么?》一书中写道:“已故的美国第一夫人罗斯福伊琳勒(EleanorRoosevelt)在她的一篇专栏里写道,‘我在环球旅行中所遇见的人,几乎每一个都相信死后仍有生命。’”1976年,盖洛普(GalluP)民意测验结果显示,有69%的美国人相信死后仍有生命,这个比例从1948年以后一直维持不坠。”

    人的一生太短暂了。即使一位极有成就的人的一生所做的事也相当有限。所以苏格拉底说,如果死后没有生命,人生的价值、意义都无从谈起。而且,当一个人的学识日渐丰富,品格日臻成熟时,却已到了晚年,到了生命的尽头。如果死后没有生命,就太费解了。犹如一位雕塑家呕心沥血30载雕成一尊近于完美的人像后却又突然把它打碎、扔掉一样。

    当今世界充满着不公平,常常是作恶的人一生飞黄腾达、安享长寿,虔诚的人却一世颠沛劳苦、英年早逝。如果死后没有生命、死后没有审判,就没有任何正义和公道可言。

    可喜的是,《圣经》中有明确的关于生命不死、死后有审判的教导。“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来九27)旧约中有不少见证生命不死的记载。新约中,耶稣则多次谈到永存的生命、审判之日、天上的奖赏和地狱的刑罚。有人统计过,耶稣所讲的36个比喻中,就有三分之一是与将来神的审判有关的。当然,死后有生命的最有力的证据乃是耶稣被钉死后第三天从死里复活。

    《圣经》中有关灵魂不死的记载也为现实生活所证实。在第一章中我引述了罗林斯在《死一怎么回事?》一书中关于心脏病人灵魂出窍的记载。去年我又得知几位朋友也曾有类似的经历。最新的一个见证是我不久前听到的。当时我正飞往德州的达拉斯市。我的邻座是一位美国牙科医生,利用学校放春假的机会到德州度假一周。她告诉我,她生第一个孩子时,因婴儿体重超过十磅,而且头特别大,发生难产。她突然发现自己离开了自己的躯体上腾,并看见一大群医生、护土围在她病床四周忙碌。她听到一个声音说:“DOn’tWOrry,youwillbeallrigh.”(“别着急,你一切会好的。”)然后她发觉自己又回到了躯体中。事后她问医生、护土和家人,没有人向她说过这句话。我听了她的故事后很兴奋。这是我亲自见到的“灵魂出窍”的第一个见证人。我问她:“我是否可以向他人分享你这一经历?”她回答说:‘当然可以。这是完全真实的。”

    天堂和地狱

    生命不死,灵魂不灭,那么人在肉体死亡后会到哪儿去呢?答案很清楚:不是进天堂就是去地狱,别无选择。

    天堂是一个真实的地方,是使徒保罗所说的“第三层天”。他曾被神提到那里。(林后十二2~7)有人认为,环绕地球的大气层是第一层天,群星聚集的地方是第二层天。第三层天是天堂,是神的家。天堂究竟什么样子?<启示录>用碧玉墙、珍珠门和黄金街等来描述天堂的美好,但天堂的实际情况是我们现在难以了解的。按《圣经》的记载,有几点是比较明确的。在天堂里‘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启二十一4)

    天堂是圣徒聚居的地方。我们不仅可以与我们所怀念的、在基督里睡了的亲人相见,而且可以与旧约和新约中的圣徒、历代教会的伟大领袖和来自各方、各国、各民族的信徒亲切交通。天堂是圣洁、快乐的地方,是众子民敬拜、事奉神的地方,是享受与神的同在、有满足的喜乐和永远的福乐的永恒之境。天堂不是虚构或幻想,而是真正的地方。在最后的晚餐上,主耶稣以亲切而肯定的语气对门徒说:“你们心里不要忧愁;你们信神,也当信我。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若是没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我若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我在那里,叫你们也在那里。”(约十四1~3)

    地狱的存在象天堂一样真实。《圣经》多次谈到地狱,是永受责难的地方,是神倾倒怒气之地,黑暗、痛苦、哀哭切齿之处,是永刑之地。天堂和地狱无法相通,但天堂和地狱都会持续到永远。地狱是极度阴森、恐怖的。很多人不愿意想它,甚至不愿意别人提及它。但地狱的存在是真的。所以耶稣在世时曾多次论及地狱。耶稣受难前给门徒的最后教训,再次讲到末后的审判,被咒诅的人要进入那为魔鬼和他的使者所预备的永刑里去,而义人要往永生里去。(太二十五41~46)地狱纵然可憎、可怕,却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

    《游子吟》部分内容摘录:

    神的伟大救恩

    著名的约翰福音三章16节集中表达了神拯救世人的伟大救恩:“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神爱按他的形象所造的人类。人犯罪与神隔绝后,神仍深深地眷顾着世人,要把他们从罪恶和死亡中拯救出来。

    怎样救呢?神是圣洁的,污秽的人不能面见他。神是公义的,决不以有罪为无罪。因此,人只有悔改认罪、改邪归正才能重新回到神的国度。旧约时代,神与以色列人立约,只要遵守十条诫命,就能得神的喜悦。然而事实证明,被罪奴役的世人无论如何努力、挣扎,都不可能完全地、永远地遵循神的诫命。神要以此封住世人的口,活在罪中的人无法靠自己的行为得救。

    所以到新约时代,神用了新的拯救方法,让他的独生子取了人的样式,无辜被定罪,将世人的罪都归集他一人身上,代替众人在神面前受审判,作了世人的替罪羔羊。他流的宝血将一切信他的人的罪洗净,得以称义,成为永生神的儿女。使徒保罗说:“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神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弗二8~9)这就是神的救恩,是一切相信耶稣的人白白得到的恩典。一切相信耶稣的人将得到永远的生命。不信耶稣的人将在永远的死亡中沉沦。

    只要一个人承认自己有罪,愿意悔改,相信耶稣是神的儿子,为世人的罪被钉死,三天后又复活、升天了,因而愿意接受耶稣作他个人的救主和生命的主宰,这人便成为一名基督徒,得到了神的救恩。我们常常听到“重生”、“得救”、“称义”、“成圣”这些说法,它们是神的救恩的具体内容。

    耶稣说:“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见神的国。”(约三3)按字面解释,重生就是再生一次。人从母腹出生,得到了属血肉的生命。当我们接受耶稣作自己的救主时,神就把他的生命给我们,让圣灵永驻在我们心中,神又生我们一次,使我们得到了永远的生命。所以彼得说:“愿颂赞归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他曾照自己的大怜悯,借着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可以得着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为你们存留在天上的基业。”(彼前一3~5)

    世人都犯了罪,都要受到神的审判和定罪,要灭亡在永远的刑罚里。而耶稣替罪人死,使一切相信他的人的过犯得以涂抹,罪过得到赦免,不再灭亡反得永生。这就是得救。

    “神的义,因信基督耶稣,加给一切相信的人,并没有区别;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如今却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地称义。”(罗三22~24)人相信耶稣后,神就不再看他是罪人而看他是义人、是自己的儿女。人从罪人变成义人的这一身份的改变,叫做“称义”。

    “我们凭这旨意,靠耶稣基督只一次献上他的身体,就得以成圣。”(来十10)当一个人接受耶稣后,不光洗净了外面的罪行,同时得到了神赐的生命,本性发生了变化。开始从世俗区分出来,变为圣洁,这叫“成圣”。

    所以,重生、得救、称义和成圣是人信耶稣后所得到的救恩的四个方面。罪得赦免、脱离永死是得救,接受神的生命、作一个新造的人是重生,从罪人变成义人是称义,将自己从世俗分别出来归于神则是成圣。人一相信耶稣,就立即得到这四方面的救恩,并无先后次序之分。但是,信主的时候,我们虽也象重生和得救一样,一次就得着了义人和圣人的地位和身分,但在实际生活中称义、成为圣洁则需要不断追求和长进。信耶稣不光是追求善行,乃是要得到生命,得到从神而来的永远的生命。信耶稣不是只洁净外表,而是要改变人的内心。只有敞开心门接受耶稣、借着圣灵的进驻使我们从灵再生一次,有了神所赐的永远的生命,人从里到外的脱胎换骨的改变才有可能,才能“活出”而不是“做出”耶稣的样式来。信耶稣得生命,这是基督教最超越别的宗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