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别梦 日记:2017年8月1号(第二部分)
作者:景山少爷的小说      更新:2017-11-12

    《难以理解的事情》部分内容摘录:

    第一课信徒会否跌倒而丧失呢?

    (经文:罗马书八章二十八至二十九节)

    神的话语所启示出来的很多真理「有些难明白的」(彼后三16),也有些东西要等到返回主家后我们才能明白(林前十三12)。在这一系列的课程中,我们会考虑一些难以理解的重要真理,除非我们得到圣灵的光照──林前二14。每一个主题都是极其重要的,而其中之一是:信徒会否因跌倒而丧失呢?

    请留意这语词「信徒」;请参阅罗马书十章九节──一个重生的人(约三3),被基督的血所洗净的(约壹一7)。但是,一个相信得救的人会不会因跌倒而丧失呢?我们相信圣经的答案是一个断然坚决的「不」!

    神要我们确实知道自己已得到救恩,以及我们是属于他的──永远的属于他!他不要我们生活在难以预料的状况中,只巴望他最后会接纳我们。所有的信徒在基督里都得到安全,与基督隐藏在神的里面,正如挪亚全家进入方舟而得到绝对的安全,因为神保护他们在他的里面,与外界隔绝──请参阅创世记七章七节及十六节,并与歌罗西书三章三节作一比较。

    然而,很多人在教导、并确实在教导:信徒是会跌倒而失丧的。持有这种意见的,似乎出于下列四种原因:

    (1)我们软弱,我们失败,我们怀疑自己是否能够坚持到底。

    (2)我们知道有些看来是真基督徒显然已跌倒而背弃了真道。

    (3)有些经文似乎教导信徒有失丧的可能:(i)马太福音二十四章十三节;(ii)哥林多前书九章二十七节;(iii)约翰福音十五章六节;(iv)有关加略人犹大的经文;(v)希伯来书六章四至六节;(vi)希伯来书十章二十六至二十九节。

    (4)有人认为「基督徒一次得救永远得救」有危险,因为这种教导可能导致信徒放纵情欲的生活。

    我们如何回应上述四种异议呢?

    (1)我们所得到的救恩,并非依赖我们能否保持它;神会保守我们──请参阅彼得前书一章五节,并与犹大书二十四节作一比较。

    (2)那些跌倒而背弃真道的基督徒──他们曾否真正得救?假若他们果真得救,则神有很多背叛的儿女。那浪子又如何?──他是儿子,但却是不顺服的儿子──请参阅路加福音十五章十一至二十四节。

    (3)上述的经文并没有明显指出﹕信徒是会失丧的。这些经文并非谈论真正的信徒,它们也许只是论到事奉及奖赏等事,而并非救恩。

    (i)马太福音二十四章十三节是大灾难时期,那些忍耐到底的,在肉身方面必蒙拯救。(ii)哥林多前书九章二十七节及(iii)约翰福音十五章六节此两处经文都是在处理事奉的问题,而并非救恩的问题。(iv)加拉太书五章四节并没有教导我们有可能从恩典中坠落!(v)犹大根本从未重生;他只不过是声称自己是主的门徒而已。(vi)希伯来书六章四至六节及(vii)希伯来书十章二十六至二十九节都是指向犹太人,是为他们而写的,而该论点是:如果我们拒绝基督,则再也没有赎罪祭了。

    (4)一次得救永远得救的教导并没有促使信徒去过一个放纵私欲的生活;这个教导激励信徒更全心全意地为神而活──请参阅罗马书六章一至二节。

    圣经指出下面的理由,为什么真正的信徒永远不会坠落而失丧:-

    (1)信徒是永远得救的,乃出于神对其所有被救赎的人那永恒的旨意。

    信徒乃是神所拣选的子民──请参阅以弗所书一章四节,并与罗马书八章二十九至三十节;以弗所书二章十节;提摩太后书一章九节;彼得前书一章二节作一比较。这些经文证明﹕按照神所定的永恒旨意,所有的信徒是永远得救的。

    (2)信徒是永远得救的,因为基督救赎的工作是完全、充分、无瑕疵及永恒的。

    请参阅罗马书四章二十五节至五章二节,并与哥林多前书六章十九至二十节;希伯来书一章三节,七章二十四至二十五节,十章十至十四节作一比较。我们得救与否,全然取决于基督自己──他的身份及他所成就的事。他的工作已为父神所接纳,因而我们得到永远的救恩。

    (3)信徒是永远得救的,因为救恩全本乎恩。

    救恩的每一个时式──过去、现在与将来──都排除了人的工作。我们全靠着恩典才从罪的刑罚与权势得到拯救;当主再来时,我们将会从罪中得到完全的拯救──这也完全借着恩典。请参阅以弗所书二章八至十节;腓立比书二章十二至十三节;提多书三章五节。假若我们得救与否,乃在于我们自己,那么我们就有充分怀疑的理由──但是感谢神,救恩并不在于我们自己!

    (4)信徒是永远得救的,乃由于救恩的本质。

    请参阅约翰福音三章十六节,五章二十四节;提摩太后书四章十八节;希伯来书五章九节,九章十二节。这些经文告诉我们,我们已得到「永远的生命」、「永远的救恩」、「永远的救赎」,以及「不至于定罪,是

    已经出死入生了。」我们是永远得救的!

    (5)信徒是永远得救的,乃基于很多保证永远得救的应许及声明。

    请参阅及比较约翰福音五章二十四节,六章三十七节,十章九节,十章二十七至二十九节。然后,请参阅约翰福音十七章二、六、九、十二节。难道救主的祈祷不蒙应允吗?请参阅比书一章六节。

    (6)信徒是得救的,乃由于与主耶稣生命的联合。

    我们是「在他的里面」,并且他是「在我们的里面」(约一12-13,十五5;林前十二13-27;弗二6;西一13,三3)。这种奇妙的契合难道是闹着玩的吗﹖今天才建好,明天就要毁掉﹖绝对不可能!

    (7)信徒是永远得救的,因为圣灵在信徒生命的工作是永远的。

    圣灵的内住与印记是永远的──正如约翰福音十四章十六节;以弗所书一章十三至十四节;四章三十节告诉我们的。我们原是「受了圣灵的印记,等候得赎的日子来到」──直至旅程的终结!

    因此,那生死攸关的问题是:我是否真正属于他的呢?我有否真正相信主耶稣基督,完全信靠他是我的救主及生命的主宰呢?问题的答案参考罗马书八章三十三至三十九节及比书一章六节。

    第二课我们的身份与我们的状态

    (经文:歌罗西书三章一至十七节)

    很多基督徒在其早期的信仰生命中都觉得失望,什至缺少得救的确据。很多时候,这是因为他们不明白这一课的教导。尤为重要的是:每一个信徒应该知道自己的地位与状态,说得明白一点,就是他的地位与他的情况之间的差别。

    在神的话语中,至少有七个真理,可称之为「差异之处」,全部都涉及信徒的──基督徒若能慎思明辨便是有福的!这些差异之处就是:(1)律法与恩典之别;(2)信心与行为之别;(3)信徒与口头表示信仰者之别;(4)旧的性情与新的性情之分;(5)基督的审判臺与白色大宝座的审判之别;(6)救恩与奖赏之别;(7)信徒的身份与其状态之别。我们所说的信徒的身份与其状态之真正意义是什么?

    (一)我们的身份乃指我们在神面前及在基督里的地位;我们的状态乃指我们在人面前的经验、行为及世界中的情况。

    按照我们的性情,神看我们都「在亚当里」(林前十五22);就血统而言,我们生来就与人类的祖先亚当相连。但是,当我们重生之后,我们便由亚当(旧的创造之首)迁移到基督(新的创造之首)里,因而我们得到了一个完全新的身份或地位──「在基督里」。请参阅哥林多后书五章十七节。因此,我们的身份就是神借着我们与我们的主与救主耶稣基督的联合,而赋予我们应有的地位。我们在基督里的身份或地位是绝对完全的,这就正如他是完全的,神也把我们当作完全的,因为我们相信他,并且属于他。但是,至于我们所处的状态或情况,我们离开完全的境界相差太远了!请查阅以下有关我们的地位与我们的实际情况的并列经文:-

    (1)罗一7地位:=「圣徒」;情况:=「在罗马」。

    (2)林前一2地位:=「在基督里得以成圣的…圣徒」;情况:=「在哥林多」。

    (3)加五1,7地位:=第一节;情况:=第七节。

    (4)弗一1,3地位:=第三节;情况:=第一节。

    (5)西三3,8,9地位:=第三节;情况:=第八及九节。

    就身份或地位而言,路加福音十五章十一至二十四节中的浪子是儿子,;就他的状态或情况而言,他是流浪在遥远的异乡。

    (二)我们的身份永不改变,不会改进或变坏,而且永不改变;我们的状态是瞬息万变的,但应该与时俱进,有所改良。

    这是多么奇妙的事!一旦我们重生(约三3),受洗归入基督(林前十二13),便成定局,不可能有任何更改──林后五17。我们的地位是永远确保的;但我们实际的情况却是一直在改变的。我们有时会经历到胜利,但有时却经历到失败;我们有时会经历到喜乐,但有时却经历到阴暗;我们有时会经历到平安;但有时却焦虑不安。为什么?因为在我们里面,有两种迥然不同的性情──那亚当的旧性情与神的新性情。(这将是第二课的主题。)但是,我们在基督里的身份已尘埃落定,已成定局。

    (三)神给我们的救恩与他对我们的接纳,乃取决于我们的身份,而并非状态。

    我们得救与否,并非取决于我们自己,而是取决于基督的身份,以及他为我们所成就的。我们已得救(徒十六30-31),已被接纳(弗一6),已被称义(罗五1),因为我们是「在基督里」(弗二6-10)──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罗八1)。当神关闭挪方舟的门之后,挪亚一家大小就安全无恙──并非因为他们的状态如何,而是因为神已安置他们在方舟内,并且把门关上。因此,他们「在基督里」是安全的。

    (四)每一个信徒有完全相同的身份,但都有不同的状态。

    在神看来,每一个信徒都被神算为圣徒(罗一7),并已被成圣(来十10、14);但我们时常所过的生活却不像圣徒,并没有过成圣的生活。这就应使我们谦卑,免得我们夸口。基督徒的状态各有不同。有些人在成长,而有些人依然是婴儿(彼后三18;林前三1);有些人是属灵的,而有些人则是属肉体的(林前二15,三4);有些人接受神的管教,而有些人则不顺服神(太十一29;加五7);有些人降服于神,而有些人则不肯降服于他(罗六13;提后四10);有些人热心事奉神,而有些人则半冷不热(西四12;启三15-16)。

    (五)我们的身份乃出自我们有份于神的性情,内有那新的性情;我们的状态乃出自我们仍拥有那旧的性情。

    请参阅约翰福音三章六节;罗七18;加五17;彼后一4。虽然我们重生时接受了新的性情,但我们确实没有失去那旧的性情。(这一点我们将会在下一课程看到。)

    (六)神借着我们在基督里的身份所赐予我们的一切祝福,乃是在我们现有的经验中可以去享受的。

    我们得到「神在基督里天上所赐予的各样属灵的福气」(弗一3),我们现在得以享受这些祝福。至于我们的身份,我们是神的儿女(约一12)、后嗣(罗八17)、称义(罗五1)、君王与祭司(启一5-6)及圣灵的殿(林前六19)。现在我们生活要像神的儿女,享受丰盛的生命,因称义而喜乐,行事为人要像君王的儿女,以及让圣灵管理我们的身体。换言之,我们「必得原有的产业」(俄17)。

    (七)虽然我们的身份与我们的状态在我们有生之日决不会一致,但神的旨意是要我们每日都有进步,两者之间渐趋一致。

    当我们见到主的那一天,我们的身份与我们的状态必完全相符──罗马书八章二十九节;约翰一书三章二节。在我们有生之日,我们每天都要有经历更新而改变,更有主的形像和性情,正如在哥林多后书三章十八节所说的。

    第三课每一个信徒的双重性情

    (经文:罗马书七章十五至二十五节)

    在第二课中,我们看到分辨我们的身份与我们的状态之间的差异的重要性,但现在我们要认识信徒的双重性情。很多基督徒感到失望,因为他们不理解这个教义。每一个基督徒都经历到双重性情的真实性,但不是每一个基督徒都能理解到这种经验所涉及的教义或解释。这主题可陈述如下:-

    (1)每一个非信徒只有一种性情,就是从亚当继承下来的性情。圣经描述那没有重生的人是「属血气的人」(林前二14)──就是一个率性而行、没有基督的人。

    (2)当一个非信徒相信神重生得救时,他就接受了一个完全新的性情。由于他是由肉身而生,以及借着与亚当的联合,他承传了那旧的性情,但借着重生,以及与那最后的亚当的联合,他承传了一个新的性情(林后五17)。因此,在他里面有两个性情──旧的性情与新的性情。

    (3)当我们重生时,我们接受了那新的性情,但我们并没有失去那旧的性情。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在我们有生之年仍有肉身之时,我们永不会失去那亚当的旧性情;在我们里面,永远有双重的性情──那旧性情与新性情。

    (4)每一个信徒内心的这双重性情,正好是互相排斥、彼此对立的。一个是完全坏的,另一个是完全好的。

    (一)旧的性情

    每一个孩童按其天性都有旧的性情,在新约圣经里有时称之为「旧人」;也有人称之为「肉体」──请参阅罗马书六章六节,七章十八节,八章八节;以弗所书四章二十二节;歌罗西书三章九节。

    (1)那旧的性情是亚当的性情。神创造亚当时给予他以一个无罪的性情。然而亚当犯罪跌倒之后,他在属灵方面已经死去,成为撒旦的奴隶。结果如何?──读参阅罗马书五章十二节。

    (2)那旧的性情因此是一个传承下来的性情。我们从我们的父母那里承传了本来的性情,而他们也是从其父母那须承传过来的……所以那就是所谓的家谱图!没有一个人应以自己的列宗列祖而夸口──请将约翰福音三章六节与诗篇五十一篇五节(上)作一比较。

    (3)那旧的性情是一个堕落的性情。这是神说的──请参阅创世记一章二十六至二十七节,二章十六至十七节,三章十二至二十四节,并与传道书七章二十节;以赛亚书五十三章六节;罗马书三章十节、二十三节作一比较。

    (4)那旧的性情是完全败坏及邪恶的。请参阅创世记六章五节、十一至十二节,并将以赛亚书一章五至六节与耶利米书十七章九节;马可福音七章二十一至二十三节作一比较。请看以弗所书四章二十二节如何描述那「旧人」。

    (5)那旧的性情是意志薄弱、优柔寡断的。这旧性情带有缺点、忧伤、软弱、疾病及死亡的标记。──请参阅约伯记十章二十节,十四章一至二节;诗篇九十章九至十节;以赛亚书四十章六至八节。

    (6)那旧的性情是不能改变的。我们不能凭自己的努力来改良或改变它;你可以教育它或改善它,但它仍然是邪恶败坏的──请参阅约伯记十四章四节,并与耶利米书十三章二十三节作一比较。

    (7)那旧的性情乃为神所定罪的。神已把我们所传承的邪恶性情定为死罪──罗马书八章三节。

    (二)新的性情

    我们相信主耶稣基督的一刹那,我们重生得救,接受了一个新的性情。这新性情是怎么样的呢?

    (1)这新的性情是一个全新的性情。这不是将那旧的性情加以改良或修补而成的──请参阅哥林多后书五章十七节。

    (2)这新的性情是神的性情。这正是神自己的本性──请参阅约翰福音一章十二至十三节(请注意最后的四个字),并将之与彼得后书一章三至四节作一比较。这内在的新性情正是复活之主的生命,他坐在神的宝座上,而他的这生命借着圣灵给予我们。

    (3)这新的性情是一个属灵的性情。请将约翰福音三章六节与哥林多前书十五章四十五至五十节作一比较。

    (4)这新的性情是绝对圣洁的。如果这是神的性情,当然是绝对圣洁的。

    (5)这新的性情不会犯罪。约翰壹书五章十八节是什么意思?这意味着:第一,重生的人不会习惯性地去犯罪;第二,凡从神生的必不会犯罪──请与约翰壹书三章九节作一比较。然而,基督徒为什么犯罪呢?就是因为那旧的性情!

    (三)旧性情与新性情之共存

    (1)每一个信徒的里面并存着这两种性情。每一个基督徒在里面有「那旧人」与「那新人」。圣经并没有教导,也没有任何人得以经历到可将那旧性情根除。那亚当的旧性情会在我们里面,直至主再来时赐给我们一个完全符合新生命的身体。

    (2)此两者的性情是互相矛盾、彼此对立的。请将罗马书七章十九至二十四节与加拉太书五章十七节作一比较。

    (3)此两者的性情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果子。请参阅加拉太书五章十九至二十二节,并注意「情欲的事」(十九节)及「圣灵的果子」(二十二节)。

    (4)此两者的性情必须以不同的方法处理。这就是得胜旧性情的方法:-

    (i)必须使旧的性情挨饿,而新的性情必须加以喂养。请参阅罗马书十三章十四节。你若阅读邪恶的书籍,你就在喂养那旧的性情;你若研读神的话语,你就在喂养那新的性情。

    (ii)旧的性情必须「脱去」;新的性情必须「穿上」。请参阅及比较以弗所书四章二十二至二十四节──「脱去」(二十二节),「穿上」(二十四节);歌罗西书三章八至十节──「脱去」(九节)及「穿上」(十节)。

    (iii)旧的性情必须算为已死;新的性情必须算为活的。请参阅罗马书六章十一节,并与加拉太书二章二十节作一比较。当耶稣死的时候,按照神的目的与看法,他处死了我们的旧性情。那么,我们的旧性情果真死了吗?没有死──但我们要将之当作(算为)已死,并且把「那旧人」当作(视为)已死已埋葬!在罗马书七章二十四至二十五节里,作者在失望之馀大声喊叫:「谁能救我?」而他回答了其自己的问题:「感谢神!靠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现在请查阅并深深思考罗马书八章十二至十三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