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别梦 日记:2017年9月19号
作者:景山少爷的小说      更新:2017-11-12

    今天是2017年9月19号,我在金家坝租房的这里写今天的日记,现在是晚上的21点38分,离九月底回八滩老家还有一个星期多一点的时间。然而现在,我的心,已经提早的回到了八滩老家。自从九月开始以来直到到现在,我的心啊,渴望着自由,这一段租住在金家坝的时光我不知道还要有多久,但是回想以前的那些时间,所遭遇的一个个片段虽然时常的不自由,却如今也都是如同影子变成生命里的尘埃。当想起我们基督徒,应学习着我们主耶稣的样子,谦卑又忍耐,常常有喜乐。我们当放眼将来的永生,如此,如今的艰难困苦对我们来说就不算什么了,因为,我们在主耶稣里,所以我们的生命有方向,我们的旅途不疲倦。如此,我们感谢主耶稣,因为我们的主耶稣使我们体会到,虽不自由,却多自由,虽处困苦,却多欢喜。阿们!

    论到今天我做的事情,我想说,我还是在无所事事的在消遣时间,只是,一天的时间太快,来不及好好规划怎么消遣,时间就又到晚上了。那么今天早晨,我就多花了一些时间在聊微信上,摇一摇陌生的女的,等摇到陌生的女的就和陌生的女的闲聊。接着又听了一些音乐。

    这样,时间就到了下午。下午的时候,我用无线网打开优酷视频,看了看街头恶搞的视频,越看越觉得没意思。就又打来乐视视频准备看看雅克塔蒂的《我的舅舅于洛》的这部喜剧电影,可是看了一点时间,我就不看了,返回搜索街头恶搞的视频。后来,我又打开爱奇艺视频,在爱奇艺里搜索Ben的整人计划。然而搜索出来的视频太多,以至于我不知道应该选哪些看更好。整个下午,我并没有发现我因为看视频有多愉快,反而觉得视频的选择太多,如此,就给我造成了烦恼与负担。

    晚上,我想看看电子书安静安静,但是我的心又不自觉的提醒我打开微信摇一摇陌生的女的,于是我就尽情的打开微信和陌生的女的聊闲话。那时,我就感觉,和陌生的女的聊微信带给我的愉快感觉超过看那么多视频却不知道选哪些视频看时的感觉。所以,简单就会美,这句话确实啊。

    当晚上临写今天的这篇日记前,我就装模作样的看了会电子书,一本是《知道点世界哲学》,一本是《知道点世界文学》,我把不久前看到的这些内容的一点复制一下粘贴在这里给大家作为精神的零食消遣消遣。

    《知道点世界文学》部分内容摘录:

    1850年8月20日,维克多·雨果在一位刚刚谢世的作家墓前发表悼词:“他的去世惊呆了巴黎……他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希望再看一眼祖国,就像一个人出远门之前,要吻抱自己的亲娘一样。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这位伟大的作家就是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出生在一个富裕但是却缺少温情的家庭,他的父母出身普通,经过苦苦经营才由农民变为“城里人”,所以,作为长子的巴尔扎克背负了他们太多的期望,8岁的他就被父母送到教会学校,从那以后一直承受着父母苛刻要求的压力。然而,巴尔扎克并不想成为父母理想中的能够出人头地的律师,他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但是这个梦想遭到家人的反对,为了惩罚他,他们几乎切断了对巴尔扎克的生活资助。曾经一度,巴尔扎克住在贫民窟里,把写作当成了谋生的手段,他既憎恨金钱社会的丑恶,又终生追求着金钱,既预见着贵族阶层的灭亡,又向往衣食无忧的贵族生活……他的身上充斥着种种矛盾,这些矛盾体现在他丰富的作品和他率性而为、从不做作的短暂一生中。

    与文学抗争了一生的巴尔扎克力图在《人间喜剧》中概括19世纪前半期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全貌,把小说写成一部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风俗史。这部巨作包括96种长篇小说和中、短篇小说,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和“分析研究”三个部分。“风俗研究”是其中的主要部分,在这里又分“私人生活场景”、“外省生活场景”、“巴黎生活场景”、“政治生活场景”、“军人生活场景”和“乡村生活场景”六个方面。作品最初定名为《社会研究》,后来在《神曲》的启示下改用《人间喜剧》。

    《人间喜剧》展示了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转折时期错综复杂的关系。金钱和欲望是这个时代的主题,也是巴尔扎克小说的中心,在他的如椽大笔下,人在金钱、权势面前的丑态被刻画得惟妙惟肖。《欧也妮·葛朗台》和《高老头》是其中两部最着名的小说。

    《欧也妮·葛朗台》写一个贪婪、吝啬的老葛朗台为了金钱毁掉了女儿一生的幸福。老葛朗台在大革命期间,靠着脑子灵活,善于投机成了一个暴发户。他虽然有钱,却是一个守财奴,从不舍得花一个小钱,妻子、女儿都跟他过着穷酸的日子,甚至连自家的楼梯坏了也不修一修。他以自己的女儿作鱼饵,从那些求婚的人那里渔利。他的女儿欧也妮是一个纯洁、善良的姑娘,她爱上了自己的堂兄弟查理,老葛朗台却因为兄长已经破产将查理从家里赶走,还把欧也妮关在阁楼上惩罚她。后来,老头死了,给女儿留下巨额遗产,可女儿已失去了青春、爱情和幸福。欧也妮用这些钱做了很多善事,显示了作者的仁爱思想。

    《高老头》是将巴尔扎克的创作推向顶峰的作品。《高老头》创作时,正值法国里昂纺织工人起义被政府血腥扑灭,大批的人民被屠杀,城市被焚毁,刚刚取得革命胜利的资产阶级露出了冷酷狰狞的面孔。《高老头》就是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描述当时社会的众生百态,揭露在金钱的诱惑下发生的种种丑陋肮脏的事情。

    主人公高利奥老头出身微寒,年轻时以贩卖挂面为业,后来当上供应军队粮食的承包商而发了大财。他疼爱他的两个女儿,把她们打扮得珠光宝气,花枝招展,最后以价值巨万的赔嫁把她们嫁给了贵族子弟,使面粉商的女儿成了伯爵夫人;然而两个女儿挥金如土,像吸血鬼似地榨取父亲的钱财,当老人一贫如洗时,再也不许父亲登门,使之穷困地死在一间破烂的小阁楼上,女儿们连葬礼都不参加。通过高老头的悲剧,作者批判了建筑在金钱基础上的“父爱”和“亲情”,对人欲横流、道德沦丧的社会给予了有力的抨击。

    《高老头》还成功地塑造了青年野心家拉斯蒂涅和没落贵夫人鲍赛昂的形象。前者原为一个外省贵族青年,想来巴黎进大学重振家业,但目睹上流社会的挥金如土、灯红酒绿后,他往上爬的欲望倍增,在鲍赛昂子爵夫人和逃犯伏特冷的唆使下,日益丧失正直的良心,开始为金钱而出卖正直,特别是在见证了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对待父亲像榨干的柠檬一般以后,更坚定了走向资产阶级道路的决心。《高老头》中主要描写了他野心家性格形成的过程,在以后的过程中他更是一发不可收拾,靠出卖道德和良心竟当上了副国务秘书和贵族院议员,而一切的取得都依赖于极端利己主义原则。鲍赛昂子爵夫人是巴尔扎克为贵族阶级唱的一曲无尽的挽歌,她出身名门贵族,是巴黎社交界的皇后,只因缺乏金钱而被情人抛弃,被迫退出巴黎上流社会,高贵的门第再也敌不过金钱的势力,她在后来因为同样的原因又一次被金钱出卖。她的遭遇告诉人们,贵族阶级除了失败之外不可能有更好的命运,金钱才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高老头》在艺术上很严谨,作者设置了典型环境,让典型人物活动于其中,使人与人的金钱关系与环境相契合,书中安排了四条情节线索,以拉斯蒂涅的堕落为主线,其它几条起辅助作用,纵横交错又脉络分明;典型人物的刻画是巴尔扎克作品的最大特色,不论是外貌描写还是心理刻画,甚至一个细节,如高老头每吃一块面包都要放在鼻下嗅一嗅,都使人物形象更鲜明生动。然而生动的背后却是令人潸然泪下的悲剧,巴尔扎克为文学画廊上增添的“高老头”角色至今仍然让我们为之感动。

    《知道点世界哲学》部分内容摘录:

    哲学家们想些啥?

    哲学家们喜欢想问题,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他们几乎成了一天到晚专门想问题的“职业选手”。但他们所考虑的,又不是“怎么解决某个实验步骤”、“怎么安排一次活动”这样的问题。那么,他们到底在想些什么呢?

    英国有个哲学家叫罗素,他曾经说:“哲学,就我对这个词的理解来说,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到兴趣的一切问题,几乎都是科学所不能回答的问题;而神学家们的信心百倍的答案,也已不再像它们在过去的世纪里那么令人信服了。”

    罗素这里的“科学”就是我们一般所理解的“自然科学”。科学是什么呢?科学可以回答“自然界是在怎样地运动”,但是,它没法回答像这样的一些问题———自然界为什么会这样地运动?是什么让自然界运动起来的?自然界这么运动有意义吗?

    不过先不要想得太远,让我们停一下。因为我们发现,在我们打算知道“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之前,先得解决另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真正知道它?”也就是说,即使世界具有某种状态,那么我们是否具有某种发现这种状态的能力呢?在自然科学那里,这是前提,而不是一个问题。但在哲学家的眼中,对于人的认知能力,这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除了对“世界的本原”和“人的认知能力”的思考外,哲学家还考虑我们的社会生活,希望能够明白生活的价值,确定生活的目标。比如说———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本来是什么样子的?这种关系又应当是什么样子?有没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贵的,而另一种是卑贱的呢?还是一切的生活方式全属虚幻无谓呢?假如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贵的,我们有没有可能实现它呢?如果可以,我们又如何能够实现它呢?

    其实,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哲学问题。当牛顿被苹果砸了一下时,他所想到的是:“为什么苹果不往天上飞,而是往地上落呢?”但是,当哲学家知道了这件事以后,他就会有另一种想法:“苹果砸中了牛顿,这是一次偶然的巧合,还是早就注定必然会发生的一件事呢?”

    如同诗人蒲伯所感叹的———

    自然和自然律隐藏在黑夜之中,

    上帝说,“让牛顿去吧”,于是万物皆明。

    有人说:“别搞得那么神秘化、复杂化好不好,这只是一件偶然的事,它就发生了那么一次而已。”那么我们还是会有疑问:“如果只发生一次的事情,只能算作偶然的话,那么我们的人生也只有一次,那人活一辈子是不是也不过‘偶然’而已呢?如果人生只是一次偶然的事件,那我们又该怎么过呢?”

    看来,哲学的问题,的确都是对事情最根本的原因、最一般的原则进行思考的问题。哲学家的思考总是这么刨根溯底,总想得到一些根本性、一般性的知识,以便为我们理解世界、理解生活提供一种基础和一种眼光。考虑这些“大”问题,正是哲学家的使命。

    这里我要说一下,前两天我说,母亲要搬到三楼租住,后来我与母亲想了想房租,又考虑到十一要回八滩老家,所以,第二天没有搬去三楼。

    好,今天的日记就到这里。

    感谢主耶稣,阿们!

    主耶稣爱我,主耶稣爱你,我们明天再见。

    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