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别梦 第29课到第31课
作者:景山少爷的小说      更新:2017-11-12

    【##第29课读书/陈世协##】引言《宾虚》(BenHur)是一出以耶稣时代为背景,描述一个犹太王子大起大落的人生遭遇的电影。在开始的剧情里,有一段罗马军官的对话相当发人深省。他们论及一位加利利的木匠耶稣在群众里传递一种思想,吸引了许多的跟随者,万一这群人带来骚乱,应该如何镇压打击。当大家在讨论如何使用兵器去镇压一种思想的当儿,一位聪明的军官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必须用另一个思想去打击这个思想,才是克制之道。」他这番话可把我们的课题给浮现出来了。原来我们今天的战场是在思想的领域里搏斗的。要改变一个人,就得先改变他的思想。基督徒要成长、改变,也需要从思想的层面上切入,才能心意更新而变化。因此,读书就显得特别重要。因为书本就是传递思想的主要媒介。为何读书?读书不是单一层面的操练。不同的书籍帮助我们达到不同的果效。如果我们明白读书不同的目的,那读起来就更有味道了。一、为了增加知识在今天资讯的时代里,天天有五花八门的新点子,无奇不有的新玩意儿。读书带我们进入各个领域里去了解不同的课题;接触各行各业的实况;属灵书籍更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圣经的真理。各种专题的书都包括在这里。二、为了激励生命读书就有如参加讲座、特会,也像与一个人促膝而谈,藉着两人的互动,总会摩擦出火花来。这种书常常令人爱不释手,因为它们常是有血有肉的记录,使人引起共鸣。名人传记、励志小品等都可能达到这个果效。三、为了生活装备在所有的出版里,相当大的部分是为了这个目的而写的。人生许多的经历是学校学不到,一些家庭也没有传递,常常是靠「过来人」把他们的心得或痛苦的经历公布于世,使读者不必步他们的后尘。一些婚姻家庭、青少年问题的书籍都属于这个范围。四、为了破迷解惑这类的书一般上是处理一些比较棘手的课题。这类的课题即使在基督教的圈子里也有不一致的看法,如神的本性、堕胎、离婚、再婚、安乐死等。这类的阅读要求读者以客观的分析,开阔的胸襟去思想问题的所在,愿意考虑问题的正反面,也愿意接受不完美的结论。通常读者需要读不同作者的看法及不同角度的论点才能比较公平地去面对它。当然,最重要的仍是圣经的看法如何。神学、护教、哲学、伦理和议题式的书本通常会归类于此。五、为了融会贯通许多人博览群书,可是没有把各个作者的不同见解,结合成为自己接纳也合乎圣经的个人信念。它们仍旧是硬梆梆的原料,没有经过处理而成为全新的、更美的产品,甚为可惜。我读书最终的目的是把所学的各门各派的论点能够在圣经的光照下建立我们自己的信念,塑造我们的基督徒生活方式。我想这应该是读书最大的乐趣吧!如何读书?读书的方法因人而异。可是综合大家的看法,不外包含以下的步骤∶一、先读序言、前言、目录许多人为了先睹为快就省略了这个步骤,殊为可惜!其实短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完成了这个部分的阅读,但是回收可多呢!以下列出几点∶(一)一般书籍为了销路,多邀请众望所归的名人或专家赐序,以提高读者对该书的信心。这也不失为该书可读性的参考。(二)作者的自序更是要读一读。你在里头大概可以认识到作者的背景、个人议程、写作的动机、当时的大环境等的相关资料。(三)有时鸣谢的部分在序言里一概处理掉了,也有时独立分开处理。读一读鸣谢,也可以知道除了作者以外,还有谁对此书有贡献。(四)略略读一下目录,就对作者处理课题的方面、思路的发展以及所涵盖的范围一目了然。这样的认识等于是为建筑设定了架构,其他细节的安装就省事了!认识了书本的架构,内容就比较好处理。二、由略读到细读阅读内容时,可以先快速地略读一遍,注意主要的提纲要领、思路的发展,对内容有基本的认识后,才仔细地阅读。这种读法有助于吸取内容的精粹。对比较思考性的书这种读法特别有益。一般而言,读理论性的书较慢,叙述性的书可以快速些。对于各种类型的书本的阅读法,可以参照本课「阅读建议」里阿德勒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内中有详细的解释。在阅读时,我们可以一面阅读,一面自问∶(一)本书主要在讨论什么?(二)作者如何支持他的论点?(三)本书的论点正确吗?(四)本书对我的作用何在?(五)本书合乎圣经的教导吗?许多读者总喜欢把作者当作权威来看待,阅读时比较不喜欢用批评性的眼光去分析,惟恐有失尊重。其实成熟的作者自己也知道他的论点并不是绝对的,有时因神学立场、宗派立场、文化政治的大环境等,难免在论点上有所局限。我们多读谁的著作就难免多受谁影响。批评性的阅读帮助我们过滤与我们价值观和世界观相近的思想。当然,在博览群书之后最重要仍是要建立合乎圣经、又属自己的信念。这几个问题就是在协助我们思考该书的可信度与接纳度。三、把书本工具化有的人对自己的藏书非常宝贝,不舍得有任何的记号、划线,或在空白的边缘写上心得及感想,所以把书读完之后仍旧完美如新。我的看法则认为书是一种工具。阅读完之后,它就变成提供资料及参考的来源。因此,我建议自己的书本可圈可点、可划可涂、可写可折。那我们对这本书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以后寻找相关资料也快,复习时不必从头再读一遍,看看书中记号就可获得提示了。四、争取阅读机会多数人都被卷在繁忙的生活节奏里,苦于时间的不足。现代人需要刻意去争取阅读时间。今天的城市生活逼得我们需要花许多时间在车站等候交通工具,在交通工具里随着堵塞的街道缓缓而行,在机场等候入关闸或等候接机,在邮局、银行、政府部门排队等候,在餐厅等候迟到赴会者,我们许多宝贵的时间就在这些等候中流逝了。如果随身带着书本,即可争取等候的时间阅读。哪怕是一小段,累积起来也是可观的。现在出版的有声书、电子书更便利于在路上行驶,出门公干的族群。人人都有惰性。如果自己每年有读书计划,在同行的人中组织读书会,每月有读书分享、新书介绍,就更加激发我们读书的意愿了。如何选择书本?读很多书不等于见识广、人品好。看滥品,无益、负面的书反而使人越读越糟。《传道书》的作者说得没错∶「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传十二12)我们常看谁的书,就易受谁的影响。因此书本的选择也非常重要。以下就列出一些建议给诸位参考∶一、在选择技术性的书时,由浅到深,由入门到专门,则比较容易消化。二、要从不同的管道选择好书。今天的快速生活不容许我们把时间浪费在一些颓废无聊的书本上。因此,我建议以下的方法寻找值得一读的好书∶(一)你可以征求牧者的意见。一般追求长进的牧者对各类最新出版属灵书籍,市面上的好书常常先睹为快地购买阅读,可以询问他们的意见。(二)你可以征求专家意见。对于一些专门性的书,可以请教教会或朋友中这一行的专家。他们常常能建议一些适当的书让你饱餐一顿。(三)基督教书局或其他书局多有本年度畅销书一栏,或本年度得奖书的摊位。这些书会畅销,能得奖,一定有其过人之处,可以考虑。(四)许多出版社、杂志都有新书介绍的专栏。英文的杂志《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Today)曾发表「二十世纪基督教经典之作一百本」。相信还有其他的好书介绍目录供大家参考。这些的资源都是选择好书的去处。(五)当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问一问读过该书的人的意见如何,那就更加确定了。(六)说到这儿,我想为一类常被人瞧不起的书进言两句,那就是古典文学。多数人觉得文学著作、小说经典是属于娱乐性的东西,不能登大雅之堂。这类软性的书多谈爱情故事、生活写真、人性挣扎、复杂错综的人际关系,似乎仅是调节生活的闲言闲语,没有什么价值。当然,一些大众化的俗气小说,内容乏味而重复,为了争取更多销路而把事实夸大或理想化的书比比皆是。可是一些经过时间考验的古典文学就不一样了。它们对人性的刻画真实,把人内心的挣扎透过故事的方式来描述得历历在目,非常传神意会。里面所传递的人生哲理并不比理论性的书逊色。更何况是使用大家爱护易懂的叙述体裁,把吊诡性的人伦哲理活生生地呈现于读者的眼前,更是引人入胜,值得考虑选读。(七)作为基督徒,我们最重要的一本书仍旧是圣经。我们既然确信圣经为基督徒生活的最高准则,那就更应该熟读圣经、热爱圣经,遵从圣经的教训,就可以分辨好歹了。神学院老师提醒我在追求学问时,要把一只脚的重心放在圣经,用另一只脚到周围探索。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把脚收回到圣经的基础上,那就安全多了。结论读书可以在学校里按照课程一级一级地读上去。可惜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这种机会∶有人的读书生涯因为现实生活的需要半途而废;也有人因为开窍得慢而被现代的教育制度淘汰在正规学府的门外。可是学习不必因为学府的门关闭而停止,我们可以透过另一种的读书方法——阅读生活——而继续我们的学习。人生最大的浪费恐怕是头脑的浪费。我们要珍惜机会,常常阅读,作个成长的基督徒。今日思想界的战场,需要更多努力读书、努力思考的基督徒挺身而出,为我们的信仰作时代的见证人。我邀请你一起投入!问题研讨一、为什么许多人不爱看书?二、你读书的障碍是什么?三、除了圣经以外,哪一本书影响你最大?四、读了本章后,你愿意在阅读生活上作出什么计划?阅读建议一、阿德勒著,张惠卿编译∶《如何阅读一本书》,台北∶桂冠图书出版,一九八四年。二、杨牧谷∶《读书这玩意儿》,台北∶校园书房出版社,一九八五年。【##第30课舍己背十字架跟从主/王志学##】请聆听主耶稣恩典的吩咐:“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可八34)“跟从”我们一生中会面对许多的抉择。在种种大小抉择的背后,蕴含一个最基本的抉择:我们是否选择跟从耶稣?其他的抉择都是这基本抉择的表达与应用。基督徒生活的成败,也与跟从基督的远近有密切的关系。初信主的人,特别在普遍以“举手决志相信”作为基督徒起点的华人教会文化影响下,要在心中作一重要的跨越:从相信到跟从。相信耶稣可以是静态的,跟从他却是动态的;相信耶稣不需付任何代价,跟从耶稣却要计算和付出代价。相信耶稣是“点”,跟从耶稣是“线”,要一生不断地划下去。若没有这重要的跨越,教会只会充满“相信耶稣”的过去(点)见证,而缺乏“跟从耶稣”的不断(线)体验。最可惜的,是只有“信”徒,而没有跟从耶稣的门徒。信主较久的,或是教会领袖也需要常回到根基性的反思:我在跟从谁?最基本的道理,反倒最容易忽略或偏离。种种“服侍耶稣”的忙碌事工,背后缺乏了“跟从耶稣”的实质,也是常有的现象。跟从耶稣的表达分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内在是“以基督耶稣的心为心”(参腓二5)。当宣明会(WorldVision)的创办人鲍勃-皮尔斯(BobPierce,1914-1976)说:“让那使神的心破碎的事情,也破碎我的心。”(LetmyheartbebrokenwiththethingsthatbreaktheheartofGod.)他表达了内在对主的跟随,就是:基督的价值成了我的价值,基督的性情成了我的性情,基督的感受成了我的感受。当卢云(HenriNouwen,1932-1996)在再思人生方向时,他祷告:“主呀!指示我你要我何去何从,我必跟从你。”这是外在的跟随基督。就是在人生的方向,往哪里去,做什么,完全放下个人的议程(agenda),顺服基督的带领:“若有人在服侍我,就当跟从我,我在哪里,服侍我的人也在在那里……”(约十二26)跟从的操练建议西方教会有倡导“WWJD”(WhatwouldJesusdo?)的操练建议,就是在任何处境下,我们都问:“若是耶稣在我这处境中,他会怎样做?”有些人虽然指出这操练的不足之处和因极端的应用所带来的偏差,但在持久的操练下,配以对圣经教导的全面了解,能有效地培养一种跟随基督的向心性和敏锐。跟随基督若得持久,必须作两种重要的操练:“舍己”和“背十架”。若缺乏这两种操练,跟随基督多会半途而废。四、舍己祈克果(SorenKeirkegaard,1813-1855)对舍己有精辟的见解:“一个基督徒是‘自我中心’意志被神破碎的人。他的‘自我中心’意志越强,破碎也就越深,也就更能成为好基督徒。这经历就是被称为新的顺服。基督徒是一个不再顺服‘自我中心’意志,却以那破碎的意志,去顺服神的旨意的人。合乎圣经的基督教信仰与意志的更新改变(transformationofthewill)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跟随基督的路上,圣灵会不断安排我们操练舍己的机会。每一次都带来内心的剧烈争战。我们是要让“自我中心”抬头,还是愿意倒下去。自我中心是相当蛮顽的,这可有两方面的表达:太敏感、太脆弱、太容易受伤和太坚持己见、自以为是、不能让步。当教会领袖从跟随基督堕落至跟随事工,也就从舍己的操练,变质成为己的操纵。那种容不得别人违逆自己的看法和决策的自我中心,十分可怕的。圣灵不断动工,只要我们不要抵挡他的工作,就能被塑造客西马尼园耶稣的心志:“不要从我的意思,只要从你的意思。”(可十四36)舍己的人,会成为毫无主见,容让别人随意践踏的人吗?恰恰相反,自我中心越减少,基督的同在越增多。“他必兴旺,我必衰微。”(约三30)舍己的操练有助磨掉个性上的杂质,使我们更成熟更平衡。卢云描绘的可说是舍己的人美丽写照:“保持弹性却不会毫无立场,愿意去对质却不会随意冒犯别人,温柔宽恕却不会柔弱,有所坚持却不会操纵把弄别人。”他认为这种生命是与生命之源深深契合而孕育的果子,也就是紧紧跟随基督的人的生命流露。舍己的操练建议:*多讲肯定别人的话。*主动认错。*注意那些使自己常容易愤怒、发脾气的人与事,让圣灵光照拔除“自我中心”的根:“我”的看法、“我”的计划和“我”的面子。*注意那些使自己常容易感失望或灰心的人与事,让圣灵光照拔除“自我中心”的根:“我”的期望、“我”的理想和“我”的感受。*不介意出了力、帮了忙,却不被表扬和称赞。学习隐藏。*为拥有种种权利而感恩,却愿意学习放下权利。特别是我们知道只有在放下权利的情况下,才能服侍基督和见证基督。基督在这方面立下了美好的榜样:“他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腓二6、7)*操练禁食祈祷*在开会时,在无关大是大非的议题上,学习安静,欣赏和采用别人的看法和建议。五、背十字架对我们来说,背十字架的含义或许是模糊的。但对活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人来说,背十字架只有一个清楚的意思:被罗马政府判死刑,且要亲自把自己将要被钉在上面的十字架背往刑场。而十字架酷刑通常是一种政治和军事的惩罚,专门用来对付被视为威胁罗马帝国稳定的叛逆者。当耶稣借用“背十字架”来说明跟随他的要求,他背后的意思是十分明显的。你若要做一个彻底跟随耶稣的人,需作好心里准备,你将被现存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力量视为“异类”和“眼中钉”,而要被除之而后快。然而你为了跟随基督,愿意作出任何牺牲甚至摆上性命也不在乎。门徒是活在一种张力中:一方面我们在实践耶稣说:“你们的光也当这样照在人前,叫他们看见你们的好行为,便将荣耀归给你们在天上的父。”(太五16)另一方面,由于跟从耶稣的群体会根据耶稣的价值观从根基上批判、动摇和改变现存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制度,因此他们有很强的“威胁性”和“颠覆性”。正是这样,跟随耶稣的门徒面对逼迫是常有的,这就是为何耶稣说:“为义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太五10)我们的试探是太融入现存的文化和制度,和太在意教会对社会的相关性(beingrelevant),而不知不觉被驯化(beingdomesticated)。美国(U.S.A)一些先知性的分析,指出主流福音派教会反映了美国文化价值和政治意识形态,远超过见证圣经的价值。忠于跟随耶稣是会带来在不同处境中内心的煎熬,思想上的交战和行为上的挣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家庭教会在在逼迫中制订了《七条大纲》,其中一条是“走十字架道路”:“信徒在清楚自己重生得救后,要认识信主的含义,就是跟随主,走十字架的道路,成为基督中心的门徒,愿意和他一起受苦。他们认定下次十架道路,是惟一能忍受苦难、逼迫,并胜过惧怕的秘诀。”赵天恩(1938-2004年)总结中国家庭教会的属灵经验,也强调基督徒必须走十架道路:“中国教会认识到苦难是门徒训练绝对必要的一环。故此,他们学会了接受苦难,为跟随耶稣的脚踪而付上代价。他们称之为‘走十字架的道路’。从这个角度看,他们对福音的认知和经历,往往比西方教会认识得更深。海外教会可以从中国教会学习到苦难在信徒生命成长中的地位。”中国家庭教会走十字架道路是效法了基督(参彼前二21),也承继了两千年教会的优良传统。海外华人教会也要投入这荣耀的行列。特别在面对普世宣教的挑战下,华人教会的福音运动必须有背十字架的生命力,才能完成福音遍传的艰巨任务。背十字架的操练建议:*深入默想思考“在世界而不属世界”的含义。*努力建立圣经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至能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分辨与跟随基督背道而驰的地方。*从小事上开始实践不妥协的见证,和不能被收买的坚持。深知道“人就是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凡在这*罪恶的世代,把我和我的道当作可耻的,人子在你的荣耀里,同圣天使降临的时候,也要把那人当作可耻的。”(可八36-38)*若是软弱跌倒,靠圣灵的能力再站起来,经历天父的宽恕,继续跟随基督。*“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舍己,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可八34)问题研讨根据文中“跟随”、“舍己”和“背十字架”的操练建议来实践,分享心得和体验。阅读建议一、潘霍华著,邓肇吸、古乐人译:《追随基督》,香港:道声出版社,二00一年。(原著:DietrichBonhoeffer,TheCostofDescipleship,NewYork:TheMacmillanCompany,1963)二、窝特森著、梁成德译:《作主门徒》,香港:天道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原著:DavidWatson,Called&Committed.Wheadton:HaroldShawPublishers,1982.)三、赵天恩编:《赤地之穗-来自中国大陆之见证》,台北:中福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第31课不要爱世界/陈世协##】在“木偶奇遇记”的故事里,小木偶去学校的途中,被一个花花绿绿的世界迷惑,很快就陷入狐狸带来金钱的诱惑、木偶剧院的主人带来美色的诱惑,以及享乐岛上各种令人目不暇给的感性诱惑等,使小木偶屡屡失败,不能自拔。虽然有代表“良心”的小蟋蟀从旁提醒,可是“世界”的魅力往往叫他神魂颠倒,无法摆脱。其实小木偶的经历与许多基督徒生活的感觉也差不多。我们虽然已经在信仰上得救了,可是要在生活上得胜,却常有挫败感。世界的确很有魅力,否则我们就不会有那种爱恨交织的烦恼。当撒但试探耶稣时,就企图用世界的荣华宝贵来换取他的忠贞(参太四1-11)。保罗的同工底马因为贪现今的世界,就离弃他而另谋出路,可见即使神的仆人也未能幸免(参提后四10)。在基督徒生活世界中,却不能爱世界,那种历史学家就如同在水中生活,却不能喝水那么苦恼;也像那在海上因船难而飘泊的人,虽然口渴难当,也不能喝一中咸海水那般难熬!虽然,圣经却非常清楚的告诉我们:世界爱不得!何谓世界?在新约中,“世界”的用法包含了五方面,它可以指:一、神所创造的宇宙万物(能约十七24)。二、人所居住的地球(参约十二46,《《新译本》》在此翻译成“世上”)。三、世上的全人类(参约三16,此处《《新译本》》翻译成“世人”)。四、人类的经历,情感及财物(参太十六26)。五、与神隔绝,反对神的世界体系(参约八23)。我们所关注的乃是以上第五项的用法。圣经警惕我们不要爱的“世界”也就是这里所指的。那个世界不是一个地理的位置,乃是一种状态或处境。它的统治者是撒但,是被称为“世界的神”、“空中的掌权者”的那一位。我们人类就是生活在这个受撒但权势所包围的世界里。因着人犯罪堕落,与神隔绝,撒但就控制、引导,并主使我们的生命。他利用世界上的政治、教育、娱乐、物质等工具来诱惑人违背神、背逆神。就如《约翰一书》第五章十九节所说:“全世界都伏在那恶者手下。”故此这个世界是基督徒不能爱的!基督徒与世界基督徒因着耶稣基督的救恩而全然改变了与世界的关系。基督徒的新身分是“天上的国民”(腓三20)。我们虽然住在世上,可是却不属于这个世界(参约十11、14)。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是完全断绝的——世界与我们都已经把对方钉在十字架上了(参加六14)。因此,我们认定了与世界关系上的三个事实:一、我们继续住在世上这个世界仍旧是人类的住处,是基督徒生活与事奉的所在。我们不能离开这个世界(参林前五10),但我们必须关心及处理世上的事务,不能置之不理(参林前七31-34)。我们是在这个世界上来为主争战。二、我们不属这个世界圣经一再地教导我们在与世界划清界限。有时我们日夜在世界的包围下,不知不觉就陷了进去。因此,圣经提醒我们几个与世界暧昧的关系是必须一刀两断的:(一)友谊的关系圣经提醒我们不要与世俗为友(参雅四4),因为这种友善会导致我与世界之间带来纠缠不清的暧昧关系。神要我们与世界之间建立敌友分明的界限。(二)仿效的关系圣经教导我们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参十二2),就是不要被世界的模式给压缩成为它的样式。这个世界不需要一个被它压缩成与它一模一样的翻版人,世界需要一个与众不同的基督徒带来的见证与更新!(三)相爱的关系圣经警告我们不要爱这个世界(参约壹二15)。贪爱世界就是寻求世界所给予的肯定,接纳它的价值观,沉醉于它的享乐以及跟随它的教训。也许我们可以使用世上的东西,买卖世上的东西,观看世上的东西,可是圣经警告我们不可以爱这个世界,免得我们对神的爱被“分化”了。三、我们要向世界宣讲耶稣基督徒不属于这个世界,但却不是仅仅地住在世上,他进一步地差遣我们到世上去成为福音的使者,作耶稣来到世上所作的事——宣讲天国的福音,使人认识天父(参约十七18)!,基督徒是带着一个伟大的使命生活在世上。为何不要爱世界?在《约翰一书》第二章十五至十七节清楚地告诉我们三个原因:一、两者不能兼得在爱神与爱世界两者之间,只能选择其一。因为这两者是互相排斥、彼此敌对的。若不是爱神的心驱逐爱世界的心,那就是爱世界的心麻醉了爱神的心。我们的心不能同时容纳这两种爱,神要我们单单地爱他!二、世界的内涵是情欲的事撒但使用深置于人心的欲望与骄傲来挑起种种的欲念,使人受制于所得之物,而完全漠视自己的属灵光景。世界的内涵令人受情欲的辖制而无法经历基督里的自由与丰富。三、世界是暂时的世界不仅是暂时的,最终还要受神的审判(参林前六2)!这是一个不值得眷恋和流连之处。爱慕这个世界就像在泰坦尼号(Titanic)上摆设你所购买心爱的家具,不论用哪一个格调摆设,最终都一起深入大西洋。如何得胜世界?传统上基督徒有四种的生活方式来面对世界:一、避世方式他们不但不属于世界,也几乎不住在世界里。他们相信世界败坏到无可救药的地步。与其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如与世界分离,过着河水不犯井水,眼不见为净的生活方式。许多避世团体就是秉持着这种信念而建立的。可是,他们还是会面对同样的问题。因为人虽然可以远离世界,世界却在人心。不少这种团体中的欲望,导致滥用权利或相互勾结斗争的情况与世界不相上下。二、规条方式这是最普通的方式来面对世界。这种方式最容易衡量,又可以管制,在触犯或遵行时是显而易见的。多数的基督徒或多或少都曾经经历过他的威力或使用过它的方便。使用这种方式的困难是如何决定什么项目列在可行与不可行的栏目里。传统的项目如:化装、看电影、现代发型和新潮服装都曾经粉墨登场在不可行的项目里。在不断更新和复古的潮流里,似乎有数不完的项目必须加添,而那些规条加起来有如一本厚厚的法律辞典,年年得印刷增订版,甚至更需要一个仲裁团才能给予公正的裁判。其实爱世界岂止单单行动而已,更是一种内心的“态度”,是外在的标准所无法衡量的。这种生活方式易使人流于自我清高反而间接鼓励近乎冷酷的互相监督,带来不必要的罪咎感,更易受谣言的摆布。这种生活方式是执法者的梦魔!评估以上的两种方式各有弊病,常被基督徒嗤之以鼻。可是一个人的灵命成长是一个过程,不能一步登天。基督徒也各有独特的性格、优点与缺点。因此,笔者认为以上的方式,在不同阶段的成长里,按照个人的性格,可以考虑使用一阵子,可是不能只停留在一个阶段。综观这两个方式皆用外在的因素来保护或衡量一个人的成长。在成长的初期对于某些人是有帮助的。然而基督徒需要成长到不再依赖外在的束缚,而进到心态的领域里,学习自己管理自己,让圣灵和神的话语来管理,才能够迈向成熟。有如孩童的成长,按照他的成熟度,需要慢慢放手,最终让他能拥有独立面对问题的能力。如果完全不屑一顾地拒绝以上的两种方式,那也未免太理想主义了。三、与世妥协这种生活方式不是神所喜悦的,也不会在教会里被鼓吹,只是生活在这种方式里的人为数不少,所以值得一提。在这里头生活的基督徒,有的是因为软弱,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是因为无知,缺乏圣经教导;有的是远离神,给魔鬼留地步;也有是明知故犯的一头栽进去的。这种生活方式会给予人虚假的安全感,暂时的感性刺激,使人不易摆脱。只是最终这个世界无法兑现他的承诺,反而带来辖制和捆绑,只有回到神的面前才能得到真正的平安喜乐。四、入世出世这是耶稣基督对我们的期盼。他要我们住在世界,却不属于世界。这是我们成长的目标,也是基督徒所追求的心意。以下三个建议可以提供读者参考:(一)委身于耶稣在不爱世界之前,我们就先让神占据我们的心。心有所属,就不易放荡。这种委身有如婚姻的盟约,当两人在众人面前宣誓一生成为夫妻之时,我们就同时决定放弃任何别的选择或更好的选择;如此世界就不易在我们犹豫不决的情况下乘虚而入。(二)注目于永恒我们的眼光影响我们的人生计划。能够看得多远,就能计划得多远。多数人都看到退休的阶段,因此为退休的生活以及需要作了长远的打算。基督徒应该看得更远一点!看到永恒,就会在人生的计划中为永恒来预备自己。今日世界所能给予的不足以应付永恒的要求,那世界的物质就成为我们为永恒而预备的工具,我们对于今生的得失起落也就比较容易处之泰然。注目永恒,优先次序则分明,人生拿捏则恰当。(三)基督徒的团体生活我们必须承认得胜的生活不能单靠个人的努力。神给基督徒其中一件最美的礼物就是教会的团体生活。独自一人是最容易放弃、陷入试探和越过界限的时刻。团体生活中的彼此守望、刺激和关怀,常常使人重新得力、生机再现。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活跃的教会生活。在《迪斯尼传奇》的书中,提到洛依和华德两兄弟为了和约的事,双方的律师吵得不可开交,态度强硬,丝毫不肯让步。洛依对他这一方的谈判代表说:“你们似乎都忘了华德对你们以及你们生命的重要性。如果不是华德,我们没有人能在工作。你们每个人的工作,福利都是来自华德和他所作的努力。他应该得到更好的待遇。”(注)突然间,谈判的方向改变了,协议也很快就达成。试想,如果没有耶稣的救恩,我们没有一个人有赦罪的平安、丰盛的生命和永恒的盼望。期盼,在基督徒与世界拉锯战的当中,不爱世界的决定能够显得那么的自然,那么的顺理成章!问题研讨(一)你一向对世界的看法是正面还是负面?(二)在入世出世的挣扎中,你最常有的困扰是什么?(三)你现在应对世界的生活方式是哪一种?(四)在得胜生活的三个建议中,你在哪一个需要重新在立志?请解释。(五)阅读了本章,你愿意作出哪一个行动来回应神的爱?阅读建议(一)传士德著,周天和译:《属灵操练礼赞——属灵增长之道》,增修本。香港:基督徒学生福音团契,一九九七年。(二)金碧士著,黄永培译:《效法基督》。香港:晨星出版社,一九六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