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别梦 第23章 圣经课程(23)
作者:景山少爷的小说      更新:2017-11-12

    旧约篇第四十课历代志之一题示:把历代志上读两遍。族谱族谱竟然占了九章圣经!不太浪费篇幅吗?我们若这样想,就不算真正读过圣经。这些族谱的重要性是无可比拟的,对那些敬虔的犹太人说来更是如此。他们现在明白了,神不单把圣言托付他们民族保管;对列国之救赎大计,以至应许等,都是要藉着他们来完成。因此编写这个族谱的人深知这九章圣经就包括了神拣选的历程,自亚当一直到弥赛亚。他们自巴比伦归来后(历代志成书之时间),就更感到非立刻编写这个族谱,不能保存以色列族系的一脉相传。在被掳期间,千万家庭失散了,亲属的关系迷糊了,记录亦不容易寻找(参拉二59),犹大的档案若不是荡然无存,也必是支离破碎,由此可见这族谱的重要性,编写族谱的人把被掳前和被掳后两大时代连接起来,在第九章二至三十四节即是他们归回后在犹大地居住的情形。九章第一节则是被掳之记录,本应放在一章最末一节去的。安格斯(Angus)在他的「圣经手册」一书中说:「这些族谱把三千五百年来神怎样成就他的应许的脉膊显明出来,是人类历史中仅见的一页。」——巴斯德读完列王纪下,我们的心沉重莫名,就像与耶利米一同披麻蒙灰,坐下为圣城哀哭:「先前满有人民的城,现在何竟独坐,先前在列国中为大的,现在竟如寡妇,先前在诸省中为王后的,现在成为进贡的……黄金何其失光,纯金何其变色,圣所的石头倒在各市口上。锡安宝贵的众子,好比精金,现在何竟算为窖匠手所作的瓦瓶!」圣城被掠,圣殿被焚,圣民被逐,整个国家都荒凉了。我们不得不离开耶路撒冷,随同神的选民被掳至巴比伦,在那里,我们与以西结漫步于迦巴鲁河边;或混在他们之贤人俊仕中,与但以理一同踯躅于巴比伦首府之街头。在那里,我们挨过了七十个没有欢笑的年头,现在又随着以斯拉和所罗巴伯领导下的归国团,回到巴勒斯坦地。我们已经在上几章详细地研究过撒母耳记上下和列王纪上下了,现在来到历代志,就不用花大多的时间来分析。这两卷书就是处于被掳与归回的中间,我们真要感谢神,圣经若缺了这两卷,它就不算完全,它把自亚当到尼希米这段时间内的族谱详细地记录下来,又把这段时间内大卫的国度所发生的大事,作一简明的撮录,因此我们不打算详细地分析这两卷书。尽管如此,我们却不能以为它们是无关宏旨的。刚相反,不单这两卷书本身是历史的微型——也包括了开头九章的族谱——它也清楚地显示出神在这漫长的岁月中,对他的选民的心意,我们之所以简单地讨论这两卷书的唯一原因,就是它们所记述的年代,事实上与撒母耳记上下,和列王纪上下所记述的大同小异而已。也许有人会说,那些不是重覆了吗?说的不错,分别只在它们不是「无谓」的重覆,它是从一个新的观点与角度来把上四卷书的历史,作一个新的组合与估价。它们本身有不同的着重点,书中的材料与前四书比较,有些是加增了,也有些是删去的。事实上我们可以从它的增或减来找出本书之观点及重要性。我们若把历代志与撒母耳记和列王纪上下互相参详比较,就会发现它的增减都是同一类型的,换句话说,它们都是同指向一个焦点、一个主题:那么,贯串这些增或减的材料的思想是什么呢?历代志上下的主旨又是什么?统一的思想首先,关于本书之主旨,任何研究本书的读者或是解经家均同意,本书对圣殿及与圣殿有关的,都非常重视,举一以反三,就让我们用皮雅逊博士的一段话来作例子:「历代志上下两卷书,有很多材料都是在列王纪上下出现过的。至于历代志所略去的,都表明它们与作者写本书之目的没有关联。但任何与圣殿有关的,包括了对圣殿之保养与重建,敬拜之单纯不杂,事奉之恒久及秩序,对偶像仪节之厌恶憎恨,或是要百姓在心内尊主为圣为王等,在本书均是特别看重的。」我们若按着本课之题示,把历代志上看过一遍,立刻就会发现它是怎样特别重视圣殿这一主题的了。举例说,从十一章至书末,全是记载着大卫作王的事迹,但我们找不到它对大卫一些传奇性的经历有任何交待(此为本书重要删减的部分例证),就如:(1)他在希伯仑之作王。(2)他为扫罗约拿单之举哀。(3)他之干罪。(4)押沙龙之叛变。但本书却加了很多重要的材料(此为本书重要增加之部分例证)都是与圣殿有极密切关系的,例如:(1)为圣殿预备的材料(二十二章)。(2)数点利未及祭司的人数,并分派他们工作(二十三至二十四章)。(3)指派及安排歌诗班与守门者之班次(二十五至二十六章)。这些均为前四书所没有,而与圣殿有着密切关系的资料。这特性在历代志下仍然维持着。历代志下对所罗门的记载,远比列王纪上的来得简短,但在九章圣经中,竟然有六章是完全关于圣殿的。自第十章开始,是记载国之**,由十支派组成之北国以色列完全没有记载,因为他们已经离开了大卫所敬拜的神,另立偶像,又离开了大卫家,历代志就不记载他们了。它所记的,全是犹大国和耶路撒冷,因为他们仍然维持着圣殿的事奉,因此自十至三十六章,它就单记述南国犹大,不单如此,它还是只记载那些与圣殿有关的人和事呢,就如亚撒、约沙法、希西家、约西亚等,均备受重视,因为他们与宗教改革及恢复圣殿事奉都有关系。在列王纪中,只用三节圣经说到希西家之宗教改革,但在历代志下,却足足用了三章圣经!历代志中,随处可见作者是特意把圣殿放在首位来写的,有些地方虽然不是直接提及圣殿,却总是与圣殿所代表的国民宗教有关,我们试举一例以说明;毛顿博士(Dr.J.H,Moulton)说:「没有比亚比雅王(列王纪作亚比央)的事件更能说明历代志与前四书之分别。在列王纪中,只用了极少的篇幅来说明这王的邪恶,若不是为着大卫的缘故,国位能否维持下去也大成问题。在历代志中,作者用了很多的篇幅记述他与以色列之间的战事,藉着亚比雅对敌军的一篇演词,历代志的主题便发挥得淋漓尽致」——「耶和华以色列的神曾立盐约(即不废坏之约),将以色列国永远赐给大卫和他的子孙,你们不知道么?无奈大卫儿子所罗门的臣仆,尼八儿子耶罗波安,起来背叛他的主人。有些无赖的匪徒聚集跟从他,逞强攻击所罗门的儿子罗波安,那时罗波安还幼弱,不能抵挡他们。现在你们有意抗拒大卫子孙手下所治耶和华的国,你们的人也甚多,你们那里又有耶罗波安为你们所造当作神的金牛犊,你们不是驱逐耶和华祭司亚伦的后裔,和利未人么?不是照着外邦人的恶俗为自己立祭司么?无论何人牵一只公牛犊,七只公绵羊,将自己分别出来,就可作虚无之神的祭司。至于我们,耶和华是我们的神,我们并没有离弃他;我们有事奉耶和华的祭司,都是亚伦的后裔,并有利未人各尽其职;每日早晚向耶和华献燔祭,烧美香,又在精金的桌子上摆陈设饼,又有金灯台和灯盏,每晚点起;因为我们遵守耶和华我们神的命,惟有你们离弃了他。率领我们的是神,我们这里也有神的祭司,拿号向你们吹出大声。以色列人哪,不要与耶和华你们列祖的神争战,因你们必不能亨通。」——(代下十三5~12)。前面九章的族谱已经清楚显出本书是以圣殿为中心的,一至八章是被掳前的族谱,而九章二至三十四节则记载后期「剩下」归国的族谱——那是圣殿事奉之重建与开始,而九章一节则是被掳前后期之分界线。综观上述,已经足以显明历代志上下的着重点在那里,它们不是重覆,也不是历史的补编,把撒母耳记和列王纪上下遗漏的补加上去,它是从一全新的角度来写选民的历史,换句话说,他们的历史观应该是「圣殿中心」的。中心的目的我们仍会穷究下去:「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个历史观呢?到底他目的何在?」在这里,我们不得不与大多数的解经家有点分歧。他们大多数认为历代志上下的作者(或说是编者)是一个祭司,他既是一生以圣殿为他事奉与活动之所在,再加上他对宗教的热诚,自然而然地就会看圣殿比什么都重要,举例说,安格斯在他的「圣经手册」就这样说:「我们一定要注意,历代志上下事实上都是属于利未人的,他们自然对耶和华的圣殿和事奉特别重视。」毛顿博士在他的「现代人的圣经」(ModernReader’sBible)亦如此说:「整部历代志都弥漫着一股浓厚的圣礼味道。」艾利葛的注释书亦说:「从整卷书之特色及精神来看,圣经批评者似乎有理由相信本书是利未人为了圣殿而写成的。」大多数解经家的看法都是大同小异。我们不同意的地方,倒不在其作者是不是利未人这个问题,而是我们若以为作者是利未人,那么因为他职责及活动范围所在的缘故,便特别强调圣殿的重要性,这样便完全误解了本书之特别要旨,及神要在本书显明的信息。这样一来,我们就把本书之重要性贬至某一种工作职责之下。这是我们不能同意的。要真正欣赏本书之中心目的,就一定要了解本书写作的时代背境,这是我们要强调的。本书是在以斯拉和所罗巴伯,领导「剩下」的犹太百姓回国后而写的,换句话说,这是被掳归回后的作品,这一点在族谱之本身已经清楚地显明了,当无异议(下一课我们会详细地提出讨论)。历代志的写作目的,就是要重组余下的犹太人的族谱,这是重建家国的分子,也是亚伯拉罕及大卫后裔仅剩的余民。他们回国后,发现有不少新的问题出现,历代志的编者为了应付这些新的局面,也为了我们下面要提出的目的,便着手编汇历代志上下,这一点是事关重大的。倘若我们能够设想自己是混在昔日余剩之犹太人归国途中,就会发现人人心中都存着一个很刺人的问题:我们没有王。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点,也是历代志写作的目的。大卫的宝座过去了我们可以想像这对有思想的犹太人会是多大的痛苦,大卫的宝座是前所未有的,是按着神的誓约而建立的,这点我们在前面已经讨论过了,不再赘述。现今美好的时光不再,大卫的宝座不存,那确是过于他们能承担的。无论怎样,我们要在这里强调的是,神的百姓回国了,不是要建立一个宝座,乃是重建圣殿。古列王曾下谕旨,准许剩下的犹太人重回耶路撒冷,建造神的圣殿(拉一1~4)。我们今天真要好好学这功课——远在尼希米回国建造城墙之先,以斯拉和所罗巴伯就率领犹太人先回去建造圣殿。任何有益于国民建设之先,必先重建耶和华的殿——带领民众转回归神。只可惜我们的政治家不仅,所谓社会贤达也不明,结果「建造的人就枉然劳力」,他们自以为是,以为建造圣殿之先,首务是建造城市,建这建那,结果把一个个废墟建造在国民的心里!我们既已指出,大卫的宝座过去了,如昨日烟云,那么到底什么是存在的?他们还拥有些什么?我们起码可以说,有三方面是十分重要的:(1)昔日的训诲:这教训别的人民从没有听过,这价值任何民族的历史从没有记录过——这是神藉先知对他们说过的话,警告他们若不离恶,便要被掳,结果全应验了,且是极其彻底的应验。现在他们回来了,应该有时间回想整段历史的教训:背道带来的结果。他们对这教训一定历历在目,永志不忘。(2)将来的应许:也是藉先知传出来的。尽管大卫的宝座过去了,但大卫的族系并没有断绝,按着神的誓约和应许,有一天弥赛亚要从大卫之族系而出,那时,他要再建宝座于耶路撒冷,治理万国,以色列要再得荣耀。现今他们在耶路撒冷重建家园,这个盼望就是他们一切所有的,说什么也不会放弃。(3)现今的同在:古列王下令重建耶和华的圣殿时(拉一1~4),他们就看出神并没有忘记他们,即或他们身在异国,现今又重回圣城,神的眼目一直在他们左右,与他们同在。当巴比伦王朝倒塌了,古列王崛起,声名远播,你以为犹太人会怎样想?他们身在异域,眼看这个二百年前以赛亚已经预言的皇帝兴起(关于以赛亚之年代问题,另有专文介绍),又下谕旨让他们回国,再加上看见尼布甲尼撒的认罪归神(但四1~3、34~37),和耶利米预言他们被掳之准确日期(参耶廿九10;并哈该书之注释),这一切的一切,又岂不叫他们深切地体会耶和华确是在他们之左右?现今普遍存在百姓心里的,就是这三个重要的因素:一、昔日的训诲;二、将来的应许:三、现今之同在。任何国家都应该这样自勉自策:检讨过去、肯定现在、瞻望将来。这就是历代志成书之目的——解决那个需要,达到那个目的。下面我们要提出上述三点跟历代志的关系:(1)从国民独特的呼召及大卫的约来看,他们一定要弄清楚纯一不杂的世系,因此我们就有前面九章之族谱。(2)从他们近来身受的各种天灾人祸来看,他们得从一个新的角度——宗教的——来看自己国家的历史,因此我们有自十章到书末之大卫王朝纪。(3)从宗教的角度看,他们既从特别的启示而认识真神,亦从经验中体会到犯罪只令使他们亡国这教训,与及了解到圣殿是唯一联接起昔日的光明和将来的璀灿的唯一桥梁,他们就一定要重新估量并恢复渐被遗忘的圣殿崇拜,这就是为什么整卷历代志上下都非常看重圣殿的原因了。在历代志中,圣殿这比什么都来得重要,且注意下列数点:(1)是国民一统的标记,尤其在没有王治理他们的时候。(2)是提醒他们崇高之呼召及职责的标记。(3)是说明耶和华神仍与他们同在的证明。(4)是国民精神之所在。他们看见了圣殿,就如重读自己的民族史一样,明白过去的恶行,努力现今之建造,亦寄望将来的应许。编写历代志的人就是怀着这样的目标,而把圣殿放于极显着的地位。要他们知道今后的生活应以何者为重,今后的工作以何者为先,国家之安全及保障又何处可得,从而使他们对神重新奉献自己,甘心跟随他。完结这一课之前,我们试引述优加克一段很有见地的话:「历代志上下绝不是被掳前历史的补篇,它也不是拾人牙慧,把前四书遗下之资料七拼八凑来写成。作者是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写的,我们可以从他省去的及加上去的资料判别得出来。十支派的历史没有提及,而单单写犹大一支派,其理由就在于此。对于重归祖国的以色列人来说,没有比坚守神的圣殿更重要的了。以色列与别国不同之处乃在:若不事奉神,他们国家根本没有前途可言。时至今日,以色列人曾经有一千九百多年单有人民的存在,而没有国家的存在,就更明显不过了。对某些所谓圣经批评者,或是唯理主义者来说,他们应该从这个历史的事实而看出,以色列永不可能单为自己而存在。以色列人若能明乎此点,又按着这真理而领导他的百姓,他们就是神所选派作列国的祭司,不然的话,就是亡国伤民,单单这个道理便足以证明历代志不单是一本历史书,它同时也是一本预言书:神藉着历史而显出它是出于神,也是属于神的。」 旧约篇第四十一课历代志之二题示:读历代志下两遍。像撒母耳记上下,和列王纪上下一样,在希伯来文中,历代志上下本来是一卷书的,它的书题是DibreHayyamim,意思即「历代大事纪」。书之分成为上下两卷,是始于主前三世纪七十士译本的,在那译本中,历代志上下是被称为「省略纪上」和「省略纪下」。把它分为二书实在高明,但称之为「省略纪」却实在不敢恭维。因为这样一来,历代志就成了历史之补篇,而书之真正目的反变得模糊不清了。我们中译本称之为「历代志」,实在是不错之书名,始源于耶柔米(Jerome),他在主后三八五年到四○五年间,把圣经由希伯来文译成拉丁文,那译本就叫作「拉丁文武加大译本」(LatinVulgate)。它之所以称为武加大译本是因为贵哥利一世(GregoryI,主后540一604)及第一次大公会议(主后1562)均接纳它为普及译本(Vulgatis,意即一般的,普通的),在某些武加大版本中,我们发现有「历代之书」(ChronicorumLiber)作历代志之题目。——巴斯德到这里为止,我们只研究了历代志统一的思想及目的,现在就要看看它的内容了。未看内容之前,且先留意几方面。资料来源简单地说,历代志的材料是根据很多早期文献,再加上作者的历史观(如上述)编汇而成,其中一些部分还是直接引述的(参代下五9,八8等「直到如今」一词,便可推想是出自引述之文献,因历代志写作的时候,所罗门的圣殿早已荡然无存)。历代志作者前后共引述了十四种文献:(1)以色列和犹大列王记(代下廿七7)。(2)列王的传(此为注释书之名称,英文名是Midrash,参代下廿四27)。(3)先知撒母耳的书(代上廿九29)。(4)先知迦得的书(代上廿九29)。(5)先知拿单的书(代下九29)。(6)示罗人亚希雅的预言书(代下九29)。(7)先见易多的默示书——论耶罗波安者(代下九29)。(8)先知示玛雅的史记(代下十二15)。(9)先见易多的族谱篇(代下十二15)。(10)先知易多的注译(代下十三22)。(11)哈拿尼的儿子耶户的书(代下廿34)。(12)先知以赛亚论乌西雅篇(代下廿六22)。(13)先知以赛亚的默示书(代下卅二32)。(14)何赛的书(代下卅三19)。作者之所以广泛地采用这些资料,其意义是十分重大的,那表明:(1)作者乃言之有据,是有资格来从一全新的角度编写他们的历史。(2)他引用的文献,绝不艰僻难近,乃是流行于民中,这就更可说明他工作的对象不是老学究,而是普罗大众。(3)这些可资翻查的材料来源,应该叫喜欢吹毛求疵的学者相信圣经是信实可靠的。(4)它也证明以色列人绝不如「学者》所谓喜欢东抄西袭,或是道听途说的民族,他们都是仔细谨慎,几经艰辛才挑选,比较,才编成他们的历史,又用尽各种方法把它们保存下来,其一丝不苟的精神,就是近代的学者也要瞠乎其后。注意我们列出来的一种参考文献:以色列和犹大列王记。这书名出现过三次(代下廿七7,卅五27,卅六8),另外有四次是把书名的次序略有更调,是作「犹大和以色列诸王记」(代下十六11,廿五26,廿八26,卅二32),这两个书名指的都是同一本书。似乎这本书的资料,非常丰富可靠(代下廿七7);不过我们可别弄错了,这本「以色列和犹大列王记」不是圣经上那卷列王纪,事实上历代志上下和列王纪上下可能都曾参考过这卷书而写成的。历代志注明是取自「以色列和犹大列王记」的材料:在圣经中的列王纪都是没有的,这就可证实不是同一本书了。著者及时间除非我们盲目地把某些新派的理论全盘接受过来,而说历代志只是一卷瞎七搭八而凑成的书,我们只要肯动点脑筋,他们的理论就站不住脚,而且连成书的时间也交待得十分清楚。历代志下六章十五节和九章一节不是告诉我们书是在南国被掳至巴比伦才编成的吗?三章十六至二十四节的族谱也是一个佐证,历代志下最后两节圣经更表示出古列王下的谕旨已经成为过去。历代志上九章的族谱显示出书之编成,是归国的犹太人,已经在耶路撒冷安顿好了之后(请比较代上九章及尼十一3~32,七45,十二25、26;拉二42,其理由就更强了。)再者,三章十七至二十四节的所罗巴伯的族谱,表明历代志的成书日期,约在以斯拉及尼希米之晚年。有些希伯来文学者告诉我们,历代志的行文风格及拼字法,均是被掳后期的特色,盖被掳之犹太人在巴比伦生活期间,因着长期在迦太基语言的影响之下,纯正的希伯来文采已经受到侵蚀,这些特性在今日之历代志均可以找到。至于谁编写历代志的呢?这个问题至今仍是一个悬案,按犹太人的传统看法,他们认为是文士以斯拉。我们在这里不拟讨论这个夹缠不清的题目,下面只试举出支持以斯拉是编者的三个理由,让读者自己去判断:(1)没有什么足够份量的反对理由可以证明以斯拉不是历代志的编者。(2)大致上学者均同意历代志、以斯拉及尼希米记均出自一人之手笔(尼希米记有一部分是尼希米自己写的,而另一部分则是文士以斯拉写的,详见尼希米记的解释),若然,这人自是以斯拉无疑。(3)没有比以斯拉更称职,他是文士,有着一切资料作参考的便利。与前几卷书之关系前面已经提过,尽管历代志跟撒母耳记或列王纪讨论的都是同时代的历史,它本身却是有其独特的观点、角度、中心,与及目的,而且它成书的日期,也远较前四书为迟。现在我们试把历代志与撒母耳记及列王纪之关系,分别列出来。(1)撒母耳记和列王纪(以前书代)是传记式的;而历代志则类似统计式。(2)前书是从一个先知的观点而写;历代志则是以祭司的观点而编。(3)前书同时记载着南北国的历史;历代志则只记南国犹大的历史。(4)前书的着重点是国位、宝座;历代志则以圣殿、敬拜为中心。(5)从其影响而言,前书是一鉴戒,表明犯罪所带来的刑罚;历代志则是一激励,要百姓重新向神尽忠。(6)前书是有闻必录,把国家之大事作一简单而忠实之记录;历代志则是经过选择,为要表明某一特别的中心思想。(7)自创世记到列王纪下,每一卷书的记事方式都是渐进的,随着时代的更换而向前的,但历代志所记的却不是新的事物(除了为要显明是被掳归回时才成书的小部分外),乃是把过去曾发生过的事物来个检讨,好把历史的教训说得清楚明白,那就是:国家兴亡的主因,端在乎百姓对耶和华是顺服或背逆而定。我们要强调地指出,这原则从来没有改变过,它适用于以色列,也同样可运用于英美或中国。与后几卷书之关系艾利葛下面一段话很值得注意:「仔细阅读历代志、以斯拉,及尼希米三卷书的希伯来文,就会发觉它们不单在形式与用字方面十分相似——均是属于希伯来后期的作品,就是一般的观点,旁征博引的手法,对律法的引用,尤其是对某些问题的重视,如族谱、数目、礼仪、节期,以及在圣殿司职的人员和工作,对圣殿之音乐特别看重,和任何对公共崇拜有关联的细节等等,历代志、以斯拉,和尼希米三书都是十分相似的,这就更足以说明它们合起来,便是一卷伟大而又独立的史记了。」不单如此,我们若留意历代志下最后一节,和以斯拉记第一节,艾利葛上述的理由就更有力:「波斯王古列如此说,耶和华天上的神已将天下万国赐给我,又嘱咐我在犹大的耶路撒冷为他建造殿宇,你们中间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去,愿耶和华他的神与他同在。」——这句话意思是不完整的。「波斯王古列元年,耶和华为要应验藉耶利米口所说的话,就激动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诏通告全国。」——历代志尾一节意思不完全的地方,这一节就补足了。事实上,现存有些希腊文抄本中,此三卷书是联为一本,没有分开的。我们为什么特意讨论这三卷书的紧密关系呢?这是有理由的:原来很久以前,当犹太人编汇旧约的正典时,他们曾把历代志放于玛拉基书之后,今天也有些圣经学者作如斯主张,他们的理由是,这样一来,就可以更容易看出马太福音族谱的由来。但错了,我们绝不可以把历代志和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分开,我们今天在圣经的次序是对的;它们是一组完整的历史书,把被掳前史和被掳后史联接起来,它回顾过去有王治理他们的一段时间,又开拓将来没有王位宝座的一段历史,我们绝不可以分开被掳后期的四卷历史书——历代志、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以斯帖记,它们四卷书的主题,联起来就是一个整体,也是一个重要的启示:历代志:回顾以斯拉记:恢复尼希米记:重建以斯帖记:保存内容和结构现在让我们来「鸟瞰」一下历代志全书的内容,这是非常有趣的。也许「有趣」一词不足以说明本书的价值,它简直是引人入胜。我们要留心找出作者编汇本书时的意义在那里,目的在那里,为什么会选上或放弃这一段资料,这样一来,读历代志就不是枯燥无味了。我们先来研究历代志上第一段(一至九章)。说这九章圣经是一「族谱篇」不会错到那里去,表面看来,读这篇族谱真是没味道得很,但我们若能了解这是作者编写历代志大纲的一部分,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才放在第一段——读起来就完全不同了。我们的意思是说,这篇族谱是特要显明某些人——属神的人——的家族的;从亚当这树干上,伸展出三大分枝,他们就是闪、含、和雅弗的儿女们,按神的拣选,最年长的落空了,而最年幼的闪却被拣上。亚伯兰不也如此吗?他是他拉的幼子,他被选上了;此外,如以撒,不是以实玛利;如雅各,不是以扫。这都记在第一章。第二章是记载了救赎与拣选的族系,由雅各至犹大,再到耶西及大卫。在这一族系中,作者特别提出了犹大的后裔——信心的伟人(二18~25)。到第三章,作者再提到大卫的族系——一直到犹大国末期的王之一的西底家。最后,作者藉着由亚当、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犹大、大卫等而显出神拣选的过程后,他便概括地把以色列各支派的族谱,及其在迦南之分地(四至八章)情形,作一简述——他们全在神立约的应许中,占一席位;因此,历代志上第一部分(一至九章),便全是属于耶和华百姓的族谱了。好了,现在留意十至十二章的记载;这是大卫作王的历史,是记载耶和华受膏者的开始。第十章(明显地是过度性质的)是说扫罗的死(有关他其余的事迹都被略过了),就这样,神就「把国归于耶西的儿子大卫」了。十一至十二章论大卫如何作王,怎样使耶路撒冷成为京城,他勇士的名称,以及十二支派怎样众志一心的推立他作王。扫罗之作王是出于人意的,大卫作王却是按着神的拣选。扫罗具备的条件,优厚而又出众,但他就是缺少了真实无伪的信心,结果就不能得神的喜悦(十13),他的家被抛弃,而他的国亦归到一个合神心意的人手上(十14)。因此这一段就是关于耶和华受膏者的历史了。现在看十三至十六章,这是大卫王伟大的措施之第一个记录——把耶和华的约柜带至耶路撒冷。大卫强烈地感到,一个国家之能否蒙福,端在乎神是否与百姓同住,可是在他之前的扫罗就不了解此点,观其一生,他一直没有为耶和华的约柜费过半点思量,忽略了神同在的征物(十三3),使得以色列国错过许多的福气,单就这一点,便足证他失去为王的资格了。大卫可不是这样,他是一个有信心,亦有属灵洞察力的领袖,他很快的就使约柜成为国民生活的中心。在升运约柜至基顿禾场的当儿,出了一个小挫折(十三9~13),终于在敬虔而庄重的气氛下,约柜搬至耶路撒冷了。这时,扫罗女儿的态度很不好,她轻视大卫的信心,亦无从了解这信心的行动的价值(十五29),无论怎样,神却因大卫的工作而厚厚地祝福他的国家(十六7~36),我们从十六章七至三十节,大卫的献祭及对耶和华的颂词,就可以想像他是怎样用心良苦地要百姓明白约柜是神圣的,是神立约及赐应许的记号。因此在历代志上的第三段,我们就看见中心是耶和华的约柜。跟着便是十七至二十一章——耶和华的盟约。神喜欢从五洲万国中,选出一族一国——以色列,又从一族一国中选出一支派——犹大,从一支派选出一家——大卫家,然后与他立下盟约,这奇妙的盟约是记在十七章。再从十八至二十章,我们立刻就看见神的盟约为大卫的国带来了何等的福气与及繁盛。后来大卫虽然因核数以色列人而招来审判(二十一章),神的智慧与权能却越过了人的愚昧和软弱,使大卫决定了将来建造圣殿的基址(廿一28;代下三1)。这就是第四段的中心思想——耶和华的盟约。现在我们来到了历代志上最后的一组圣经(二十二至廿九章),这是关于耶和华的圣殿的。大卫因为是个战士,一生纵横沙场,神不让他亲手盖圣殿,甚至不让他有生之日看见圣殿的动土礼,大卫可没有睹气,相反地,他尽心竭力地为神的殿预备,而他预备的,不单是材料这一方面,也是包括了:(1)建筑材料:二十二章(2)利未之职任:二十三章(3)祭司之职任:二十四章(4)歌诗班、守门、掌府库者,及诸民事官员:二十五至二十七章。(5)圣殿之模式:二十八至二十九章。简单地说,这一段全是关于耶和华的圣殿者。到历代志上为止,我们就发现了如下内容及结构:耶和华的百姓:一至九章耶和华的受膏者:十至十二章耶和华的约柜:十三至十六章耶和华的盟约:十七至二十一章耶和华的圣殿:二十二至二十九章若以整体来观之,则全是关于耶和华的居所;从广义言之,耶和华的居所就是以色列国;从狭义言之,耶和华的居所是大卫之家。从其中心点言之,耶和华的居所就是圣殿。我们可以用撒母耳记上二章三十节来作全书之中心思想:「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诚哉斯言!为耶和华建造殿宇的,耶和华「必为你建立家室。」(十七10)我们不能太详细去分析了,下面一表有助于我们紧记它的教训。历代志上耶和华的居所对神之态度为决定之因素Ⅰ以色列主要之族谱(一~九)亚当至雅各(包括以扫一支)(一)雅各至大卫(包括迦勒一支)(二)大卫至西底家(及被掳后)(三)各支派之族谱(四~八)被掳后之安顿(九)Ⅱ大卫在耶路撒冷作王(十~二十九)耶和华之受膏者(十~十二)耶和华之约柜(十三~十六)耶和华之盟约(十七~廿一)耶和华之圣殿(廿二~廿九)大卫之驾崩(廿九26~30)现在我们看历代志下。为了本书之目的及篇幅,最好还是从简而言之。这是一卷读了叫人黯然神伤的书,它的开头是光明璀璨的,但结尾就悲惨之极了。全书可分为两部分:(1)所罗门四十年升平之治:一至九章(2)犹大国至被掳之历史:十至三十六章至于所罗门统治之记录,大部分都是关于圣殿的。我们研究列王纪上时,已经分析过圣殿的建造,所罗门的为人,和他预表的意义等,这里就不重复了:让我们看看历代志下对一个国家及道德生活的看法是怎样吧。按大卫之约,他的后裔应该承受三方面的权利与责任的:(1)一个坚定的国度。(2)建造一圣殿。(3)过一种有纪律和操练的生活。在所罗门统治之初期,这三种权利与责任都实现了,以色列国因而达到了空前的盛况,而华美荣耀的圣殿亦落成,但是呀,他们也应该恒守一种纪律和操练的生活才是,我们却见这第三个条件慢慢被忽略了。神应许的本身,终归是要应验的,也可以说是不带「若果」这一条件的,因为基督就是他们一切应许的总归(参撒下第七章之注释),但要应许立刻应验在他们身上,这个「若果」的条件就一定要遵行,有人说得好:「神赐智慧、财富与能力给所罗门,若果他继续行在耶和华的道中,不偏左右,他就会享长寿(王上三14),但他落空了,结果最后的一种福气就得不着,死时才五十九岁。」所罗门死后国内的光景多么可怜——从罗波安到国分南北,到西底家,然后被掳,分散列国!我们不个别研究南国二十个王的事迹了,读历代志下,就会了解他们的生平;但这段历史的中心意义却绝不可忽略。在历代志上,我们看见有两个新的局面,一就是按神的盟约而立的国位,另一则是按神启示的样式建造,而又因神之居中而得荣之圣殿。国位与圣殿是互尊互荣的,坐宝座的王若尊重圣殿,神就赐福给他的国,他的国位就得荣耀。但自耶罗波安始,除了间中一些改革及宗教复兴外,整体上神的子民是背道离经的,情势一代不如一代,到一地步圣殿最坏的仇敌竟然就是犹大的宝座,终于二者不能并有了,其中之一必定要离去,当然不可能是圣殿的,就这样,犹大的国位败亡了。大卫的宝座中落后,圣殿也受到摧残——被火焚烧,事实上犹太人对圣殿的污辱已经到了极点,巴比伦用火焚毁圣殿,也只是叫圣殿不复存在,而不是继续受羞辱,国位与圣殿都过去了,到后来,新的圣殿要盖起来,却是盖在一个没有宝座,没有国位的时代!这就是历代志从一个国家来看的中心意义。现在再看他属灵及道德方面的意义。从罗波安一直到最后一个王为止,除了间中的复兴及改革外,我们可以说他们对神的关系是日见淡薄的,因而他们的国势也日见衰微,因此我们应该紧记这一功课:国家对神之反应,是决定她的历史及命运之重要因素。对以色列人如是,对天下万国也没有分别,我们留意下面的记载:「乌西雅定意寻求神,他寻求,耶和华神就使他亨通。」(代下廿六5)「约坦在耶和华他神面前行正道,以致日渐强盛。」(代下廿七6)这公式在整部历代志下都是加以强调的。把历代志上下联起来,我们就看见整个大卫王朝的兴衰过程:崇高的呼召、深厚的祝福、邪恶的败行,而引至悲惨的结局。神岂不是要藉历史向我们启示:国之兴亡,端在乎对神之态度?全国上下若一心寻求神,神就使他们强盛,全国上下若离开真道,就只有自招败亡,我们若不能明白这信息,读历史就枉然,这一代的君王和政治家到什么时候才可以明白?这一代的智士又到什么时候才能了解?时代的转易不会改变这个历史法则的。也许因着近代国际问错综复杂的关系,我们不能一下子就看出它的重要性——就如我们不能为自己的一代写历史一样——但时间过得久一点,我们立刻就可以发现:至今它仍然有效,且看看二百年前美国之兴起,及今**们国内外遭遇到的困难,英国也如此。国之盛衰,不在乎她的政治或经济条件如何(如近代流行的观念),乃在乎她的道德原则及属灵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