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别梦 第24章 圣经课程(24)
作者:景山少爷的小说      更新:2017-11-12

    我们给神留个什么地位,也就等于带领自己的国家走上兴盛或衰亡的命运,其间是没有例外或侥幸的可能的。昔日以色列的君王、首领及百姓自欺欺人,以为这个肉眼看不见的神,一定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是看不见,又以为他们就是作恶,神也不会查问,但一味硬着颈项,罔顾先王的遭遇,掩耳不听神兴起的先知,不断的行恶,结果他们错了,「神是轻慢不得的」,他管理,他拣选,他也必按公义施行审判。他赐我们许多的特权,是不认识神的人所不认识的,但他从没有赐我们去任意犯罪的特权,以低贱的生活来污辱他崇高呼召的,只会招来败坏的结局。我们相信今日那国家,那领袖,那百姓应该学会的了。下面的表会帮助我们记得历代志下的意思:历代志下圣殿与国位对神之态度为决定之因素Ⅰ所罗门四十年之治(一~九)早期之建设(一)圣殿之建造(二~七)全盛之时期(八~九)所罗门驾崩(九29~31)Ⅱ犹大国至被掳之历史(十~三十六)国位之**(十)犹大之诸王(十一~卅六)被掳巴比伦(卅六15~21)古列之谕旨(卅六22~23)最后的话为了篇幅问题,历代志有许多重要的地方都不能提及了,不过有几点仍值得注意的。作为一个传道者来说,历代志实在是他的宝藏,信息资料之丰富是无与伦比的,举例说,我们可以看犹大国四次的蒙救赎:(1)亚比雅对抗耶罗波安:代下十三13~22。(2)亚撒对抗古实人:代下十四1~15。(3)约沙法对抗摩押人:代下廿20~34。(4)希西家对抗亚述人:代下卅二20~23。请特别留意,耶和华怎样帮助他们胜过仇敌。我们也可以就圣殿及敬拜怎样(a)被忽略;(b)被败坏,来作一专题研究,以此看出一个国家之盛衰原因。由此,可更加强我们对本书中心主题之认识:对神之反应为邦国兴衰之主因。毛顿博士下面一段话。有助于我们对历代志上下之认识:「要从历史文学中得益处的研究方法中,鲜有像比较圣经两类历史(即历代志与撒母耳记和列王纪之比较)来得有帮助。」在下一页,我们就要把二者平衡记载之经文分列出,以资研究。下面一表,乃取自迦百烈之「注解圣经」(AnnotatedBiblebylateA.C.Gaebelein),我们十分推荐这卷书。平衡记载之经文撒上廿七代上十二1~7廿九1~3十二19~22卅一十撒下五1~5十一1~3五6~10十一4~9五11~16十四1~7五17~25十四8~17六1~11十三六12~23十五~十六七十七八十八十十九十一1~27廿1十二29~31廿1~3廿三8~39十一10~47廿四1~9廿一1~6廿四1~9廿七23、24廿四10~17廿一7~17廿四18~24廿一18~廿二1王上二1廿三1二1~4廿八20、21二10~12廿九23~30二46代下一1三4~15一2~13五一六三1~14,四9七15~21三15~17七23~26四2~5七38~46四6、10、17七47~50四18~22七51五1八五2,七10九1~9七11~22九10~28八十1~13九1~12十14~25九13~24十26~29九25~28,一14~17九41~43九29~31十二1~19十十二21~24十一1~4十二25十一5~12十二26~31十一13~17十四22~24十二1十四25~28十二2~12十四21、29~31十二13~16十五1十三1~2十五6十三2~31十五7、8十三22,十四1十五11~12十四1~5十五13~15十五16~18十五16~22十六1~6十五23~24十六11~14廿二1~40、44十八廿二41~43十七1,廿31~33廿二45廿34廿二47~49廿35~37廿二50廿一1王下一1,三4~5廿1~3八16~19廿一2~7八20~22廿一8~15八23~24廿一18~20八25~27廿二1~4八28、29,九1~28廿二5~7、9十11~14廿二8十一1~3廿二10~12十一4一20廿三十一21,十二1~3廿四1~3十二6~16廿四4~14十二17~18廿四23、24十二19~21廿四25~27十四1~6廿五1~4十四7廿五11~16十四8~14廿五17~24十四17~20廿五25~28十四21、22,十五1~4廿六1~15十五6、7、27、28廿六22、23十五32~35廿七1~8十五38廿七9廿六1~2廿八1~2十六3、4、6廿八3~8十六7廿八16~19十五29廿八20十六8~18廿八21~25十六19、20廿八26~27十八1~3廿九1~2十八13赛卅六1十八14~16代下卅二2~8廿1~11代下卅24;赛卅八廿12~19赛卅九1~8十八17~37代下卅二9~19;赛卅六2~22十九1~5代下卅二20;赛卅七1~4十九6、7赛卅七6~7十九8~19代下卅17;赛卅七8~20十九20~37代下卅21;赛卅七21~38廿20、21代下卅二32、33廿一1~16卅一1~9廿一17~18卅三18~20廿一19~26卅三21~25廿二1~2卅四1~7廿二3~20卅四8~28廿三1~3卅四29~32廿三21~23卅五1~19卅三24~26卅四33廿三28~30卅五20~27廿三30~33卅六1~3廿三34~37卅六4~5廿四8~9卅六9廿四15~17卅六10廿四18~19卅六11~12廿四20卅六13~16廿五8~21卅六18~21我们欣闻近代考古学的发现,对历代志所记的事实,完全吻合,所以参考优加克先生的「新圣经指引」。第六和八卷(TheNewBiblicalGuide,Vol.6and8,byJohnUrquhart)。唯愿本书的中心信息:对神之反应为兴衰之主因,能深深地抓着每一个执政者之心,这对一个国家或是一个人,古时或现代,同样是真实的。一个国家真正的责任,就是带领他的百姓离罪归神,我们尊敬神,神就会使我们昌大;相反的,只有自招灭亡,就是再聪明的领袖亦无法挽回他灭亡的命运也。今天,对一个人或是一个国家来说,神的呼召仍像昔日古列的谕旨一样:「为他建造殿宇」。(代下卅六23)。附录神的殿(1)会幕——仅为帐幕而已。这是神在以色列人中的居所,为期共四百年。多数时期系在示罗,参阅出埃及记廿五至四十章。(2)所罗门的圣殿——殿的荣耀为期短促。所罗门死后五年即被劫掠,主前五八六年被巴比伦所毁。(3)以西结的圣殿——(结四十至四十三)非真有此殿,仅系异象中所见将来复兴时期的圣殿。(4)会堂——会堂创始于被掳时期。会堂不是圣殿,不过是小的屋宇,供本地聚会之所需。凡有犹太人居住的地方,都有会堂。(5)所罗巴伯的圣殿——被掳归回后所建。参阅以斯拉与尼希米两书。此殿存留五百年,继之扩建者即为希律的圣殿。(6)希律的圣殿——这是主耶稣降世时的殿,为希律所建,用大理石与金子所造,非常壮丽。主后七十年被罗马人所毁,参约二13与太廿四章注释。(7)基督的身体——耶稣以自己的身体为殿(约二19~21),神藉着他与人同住,耶稣认为敬拜神不在属于地的圣殿(约四20~24)。(8)教会——信徒合起来成为神的殿,成为神在世上的居所(林前三16~19)。(9)每一个基督徒——也是神的殿(林前六19),所罗门殿的荣华不过是预表而已。(10)礼拜堂——有时也称为圣殿,但圣经里没有一处是这样说法的。(11)天上的殿——地上的会幕原是天上将来的影像(来九11、24)约翰看见天上的殿(启十一19),但最后神与羔羊要成为殿(启廿一22)。 旧约篇第四十二课以斯拉记之一题示:把以斯拉记读两遍,遇到有难题的地方,把它记下,本课程可能会解答你一二个问题的。至于犹太人「月份」的问题,请参考下一课之附录。很多人认为以斯拉记是一集体著作,然后由一个编者把它整理,书才见统一。至于编者是谁,则不少人认为是文士以斯拉,另一些人则认为是与以斯拉同时代的一个不知名人士所编,因为书中有不少的地方(尤其是后半部),发言的主角常由第三身转到第一身,然后又转回第一身(七28,十1),……而且书之前半部,出现了相当不统一的文体及格式……事实上文士以斯拉才是编者——任何人均承认书中起码有一部分是出于以斯拉本人的——他是以斯拉记唯一的作者,书中大部分的材料,均是他用自己个人的言词来编写的,只有间中才加入引用的文献,这理论比任何假设都来得有力,我们可以从全书在格式上的和谐及统一就得到证据。至于书中常由第三身变成第一身的反对理由,根本没有什么分量,质之修西提斯(Thucydides)及但以理等的作品,这情形普通得很。再说,以斯拉是写了历代志(这是很多圣经批评者均承认的),那么历代志与以斯拉二书关系之密切,亦可说明以斯拉是本书的作者了。——罗灵逊牧师(Rev.GeorgeRawlinson)注:上述「有不少的地方」是由第三身转到第一身等,事实上只有一段(七27~九15)是如此,我们特别提出来,是因为这现象更足以证明以斯拉才是本书唯一作者,若是一集体之著作,此现象当然会相当普遍也。——巴斯德现在我们来到了旧约历史书的最后一组——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以斯帖记——这就完成了旧约十七卷历史画的研究。这三卷书原是属于一组的,是论到神如何对待被掳后的犹太人。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是论到神如何对待归国之犹太人;以斯帖记则论到神如何对待留居异地之犹太人。要好好明白历史书最后的三卷,就一定要参看先知书最后的三卷——哈该书、撒迦利亚书,和玛拉基书,因为他们均是神在犹太人被掳归回后而兴起的先知,他们的言论会叫我们了解当时属灵及道德方面之情况。剩下归回的以斯拉记所论及之事情,是犹太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剩下归回的犹太人事迹。这件事情大约发生于主前五三六年,亦即是被掳巴比伦七十年满期的时候。他们的归回,早在他们被掳前便预言的了(耶廿五11~12,廿九10~11)。所以以斯拉一开头就如此说:「波斯王古列元年,耶和华为要应验藉耶利米口所说的话,就激动波斯王古列的心,使他下诏,通告全国说,波斯王古列如此说:耶和华天上的神,已将天下万国赐给我,又嘱咐我在犹大的耶路撒冷为他建造殿宇,在你们中间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犹大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华以色列神的殿(只有他是神),愿神与这人同在。凡剩下的人,无论寄居何处,那地的人要用金钱财物牲畜帮助他,另外也要为耶路撒冷神的殿,甘心献上礼物。」(一1~4)开始之先,就让我们紧记两件事:第一、归回是一早在预言中明言的。第二、结果由波斯王古列应验了这个预言。剩下的人数(1)归回的人一共有多少?以斯拉记第二章告诉我们当时有三十三个家族回国,他们一共是二万四千一百四十四人。(2)第二组归回的,主要是祭司级的,人数共约四千二百八十九人。(3)第三组是利未人及其他的少数,共约一千三百八十五人。三组人加起来,就是二万九千八百一十八人。这数目全是男丁的,因为二章六十四至六十五节说:「会众共有四万二千三百六十名,此外还有他们的仆婢七千三百三十七名,又有歌唱的男女二百名。」(前面三组人数,当在四万二千三百六十名之内),因此他们男丁、女丁、仆婢等回国人数的总和,就是四万九千六百九十七人,我们可以说是五万人吧,会容易记忆。从全国人口来说,五万人只是一个小数目,无怪乎圣经称之为「剩下的人」了。在他们被掳巴比伦期间,年老一代渐渐过去了,新的一代在异邦长起来。生于斯,长于斯,吃于斯,教于斯,他们对上一代那种寄居的、羞辱的,和寄人篱下之感情,自然淡薄得多,我们也可以想像——虽是不可原谅的——上一代对故国家园那种联系感,在新一代的身上也是极遥远的。在犹太人被掳的当儿,国际情势的变迁也是巨大的,雄霸一时的巴比伦王国日渐衰败,终于被新兴之波斯帝国击败(下令犹太人回耶路撒冷重建圣殿的,就是波斯王古列);犹太人在波斯律法下,得到相当优厚的待遇,危机过去,人心就松懈,正义之感情亦会随风而逝,代之而起的就是营建自己的安乐窝,管他是在客地还是故园。我们可以想像这剩下归回的犹太人,绝不会是当时仅有的犹太人,应该说是剩下对耶路撒冷,对圣殿仍不能忘怀的人吧。我们身为中国基督徒的,又该作何感想?世界上没有不败的政权,昔日我们离开中国内地教会时,心是何其凄恻茫茫,后来客居异地了,慢慢建立了新的家园,在台湾,在香港,在东南亚,也在海外;离国至今,旧的一代渐渐过去,新的一代亦已长成,情况跟昔日的犹太人又何其相近,只是我们去国不够半个世纪,若现在我们可以回去建造神的殿,有五万人吗?五千呢?五百?还是五个?不要说七十年后了。第二次回国主前五三六年,有五万犹太人在古列谕旨下,随着所罗巴伯回耶路撒冷去了(所罗巴伯是犹大国王室的直系亲属);八十年后(即公元前四五六年),再有一批人随着文士以斯拉回去,这次是波斯王亚达薛西下的命令了,而回去的人还比上一次的为少,十二组的男丁总共才二千人(八3一14)。至此,我们可以说,剩下归回的人共分两个阶段,先是于古列王元年(公元前五三六年)在所罗巴伯领导下回去,八十年后亚达薛西王第七年(公元前四五六年)在以斯拉领导之下,第二批人回国,这就完成了。这两次之归国就给以斯拉划分成两个简单易记之分段:第一部分:所罗巴伯领导归国(一至六章)。第二部分:文士以斯拉领导归国(七至十章)。以斯拉记这卷书在历代志研究中,我们已经指出历代志上下、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原是出于同一个作者的。犹太人及早期的基督徒均相信文士以斯拉是它们的编撰者。为了方便研究起见,我们无妨再申述其理由:(1)至今仍没有够份量的理由反对这一看法。(2)学者均认为三书之风格及文采,均是出于一人之笔的,而以斯拉记明显就是以斯拉的作品。(3)没有人比以斯拉更有条件去编写这部分的历史,他既是文士,手头上的资料比任何人都来得方便和齐全。(4)至于说这三卷书中有些地方明显地是出于二三人之手,这是不足为怪的。因为我们这个看法,仍然包括了:以斯拉成书后不久,某些有资格的人在圣灵引导之下,曾作过部分的增删,就如尼希米记中关于尼希米的自传,就很可能是出于尼希米手笔了。至于以斯拉记是何时写成的呢?明显地是在本书记录最后的史实之后——那就是以斯拉领导之改革,这是他回国后之翌年倡导的(公元前四五五年),本书可能是在那次改革后数年写成的。我们可以用耶利米哀歌三章三十二节作本书之信息主题:「主虽使人忧愁,还要照他诸般的慈爱发怜悯」;他们犯罪,神必要审判的,那时他们便忧愁了,但被掳七十年过去了,神没有忘记他的慈爱,他仍然向他们发怜悯,这是多宝贝的一回事。当我们人类任意犯罪,而把这个世界弄得天怒神怨,民不聊生之际,别忘记神仍是那位喜欢照他「诸般的慈爱发怜悯的神!」至于本书的结构,真是简单易明,上面已经说过,是清楚地划分为两部分的。第一章至第六章,是所罗巴伯领导第一批人回国;然后第七至十章,则是以斯拉领导第二批人回国。我们一定要弄清楚,在这两大段落的中间(亦即是第六章尾和第七章头)是隔了六十年的时间。所罗巴伯回国,是在古列王元年(一1),大约是在公元前五三六年;而以斯拉回国,已经是亚达薛西第七年(七1、8),大约是在公元前四五六年,那是八十年后,换句话说,一至六章(第一部分)的事情,共占了二十年左右(参四5~6);因此六章尾和七章头中间便隔了六十年了,而以斯帖记所记载的危机,就是发生在这六十年的时间内(参四6)。在这两大段落中,记述的笔法和发生的事情都是相当类似的。因此我们分述这一卷书时,便不照一般的方法逐段落来分,乃是要找出两部分相对称的地方来,这样会又易记,又有趣味。第一部分是以古列王的谕旨作开始,第二部分是以亚达薛西王的谕旨作起头:第一部分的中心人物是所罗巴伯,第二部分的主角则是以斯拉;两部分均仔细地列出回归者的姓名,及带回耶路撒冷的圣器皿;第一部分记载着先知哈该及撒迦利亚的工作,第二部分记载着先知和文士以斯拉的工作;第一部分结尾时,最重要的事情是圣殿重建了,第二部结尾时,是百姓再一次分别为圣。这样的局不是顶有意义的吗?以斯拉记「主虽使人忧愁,还要照他诸般的慈爱发怜悯。」所罗巴伯回国(一~六)古列的谕旨(一1~4)领袖:所罗巴伯(一8,二2)剩下之人数及名字(二3~65)圣器皿及礼品(一6~11,68~70)回耶路撒冷(三1)先知哈该及撒迦利亚之工作(五1~六14)大事:重建圣殿(六15~22)以斯拉回国(七~十)亚达薛西的谕旨(七1、11~26)领袖:文士以斯拉(七1~10)回国之人数及名字(八1~20)圣器皿及礼品(七15~22,八24~35)回耶路撒冷(八32)以斯拉之工作(九1~15)大事:民再分别为圣(十1~44)两个领袖我们若不以本书之作者名字为书之题目而以它的内容或是主题作书名,那么我们可以称之为「余种志」,或是「重建记」、「回归录」。就是一定要以人名作书题,也可以称之为「所罗巴伯及以斯拉实录」。我们这样说,不是没有理由的,不少人以为以斯拉记最重要的主角,就只有以斯拉一人。不错,以斯拉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他领导犹太人回国,又领导百姓分别为圣(七至十章),但真正作剩下之犹太人领袖的,是所罗巴伯,不是以斯拉,远在以斯拉回国前八十年,所罗巴伯就领导五万犹太人回去,作他们的省长,并且安顿他们回国后之生活。当代先知哈该一直都称呼他为「犹大省长……所罗巴伯」,可见他领导犹太人回国时,起码已经步入中年,到以斯拉兴起时,已经过了八十年的时间,所罗巴伯的尸骨早已腐化了。我们可以说以斯拉记最重要的历史,就是犹太人回国,而领导犹太人回国的最重要主角是所罗巴伯,不是以斯拉。当然,二者都是十分重要的人物,尤其是在犹太人的历史中,他们的地位更是重要非凡,没有他们,犹太人是否能顺利回国也成了问题,更不必谈建殿立国,预备弥赛亚的降生了。所罗巴伯先知哈该一直是称呼他作所罗巴伯,但文士以斯拉则除了那名字之外,还叫他作「设巴萨」(一8、11,五14~16),和「铁沙化」(Tirshatha,参二63),前者是巴比伦或迦勒底的名字,后者是波斯的官名,意思即是省长,我们中文和合本译本,就不是音译,而是直接的称作省长。他自己的名字「所罗巴伯」意思就是「巴比伦的后裔」,那就显示出当上一代被掳于巴比伦时,他可能还是个幼童,甚至可能还未出世,是后来安顿于巴比伦才生下来的。从他这个名字看来,我们说所罗巴伯带领五万个剩下来的犹太人回国,是有点欠妥的,因为那才是他第一次返国呢!当然,我们只是想指出所罗巴伯在返国前,根本就未曾见过祖国犹大地,或圣城耶路撒冷,他的际遇跟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是多么相近!他常被称为「撒拉铁的儿子所罗巴伯(应该是孙子,因撒拉铁生昆大雅,昆大雅生所罗巴伯,代上三17~19),希伯来人之后裔、儿子、子孙均没严格划分」,这就叫我们不得不注意他的先祖了。他的族谱可在历代志上第三章找得到,从那族谱中,我们得知三件事:(1)从三章十七至十九节,我们可以确定他是被掳后才生的。(2)他是大卫的直系后裔(这血统关系使他在犹太人中备受重视),是犹大王耶哥尼雅的曾孙,(耶哥尼雅十八岁作犹大王,三个月后被掳至巴比伦,参王下廿四8~16,因此所罗巴伯一定是在巴比伦诞生的),余剩之犹太人一定不会忘记他的。(3)所罗巴伯不单只上联大卫,翻开新约之家谱,更知道他是下及耶稣基督,是被掳至巴比伦中十四代之一(太一12~16)。因此我们可以看出,自大卫至耶稣基督之间,所罗巴伯就是最重要的中心人物了。关于所罗巴伯个人的事迹,我们所知不多,只有零碎的蛛丝马迹可寻。从他带领五万人回国建殿,我们知道他是一个热心事奉的领袖,以斯拉也记载了他怎样致力于按着圣经的教训,恢复百姓的崇拜生活(拉三2~5、11),他对哈该和撒迦利亚先知的反应(拉五1~2;该一12),但真正使所罗巴伯不朽的,却是下列三件有关圣殿的工作:(1)领民回归建殿。(2)为新圣殿奠基。(3)完成圣殿工程。(比较拉三8,六15和亚四9)以斯拉按犹太他勒目经典(Talmud)的记载,以斯拉是他们历史中最受景仰的人物之一,他们认为以斯拉最伟大的贡献共有五件:(1)创立「会堂大会」(GreatSynagogue),此为犹太学者之会社——参下课之附录。(2)确立了旧约希伯来文圣经之正典,并把它划分为律法、先知和文学三大部分(文学英译为Writings)。(3)把古希伯来文之旧约圣经转为新希伯来文——亚述文之方块字。(4)编写了历代志上下、以斯拉记一口尼希米记。(5)开办地方性的会堂,此为新约时期耶稣基督和使徒们传讲信息之所。以斯拉若真是完成了上述五大工作,就无怪乎犹太人对他敬仰有加;问题只是这五件工作都是以斯拉一人开办及完成的吗?学者们研究过他勒目经典有关以斯拉生平事迹的记载,发现它们大部分均是传说而已;不过话得说回来,按以斯拉一生之言行操守及工作,与上述五件事均有相当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很稳妥地相信,以斯拉一定有份于上述之工作,且会是占相当之份量的,这就足以使以斯拉成为万人最景仰的时代工人了。现在让我们直接来研究以斯拉其人其事:(1)他是被掳巴比伦后才出生之人物,殆无异议,他第一次返国时,是在步入中年的所罗巴伯回国后八十年。亦即被掳后起码一百五十年了。(2)他是第一个大祭司亚伦之直系后裔(参七1~5),因此他本身就是一个祭司,也是一个文士,是个「敏捷的文士,通达耶和华以色列神所赐摩西的律法书。」(七6)若非如此,他就不会被拥为领袖了。他的一生可以告诉我们,人若通达神的话语,他将会怎样被神重用,改变历史。(3)就以斯拉之性格而言,请特别注意:(a)属灵之价值意识——「定志考究遵行耶和华的律法,又将律例典章教训以色列人。」(七10)(b)把一切成功归荣真神——「耶和华我们列祖的神是应当称颂的,因他使王起这心意,修饰耶路撒冷耶和华的殿。」(七27~28)(c)藉祷告信靠耶和华——「那时我在亚哈瓦河边宣告禁食……」(八21~23)(d)为民罪孽痛心疾首——「我一听见这事,就撕裂衣服和外袍,拔了头发和胡须,惊惧忧闷而坐。凡为以色列神言语战兢的,都因这被掳归回之人所犯的罪,聚集到我这里来。」(九3~4)(e)为民自卑认罪——「我的神啊,我抱愧蒙羞,不敢向我神仰面,因为我们的罪孽灭顶,我们的罪恶滔天。」(九5~15)(f)勇于对付罪恶——「现在当与我们的神立约,休这一切的妻,离绝他们所生的……」(第十章全)。这就是以斯拉,际此国难重重,人没有听见福音就灭亡的,一日比一日多,我们岂不应与以斯拉同跪下,同祷告?求神赐我们以斯拉的勇气及心灵,叫我们自己的同胞有希望。 旧约篇第四十三课以斯拉记之二题示:把以斯拉记读一遍。当代最伟大的一个法国科学家加尔博士(Dr.AlexisCarrel),最近在纽约之洛克菲勒研究院说:就近五十年之科学发展来说,对神迹抱着消极态度的人再也站不住脚。这个医学界权威人士认为,藉着祷告治病——甚至如癌症——是绝对可能的,人类身体中一直就存着许多不寻常又费解的现象,只不过科学家直到近代才发现它们,并且加以记录和证实吧了。今天科学界既然不断地从事这一类的发现、记录,和证实的工作,有识之士就不会因为圣经记有几千年前发生过不寻常的事,而等闲视之,甚至拒绝接纳它。今天我们有某些自认为新派的传道人,最好就努力多看点书,叫自己的知识赶得上时代,以保其衔头,不然的话,捧着老得发霉的旧理论来大放厥词,那就要变成「古代新派」了。——马士顿爵士在进入以斯拉记之属灵教训之先,我们有好几个地方先要弄清楚,才不会以讹传讹。特别是明白了书中的时代背境,书中的记载就活现起来。时代背景被掳时期我们常会按耶利米书二十九章十节,和历代志下三十六章二十一节而认为犹太人被掳至巴比伦,是足足七十个年头。我们若稍加思考,问题就来了,倘若他们是青年或中年时被掳异地,再过七十年岂不接近或超过一百岁?所罗巴伯怎可能带领五万个「人瑞」长途跋涉回国建殿!因为以斯拉记三章十二节说:「有许多祭司、利未人、族长,就是见过旧殿(即所罗门建的圣殿)的老年人,现在亲眼看见立这殿的根基,便大声哭号,也有许多人大声欢呼」,足见回去的人曾目睹并参予过圣殿的活动。若说这些老年人被掳时是十几岁以下,因此七十年回去时约八十岁左右,问题仍存在,因为以一个几岁大的小孩,对圣殿就是有印象,也必不会浓烈至一程度会「大声哭号」,或「大声欢呼」,有这等感情的人(是「许多」必曾积极参予圣殿之崇拜及活动,了解昔日之荣耀及有神同在之光景,比对之下,才有那种表现。现在问题当然不是这些见过旧殿的人之感情表现问题,而是被掳之时间问题,原来我们中文圣经在耶利米书二十九章十节是译作「为巴比伦所定的七十年满了」,虽英译修订本之forBabylon,比钦定本之atBabylon,更合实情;其意义不是说犹太人必要在巴比伦耽上七十年才能回国,乃是为巴比伦统治犹太人所定的时期七十年,在这期间,犹太人不能挣脱被掳之命运,但七十年刚满了,他们就不再受制于巴比伦,这一点是极其准确地应验了(参哈该书之注译)。到底他们被困异地有多久?那是五十一年!他们是在公元前五八七年被掳,到古列元年,即公元前五三六年,他们就在古列谕旨下,可以重回耶路撒冷,那不是刚五十一年吗?因此后来见新殿立基而「大声哭号」,或「大声欢呼」的老年人,不必超过七十多或八十岁,而他们被掳时可能只是二十岁左右而已。我们特别值得提出来的,就是这「许多祭司、利未人、族长」虽年届七十高龄,为着耶和华的殿,仍然勇敢地投入这个漫长的旅程、自巴比伦到耶路撒冷,足有七百哩路,他们要走五个月才可以到达,这份热心能不叫我们汗颜!亚述、巴比伦、玛代波期在列王纪、历代志、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和以斯帖记的历史,很多都与当时三个相继得势的三大王朝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三大王朝就是亚述、巴比伦,和玛代波斯。现在来到以斯拉记,就一定要好好了解一下这三大帝国的历史了。为什么?就以这部小小的以斯拉记说吧,里面提到异邦王帝的名字,不下七个,分属三个王朝,我们若清楚他们的来胧去脉,就不会张冠李戴了。举例说,以斯拉记的大利乌王,跟但以理书的大利乌王就是两个人,而以斯拉记第四章的亚达薛西,跟第七章的亚达薛西又是不同的人;由此看来,我们非要了解一下这三个王朝不可。我们先看亚述帝国。它的兴起是在很早很早的时候(主前二千年),约略可分为三个时间讲述,第一期由支前一四三○年至一千年,撒缦以色一世(ShalmaneserI)挣脱巴比伦的辖制而统治整个幼发拉底河流域。第二期自主前八八○年至七四五年,亚述崛起,其后衰微,到第三期与以色列人的关系就大了,这时期自主前七四五年起,提革拉昆列色三世兴起,此人好战而残忍,未作王前小名是普勒(Pul),他于主前七三四年将以色列北部之民掳去:此后,亚述如日中天,成为世界超级强国,直到后来亚述京城尼尼微被巴比伦人攻陷才灭亡,下面我们试把亚述第三期之君王,在位年数,及与以色列人之关系,分列如下:亚述拿西帕二世(Assur-nasipalII),主前八八五——八六○年,其人好战残忍,使亚述成为武功最盛之国者就是他。撒缦以色二世(ShalmaneserII),主前八六○——八二五年,他是与以色列国争战的第一个国王,曾与亚哈作战,耶户亦要向他进贡。善西亚达(Shansi-adad),主前八二五——八○八年。亚达尼拉利(Adad-niari),主前八○八——七八三年。撒缦以色三世(ShalmaneserIII),主前七八三——七七一年。亚述达焉(Assur-dayan)主前七七一——七五三年。亚述拉许(Assun-lush),主前七五三——七四七年,国势衰落。提革拉昆列色三世(Tiglath-PileserIII),主煎七四五——七二七年(掳以色列民一役参王下十五19、29,十六7、10;代下五26)。撒缦以色四世(ShalmaneserIV),主前七二七——七二二年,他围困撒玛利亚城,不克而死亡(王下十七3,十八9)。撒珥根二世(SargonII),主前七二二——七○五年。攻下撒玛利亚城,把以色列国全掳去(王下十八11;赛廿,十12、28~34)。西拿基立(Sennacherib),主前七○五——六八一年,为最著名之亚述王,在耶京外,为天使所击败,他亦焚烧了巴比伦。(王下十八~十九;代下卅二;赛卅六~卅七)。以撒哈顿(Esar-haddon」,主前六八一——六六八重建巴比伦城,为亚述最伟大之君王之一(王下十九37;代下卅三11;拉四2)。亚述班尼帕(Assur-bani-pal,主前六六八——六二六年。建图书馆,为人英勇而残忍,有文才。(拉四10,此处之亚斯那巴Asnapper可能即此王。)亚述爱底衣拉尼,新散立司根(Assur-etil-ilani,Sinsar-iskun),主前六二六——六○七年,被西古提人(Scythians)玛代与巴比伦所围,残暴之亚述国,终亡于此君王之手。六二五年,巴比伦在拿布普拉撒(Nabopolassar尼布甲尼撒之父)之率领下,得到独立。这时玛代朝亦独立了。后来玛代与巴比伦联盟,于六○六年攻陷尼尼微,亚述就永远从地图被抹掉了。(参第四卷拿鸿书之注译)现在我们看巴比伦王朝。随着尼尼微的倒塌,另一个更古老的王国——巴比伦代之而得势,那时是主前六○六年,他们最伟大之君王尼布甲尼撒在位四十五年,使得巴比伦成为历史罕见的伟大强国。其势力之伸张,几及当时认识之世界的每一角落,而他的京城巴比伦之华美,亦是超乎想像,成为世界七大奇景之一。只可惜他的王国只得七十年寿命,便于主前五三六年亡于伯沙撒手上。在她最后五十年中,就是犹太人被掳之期,而应验了耶利米书二十九章十节之预言。自尼布甲尼撒起之五个王及其简史如下:尼布甲尼撒(Nebuchadnezzar),主前六○六——五六二年。伊维麦罗达克(Evil-Merodach),主前五六二——五五九年(王下廿五27)。尼立克立撒(Neriglissar),主前五五九——五五五年(耶卅九3、13)。拉白书马达克(Labashi-Marduk),主前五五五年,作王九月。拿波尼度(Nabonidus),主前五五三——五三六年。伯沙撒(Belshazzar),曾与其父拿波尼度同摄政,其城之陷落,可参但以理书注译。现在又是玛代波斯朝的天下了。上面我们曾说过玛代独立后,曾与巴比伦联盟而击败亚述;尼布甲尼撒作王后,联盟成了泡影。二、三年后,玛代与波斯合为一国,在波斯王古列领导之下。(按玛代与波斯人在宗教与风俗上,均甚相似。在一次叛乱下,玛代最后的一位王帝倒台,古列夺得政权,二国就合并为一。)古列是一位英明之领袖,他的功勋是相当特出的,我们引用一位学者的说话:「波斯地瘦人稀,却在十二年内,相继击败三大王国——玛代、吕底亚,及巴比伦,征服之地东及印度,西至希腊,使其国势历二百年而不衰。」就是这个古列王下的谕旨,使犹太人得回耶路撒冷。他对待战败国之方法,与巴比伦远遣原地居民至远方的政策刚相反,他是要战俘重回家园,单就此点,古列就比巴比伦诸王更仁慈了,他行的是王道,以德服人;而不是巴比伦之霸道,以威**。当然,尽管犹太人得回祖地,他们仍是波斯国之臣民。波斯朝自古列元年(主前五三六年)一直到三三○年,终为亚历山大所败。自此,波斯沦亡而希腊崛起:世界霸权亦由亚洲转至欧洲了。波斯历代君王如下:古列(Cyrus),主前五三六——五二九年(拉一;赛四十五)。冈比西斯(Cambyses),主前五二九——五二一年,曾令圣殿停工(拉四6)。高默他(Gaumata)作王七个月(拉四7)。舒斯他伯斯(Hystaspis),又名大利乌一世,主前五二一——四八六年,准许圣殿重建而至竣工,著名的贝欣斯碑文(Behistun),即为他的杰作(拉五、六)。亚哈随鲁,主前四八五——四**年。与希腊作战而出名,其王后为以斯帖,宰相为末底改。亚达薛西一世,主前四六五——四二四年善待犹太人,准尼希米回国建城墙(拉七1;尼二1,五14)。亚哈随鲁二世,主前四二四年。大利乌二世,主前四二四——四○四年(尼十二22?)。亚达薛西二世,主前四○四——三五九年。亚达薛西三世,主前三五九——三三八年。大利乌三世,主前三三六——三三○年(尼十二22?)。古列谕旨读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和以斯帖记,我们就禁不了惊奇,富人类面临各种困扰和危机之时,神原来一直都在控制着整个局面。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了以斯拉的一个颂祷:「神是应当称颂的,因他使王起这心意,修饰耶路撒冷耶和华的殿。」(拉七27)这就是古列王下谕旨的背后原因!无论什么君王、国度,或是小民,都是神的仆役,他们在地上不管是扮演什么角色,神都会使用他们来成就他的计划——当然,他们有很大的自由来作他们喜欢作的事,只是自由更大,都不会越过神的计划。不管是个人,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历史,神常会介入,有时是明显易见,但更多时是过后才发现的。在我们这个末世的时代,人心惶惑,灾祸连年,这一真理最好紧记在心间:人的自由不能取代神的计划,他是永不失败的。古列谕旨的文句,非常特出,值得我们深思:「耶和华天上的神,已将天下万国赐给我,又嘱咐我在犹大的耶路撒冷,为他建造殿宇,在你们中间凡作他子民的,可以上犹大的耶路撒冷,在耶路撒冷重建耶和华以色列神的殿,(只有他是神)愿神与这人同在。凡剩下的人,无论寄居何处,那地的人要用金银财物牲畜帮助他,另外也要为耶路撒冷神的殿,甘心献上礼物。」(拉一2~4)古列是个波斯王帝,他怎么会对耶和华有这一份敬虔与认识,留意他说「只有他是神」。一些新派的批评者为逃避这个问题,便顾左右而言他:「这完全是犹太人单方面乱加窜改的。」他们真是无能又无聊,用点心思想一想就不至如此幼稚。倘若说古列谕旨根本不是如此说的,是犹太人自我陶醉地加上去,那么古列为何要如此恩待犹太人啊!这个历史事实不是捏造的吧!他为什么广赐犹太人这许多礼物回去建殿,这不全是由于政治上的理由吧!他若对巴比伦人或其他战败国如此行,还有理由可说,为免他们**,便以德服人,但犹太人全无势力可言,不会危害到这个新兴的帝国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厚待犹太人?古列之所以会下那个谕旨,一方面故然是「他使王起这心意」,另一方面是犹太人的宗教思想已在古列的心中起了相当大的影响力,犹太历史家约瑟弗告诉我们,当古列得势后,有人把以赛亚书在二百年前已经预言到他的来临,甚至连他的名字都说清楚了,并且明说他会下令犹太人回国,重建圣殿,古列心中就「兴起了一个强烈的欲望,要使写在书上的话得应验。约瑟弗在他的「犹太古史」上,还告诉我们许多关系于古列谕旨的事,我们当然不必都接受。但从一切可靠的资料显示,圣经所载的是一字一句都信实可靠,这当然包括了古列(如约瑟弗所说)是真正认识耶和华的威严和权能。好了,我们可以在这里为犹太人被掳一事,作个粗略的评价:(1)使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认罪悔改(见但以理书)。(2)使波斯王得以认识神。(3)医治了犹太人拜偶像之顽疾,自此以后,以色列人再没有拜过别神。(4)使耶和华的知识广披异邦,预备救主耶稣的来临。十支派哪里去了?我们仔细阅读以斯拉记,就会发现所谓「失散的十支派即今日之英美人」一理论,是怪诞可笑的。就目前之篇幅而言,当然无可能分别讨论「英属以色列人」的问题;但以斯拉记倒有不少地方给我们证据,说明它是不可靠的。持那一理论的人说,在古列谕旨回犹太地的,只有犹大一支派,其他十支派(利未支派不算在内)就失散了。我们试看以斯拉如何提及「剩下的人」,而他们的成员又怎样?第一、一章三节提及之古列谕旨,是给所有的以色列人的。我们不要忘记了,昔日把十支派掳去的亚述,后来就成了巴比伦的属国,而巴比伦后来又成了现今之波斯版图之一部分,换句话说,古列国内就包括了以色列人十二支派的全部人口,因此回去的人除了犹大和便雅悯人外,「就是一切被神激动他心的人,都起来要上耶路撒冷去建造耶和华的殿。」(第5节)第二、二章二节记有回归的人的领袖,与尼希米记七章七节比较,就知一共有十二个领袖,这还不明显是十二支派的首领,若不然的话,为什么是十二个呢?第三、二章七十节,他们不单是回到耶路撒冷一城去,乃是「各归本城」(二1),「并以色列众人,各住在自己的城里」,这又岂是指一支派的人呢?第四、六章十七节,「又照以色列支派的数目,献公山羊十二只,为以色列众人作赎罪祭」,为一些不存在的人献?八章三十五节再说「为以色列众人献公牛十二只」。第五、八章二十九节,「并(在)以色列的各族长面前过了秤」,不是说明以色列十二族长都在犹太地吗?我们相信这次回归的人,是包括了十二支派的人在里面,而便雅悯和犹大两支派则占重要的地位,这一看法还有两个强而有力的证据支持:(1)在北国以色列被掳前,十支派中不少人南逃回犹大(代下十一13~17,十五9,卅四6~9)。(2)「犹大」和「以色列」这两个名称,在被掳期已可以交替运用,没有严格的分别,不然的话,以斯帖记说「犹太人」散居于波斯一百二十七省中(自印度至埃及),那就变得不可思议了,但十二支派散居一百二十七省中就是可能(参斯一1,三8、12、14)。以斯帖记对那两个名词常是不分的,主耶稣以及新约作者均如此,这个只表明他们在波斯国内,已混为一体,无从分别了。回归犹太地的犹大支派,人数不多,因五万回归者中,确是包括了其他十一支派在内的。再者,五百五十年后,雅各写雅各书时,就是「请散住十二个支派之人的安」,他们又岂能不存在?对这十二支派的人,他一律称之为「犹太人」,这就表明犹太人中,实有以色列十支派在内的了。回国复兴年代表参照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和以斯帖记,我们有如下一个复兴年代表,当然全是主前之年代:五三六年:五万人第一次回国。五三六年:返国七月,筑坛献祭。五三五年:建殿工作开始,后停工。五二○年:受哈该与撒迦利亚之鼓励而复工。五一六年:圣殿告成。四七八年:以斯帖作波斯王后。四五七年:以斯拉由巴比伦返耶路撒冷。四四四年:尼希米回国建城墙。四三二年:尼希米第二次回国。以色列亡于亚述:七二一年。犹大亡于巴比伦:六○六年。谁是「尼提宁」?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起码提过这名字有十七次之多,而别的地方却只提过一次(代上九2也是指到被掳后期的),到底这个尼提宁是什么人?希伯来文这个字是「赐予者」,以斯拉说:「大卫和众首领,派尼提宁服事利未人」(拉八80),这是一个重要的线索。我们知道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关系十分密切,圣经称「所罗门的仆人」者,那可能表示他们为所罗门雇用之迦南人(代下二17),而他们的地位比尼提宁更低下。我们从他们其中一些名字看,尼提宁必不是以色列人,也许是外地掳来之战俘,专作建造庙堂之类的工作。他们的名字是在归回期才多见,因为建殿的工作要他们帮助也。尼希米记十一章二十一节说他们组织成一护衡队,保护自己的田地,又受自己的首领所指挥,其地位益见重要了。附录一会堂大会按犹太经典记载,自民回国后,他们每每隔一段时间,就相聚一起,组织和重建百姓之宗教生活,史密夫之圣经字典有如下一段说话:「会堂大会共有一百二十个会员,称为会堂大会会员,均为文士先知等人之后裔,他们负起教法师之职。以斯拉被推为会长,目的是重建以色列昔日之光荣。因此,他们搜集旧约各经卷,而汇集成今日之旧约圣经。他们又定节期、礼仪,等事。不过其可信程度是值得再思者。因这一切史实,在旧约圣经、次经、约瑟弗等著作中均没有记载,而单出现于主后二世纪一卷叫PirkeAboth的书中。故有学者认为全是拉比的虚构。」近代学者的确不信这段史实,就如俄尔博士(Dr.JamesOrr.)说:「如此重要及详细的记录,在别的历史中竟会找不到,那真是不可能的。」附录二犹太人之日期以斯拉记、尼希米记,和以斯帖记三书提到之「月份」,不下三十五次,我们就不得不了解一下,下面一段乃采自海莱博士之圣经手册者:「犹太人有一个圣年和一个俗年,圣年始于春天,俗年始于秋天。第七个月就是第一个俗月。一年分为十二个太阴月:每十九年中有七个闰年,各闰年为十三个月。」我们今天说一日,是从日出到日落的,一夜是日落到日出。希伯来人之一天是日落起计,到翌日日落为止。他们计算时间是从早晨六点到晚上六点。晚上第一更是从六时至九时,第二更是九时至十二时:第三更是十二时至三时(鸡叫),第四更是三时至六时。其月份见下列表:犹太人的月份月份月名中国阴历西历节期一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亚笔或尼散基乌或以珥西弯搭模斯埃波以禄以他念布勒基斯流提别示巴特亚达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一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一月二月三月逾越节五旬节住棚节修殿节普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