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别梦 第28章 圣经课程(28)
作者:景山少爷的小说      更新:2017-11-12

    旧约篇第五十课以斯帖记之三题示:重读本书一次,试找出其表记之教训。我从没有离开我的圣经——约翰·本仁我是只记一本书的人——约翰·卫斯理在抬上那本圣经是给你的,对我来说,它不只是一卷书那样简单,它常对我讲说话,就像我一个好朋友那样。——拿破仑我们若紧守圣经的原则,则我们国家必会繁盛;但若是漠视它的教训及权威,就无人可以预测国家会落在什么样的悲惨命运。甚至有一日我们的荣耀会给自己的恶迹败行所埋葬。——但以理·韦伯斯特(DanielWebster)表记之教训我们不单要欣赏本书戏剧性冲突之情节,其丰盛之表记教训也是不容错过的。在波期之犹太人首先,毫无疑问地,整批留在波斯地之犹太人,就是预表那些属世的基督徒。我们已经解释过本书为何没有提及神的名字,但愈是思想,就愈发觉这问题不简单,我们有理由相信不提神的名字,是作者故意如此的。为什么说是故意呢?好,我们想一想,当犹太人(为数几百万)的生存死亡,全系于一发之间,他们会不呼求神吗?再者,在他们的历史中,有那几件事比他们突间仇敌被杀,犹太人得生的消息更叫人兴奋?他们能禁得住不大声感谢神吗?没有,绝没有,他们那两次惊天动地的经历是空前的,怎可能完全没有提到神的名字?是因为作者属灵上的迟钝吗?或是由于某种不可饶恕的「无心之失」?完全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说,唯一之理由乃是——其缄默乃是故意的。为什么其缄默是故意的?我们略为回顾一下距他们不远之历史。在以斯帖前五十年,波斯王古列就曾下令,准许所有的犹太人回国建造圣殿(参拉一2~4)。以斯拉清楚地指出几件事:(1)这是为应验耶利米之预言者。(2)表明七十年之刑罚已满,应回到自己的国家(耶廿九10,并廿五11、12)。(3)先知以赛亚亦老早就把古列之降生,及他们重回耶路撒冷之事,清楚地预言了(赛四十四28等)。他们亲眼看见神的预言成就,又亲耳听到先知们的呼召,总不能推说不知道吧!但这么多年过了,他们在那里呢?在波斯地!他们本应回锡安的,却留连物质生活安定之波斯地:而只有「剩下之犹太人」回去。更岂有此理的,是他们会为「甘心乐意」回去的人祝福,而自己却满足于波斯国。他们一方面知道应该回犹太地,另一方面又舍不得波斯之安乐窝,这是绝对之双重标准,双重人格典型。既不愿返去面对颓垣败瓦之乡,又不能完全割弃那蒙福立约之地;思想上承认耶和华是唯一之真神,心头却眷恋着地上物质的享受。这就是属世基督徒最活生生的一个预表,他们自称是重生得救,但不肯为着基督的缘故而与世界割离,他们一方面要作神的儿女,另一方面又要作世界的养子,那有这样如意的算盘?神会怎样对待这一类型的基督徒?就像他对待昔日留在波斯的犹太人一样——不让他的名字与他们联在一起!当然,神仍像以往一样,看顾着这些爱波斯的犹太人,当他们遇到厄难,他仍会伸手搭救,但仅此而已,他不愿自己的名字与一些不存真心诚意的子*在一起。愿没有神的名字出现在以斯帖记这个功课,如火印一样烙在我们的心版上:神不会让他的名字与属世基督徒联在一起的。千百年来,神一直为全人类预备救恩,及传递救恩信息的媒介,这是人类能拥有的最高价值。唯有那些为着基督的缘故而向世界死的基督徒,他要「赐他一块白石,石上写着新名,除了那领受的以外,没有人能认识。」(启17)但那些光是口里叫「主啊,主啊」的人,他们若真是得救,也像是「火里面抽出的一根柴」,仅仅得救而已。最后得胜的,神把他的名字「写在他们的额上」,一直眷恋世俗的,却没有这份荣耀。我们可以再从另一角度来看这些波斯地的犹太人,他们代表了整个时代的犹太民族,就这一点来看,就更可以了解为什么神的名字不在本书内出现。我们且引用一作者的文字来说明:「这些波斯地之犹太人正好预表他们后来拒绝了基督的那些人,自从主后七十年,他们被赶离耶路撒冷之后,便被分散于万邦,屡受灭族之威胁。神的名字离开他们达一千九百多年。在这期间,神作了不知多少大工,却没有一次跟他们有关。神的教会兴起了,但不是藉着他们的手;神的战场需要勇士,但不是呼召他们,神的名字没有跟他们联在一起,这都是因为他们离弃了基督。」虽然如此,在另一方面:「他仍在看顾着这些被赶散的背逆之民,哈曼曾设**谋,结果只害了自己,真愿那些憎恨犹太人的都好好记着,尽管表面看来,犹太人已经给神忘记,但我们若加害于他们,神断然不会袖手旁观的,他一定要报复。」他们之不信,不能叫神失信,他仍是那位说:「为你祝福的,我必赐福与他,那咒诅你的,我必咒诅他。」(创十二3)耶和华仍然是以色列的神。翻开近代史看,我们就不敢轻易地苦害神的子民,从没有一民族像犹太人在纳粹时代的德国,罗马尼亚与及其他欧洲国家所受逼害那么深,神看不见吗?不,德国人因着昔日跟从希特拉来苦害犹太人,他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希特拉与昔日之哈曼一样,同死于自己的阴谋上。哈曼他是预表到「罪恶之子」的,可分六点说明:(1)他的名字:七章六节以斯帖称他为「恶人哈曼」,这称谓在希伯来文(每一字母均代表某一数字的)之总数,刚是六百六十六,这是敌基督的数字(启十三18)。(2)他的权柄:他的地位高至一切臣仆都要跪拜他,这跟启示录预言的「兽」之权能是一样的,而但以理亦预言到那兽有「像人的眼,有口说夸大的话。」但七8)(3)他的骄傲:他叫细利斯(妻子)及所有朋友来,为要炫耀其成就(五11),再看他对末底改之态度(五13,六7~9),这就与保罗所说的「罪人之子」吻合:「他是抵挡主,高抬自己。」(帖后二4)(5)他的阴谋:他要使犹太人在羞辱中完全灭绝,因此在政治上便用各种手段来使自己的地位崇高,以遂其愿;但以理书九章之「魔君」亦是要犹太人受大患难(但九26、27)。(6)他的结局,当其得势时,他是无所不用其极,但也只有几年的光景而已(比较二16和三7),灭亡就速速来到。而且连他所爱的十个儿子也与他一同被挂(九7~14)敌基督是一样的「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参帖后二8),并且与他一同灭亡的,还有地上之「十王」(但七:启十七)。哈曼不正好是预表了那「罪恶之子」吗?以斯帖她是预表教会的,可分四方面来说明:(1)她的先祖:以斯帖是犹太人的后裔,但父母早亡。基督的教会也是如此,救主是犹太人,经典是属犹太人的。第一间教会是犹太教会,但教会自建立后不久,其犹太之先祖就慢慢地过去了;基督使律法过去了,摩西的律法不复存在,就如以斯帖之先祖一早就过去一样。(2)她的容貌:神使以斯帖之美貌胜过当时的人,就如他赐给教会之美貌,也是无可比拟的,而其中之最者,实为基督本身,我们因着他之义袍,可以「在他里面称义」,蒙「悦纳」。日后还要作他之新妇,教会就是那「荣耀的教会,毫无**皱纹等类的病。」(弗五27)。(3)她的升高:她作了当时最显赫的波斯王的妻子,就如教会要作「万王之王」的新妇一样。(4)她的代求:以斯帖是第三日晋见亚哈随鲁王,基督亦是第三日升天见父,为我们献赎罪祭。按律法以斯帖这样作是必死无疑,但她却因着王之恩典而被悦纳,如教会不能按律法得神喜悦一样。犹太人因着以斯帖之代求而得生,我们亦因着基督之代赎代求而称义(启五8)。末底改末底改是预表了在大灾难中仍存留的犹太人,可从四方面证明:(1)拒绝下拜:就是冒着生命危险,他也不肯向哈曼(敌基督)下拜(三4),就如末后犹太人就是至死,也不肯向兽下拜,或受其印记。(2)禁食哭泣:先是末底改,然后是其他的犹太人一起为着生命而禁食哭泣。末后犹太人要仰望「他们手所扎的」,就各归各家,禁食祷告认罪(亚十二10~14)。(3)至终得救:末底改与他的同胞,不至死于哈曼手中,是因为神拯救他们。末后「神的忿怒」倾倒地上之前,雅各家却得蒙保守救赎。(4)升为至高:末后犹太人亦要被升为至高,万民要以耶路撒冷作中心,「流归这山」,那时「大卫之子」要作王,管理列国。这就完结了旧约之历史书,亦来到犹太王国史之最后一页了。附录一旧约历史最后的三卷书的重要时期旧约历史最后的三卷书:以斯拉、尼希米、以斯帖,都是记犹太人由巴比伦归回,重建圣殿与耶路撒冷,并在本上恢复自己的国家,所包括之年代约有一百年,自主前五三六——四三二年。最后三位先知:哈该、撒迦利亚与玛拉基,均生于这时代,并参予犹太复兴运动的工作。两个显明的时期(1)主前五三六——五一六年,共二十年:省长所罗巴伯与大祭司约书亚,在这一个时期中重建圣殿,亦即重建国民生活的中心(拉三一六)。先知哈该与撒迦利亚是属于这一个时期的人物。(2)主前四五七——四三二年,共廿五年:省长尼希米与祭司以斯拉,在这一个时期重建圣殿,使耶路撒冷成为设防的城市。先知玛拉基是属于这一个时期或再稍后的人物。以斯拉记兼述两时期的历史。尼希米记仅及第二时期。以斯帖记是叙述介于这两个时期中的历史。三次返国(1)第一次是在主前五三六年。与所罗巴伯一同返国者,计有:犹太人四万二千三百六十人,仆人七千三百三十七人,唱歌者二百人,马七百三十六匹,骡二百四十五头,骆驼四百三十五头,驴六千七百二十头,与自耶路撒冷所掳去的金银器皿五千四百件。(2)第二次是在主前四五七年。与以斯拉一同返国者,计有:男子一千七百五十四人,并携金子一百他连得,银子七百五十他连得,其中包括王所奉献者。妇女与孩童是否同行,未详。旅途共四月。(3)第三次是在主前四四四年。与省长尼希米同行者有武装卫队,他们去帮助重建圣城,并防卫耶路撒冷。修建费用系由国库支付。附录二以斯帖记在圣经中的地位以斯帖在希伯来圣经中,列于第二部之第三类,此指传写本而言也。至所传卷子本则与所罗门歌、路得、耶利米哀歌、传道并列为五经。以斯帖之列于五经,曾经犹太之有权力者,与古代之基督教会,大加辩论,然后始定。至主后第二世纪有犹太之学者曰,以斯帖书不染人手意,即圣洁宜列经之意也。而有时古代圣经,亦有不将以斯帖书列入圣经者。直至最晚之时,始大众承认以斯帖为列经之书也。著书之时与著书之人以斯帖书,据其辞句观之,盖为晚出之书,与其他希伯来之经文,大约相似。而其文笔则与亚兰之文字为更近。据一、二节所载,则波斯之版图,盖已历多年矣。而三章八节所谓有一族之民,散处天下州邑,可见散住者已非一日。盖已久矣,是书之精义,盖言,当此之时,有一大灾巨难,将发现于希伯来与异邦人之中。以斯帖书,大约为主前二世纪之前半世纪人所著者。若自其著书之意观之,可知作者为犹太人与波斯亦有关系。书中种族之意见,较之宗教之观念为深。以列于圣经之书,而书中未尝提及上帝之圣名,是则最可怪诧者也。是书之特性,乃是世俗之意见,其不应列入圣经之中,似亦有充分之理由,故为后人所议及之也。 旧约篇第五十一课诗歌书平行法(Paralleli*)是希伯来诗的一个特色,诗中子句与子句之间是互相呼应的,它们不是用最后一个字来作韵脚,而是用思想或意义来构成诗章的节奏。因此能找出子句与子句之间的关系,对于解释希伯来诗有莫大的重要。有时在一些复杂的平行句子内,我们会发现只有母句,而子句没有明言,是故意省去的,我们若要它意思完全,就得另行加上去。这也算是修词学上的「隐晦法」之一吧;无论怎样,我们若肯加以研究,这种「哲人隐语」就会显得十分有意义。——皮雅逊博士回顾构成旧约圣经前一部分的十七卷历史书,我们是看过了,而另一组较小的诗歌书正在我们的眼前,共有五卷——约伯记、诗篇、箴言、传道书,和雅歌。它们都是多姿多采的「经验之谈」;但在我们研究它们之前,略为回顾一下走过的路是极有帮助的。我们曾经走过奇异灿烂的道路,间中或有险峻多石的弯角,也有叫人叹息唏嘘的荒地,但经过了死荫的幽谷,我们总会踏上宽敞开朗的平原,特别将来我们读先知书的时候,以色列人的过去及将来便会有不同的解释及亮光。从最后三本历史书我们看父神把他子民从应许地赶出来。但先知书告诉我们,有一天神不单要招聚他们回来,且要确立他们的国度,超越乎万国。在我们读过的十七卷历史书中,有许多功课我们是要谨记的,它会帮助我们对诗歌书及先知书的了解有莫大的关系。正如我们说过,十七卷历史书分成二部分,第一部分共五卷,即创世记至申命记,我们看见以色列人怎样预备进住迦南。第二部分共十二卷,即约书亚记至以斯帖记,我们看见以色列人占领迦南,而以国破被掳为结束。十二卷又可以分为两组,前九卷和后三卷:前九卷(约书亚记至历代志下)论及整个国家是在迦南地,后三卷书(以斯拉记、尼希米记、以斯帖记)则只有极小部分的「余种」是留在那里,其他都被逐至异邦。现在就让我们牢记这三组书:五卷、九卷,及三卷:预备:创世记至申命记占领:约书亚记至历代志下被逐:以斯拉记至以斯帖记我们也说过,每卷书都有它自己的特色或中心意义,可以用一词来代表,我们若能重新温习它一下也是十分有益的。举例说,撒母耳记下的中心信息是关于大卫王四十年的统治,我们可以用「坚立」一词来概括它,因为撒母耳记上是论到由神治到王治的过渡时期;扫罗王被废后,神透过与大伦立的约而接受并坚立了以色列人王治的制度。其它的我们可以用下面的来作代表:创世记:失落出埃及记:拯救利未记:奉献民数记:引导申命记:目标约书亚记:占领士师记,路得记:衰败撒母耳记上:过渡撒母耳记下:坚立列王纪上:**列王纪下:分散历代志上下:回顾以斯拉记恢复尼希米记:重建以斯帖记:保护诗歌书现在我们翻到诗歌书了,但在我们逐卷研究之前,有关希伯来人诗的特色是要先说明一下的。前面十七卷书是属于历史性的,而这五卷诗歌书则是属于经验性的。历史书是以整个国家为大前题,而诗歌书则是以个人的经验为主体。前十七卷是关于希伯来民族的,这五卷是关于每一个人心的。这五卷一般称作「诗歌书」的,并不是旧约圣经中唯一的诗歌,后面我们会看到,在先知书中有不少杰出的诗歌。不过这并不影响到这五卷书——约伯记、诗篇、箴言、传道书,雅歌——被称为诗歌书。我们要弄清楚,「诗歌书」之所以被称为诗歌,只是指它的形式而言,却不意味着它们只是人的「灵感结晶」。它们虽是无与伦比的文学巨构,却绝非海市蜃楼,镜花水月。它们都是反映着人类真实的经验,人生问题的挣扎,和对至高者的追寻。尤其是对日光下一切事物的虚幻的体验,及对真神的体验,更是诗歌书中常见之主题。值得注意的是,神让这些经验藉着诗歌流传下来,是要叫后代的人有所匡助,得以借镜。神藉着先圣们的一生叫我们学习人生,知道何为「神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因此这些诗歌书实在是我们最宝贵的属灵宝库。灵程进阶在分卷研究之前,还有一点是要说明的,就是这五卷诗歌书分别指出了属灵生命长进的几个阶段。我们读圣经的目的,就是要找出它的属灵意义,好叫我们有所得益。我们前面说过,神怎样控制了写圣经的人,他也管制着安排圣经次序的人,这五卷书正好说明了此点。它们把一个灵程进阶的步骤都完备地显明出来了。我们若更换圣经书卷的次序,属灵真理的连贯性就会受到破坏。在约伯记,我们看见老我生命的钉死。藉着如火的试炼及对神新的认识,约伯的老我来到了尽头,他开始学会了看自己如神看他一样。他用了神的观点及角度来看事物,老我的生命,包括了自我的善、自我的推理、自我的宗教,及自我的一切都在苦难下来到了死胡同。这个起初被称为「地上再没有人像他完全正直」的约伯(一8),最后说:「我厌恶自己,在尘土和炉灰中懊悔」。」(四十二6)在诗篇中我们看到在神里面的新生命,那是满有赞美、祷告、代求、感恩、崇拜、信心、仰望、爱心、敬畏、喜乐、赞叹,与及一切新生命所有的感情。跟着来的是箴言和传道书。读箴言我们如身在神的学校,学习一切属天的,却是非常实用的智慧,对我们在地之生命有莫大裨益;传道书则教导我们不要为日光之下能朽坏的事物费心费力,应以天上的事为念。最后雅歌带我们进到最后的阶段——与基督联合,进入他丰盛的爱里。由此我们可以看见,这五卷书分别把老我生命的钉死,新生命的样式,在神的学校的操练与学习,属世缠累的摆脱,和最后与基督亲密的联合等五个阶段都表明出来了,这真理岂不完满和美丽?更要注意的是,这灵程进阶实在是每一个基督徒的真实经验,我们若未经历约伯记的功课,就不能进入雅歌书之境地。死亡是够平静的,但死就困难了。老我的生命被钉死之前,一定有挣扎,但「经历这一切之后」,就有丰盛的报偿!有一个不知名的基督徒这样说:「灵程的第一步就是懊悔自己的败坏和美德,第二步是藉着对神儿子的信心来生活,弥赛亚怎样活在信心的能力内,我们也要怎样活;第三步是让自己的意志降服于基督,因为他才是神的智慧;第四步是脱离这世代的形式、风俗;而最后就是进入基督里面,与他完全的联合起来。」重要的问题上面我们说过,十七卷历史书均可以用一个词语来表明它的主旨;照样的,五卷诗歌书也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它们的信息:约伯记:受苦的福气诗篇:赞美的祷告箴言:真理的学习传道书:虚幻的认识雅歌:联合的福乐希伯来诗歌希伯来人的诗歌跟我们中国人的诗有很大的不同,是需要略加说明的。中国文学中的旧诗很讲究声韵,它差不多成了诗体的最显著特征,在朗诵的时候,它的音韵及节奏能把诗的美感衬托得更动人,不单叫人读来顺口,听来悦耳,也能引发读者的思想,帮助意境的传递。自白话文学兴起后,新诗就蓬*来。它不多不少总是摆脱了韵律的限制,刻意追求诗境的塑造;但超逸的诗境再加上悦耳的韵律,到底是构成诗歌不朽的两个重要因素,新诗旧诗都没有分别。在希伯来的诗歌中就完全不同了,它不讲究韵律,不管是韵脚的音调平行,或是节奏的时间平行都不是重要的,它讲究的是思想的平行,这个思想平行约可分成三类:完成的、反衬的,和积聚的。完成的平行法(CompletiveParalleli*):这方法的运用通常都是以每两句或两组句为一小组的诗体,我们且称第一句为母句,第二句为子句,当子句与母句在意义上是相近,而子句把母句的意义作进一步的推展,使其更完满的,我们就说它是完成的平行法;现看下面两个例子作参考:义人要发旺如棕树,生长如利巴嫩的香柏树。(诗九十二12)神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诗四十六1)耶和华的律法全备,能苏醒人心;耶和华的法度确定,能使愚人有智慧。(诗篇十九7)你已将我的哀哭变为跳舞,将我的麻衣脱去,给我披上喜乐。(诗三十11)在每一组诗里,我们都可以看到后半跟前半是相近的,却不是相同,它们也不是空洞的重覆;子句给母句加上色彩,使之更丰富,发展得更完满。我们再从诗篇第一篇第一节来看一个三重平行法的例子:(按希伯来文之次序排列)福哉斯人,不从恶人的计谋,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亵慢人的座位。第一句感叹话是同属于后面三句子句的,而每句句子中有三个词语均是同属一类,可相辅相成,使母句的意义充实而完备,这三重平行的结构乃是:不从恶人计谋不站罪人道路不坐亵慢人座位这结构清楚明朗,不解自明。第一句之「不从」只是说及意愿上不同意;第二句「不站」关系较密切,即不愿被看作是他们的同路人;到第三句之「不坐」就更表明立场坚定,界限分明了。同样的,第二组词恶人、罪人,和亵慢人,其罪恶之程度也是渐进的,亵慢人不单是不认识神的人(英译),更是付诸行动来攻击神了。第三组词也是如此:第一句之计谋(英译是参谋),是指其思想,第二句之道路,是指一个人所选择之行为法则,第三句之座位,已是指一个人之固定思想形态了。现在我们看反衬平行法,箴言书满了这种结构:你要专心仰赖耶和华,不可倚靠自己的聪明。(箴三5)朋友加的伤痕出于忠诚,仇敌连连亲嘴却是多余。(箴二十七6)一宿虽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欢呼。(诗三十5)奸恶人的房屋必倾倒,正直人的帐棚必兴盛。(箴十四11)恶人必多受苦楚,惟独倚靠耶和华的,必有慈爱四面环绕他。(诗三十二10)上面每一组诗里面,子句的意思均是跟母句相反的。在有些情形之下,子句并不一定跟母句是处于对立的地位——像上列第一个例子,子句只是从一反面说到母句的意义,它们并不一定是对立的——但无论怎样,子句总是在一反衬的地位,它跟完成平行法有一相同的地方,就是把母句的意义作进一步的推展。试看上述第四个例子,恶人坚固如房屋的结构,必然倾败,但义人轻盈如帐棚的,却要兴盛。在每一组平行句子里,字句的运用都是经过严格的挑选的。我们且看看下面四个句子,作者运用两组完成平行法来构成一组反衬平行法:还有片时,恶人要归于无有,你就是细察他的住处,也要归于无有;但谦卑人心承受地土,以丰盛的平安为乐。(诗三十七10一11)但下面的例子是反衬平行法的连续运用:我的仆人心得吃,你们却饥饿;我的仆人心得喝,你们却干渴;我的仆人心欢喜,你们却蒙羞。(赛六十五13)现在我们要看别一种平行法的运用了,那就是积聚平行法。诗中每一句泳淹坏囊馑蓟壑烈煌曷母叻澹佣鼓且灰馑急泶锏猛耆⒚骼省br>戏笑父亲,藐视而不听从母亲的,他的眼睛必为谷中的乌鸦啄出来,为鹰雏所吃。(箴三十17)在这四句里,主体是眼睛(按钦定本之排列,第一句应译作「眼睛戏笑父亲的」),作者用两对句子——两组完成平行法——来拱托出主题,把那一类眼睛的特性及结局都描写清楚了。我们再在诗篇二十一篇来看另一个例子,下面四句诗是由两组完成平行法的句子构成,从而把一个完整的意思积聚而成。耶和华啊,王必因你的能力欢喜,因你的救恩,他的快乐何其大;他心里所愿的,你已经赐给他,他嘴唇所求的,你未尝不应允。(诗二十一1~2)这四句诗美丽的发展也是明显的;第一句的「能力」,到第二句变成「救恩」;第一句的「欢喜」,到第二句却是「何其大」。第三句「心里所愿」,变成第四句的「嘴唇所求」;同样第三句「你已经赐给他」,到第四句便成了「你未尝不应允」。(最后一句在希伯来文的文法中,是最重的强调法,同样的,我们在旧约常读到「耶和华断十以他为无罪」,其意思乃是强调出耶和华绝对肯定地要定那人为有罪。)我们再看多一个积聚平行法的运用,这次是用两种反衬平行法来带出一个意思。有人靠车,有人靠马,但我们要题到(英译作高举)耶和华我们神的名;他们都屈身仆倒,我们却起来,立得正直。(诗二十7~8)现在我们要暂时离开诗歌书,转到以赛亚书中一处非常有名的经文。当趁耶和华可寻找的时候寻找他,相近的时候求告他;恶人当离弃自己的道路,不义的人当除掉自己的意念;归向耶和华,耶和华就必怜恤他,当归向我们的神,因为神必广行赦免。(赛五十五6~7)这里是由三对完成平行句子来构成一整体,且让我们来注意它们的发展。在第一句,作者只是鼓励人去「寻找」神,因为耶和华还是「可寻找」的;第二句作者便叫我们「求告他」,因为耶和华实在是「相近」的。第三句作者便特别劝告「恶人」(一种积极地行恶的人)要离弃他们的「道路」(习惯性的行为);到第四句是专指「不义的人」了,作者劝他们要「除掉自己的意念」;第五句作者叫人都要「归向」耶和华,因为他是有「怜悯」的;最后一句是全段的*,「我们的神」必「广行赦免」,所以人都「当归向」他。这个发展是美丽而有力的,读者都会被它吸引。在积聚平行法下,我们也要注意它是有好几种形式的,其中一种叫「内弯平行法」,最显着的例子莫如诗篇一百三十五篇十五至十八节一段了。外邦的偶像是金的银的,是人手所造的,有口却不能言,有眼却不能看,有耳却不能听,口中也没有气息,造它的要和他一样,凡靠它的也要如此。我们这样排列它,并不是要适合「内弯平行法」的名堂,只要留意句子对偶的情形就可以了解;它第一行跟最后一行是首尾呼应的,第一句是「外邦的偶像」,而最后一句则是异**的另一名称「凡靠他(偶像)的」;然后第二句跟最后的第二句也是如此,它们都是论到偶像的制造,一句是人所造的偶像,另一句是造偶像的人;跟着是第三句和最尾的第三句,它们都论到偶像的口,前者论有口不能言,后者论有口没有气;最后是中间的两句,首句论有眼却没有视觉的功能,次句论有耳却没有听觉的功能。我们看一个较简单的内弯平行法的例子,是记载在何西亚书十三章十四节:我必救赎他们脱离阴间,救赎他们脱离死亡;死亡啊,你的灾害在哪里呢,阴间哪,你的毁灭在哪里呢。这里也是首尾二句互相呼应,中间二句彼此配搭。我们试从诗篇五十一篇第一节看多一个例子。(按钦定本之次序)神啊,求你怜恤我,按你的慈爱,按你丰盛的慈悲,涂抹我的过犯。到这里我们要略加说明一下,我们所说的完成平行法,反衬平行法,及积聚平行法(CompletiveParalleli*,ContrastiveParalleli*,andConstructiveParalleli*)一般是称作「同义平行法」,「相对平行法」,及「综合平行法」(SynonymousParalleli*,AntitheticParalleli*,andSyntheticParalleli*),我们觉得这几个名词有点不大妥当。从上面列举的例子我们知道,那些所谓「同义平行」其实极少是同义的;第二类的所谓「相对平行」,它们也不一定是彼此对立的;至于第三类之所谓「综合平行」,事实上它们是积聚的成分居多;故此我们宁可改用这些较近原义的名词——完成、反衬、积聚——,这三个是要好好记住的。为何我们要研究这一些呢?它们并不纯是诗的体裁这么简单,它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解释诗的原义。任何语言的诗都难免有隐晦的字句,了解其平行的关系,就能看见它们是彼此解释的。在平行的句子内,有时一句是象征式的,另一句却是字义的;有时母句说及正面的意思,而子句就说及反面的意思;也有时候第一句的意义隐晦难明,但第二句就清楚明白到叫人无可能误解其意;我们试看一个例子,当我们读到「耶和华在他的圣殿里」,就不禁会问:「在哪一个圣殿里?是天上的呢,还是地上的?」但当我们了解希伯来诗的平行特征后,立刻就知道那是在天上的圣殿。耶和华在他的圣殿里,耶和华的宝座在天上。(诗十一4)凑巧地,这句可从历史的背境而知道它是指天上的圣殿,因为在写此诗时(大卫之诗),圣殿还未开始建造。不过无论怎样,这例子也足够说明平行法在释经上的效用了。现在我要看一个较困难的例子——诗篇第十篇四节:「恶人面带骄傲说,耶和华必不追究。他一切所想的,都以为没有神。」我们若参照一下希伯来文圣经,就知道有好几个字是中文和合本加上去的,换句话说,是原文所没有的;若按原文直译,大约就是这样:「恶人在他傲慢的嘲笑——他必不追究——没有神——他一切的思想」。这样看来,我们就加了这么多字:「说」、「耶和华」,「都以为」(「傲慢的嘲笑」或「嚣拔的嘲笑」,和合本译作「面带骄傲」,可能是受钦定本的影响)。昔日译和合本的人怎么会知道要加这字来使其意思清楚易明呢,这就是因为他们了解平行之关系,我们且按直译的方法来排列一下:恶人在他傲慢的嘲笑——「他必不追究」,「没有神」——这就是他一切的思想。用平行法来解释它,我们立刻就看见诗人怎样描写恶人外面的嘲笑(第一句),到内心的思想(第二句);作者也指出恶人的思想逻辑:先是否定神的审判——他必不追究,因他的谬论是「没有神」。有关希伯来诗体的平行法,我们还有最后一点要说的:这种特别的诗体能使我们把它译成任何一种文字,而不会破坏其美与义。我们大家都知道,没有什么比把诗从一种文字译到另一种文字来得困难的了,大多数文字的诗都有它的韵律及节奏的,这就是我们几乎无法跨越的语言篱笆,外国人若不懂中文,你就是说上大半天也不能叫他们领略到中文诗词歌赋的美,甚至是民间的山歌也无办法,其中尤以中文的「赋」最是徒呼奈何;它的意思或许能说清楚了,但它的平平仄仄你要怎么译法?赋而不讲平仄,那就成了「迷你散文」!不再是赋了。也许我们会说这是中文的特征吧了,其它语文或没这个困难。譬如说,我要把两句押韵的英文诗译成希腊文,每句是由八个音节组成的。英文诗中第一句最末一个字是God,第二句最末一个字是trod,它们都是单音字,换句话说每一句其余的还有七个音节。好了,在希腊文,God是Theos,共两个音节,但trod却是Periepatesen,起码有六个音节,第二句就只余下两个音节,那还能译成同八音节的句子?换句话说,硬要把我之英文诗译成希腊文,我的韵脚及音节都会受到破坏。但在翻译希伯来诗就没有这个困难了。圣经上之五本诗歌书是全人类祈祷、赞美及智慧的宝库,其中尤以诗篇为然,神就在他全智的引导及启示下,有了这种奇妙的安排和预备,使它能成为全人类的恩典,我们能不赞美他的预备,承认圣经是他无误的启示?下面一首诗你觉得如何?就是树也有盼望,树若被砍下,还可指望发芽,嫩枝生长不息;其根虽然衰老在地里,干也死在土中;及至得了水气还要发芽,又长枝条,像新栽的树一样。但人死亡消灭,他气绝,竟在何处呢?海中的水绝尽,江河消散干涸,人也是如此,躺下不再起来;等到天没有了,仍不得复醒,也不得从睡中唤醒。*****我因委曲呼叫,却不蒙应允,我呼求,却不得公断。他剥去我的荣光,摘去我头上的冠冕。他在四围攻击我,我便归于死亡,将我的指望如树拔出来。他的忿怒向我发作,以我为敌人。他的军旅一齐上来,修筑战路攻击我,在我帐棚的四围安营,他把我的弟兄隔在远处,使我所认识的全然与我生疏,我的亲戚与我断绝,我的密友都忘记我。我呼唤仆人,虽用口求他,他还是不答。连小孩子也藐视我,我若起来,他们都嘲笑我,*****我朋友啊,可怜我,可怜我,因为神的手攻击我。*****唯愿我的言语现在写上,都记录在书上;用铁笔镌刻,用铅灌在磐石上,直存到永远。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末了必站立在地上;我这皮肉灭绝之后,我必在肉体之外得见神;我自己要见他,亲眼要看他,并不像外人,我的心肠在我里面消灭了。这样的诗歌岂不引人入胜?它是从约伯记辑选出来的;约伯记是五本诗歌的第一本,也是我们现在开始要看的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