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武圣 第一百一十九章 黄巾起义
作者:半城流烟的小说      更新:2019-02-25

  光和五年,公元182年。

  二月多地爆发瘟疫,死伤惨重,尸横遍野,太平道声势更浓。

  三月太尉许馘、司空张济、司徒陈耽免,刘宏任用太常袁隗为司徒,杨赐为太尉。

  四月,天下大旱,许多地方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

  五月,永乐宫爆发鼠灾,帝与嫔妃惊恐不已。

  光和六年,公元183年.

  三月,刘宏为收拢民心,大赦天下。

  四月、五月,大汉再次爆发大规模干旱,粮食减产极其严重,流民越来越多。

  张角所创建的太平道,在这个天灾人祸频繁爆发的年代,展露出极强侵略性。

  却说关羽见刘宏没有捕杀张角,反而封其为‘大贤良师’,当即开始紧急募兵。

  这些年来,云中郡发展良好,招募到的流民也越来越多。

  以云中如今能力,勉强可以养活五千兵马。

  若是换做以前。

  麾下三千兵马已经够用,可想到将要爆发的黄巾起义,关羽就不得不慎重对待。

  关羽于是再次下令征召两千步卒,达到满编状态。

  因为关羽的存在,征兵事宜极其顺利,六月已经招募到两千兵卒。

  关羽令徐晃练兵,自己却再次上表,陈述利害关系,请求天子捕杀张角。

  刘宏再次看到关羽表文,眉头紧皱。

  表问中说道:如今灾荒四起,流民无数,太平道趁机壮士势力,张角所图甚大,陛下封其为‘大贤良师’,更是让张角如虎添翼。

  若不尽早除之,必成祸患。

  张角虽行事严密,终究纸保不住火。

  刘宏既然已经起疑,就暗中派人调查,果然发现些许端倪。

  刘宏心中忧虑,询问太尉杨赐,以及司徒掾刘陶,应当如何对待张角。

  杨赐答曰:“角诳曜百姓,遭赦不悔,稍益滋蔓。今若下州郡捕讨,恐更骚扰,速成其患。”

  “宜切敕刺史、二千石,简别流民,各护归本郡,以孤弱其党,然后诛其渠帅,可不劳而定。”

  面对天子询问,杨赐身为司徒,自然要给出建议。

  他也认为,张角如今影响太深,下令追捕肯定会造成祸患。

  应该让刺史、郡守甄别流民,遣散回乡,待削弱张角势力以后,再捕杀渠帅。

  这种建议虽然看似很好,却只是空中楼阁。

  张角羽翼已丰,假如想要剪其羽翼,为时晚矣。

  如此磨蹭,反而会给张角喘息之机,甚至打草惊蛇,让张角提前叛乱。

  司徒掾刘陶却持不同意见。

  他奏曰:“角等阴谋益甚,四方私言,言角等窃入京师,觇视朝政。”

  “鸟声兽心,私共鸣呼,州郡忌讳,不欲闻之,但更相告语,莫肯公文。宜下明诏,重募角等,赏以国土,有敢回避,与之同罪。”

  刘陶之言,却是要重赏张角,征召其入朝为官,待之以国士。

  假如张角拒不受赏,再治罪不迟。

  若张角受赏,隐患自然不攻自破,可保天下太平。

  刘宏不悦道:“朕已经封其为‘大贤良师’,却要如何再赏?”

  二人退去以后,刘宏心中烦闷。

  直到此时,他才知道关羽所言不错,张角早晚必成心腹大患。

  奈何,朝臣都不建议捕杀张角。

  刘宏也十分犹豫,担心此举会逼得张角举旗,那样就真的难以挽回了。

  连年天灾人祸,让本就飘摇的大汉王朝,已经变得摇摇欲坠。

  由于先后有朝臣进言,以及宦官在耳边念叨,刘宏终究没有下令捕杀张角。

  历史惊人相似。

  光和七年,公元184年。

  有了朝廷册封的‘大贤良师’称号。

  张角趁着,频繁爆发天灾人祸之际,四处游走,发展信徒无比顺利。

  由于这两年,天灾人祸爆发实在太过频繁。

  干旱、洪水、饥荒、瘟疫,已经让大汉百姓难以承受,荒野尸骨无数。

  朝廷虽有心救济灾民,奈何国库空虚,也是有心无力。

  面对饥荒、瘟疫,以及各种天灾。

  太平道的出现,成为实在活不下去百姓们的最后希望。

  张角见时机已经成熟,更从宦官内应那里得到消息,知道刘宏已经产生疑心。

  故此。

  张角在光和七年正月,已经制定好了起义计划,却被叛徒唐周告密。

  刘宏得到消息,心中惊骇。

  他下令大肆捕杀太平道信徒,并且捉住准备成为内应的马元义,将其车裂示众。

  不仅如此,刘宏更是下令冀州追捕张角。

  张角知道事情败露,也不顾起义尚且没有准备妥当,当即提前一月发动起义。

  起义者皆头抹黄巾,故起义军被称为黄巾军。

  张角自称‘天公将军’,张宝、张梁分别为‘地公将军’、‘人公将军’。

  张角振臂一呼,七州二十八郡太平道信徒尽皆响应。

  他们高呼‘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烧毁官府、杀害吏士、劫掠豪强大族。

  仅仅一个时间。

  大汉几乎全境战乱不休,黄巾军势如破竹,州郡失守、吏士逃亡,震动京都。

  雒阳,皇宫大殿。

  “砰!”

  刘宏抓起手中文书,狠狠砸向司徒杨赐。

  “破鲜卑中郎将关羽,屡次上书奏请捕杀张角,朕向你问计。”

  “你却说,要遣散流民回归本乡,徐徐图之,再徐徐图之,朕的大汉就要亡了!”

  杨赐心中惊惧,身体跪伏于地,不敢多言。

  “砰!”

  紧接着,刘宏再次扔出一道文书,砸在了司徒掾刘陶脸上。

  “关羽谏言捕杀张角,你却说要对其加官进爵,待之以国士。”

  “你莫非与黄巾贼勾结,欲灭大汉耶!”

  刘陶闻言脸色大变。

  继而,他厉声说道:“臣乃大汉宗室,又岂会与黄巾贼勾结亡我大汉?”

  “陛下不信我,我就以死证明清白!”

  言毕,司徒掾刘陶触柱而死,众多公卿见状,无不心中悚然。

  历史已经发生了改变。

  虽然在原本历史上,杨赐、刘陶也都有相同进言,那却是在刘宏不重视太平道的情况下。

  故此,当黄巾起义爆发以后,刘宏想到二人进言,反而感念二人忠义,待之甚厚。

  这个时空,因为关羽两次上书缘故,刘宏对张角其实已经产生杀心。

  若非杨赐、刘陶等人劝谏缘故,恐怕张角早就被朝廷捕杀。

  所以。

  这个时空的杨赐、刘陶,非但无功,反而有大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