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学牡丹开 纯真年代(7)
作者:海边的小说      更新:2018-10-01

  七

  姚建国武能踢足球,跑步,文就一无长处了,吟诗作画、吹拉弹唱样样不通,情窦未开,风花雪月也不懂,课余时间除了踢足球、写信就是看书,看书也不懂选择,专挑名著,有点类似暴发户买东西,专挑名牌,他听周冰讲过托尔斯泰,遂先借了《复活》来阅读。

  一个星期后读完了,意犹未尽,拿出日记本开始写心得,写完后,有点自得,决定誊写一份寄给周冰。誊好后,准备相信,同学拉他去踢足球,他匆忙将信纸往台肚里一扔就往操场跑,英语课代表袁姗姗喊他交作业,他让她自己拿。

  她看着他桌上厚厚的《复活》,嘀咕到:“有空看小说,没空做作业。”顺便捡起飘在地上的两只纸,看见标题:《复活》读后感,好奇地看下去:

  托尔斯泰的文字很有魅力,不是频繁的小幽默让人读起他的书来兴趣盎然。《复活》的情节非常简单,有点像我们小学时的记叙文,这样的情节安排与他简洁的文字相互呼应,显示托尔斯泰做人的哲学,也只有他这样的贵族才会放弃自己拥有的土地财产等。每天晚上,斜靠在床上阅读一段《复活》,刚好占据了闲聊的时间,自我感觉好的很,这样的感觉加上托尔斯泰的魅力,形成正向的反馈力,使我每晚能愉快地进行阅读,并沉浸在阅读的宁静中,继而可以自由地思考,或欣赏、或质疑、或评判,空间大了,思考的维度自然更多。思索如镜子一般,将我的人格慢慢映出来,思索越多,镜子越清晰,镜子里的一切也就更清楚。

  我不是宗教的信徒,最多只是在旅行中、阅读中、和母亲这样老人的交流中接触一些佛教的东西,因为对生命的疑惑而相信灵魂的轮回,所以看《复活》总是走不进托尔斯泰的状态,主要停留在作者的文字上,还有就是努力体会涅赫柳多夫的内心挣扎,尽力把自己送到所有文字营造的那个时代中,去又潜意思地与现在进行比较,发现人类生存法则居然没有随社会、科技的进步而获得进步,或者说在以私有制为文明核心的社会里是不会有新的生存法则的:处于上层的人或群体以他们的强势建立于他们生存有利的道德与法则,并强加于他们所控制的社会,这种强加不仅有暴力行为,更可恶的是更多地利用了文化的力量,下层的群体接受得非常心甘情愿,他们在有限的生命中的努力就是争取使自己进入上层集团,以便可以同样心安理得地享受那种充满血腥的胜利,前后经历的反差甚至使他们更保守更歇斯底里地维护那些法则。托尔斯泰用整本书来描述这种可怕的现象,竭尽全力向上层宣战,向下层呐喊,甚至作为贵族的他身体力行地把自己的土地、财产抛洒出去,可是他依然无能为力,找不到出路,或者只是从宗教中寻找他认为的出路,而这些宗教早就成为上层集团控制或使用的文化工具了(尽管一些宗教的起源来自下层集团),从我们的角度看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个笑话,就如这样的处理污水的理论:如果各阶段产生的水都是干净的水,自然就没有污水了,污水现象自然就处理好了。

  涅赫柳多夫在马太福音中似乎找到了答案,马斯洛娃也在沙皇的赦免中开始了新的生活,没有土地没有尊严的生活,她的自由也是如此的可伶,开始享受上层集团早就给她规定好了的快乐,多一点也不行。

  复活了,八十二岁的老托尔斯泰在在他最后的小车站里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吧,死亡之手扶着他开始复活?

  她看完后,心生敬佩,忍不住写上:看似他腹内草莽人轻浮,却原来骨格清奇非俗流。写完后,将信纸夹到了书里。

  第二天他给周冰写好信,翻出读后感,折好,一起寄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