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娜,Yina 第三章 雨夜,回忆(下)
作者:深秋梧桐89的小说      更新:2018-12-02

  3

  说到淘宝,也就让我想起一件事,那就是微信,14年十月份的时候,有位朋友问我,你有微信吗?我们加个微信吧,这样方便多了。我顿了一下,然后说:“没有”,那时的我,确实还不懂微信是什么东西。后来我查了一下,才知道原来微信和QQ一样,都是腾讯的一款聊天的工具,之后也就申请了一个微信号,也谈不上申请吧,因为那时直接用QQ号就可以登录微信的,那时的QQ用户群还是很庞大的,都是腾讯的平台,一号多用,用户这样迁移也是很正常的事。用QQ号登录了微信之后,对微信的感觉并不是很好,功能又少,就只能发图片,或许就是这微字的真正要义罢。还不如QQ的相册功能好用,更主要的是没办法写长文,没有日志功能,但是那几年刮的是“微”字流行风,什么都要带微字,微信啊、微博啊、微商啊、微服务、微银行、微电影…等等……不管是什么活动,什么行业,什么行为都要讲究一个微字,才能突显出来自己是走在潮流前面。

  然而对我这个与时代接轨,与流行前线比较落后的人,始终是对微信没有太多好感,所以用QQ号登录了那次以后,也就一直没在登录过微信,当时还是用QQ,只因为已经太习惯了。然而微信的流行,也是必在的事情,用QQ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了,直到15年6月份,被迫才慢慢开始用起了微信,因为同事、家人、亲戚、朋友们也都已经在用微信了,就我一个人还在用QQ,又有什么意义呢。达尔文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法则永远是不可抗拒的真理,社会不会迁就你,想要生存呢,那就必须去适应,不管你愿不愿意,开不开心。有些事情不知道还好,但是始终也都会揭晓——原来自己和社会脱节已经是那么的严重,脱得已经跟不上社会的步伐,或者是说不大愿意去跟罢,只沉浸在过去的思维习惯中无法自拔出来。

  噢,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原谅我这不知不觉不着边际的意识流动,跟着这无边的意识的不自觉的就扯出了这么些个毫无关联的内容来了,起初是想写关于写信的交流方式,现在却扯出了一大堆与写信无关的事情。或许也算有关联的罢吧,毕竟万物皆有联系也不是无中生有的事情。QQ、微信等等互联网的沟通交流方式,不外乎也就是沟通和交流的工具,和钢笔、信纸并不二异。然而这里又提到了写信,仔细的往回想去,我的开始写信也算是从初中时候开始动笔的,那时是写给初中我最敬爱的一位老师的。上高中后,与老师的书信交流也还是有联系的。不过在高中的时候,写信对象也多了一个人,也就是网易邮箱里提到的关于写信的事情。2002年9月份,初一开学的时候,开始关注她的,并在2003年1月6日的那一场雪,开始喜欢上她的,很纯洁的友谊,从来就没有过邪恶的想法。直到2012年12月,决定忘掉这一段青春的友情,忘掉这埋藏在内心深处、十年之久的青涩的感情,足足用了5年的时间,本来是以为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却在2018年1月6日,就是昨天,却不经意的又把这些已经尘封多年的东西给记了起来,把那段青涩的亲春记忆给从新开启,又一次令我陷入无边的回忆中去,再次梦回过去,梦回往昔。

  2018年的我,29岁,不大不小的年纪。再次去回忆这些陈年往事时,心情确是如此平静。最近在看村上春树的小说,《且听风吟》的开头和结尾,确确实实也是我现在的一种想法,有些东西无法忘记,那就把它们写下来罢,用文字来记录吧。今天有位朋友问我,这一两年有什么打算呢?这个我确确实实是没想过,29岁,不大不小的年纪。又能有什么打算呢,一不经商二不做生意,大富或者大贵是不可能的,领的是工资,也就是这三、四年的事,这温饱自然不是问题的。但是住行确实是一个大难题,不过在柳市挤出一个窝来,我想应该还是可以的。朋友说会在这一两年内把人生大事定下来,听到这消息,确实是为她高兴的,除了祝福,也没什么可说的了。

  然后再想想自己这一两年要做的事,确实,做些什么好呢,安心本职的工作是分内之事。29岁,这不大不小的年纪,而且这三四年也不可能去做一些能大富大贵的事,不如就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罢,比如读书,比如写作等等……如果能写出一些东西来,确实也是圆了学生时代的一个写作的梦。倘若写不出来也倒是无害,也算是打发这些闲时的无聊时间。

  写完上面的内容之后,也就是我决定要开始以写作来打发无聊的时间以后。我就习惯性打开了微信,微信使用也有两年多了,从曾经没有一点好感,到现在打开手机必先登录微信,那简直是判若两别,确实也是呢,没有什么是不能让时间去改变的。生活在这急于分享易于分享的时代,哪怕是一点点不起眼的事情都要往朋友圈里放一放,心里才能得到莫名其妙的满足感和存在感。看了一下自己朋友圈动态,已经是许久没有更新了,朋友们估计也早已经把我遗落到什么角落去了。原先也只是想写一点看完电影后的感触,然后往朋友圈里发一下关于电影的心情,好让朋友们知道我也还存活在这世上。然而写着写着就莫名其妙的停不下来了,越写越长,而且好像还和电影毫无关联,但是想发表朋友圈的心情又在做怂,于是就把上面感触到的内容发到了朋友圈。其实也是有所期待,期待朋友们是否会对我的内容有所评论,果然第二天,也就是1月8日中午时候,终于有人给我评论了,是好友海哥,我初中时期的一位好哥们。

  海哥评论:“写得不错,真情实感,可以的,要多多向你学习!对了,初中的政治老师是谁呢?”

  看到有人肯定,自然是高兴。

  回复海哥:“哈哈……初中的政治老师,是我初一第一个学期的班主任,思玲老师,很好的一位老师呢。”

  是的呢,我初一的政治老师,思玲老师,多么好的一位老师呀。初一的时候带了我们一年,她是我的班主任,我是她的班长,后来调去别的中学去了。我去了屏乡的邮政所里找到了她们学校的邮编,就这样开始给老师写信了。高中时期写信的两个对象,其中一个也是给我敬爱的思玲老师写的。还有一个就是初中时候,坐在我前面的女孩——“娜”。那个纯真的年纪,明明一直喜欢人家,却一直把人家当成兄弟来倾吐心事。最后在2012年之后,就不再联系了,现在或许是已经嫁人了,也是不得而知的了。

  从初中开始,就想写关于我们这一代的初中生活,准确的说应该是乡村中学里生活。然而每次要写时,却不懂从那里下手。毕竟十二三岁的年纪,又能写出什么有意义的文字呢。于是就拖到了高中想去写,高中时期虽然动笔起了个开头,后来也就不了了知,最后也还是失败了。上了大专,想写文章的想法是已经慢慢被消磨殆尽了,虽然偶尔写一些闲杂散文发表在QQ空间的日志里,但是写小说的想法也是早已经没有的了。在柳市工作的这五年,也是一个思想自我封闭的5年,封锁一切外来思想和情绪,不敢去接触和触碰过去的人和事,特别是这些记忆深刻的往昔。然而今年就不同了,就像村上春树的小说《舞舞舞》里有过的一段描写,我也是时候该入社会了,确确实实也要入社会里了。后来再看《且听风吟》的时候,我也是觉得有必要从新拾起我学生时代留下的写作梦了。写一段关于2002年到2009年,这7年的学生生活,写乡村的初中和县城的高中。既然,海哥觉得这一段写得还行,那就用它来做我这故事开始罢,以后可能还会向大家索取一些记忆材料,希望是能回忆起一些我们那可爱的中学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