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狐 第四十一章 宝镜
作者:魔帝法的小说      更新:2018-12-17

  “原来大师认识此恶鬼?”

  “老衲并未亲眼见过,只曾见于书中,故不敢肯定。”

  “那么罗刹又是何物,大师能否对我等仔细道来?”

  见崔、谢二人表情中透着期盼,惠文和尚终于放下了手中经卷,道:“‘罗刹’一词乃出自梵语,又名‘罗刹娑’。中原对于‘罗刹’的记载,始见于六朝时刘宋高僧慧琳所著之《慧琳意义》,其书中曾提及:罗刹,此云恶鬼也。分男女,男则极丑,黑身、朱发、绿眼,状貌可怖;女有姝色,能魅人。无论男女,皆食人血肉,或飞空,或地行,捷疾可畏。”

  这番话说完,崔、谢二人不禁目瞪口呆,只因惠文和尚所言之男罗刹正与报案者所言的恶鬼形象如出一辙。

  故此,崔慎忍不住道:“听完大师所言,我觉得那恶鬼十有八九便是罗刹。大师,既然书中对罗刹有记载,那可有指明对付它的法子?”

  惠文和尚却摇了摇头:“阿弥陀佛,并没有!又或许有,但老衲未曾读到过,让施主见笑了!”

  崔、谢二人知惠文和尚言辞无作假的必要,于是又再次满怀失望,他们与惠文和尚道了别,便匆匆离开。可二人走后不久,惠文和尚腿上的那只黑猫却轻轻地用爪子挠起了惠文和尚的大腿。

  惠文和尚低头看去,语气端详道:“墨心,你意欲何为?”

  黑猫轻轻抬起头,用它那宝石绿的眼睛盯着惠文和尚,嘴巴微微张开:“喵——”接着,它又用脑袋轻蹭惠文和尚的大腿,然后朝禅房内室的方向不停探去,似乎在指着什么。

  “你到底想说什么?”惠文和尚问完,诡异的一幕出现了,只见黑猫竟然双后腿着地,整个身子学着人一般立了起来,它用两只前爪在空中相对着画了个半弧,合在一起乃是一道圆形。

  惠文和尚诧异:“你比划的莫不是面镜子?”

  “喵!”黑猫的叫声斩钉截铁,连带着还点了一下脑袋。

  惠文和尚对黑猫的异常之相丝毫不觉惊讶,反而像是豁然开朗,他一拍自己的额头道:“哎呀,瞧瞧老衲这记性!真是人老了,许多事都记不起来了!”

  话说此时崔、谢二人刚刚走出丛安寺,突然身后有沙弥追来叫住二人,只说惠文和尚有请,二人虽不明所以,但只好返回了禅房。一入禅房,便见惠文和尚已在门口相迎,其脸上更是带着歉意的笑容。

  崔慎疑问:“大师此般为何?”

  惠文和尚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二位施主之前问老衲有无法子对付罗刹,老衲回答没有,实乃因健忘而犯了妄语之过,老衲将二位施主唤回,便是为了补过。”

  崔慎闻言不禁大喜:“这么说大师其实是有法子对付那罗刹?”

  惠文和尚笑了笑,接着回禅房取出一件木盒来到二人面前,他揭开木盒盖子,崔、谢二人便伸头一瞧,只见盒内竟放着一面古镜。这古镜的外观十分奇特,它直径八寸有余,镜柄上雕刻着一只蹲伏的麒麟,镜身四角是龙虎凤龟,与四角对应的则是八卦,八卦之外又设十二生肖。在十二生肖的外围,镜子轮廓上还写着二十四个小字,那些小字点画分明,笔法像极了隶书,却又并非是任何一种可以识得的文字。

  仅凭外观,崔、谢二人便深感此镜绝非凡物,却又对它一无所知,他们只好看向了惠文和尚:“大师,不知此镜有何明堂?”

  惠文和尚笑道:“此镜的明堂说来话长,它历时久远,以前曾为太原王度所有,二位施主若是读过王度的《古镜记》,应当识得此镜。”

  崔慎微微思索道:“王度其人我倒是知道,其书我也略有耳闻,但不知书中其详。”

  王度,乃太原王氏之人,隋朝时曾做过芮城县令,人称芮城府君,但早在武德初年就已经过世,崔慎之所以知道他,不是因为他本身名气大,而是因为他的弟弟王绩。

  王绩富有才华,精通老庄之道,因生性简傲而不愿在朝为官,又因嗜酒,还作有一篇极富盛名的《五斗先生传》,其文曰:“有五斗先生者,以酒德游于人间。有以酒请者,无贵贱皆往,往必醉,醉则不择地斯寝矣,醒则复起饮也。常一饮五斗,因以为号焉。先生绝思虑,寡言语,不知天下之有仁义厚薄也。忽焉而去,倏然而来,其动也天,其静也地,故万物不能萦心焉。尝言曰:‘天下大抵可见矣。生何足养,而嵇康著论;途何为穷,而阮籍恸哭。故昏昏默默,圣人之所居也。’遂行其志,不知所如。”

  话题扯远,但确实在唐初,王度的名气比不上他弟弟王绩,崔慎没读过他的文章不足为奇。

  可是,谢乔却惊讶道:“大师,此镜莫非便是王府君那面能降妖除魔的宝镜?”

  惠文和尚笑道:“不错,正是此镜!”

  崔慎听完也吃了一惊:“此镜竟有此等威力?”

  “谢县令若是不信,请随老衲来!”惠文和尚说完便盖上盒子,转身朝禅房内室走去,崔、谢二人随之而往。进了内室,惠文和尚又关闭门窗,使得屋内一下子变得阴暗起来,紧接着,他再次打开木盒,只见盒内顿时有光芒射出,皎洁得宛如月光一般,将这屋子照得无比亮堂。

  崔、谢二人纷纷睁大了眼睛,却听惠文和尚道:“此镜虽不可与日月争辉,但可吸取日月之精华,相传黄帝当年依照十五月圆之法铸成十五面宝镜,而它便是第八面,神通不可小觑!北魏时它先是为苏绰(北魏至北周名臣)所有,后经侯生传于王度之手,大业九年,家师闻知此镜在王度家,还特地借化缘的机会前往观看,而那王氏兄弟也仗着此镜灭了不少世间妖魔。此镜灵气十足,能自行认主,后来机缘巧合之下,它又辗转到了老衲这。哎,只可惜老衲一辈子吃斋念佛,却是让它毫无用武之地,刚才二位施主来时,我甚至已一度忘记了它的存在,实在是惭愧惭愧!”

  说罢,惠文和尚又重新盖上木盒,并将之递给崔慎,道:“老衲今将此镜借予谢县令,若谢县令与它有缘,那它归于谢县令也无不可。望谢县令能用它消灭罗刹,以安民生!”

  崔慎小心翼翼地接过木盒,连连向惠文和尚拜谢,随后他带上古镜,与谢乔再次离开了丛安寺。

  二人回到县衙,崔慎不禁面带喜色:“有了这面古镜,我们总算能够为民除害了!”一转头,却见谢乔略有愁容,他忍不住道:“子平,你有何异议吗?”

  谢乔开口道:“东翁,其实我在想,纵有宝镜在手,可而今最大的难题却在于如何找到那只罗刹,否则我们依然拿它毫无办法!”

  崔慎神色微变:“哎呀,我一时只记得高兴,你不说我还真忘记了这茬!”他思考了一阵,道:“不如这样,我立即派人在城中广贴告示,告知城中百姓最近有恶鬼出没,让他们晚上睡觉时也留点心,最好能配合官府谨防恶鬼。另外,我将衙役按三三制分成数班,让他们不停地在城中巡逻,如此一来,若有罗刹潜入百姓家中,一旦有百姓呼喊救命,他们便可立即察觉,那时只要有其中一人前来通知我们,我们便可带上古镜赶往,如此便能除掉那只罗刹!”

  “东翁此举倒是个行之有效的法子,不过尚有一事不妥。”

  “何事不妥?”

  “东翁切不可在告示中道明有恶鬼出没,否则定会引起全城恐慌。”

  “这倒也是,那你可有什么好的说法?”

  “不如就说最近城中有盗贼出没,百姓们为了保护自己的财物,也能起到小心谨慎的效果。”

  “此言甚善,那便照你说的办!”

  二人商定好对策,谢乔便开始起草告示,告示写的差不多时,突然他家有老仆前来报信,说家中有客来访。

  谢乔放下毛笔道:“是什么样的客人?”

  老仆答:“客人是位娘子,容貌极美,可我并不认识。”

  “她是否找错地方了?”听完老仆的话,谢乔深感疑惑,自从妻子柳倩失踪后,多年来家中除了这名老仆负责打理日常细碎,就只剩他一人独居,在他的记忆中却根本不存在有这样的故人。

  老仆道:“不是啊,阿郎,那娘子指名要见你,还说有要事对你相告。”

  家中既然来了客人,谢乔也不好在县衙多逗留,他加快写完了最后一封告示,便与老仆一同回了家。走到自家庭院外时,谢乔突然听闻屋内有女子正在念诵着诗文,那声音虽然不大,但由于她的音色纯正,故依然清脆入耳。

  谢乔仔细一听,思绪有些纷飞,直到老仆将他轻轻唤醒:“阿郎,那娘子念得好像是你的诗,我常常听你念来着。”

  谢乔满目神伤:“那不是我的诗,而是倩娘的,她以前作的每一首诗我都配上了一幅画,那娘子定是见到了墙上的那些画。”

  主仆二人进了庭院,谢乔又率先进了屋子,那屋子内四周墙壁上都挂满了他的画,其中又以山水画居多。而在其中一幅正对大门的画前,正有一名身材高挑的女子专心致志地念着上面工整秀丽的诗文,念完后她还停顿了片刻,且忍不住发出感慨:“画画的是景,诗写的是情,虽然写的太过婉约,但好是真的好!以前不曾在唐诗三百首中读到过,可在我看来,这也应该算得上是遗珠了吧?”

  谢乔忍不住咳嗽了一声:“这位娘子,请问何为‘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你都不知道,还有没有文化?”那女子随口笑答,突然,她像是醒悟过来,有些惊慌失措地转身:“对——对不起,我只是看这些画画的好,诗也写的好,所以有些入迷了,我无意冒犯的!”

  此时,谢乔终于看清那女子的正面,而一段惊艳的回忆却如电光火石般擦亮了他的脑海。

  青峰寨中,火把光下,一名身着花钗礼衣的女郎朝他回眸一眼,那略带惊慌的芳容竟然穿透回忆再一次呈现在现实之中,而且是近在咫尺,此次虽然没了浓妆艳抹,取而代之的却是清新脱俗,这让谢乔不由自主地睁大了眼睛:“是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