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招安 第五十七章 大宋最后的尊严底裤
作者:狮与蚁的小说      更新:2018-12-17

  事实上,自从上次黄河大改道之后,梁山泊便成为了黄河水东流的一个中转站。

  自西而来的黄河水在此汇入梁山泊,随后一分为二,一路夺济水故河道北上入海,一路向南经沂州入海。

  不过这种情况势必不能持久,汹涌的河水虽然被分流,但其流量仍是济水故道无法承受的。

  在晁泽的记忆中,历史上最大的一次黄河夺淮就是在金朝统治中原期间发生。

  此后六百多年,黄河都是从淮河流域入海。

  直到清末,黄河又一次大改道,才复归横陇故道。

  历朝历代都在为如何治理黄河感到头疼,一着不慎,就可能洪水滔天,死伤百姓无数。

  那中年文士也是有感于此,方才心生感叹。

  “这黄河水一直泛滥,难道就没个一劳永逸的法子么?”武松在一旁听了多时,忍不住问道。

  他的家乡就在清河县①,正属于黄河水泛滥殃及的最严重的州县之一。

  武松幼时便有过一次水淹县城的经历,多亏了哥哥武大背着他及时爬上了一座山丘,才躲过一劫。

  “黄河之所以泛滥,都因携带泥沙多,”那文士道,“天长日久,泥沙淤积,抬高了河道。一劳永逸的法子是没有的,不过只要勤修堤坝,及时疏浚,便能减少洪灾发生的次数。”

  “治理黄河是一项系统工程。”晁泽突然插话道。

  他从来不肯放过任何一个与武松套近乎的机会,无奈这汉子似乎对他不太感冒,至今也没有什么太深入的交流。

  晁泽想来想去,只能归结于自己身上缺少那种令人纳头便拜的大哥气质。

  那中年文士闻言一愣:“何谓系统工程?”

  这就是晁泽不喜欢文人的原因,他们好奇心极重,自诩为聪明,实际上却总是坏事。

  “就是许许多多的环节构成的一个复杂的东西,用来解决某个问题。”

  那文士“哦”了一声,又问道:“如此说来,小郎君的意思是治河需从许多环节入手?”

  “嗯。”

  那中年文士本以为接下来会听到一番长篇大论,没想到这年轻书生只从嘴里挤出一个字,再也没了下文。

  这种感觉就好比帮人抓痒,刚挠到正地方,便停了手,还不如不挠来的舒服。

  那中年文士正好被挠到了痒处,忙问道:“不知小郎君说的是哪些环节?该如何入手?”

  晁泽朝旁边瞥了一眼,见武松也好奇的看向了自己,方才说道:“凡事需研究,才会明白。方才官人也说,黄河泛滥的根源在于泥沙,那么泥沙从何而来?”

  “关中?”那文士略微思考了一下,说道。

  “没错,”晁泽点头道,“历朝历代以来,中原王朝大都是定都关中,为修建宫殿,大肆砍伐树木;再加上先民不断在黄河两岸垦殖,造成沿岸草木急剧减少。泥土没了草根树根的束缚,不断被奔流而下的水流裹挟着沿河而下,方才造成了下游河段的淤塞。治河同医病,需从根源下手,这最要紧的一步,便是恢复两岸被破坏的植被,减少沿岸土壤的流失。”

  “言之有理,”那中年文士道,“不过即便在两岸遍植草木,终究还是会有些泥土进入水中,天长日久,河道总有一日还会淤塞。”

  众人闻言,也都把目光看向晁泽。

  “这便是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了,”晁泽继续说道,“治河的第二条便是‘以水攻沙’。”

  “何谓以水攻沙?”那文士不解的问道。

  “但凡江河,根据时令不同,必然分汛期和枯水期。枯水期水流缓慢,泥沙才会大量的沉积于河床,到了汛期,水流加快,不仅不会积沙,反而会带走一部分河床淤积的泥沙。不过汛期终归持续时间有限,无法将枯水期积累下的泥沙全部冲走,河床这才越来越高。遇见降水较多的年份,便会积累成灾。以水攻沙便是通过兴修水利,在汛期蓄水,到了枯水期,再将水开闸放出。如此一来,无论是汛期还是枯水期,都有足够的水流冲刷河床。天长日久之下,甚至还能降低河床的高度。有此两条,再加上官人方才说的加固堤坝、勤于疏浚,则黄河之患,便可根除。”

  那中年文士听到这,脸上写满了震撼,原来黄河之患真的可以根治?

  他于水利之道虽说不上精通,不过早年间也有些研究。

  这年轻书生的治河观点虽然是闻所未闻,不过他却能判断出,这两点治河策略是非常具有可行性的。

  想到这,中年文士郑重向晁泽揖了一礼:“学生李纲,多谢先生赐教!”

  他是真正信奉“三人行、必有我师”和“学无先后,达者为尊”那一套东西的,因此并不觉得自己一把年纪却向一个小辈施礼有何不妥。

  其他人却都是吃了惊,方才听这文士和伴当的对话,该当是一个被罢了职的官员。

  如此身份,却肯弯腰向一个远远小于自己的人行礼,这份情操,便让人肃然起敬。

  林冲听到这个名字,感觉十分耳熟,想了一会儿,突然瞪大了眼睛道:“你便是当初那个上本陈述抗辽边事的李御史?”

  那文士闻言苦笑了一声:“在下确实就边事上过一些奏本,效果却是泥牛入海,杳无音讯。”

  晁泽也没想到自己竟然遇见了一个如此猛人。

  这家伙一辈子仕途都不如意,却在汴梁城最危急的时候临危受命,组织全城军民抵挡住了金兵的进攻,是真正的挽狂澜于既倾。

  可惜,后来朝廷上还是议和派占据上风,李纲再遭罢黜。

  不到两年,汴梁城便被二次南下的金兵攻破。

  李纲此后又经多次起复,终究还是难以抗衡时势。

  有些人,就像天边的流星,发光的时间虽短,却能散发出极耀眼的光芒。

  那段与汴梁城共存亡的岁月,正是他人生最得意时的荣光。

  有那么一瞬间,晁泽有将此人一棍子打晕绑上梁山的冲动。

  不过在权衡利弊之下,还是选择了放弃这种想法。

  就把这条大宋最后的尊严底裤留给他们吧!

  (注:本章的清河县与现在的清河县并非同一地方,按照原著的描述,查资料并无此县,应该是施大大杜撰的一处地方。另外:众所周知,施大大是一个地理、历史盲,因此许多地名、官名等都与历史不相符,本书为求逻辑恰合,在原著和史料中做了许多取舍,可能会有不当之处,诸位不必较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