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奇幻录 74:最后的光明(三)
作者:空橙汁的小说      更新:2019-07-05

  1651年,就在整个清廷都沉浸在统一中华的美梦中时。

  大西军已分作东西两路,朝着湖南与四川的清军势力呼啸而来。

  四月,一支由骑兵,步兵,战象组成的孙可望大军攻入湖南,一战平定芷江,并活捉知县柴宫桂。

  随后他们毫不停歇,继续朝防守严密的辰州攻去。

  守城的两万清军竭力支撑,两军从旷野一路杀到城下,血战数月,迟迟分不出胜负。

  湖南的战事震动了清廷,在南方的战争中,他们还从没遇到能跟自己一较高下的敌人,更想不到已经山穷水尽的南明,怎么会突然冒出这样一支强劲的军队。

  然而辰州之战仅仅只是大西军进攻的前奏,孙可望之所以任凭两军胶着。是因为他在等,等那个真正决定胜负的人。

  次年四月,李定国准备完毕,亲率大军向着湖南长驱直入,气势汹汹朝着靖州进发。

  湖南多地清军的注意力都被他吸引,各路军马纷纷驰援靖州,想要里应外合将李定国彻底铲除。

  可是等他们赶到目的地才发现,李定国早已利用地形布置好了天罗地网,几万人陷入重围,被大西军尽数歼灭。

  初次交战便迎来全军覆没,靖州之战让湖南剩余的清军心惊胆裂。

  李定国一鼓作气,凡是大军所过之地,或是降者如云,或是溃败千里。几个月后,除了少数几座孤城,湖南基本已被李定国收复。

  这犹如天兵降临的气势,让众多本已陷入绝境的抗清义军纷纷精神迸发,再次揭竿而起。

  湖南一役虽使大西军一战成名,但李定国的心却没有丝毫放松,因为比起满清,他们如今仍旧势单力薄。

  征战之路漫长且遥远,李定国下一个目标是广西。在那里,他将遇到一个真正的强手。

  清军本是由关外的满族人建立,满族数量稀少,要想征服广阔的中华大地,必须收纳众多的汉族军阀与降将。

  这些世受孔孟之道的汉人,抛却自己的故国之后,向蛮夷之君行三跪九叩,并拿起屠刀毫不犹豫的斩向自己同族。

  在常年的征战与杀伐中,这些汉人军队也磨练出了能与满洲八旗媲美的战斗力。

  而定南王孔有德,就是其中最强的将领之一。

  曾屠杀与剿灭过无数抗清义军的孔有德,他占据广西全境,统领精兵强将无数,这样一个战功赫赫的王爷,对于区区李定国自然是不甚留心。

  而李定国也没再给他留心的机会。才刚平定湖南,大西军就如风卷残云袭向广西,仅一个月不到,就已全歼全州清军。

  孔有德立时惊醒,终于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他,马上召集全部精锐,并亲自统兵,去迎战那深不可测的强敌。

  为了万无一失,他并不急于对战,而是让优势兵力凭借着有利地势,拒险以守。

  可是李定国大军却宛如决堤的洪水,在这狂涛巨浪一般的攻击下,孔有德军很快被杀的横尸遍野,惨败撤逃。

  溃败之后,孔有德率领残兵匆匆逃回桂林城中,再不敢出战。

  他的精锐与主力都已在城外被李定国全歼,此刻城内兵力单薄,即便要做困兽之斗也十分勉强。

  李定国的大军紧随而至,不用几天就让桂林城的防守彻底瓦解。

  城破之日,孔有德万念俱灰,他看着冲杀进来的大西军,向儿子怅然道:“若你能幸免于难,以后就出家为僧吧,千万不要学为父当一辈子贼寇,致使有今日的下场!”

  说完,自焚而亡。

  孔有德的覆灭,宣告着收复广西的最大阻力已然消失。剩下的守军,在声势滔天的李定国面前俱是不堪一击,望风而靡。

  清军在短短时间一败再败,接连损兵折将,本以为天下统一不过是水到渠成之事,不想中途竟生如此变故。

  让清廷焦头烂额的,除了打下湖南广西的李定国之外,还有在四川一路高歌猛进的刘文秀。

  刘文秀大军分三路入川,三路竟呈不可阻挡之势接连挫败清军,将吴三桂等大将逼的连连后撤,一路北逃,丝毫不敢与对手有正面交锋。

  仅一个月多月,重庆,成都,绵州等重镇全部收复,四川这座沦陷了六年的故园,终于再一次回到了大西军的手中。

  吴三桂退无可退,被刘文秀逼至保宁这最后一座孤城死守不出。

  此时,他不禁回想起多年前,为明朝扼守最后一道防线,宁远城时的景象。倘若当年的他,还存有那么一丝忠君报国的心态,

  那么如今的他,又是在为何而战?

  川,湘,桂三省接连丢失,使清廷终于坐不住了,若再不将这股威胁平定,反叛的火焰将席卷全国。

  孔有德,吴三桂已是汉军中数一数二的强将,连他们都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顺治皇帝意识到,要想剿灭大西军,唯有出动精锐中的精锐,满洲八旗!

  七月,这支曾征服了朝鲜,蒙古,使明朝笼罩在恐惧中的强悍军队,由亲王爱新觉罗.尼堪统领,向湖广地区的李定国杀奔而来。

  全天下都在关注这场即将到来的惊世之战,它已不单单是两个政权的争斗,在无数被压迫,被掠夺的人民眼中,它更像是一场光与暗的较量!

  李定国得到消息后,立即赶去湖南,全军列阵于衡州城外,迎接着他此生最严峻的一次考验。

  唯有打赢这场战役,光芒才算是真正冲破了云层!

  十几天后,衡州大战的战况被传达至北京朝堂。

  满洲八旗与李定国刚一交锋,就中了他诱敌深入之计,数万清军兵马身陷重围,被埋伏好的大西军杀得血流成河。

  主帅爱新觉罗.尼堪更是在混乱中当场毙命,阵亡的满洲贵族与高级将领多不胜数。

  此战一如既往的兵败如山,一如既往的兵死将亡。

  似乎无论对手是谁,对李定国而言,结局都不会有任何改变。

  清廷上下都被这道噩耗彻底震惊,朝堂上的满族贵胄哭声恸天,顺治皇帝也只能惆怅满怀。

  自他祖父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一战全歼明军十二万大军以来,满洲八旗已成了不败的神话。

  除了攻城之战偶有失利之外,疆场野战几乎无人能敌。

  就连被后世称为“大明长城”的袁崇焕,也仅仅只能依靠坚固的城墙抵挡住八旗的进攻。

  如今李定国凭借短兵相接,一战直接让清军全数覆没,他的才能,已足以傲视这几十年中的所有名将。

  但是就在天下因“两蹶名王”而震动时,最致命的危机也从意想不到的地方冒了出来。

  衡州大捷后不久,几名故人从贵州给李定国带来了一个难以置信的内幕消息:孙可望决定以召开军事会议的名义,将李定国召回,秘密处死!

  起初李定国只是半信半疑,直到三弟刘文秀冒着生命危险亲自向他证实了此事。

  一时间无数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就连不久前大败清军的喜悦,也被这股悲愤冲刷得一干二净。

  果然,暗涌还是爆发了。

  这一切,都以刘文秀的四川之战为起点。

  刘文秀将吴三桂逼入保宁城后,清军已陷入了绝境,所有人被困死孤城不过只是时间问题。

  可刘文秀却因之前四弟艾能奇的死,对战争的看法陷入了极端。

  杀一城,降十城,他已没有耐心等待敌人消耗与投降,他要做的,是立刻将清军赶尽杀绝。

  急不可耐的部署,必然会导致细节上的疏忽。

  攻城之日,刘文秀被吴三桂抓住破绽,在清军的强势反击下,大西军被打得丢盔弃甲,败逃而归。四川全境再次沦陷。

  保宁之战的惨败,不仅刘文秀恼悔不已,连孙可望也是如坐针毡。

  一直以来,孙可望都觉得凭自己能力足以统一天下,根本无需借助永历皇帝的名号,朱由榔在他眼中,不过是个略有利用价值的傀儡罢了。

  而李定国则认为只有匡扶明室,大西军才会获得天下人的支持,才能走得更远。

  二人的矛盾从杀人魔王死去之后就已显现。

  之所以没有爆发,是因为孙可望能凭借等级与威望,还有刘文秀的支持,可以压服李定国。

  而如今与清军的战役中,孙可望战绩平平,刘文秀先胜后败。唯有李定国屡获大胜,一骑绝尘,他的威望已达至顶峰。

  多年的大权独揽,使孙可望内心变得自私,贪恋且敏感。

  为了攥紧手中这份权力,他不惜毁掉二十年的手足之情,以及光复河山的大好机会。

  李定国不愿与孙可望兵戎相见,万般无奈下,他只得率领一支孤军离开了湖南。

  本是最有希望的一次反清之战,不想竟以如此令人啼笑皆非的理由无疾而终。

  当所有人都扼腕叹息时,李定国仍旧没有丝毫消极,他整顿兵马,继续向着下一个战场进发。

  既然已与孙可望决裂,那么只能抛却西边的战事,将目光转移到东方来。

  广东之战将会是明朝复兴最重要的一役,而李定国要联合的人,名为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