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奇幻录 75:最后的光明(四)
作者:空橙汁的小说      更新:2019-07-05

  1654年,秋,广东新会城。

  几个月不间断的厮杀,将新会这座繁华之都,变成了最血腥惨烈的一片炼狱。

  李定国亲率大军,以连天炮火,挖掘地道,伐木填濠……等无数战**番进攻,城内城外的尸体已堆成了一座座高山。

  在大西军昼夜不停的猛攻下,守城清军不仅大量战死,连城内的物资也在急剧消耗。

  恐惧充斥着每一个人的内心,清军已被死亡与饥饿逼成了魔鬼,他们纷纷将屠刀对准城内平民,杀掉之后煮食充饥。

  更有不少妇女和孩子被抓来悬挂于城墙,当作抵御大西军炮火的盾牌,而这丧心病狂的一招,也屡次将李定国的进攻步伐打断。

  为了坚守这座广东重镇,清军已是无所不用其极。

  清廷大批援军从各地被调遣过来,尽管阵容上已对大西军形成包围之势,却丝毫不敢与李定国有正面交锋。

  各路藩王只得驻扎于广州西南面,对这一切作壁上观。

  一份份战报被送至清廷,满朝文武俱是心急如焚,虽然他们派遣了无数精兵猛将,可战况却总是不见好转。

  他们急,李定国更急。因为真正决定这一战胜负的,并不是他,而是郑成功。

  李定国与郑成功,分别是当今中华陆战与海战最强的顶尖名将,且都是拥立明室之人。

  二人在建立联系之后,便制定了一东一西夹攻清军,会师于新会城下,最终收复广东全省的计划。

  李定国满怀信心,三月入粤,一路势如破竹,接连攻下多城。

  得知郑成功还没有任何出兵的消息后,李定国一边向东推进,一边联络对方,可除了摸棱两可的回信之外,始终一无所获。

  直到血腥的新会之战拉开序幕,郑成功仍旧不动如山。

  新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要攻克此城,广东才算再无顾虑。

  可李定国如今只是一支孤军,面对着久攻不克的城墙,以及不断增援的兵马,他只感到力不从心。

  十月:,两军杀至精疲力尽,城墙濒临崩塌,任何第三方加入都将对战局产生决定性影响。

  十一月:城内居民惨死殆尽

  十二月,满汉精锐大军倾巢而出,李定国无力鏖战,撤回广西。

  近十个月的广东大战,从开始到落幕,始终没有看到郑成功的一兵一卒。

  振兴明朝最后的希望,随着李定国败退的身影,消失于新会上空的烟云之中。

  直到此时,李定国方才醒觉,所谓的广东会师,所谓的振兴明朝,原来自始至终都只是他个人的一厢情愿而已。

  无论孙可望还是郑成功,都早看清了时局,他们并非不想驱逐鞑虏,恢复汉人的江山,只是对这份念想,已不再抱有任何希望了。

  而“联明抗清”也从最初热血而忠勇的实际行动,变成了一句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口号。

  一路上,李定国感到最多的不是愤恨,不是悲哀,而是孤独,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

  但他却必须强打起精神,因为前方还有一份关乎到南明存亡的重任,在等着他。

  乱世就如一道深渊,让人心与道德不断往下坠落。

  这时的孙可望,已彻底被权欲吞噬,他早已不满足于区区“国主”,而是将目光盯向了天子之位。

  在屠杀了永历皇帝身边的一众大臣后,他的篡位计划已是昭然若揭。

  没有了李定国的制衡,孙可望终于露出他那狰狞的獠牙,一个新的杀人魔王就此诞生。

  为了拯救危在旦夕的朱由榔,李定国一路快马加鞭,由广西直奔贵州安龙。

  趁孙可望还未及时反应,他已冲破重重阻碍,最终在刘文秀等人的内应之下,兵不血刃将朱由榔顺利救至云南。

  大西军最后的和谐表象,随着永历帝的逃离彻底破灭。

  来自皇帝与兄弟的双重背叛,使得孙可望怒不可遏。既然与李定国再也无法共存,那便只有让胜负来决定二人的去留了。

  八月,孙可望率领全部军队,一鼓作气直下云南。论军事才能,他自知不是李定国的对手。

  但他仍然势在必得,因为李定国身上的枷锁太重了,忠诚,义气,仁爱……

  这些都是乱世之中的累赘,一个人负重前行的人,在这残酷的时代是走不远的。

  两军列阵于云南交水,孙可望军二十万,而李定国军,只有四万。

  战斗顺势而发,孙可望部署妥当,抢占先机,且占有压倒性的兵力优势,本想这一战可以毫无悬念。

  可他仍旧大大低估了自己的对手,在战斗获得短暂优势之后,孙可望突然发现后路已经被抄,接着前军又被李定国排山倒海般的攻势瞬间击溃。

  混乱中,只听见倒戈之声不绝于耳,自己这边的士兵与将领,竟纷纷向着李定国高呼投降。

  十几万大军顷刻间就支离破碎。

  孙可望兵败如山倒,在一支残兵的保护下匆匆逃往贵阳。

  他曾对这一战的过程和结局都有过无数设想,却唯独没有想到自己会众叛亲离,人心尽失。

  对于大西军而言,李定国仍旧是那个李定国,只是他孙可望,已经面目全非了。

  而这一战仅仅只是孙可望身败名裂的开始。从云南逃往贵阳的路上,不仅各城大门紧闭,就连亲信大将,也将他拒之门外,

  前方无处躲,后路追兵至,曾经不可一世的“国主”,如今竟成了一条走投无路的丧家之犬。

  逐鹿中原已成黄粱一梦,万般无奈下,孙可望只得奔向了最后一个归宿。

  1658年五月初二,北京城门外站满了各路亲王,郡王以及满汉高官,他们面色欢喜,几百号王公贵族都在恭迎一个重要的客人到来。

  孙可望身穿清廷官服,留着辫子。他的脸上,已没有了往日的威严与雄采,只剩下谄媚与奉承。

  对于这样一个孤家寡人,顺治皇帝不仅隆重招待,赐予无数金银财宝,还将亲王的头衔也一并授予了孙可望。

  那是只有战功赫赫的满洲贵族,方有资格得到的荣誉。

  清廷之所以如此笼络一个失败者,只因为孙可望,才是对付大西军,对付李定国的最好突破口。

  很快,清廷集结满汉所有精锐,由吴三桂统领着数十万大军分作三路向云南,贵州全势进攻。

  因孙可望的投降,使清军对大西军所有的兵力部署,战略布局,以及资源分配全部掌握的一清二楚。

  此时刘文秀已病逝,李定国经历了多番打击与兄弟相离,更是心力憔悴,

  面对这山呼海啸般的举国敌军,连抵抗也呈现出无力。

  这场战斗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所有的防线瞬间瓦解,所有的交锋不堪一击,

  在贵州沦陷之后,大西军已是全线溃败!

  望着局势不可逆转的恶化,李定国知道,这一切都无法挽回了。大西军十几年的努力,全部付诸东流。

  在清军铁蹄踏来之前,昆明的朱由榔与众臣纷纷落荒而逃,等待着此地居民的,将是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离开云南的路上,李定国去拜祭了四弟艾能奇的陵墓。

  这是四兄弟豪情壮志开始的地方,这也是大西军的梦碎之地!

  看着四散奔逃,神情绝望的无数百姓,李定国想起了刘文秀临终前的话语。

  刘文秀:“二哥,这些年来我之所以在你和大哥之间摇摆不定,只因为我始终在思考,明朝真值得我们归顺吗?

  这样一个腐败,肮脏,民不聊生的政权,它的覆灭应该是众望所归。

  我们为它孜孜不倦的付出了一切,得到的却是什么?猜忌,叛离,瓦解………

  原本团结而强盛的大西军,如今只剩下离心离德的士兵将领,以及你这最后一根孤柱。

  或许从一开始,我们就错了。但是……但是这个错误并不是无法弥补……。

  他看着李定国,黯淡的眼眸中亮起了期望的光芒,

  李定国自然知道他的意思,摆脱永历皇帝这个累赘,率领大西军独自割据一方,凭自己的才能,日后也未尝不可东山再起。

  沉默良久,李定国开口道:“明朝的确是灭亡了,而且是亡于他万千子民的手中。

  联明抗清十几年,从四川到广东,我这一路见到的是命如草芥,祸乱丛生,十室九空……

  这人间就好似地狱,众生无一不在忍受着惨烈的煎熬。

  但即便是这种地狱,我仍然看到无数人眼中那殷切,期望的火苗。

  他们之所以还在奋战,还在为生存苦苦坚持,是因为这些人相信,太平总会到来的。

  那是一个没有兵荒马乱,没有妻离子散,没有饿殍遍野的繁荣安定之世……虽然我们都未见过那样的世界,但我们相信前人的记载和描述。

  无论这些记述经过了多少美化,它始终都是乱世之民的希望,而这份希望,就叫做大明!“

  刘文秀:“你想为他们守护住最后的希望,可你能守得住吗?”

  李定国:“只要李定国还活着,就会一直守下去。”

  刘文秀没有再言语,当看到李定国那孤独而沉稳的背影时,他知道这个男人正处在一生中最坚定的时刻。

  何为大义?这个答案,李定国决定用一生去撰写。

  磨盘山,是清军平定云南的必经之路,而这里,也将是他们几十万兵马葬身的坟场。

  李定国的伏兵布满了二十里的羊肠道路,此地地形崎岖,蜿蜒,若巧妙设下阵型,无论多少敌人都将有去无回。

  为了吞噬掉所有清军,李定国布下三重埋伏,三重之间环环相扣,首尾相击,攻势如奔雷一般,将敌军连续摧毁。

  “光复大明,就在此一举了!”

  李定国已料定了清军在一路大胜的情况下,必会骄傲狂妄,心生大意。然后落入自己的埋伏圈中。

  而吴三桂也的确如此,当行至磨盘山下的时候,他都还没注意到丛林中那铺天盖地的杀气。。

  但就在这历史性的关键时刻,一名身穿明朝官府的男子,从磨盘山下来,投入了吴三桂的军中。

  火炮在林间炸响,惊醒了李定国的一众伏兵。

  同伴的惨叫声不断传入众人耳膜,还未等他们反应过来,清军就已举着屠刀杀到了身旁。

  大西军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为了保命纷纷跳出阵型,与清军展开了厮杀。

  见此情形,李定国方才明白,原来自己所部署的一切,都已被叛徒告密给了吴三桂!

  所有埋伏都在顷刻间失去了意义,如今仅剩的出路,只有血战一场了!

  两方大军在狭窄的磨盘山进行了惨烈的厮杀,恶战持续了整整一天。

  吴三桂拥有着情报优势,与绝对的兵力优势,且在取得先机的情况下,仍旧被李定国击得死伤惨重,全军溃退。

  磨盘山一役,大西军虽获得了难以置信的胜利,但他们也到达了极限。原本一鼓作气收复失地的计划,只能遗憾告终

  明,清最后的大决战落下帷幕,一切终究成为了定局。

  前方的光芒已几近于无,李定国的四周,只剩下了无边无际的黑暗。

  离开磨盘山时,一名叫卢桂生的清军被押至他跟前,就是这名年轻,文弱的书生,将李定国的部署全部告知了吴三桂,致使磨盘山之战功亏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