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告别E 第三章
作者:深秋梧桐89的小说      更新:2019-07-04

  对电脑以及互联网如此深恶痛绝的我,在高中毕业进入大专院校后,竟然还能去选择计算机的专业,有时候我都会惊讶于我的选择。而且在大专毕业后,进了一家单位做事,所从事的工作,也正是这电脑和计算机网络的工作。德国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世上不会有无缘无故的爱,也不会有无缘无故的恨的。有因就会有果,有果也会有原因,因果相生相互轮回的罢。

  也还记得二零一四年十月份的时候,有位朋友问我,你有微信吗?我们加个微信吧,这样就方便多了。

  我顿了一下,然后说:“没有”,那时的我,确实还不懂微信是什么东西。后来我查了一下,才知道原来微信和QQ一样,都是腾讯的一款聊天的工具。之后也就申请了一个微信号,也谈不上申请,因为那时直接用QQ号就可以登录微信的。那时的QQ用户群还是很庞大的,都是腾讯的平台,一号多用,用户这样迁移也是很正常的事。

  用QQ号登录了微信之后,对微信的感觉并不是很好。这不好的感觉,怕就是受到那惯性的旧思维所左右。而且那时微信的功能又少得可怜,就只能发图片,然后加上几百个评论性的文字,或许就是这微字的真正要义罢。还不如QQ的相册功能好用,更主要的是没办法写长文,没有日志功能,但是那几年刮的是“微”字流行风,什么都要带微字,微信啊、微博啊、微商啊、微服务、微银行、微电影…等等……不管是什么活动,什么行业,什么行为都要讲究一个微字,才能突显出来自己是走在潮流前面。

  然而对我这个与时代接轨、与潮流前线比较落后的人,对微信始终是没有太多好感。所以用QQ号登录了那次以后,也就一直没在登录过微信,当时还是用QQ,只因为已经太习惯了。然而微信的流行,也是必然的事情,用QQ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了。直到2015年6月份,被迫才慢慢开始用起了微信,因为同事、家人、亲戚、朋友们也都已经在用微信了,就我一个人还在用QQ,又有什么意义呢。

  达尔文先生的优胜劣汰和适者生存法则,永远是不可抗拒的真理。社会和环境不会迁就你的,想要生存下去,那就必须去适应,不管你愿不愿意,开心或不开心。有些事情不知道还好,但是始终也都会揭晓——原来自己和社会脱节已经是那么的严重,脱得已经跟不上社会的步伐,或者是说已经脱得不大愿意去跟罢,只沉浸在过去的思维习惯中,沉溺在旧事物的依恋中无法自拔出来。

  也还记得高中的前三年,当其他人都已经用QQ进行交流了,然而我的交流方式却还是要靠写信。从那时候起,我就感觉到自己与周围的同龄人开始脱节了,当别人都在感受计算机带来的、新的交流喜悦的时候,而我却对计算机这一新鲜事物极为反感(对我而言还是极为新鲜的)。每当周末来临时,好友也总会极其积极的邀约我去网吧,然而在网吧里看到的景象,让我感到万分厌恶,厌恶得我掉头就想走,但是碍于好友积极邀约的情面又不好独自离开。

  无奈只得和好友一起进了网吧,网吧里人群爆满,比那节假日里的超市还要拥挤。如若这网吧来的人和超市里的人群一模一样,那么我也不足为奇,更谈不上厌恶之感。然而我见到的情况并非这样,在网吧里我看不到上了年纪的老爷爷和老奶奶,也看不到已经中年了的叔叔阿姨,更看不到还坐着在小推车里的小孩子们。

  二十、三十出头的哥哥姐姐们倒是有,但是并不多,这不多的原因之一恐怕就是他们来到网吧时。网吧里的位置已经被一抢而空,只得另寻欢乐去了。毕竟那时电脑在我们那个小县城里,虽然已经谈不上是什么新鲜事物了,但是对于大多数二、三十岁,还在城里打拼赚取生活费的哥哥、姐姐们来说,想拥有一台自己的电脑,还算是相当奢侈的想法。

  这被抢而空的位置,就是被我们这些十几岁出头的愣头青,还在围墙里接受祖国教育的中、小学生们捷足先登了,这一排排电脑座位上,坐的就是这些一张张青春稚嫩的脸蛋,他们聚精会神,十分忘我,男同学的显示器里大都是游戏的画面,而女同学的显示器里多是韩剧或者日漫,那右下角的QQ小图标也总不停的闪烁,有的一看到信息闪烁,立马就打开来看,仿佛是在等待情人的消息一样迫不及待,有的则不急于理会,照常在玩手头上的事情,有的则直接把QQ给退了下去,或许是影响到玩游戏或者看剧了。

  还有的位置烟雾萦绕,把傍边的女生呛的直咳嗽,烟瘾比较大的男同学甚至会把坐在旁边的女同学给呛跑了,然后站在身后的小学生终于是寻得了机会占得了位置,再然后就急忙呼喊着傍边的小伙伴快去柜台交钱,就这样,我们可爱的小学生们在千等百待的时间里,终于是可以和中学生一样,尽情的投入到那些能够忘我的游戏里去了……

  对于这些上网、聊QQ、看韩剧、看日漫、玩游戏都不感兴趣的我,来网吧也只是陪好友过来坐坐而已……交了钱,打开了电脑,然后呆坐在位置上,打开千千静听的音乐播放器(那时候还是很流行千千静听),带上耳机,就安静的靠在座位上闭起眼睛,安安静静的听起我的音乐来了。

  对于互联网这一新鲜事物,对我来说,应该还算是新鲜吧,对于那些从小就在城里生活的同学们,估计就不是什么新鲜事情了,毕竟我是从村里来到城里上了高中之后,才真正开始接触这电脑,懂得互联网这东西的。虽然初中时候,乡里也已经开有两家网吧。然而那时的我,对于这些正在所谓流行的新鲜事物还真是一点不知晓。更谈不上有兴趣和迷恋了,有兴趣的就是街头小巷里的电子游戏厅和桌球室最让我感兴趣。

  对于这些于他人而言已经是不太新鲜的东西,对我来说却还是一无所知的新玩意。然而我却没有像其他同龄人一样那么热切的殷盼和极大的热情,带的是一种既慌张又忐忑的心情看待这些新玩意的,生怕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又想从这新事物里获取我渴求的所谓知识。就是这一份慌张和忐忑的心情,让我对网吧、对互联网、对计算机,一直心存排斥。再加上看到同学们痴迷游戏,沉迷于电脑屏幕前的景象,故每次去网吧时,心里也总是特别不舒服,也就只会打开音乐播放器放放音乐而已。

  那时候的通信也还没有现在这么快捷,几秒钟就能把想说的话传达到千里之外,2009年,我用上QQ和邮箱之后,我们就不再以书信联络了,那时大家都很忙,背水一战的第二次高考,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和心情来等待这缓慢的邮局书信。虽然QQ和邮箱的联系方式比写信方便快捷了许多,但是那一段写信的日子,我却一直都铭记在心,始终无法忘怀。

  如果能写出一些东西来,确实也是圆了学生时代的一个写作的梦。倘若写不出来也倒是无害,也算是打发这些闲时的无聊时间罢,也正好能去认清认清以前的那个自己,回味一下曾经的年少轻狂。人生总是奇妙的,一旦你努力去做一件事,如果结果不是你想象的那样,那么老天一定会给你一个更好的结果。

  也就是我决定,要以写作来打发无聊的时间以及去回顾曾经的那个年少轻狂的自己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