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德 第17章 退让(16)
作者:正牧的小说      更新:2020-01-21

  “李华,你是不同意太子妃接管巴蜀两地,还是不同意所有人接管巴蜀两地?”李世民问道。

  “我是不同意包括太子妃在内的所有人接管巴蜀两地。”李华回答道。

  “你的想法很不好。”李世民道。

  “我的想法符合我的利益。”李华道。

  李世民想了想,开口道:“这样——朕做一个变通。”

  “请说。”李华道。

  “你重回长安城后,如果你再不踏入巴蜀两地,朕可以不派人接管巴蜀两地。”李世民道。

  “两个月。”稍作权衡的李华开口道,“陛下,一年中,我可以只在我的国家待两个月。”

  “一个月。”李世民道,“李华,一年中,你只可以在你的国家待一个月。”

  “一个月的时间太短了。”李华道。

  “一个月的时间不短了。”李世民道。

  “两个月是我的底线。”李华道。

  “底线!?”李世民问道,“这么说,你是不会再缩短时间了?”

  “是的。”李华回答道。

  “鉴于两个月是你的底线,朕不为难你。”心思转动的李世民开口道。

  “也就是说,我守住了我的底线?”李华问道。

  “你守住了你的底线——只要你肯按照朕的要求去做。”李世民回答道。

  “什么要求?”李华问道。

  “一年中,你可以在一月和七月待在你的国家。”李世民回答道。

  听见李世民的回答,李华愣了愣。

  两三秒钟后。

  “陛下,您还真是足智多谋。”回过神来的李华一脸无奈的开口道。

  (在没有近现代交通工具的古代,不管是从巴蜀两地到长安城,还是从长安城到巴蜀两地,都需要耗费颇多时日。)

  (在李华明言两个月是其底线的情况下,李世民选择间接缩短李华在其国家的停留时间。)

  “李华,你肯不肯按照朕的要求去做?”李世民问道。

  李华没有回答李世民的问题,而是开口道:“我想您的要求也是您的底线。”

  “你猜对了。”李世民道。

  “陛下,您的要求,我想变通一下。”李华道。

  “你觉得朕会放弃自己的底线?”李世民问道。

  “我要做的变通并未超出您的底线。”李华回答道。

  “面对朕的要求,你打算怎么变通?”李世民问道。

  “我想把一月改为上一年的年末十五天至下一年的年初十五天。”李华回答道。

  “这样的变通,有意义?”李世民问道。

  “有意义。”李华回答道。

  “有什么意义?”李世民问道。

  “我想在我的国家辞旧迎新。”李华回答道。

  “你的变通,朕接受。”李世民道。

  “如此,关于泰皇之位的承继问题,到此为止了吧?”李华问道。

  “到此为止了。”李世民回答道。

  “陛下,我们之间的交易,应该不存在其他问题了吧?”李华问道。

  “李华,你还没告诉朕如何合理解释皇后辞去大唐皇后之位的行为。”李世民回答道。

  “对!对!对!”李华道,“还有如何合理解释皇后殿下辞去唐国皇后之位的行为。”

  “你有没有想好如何合理解释皇后辞去大唐皇后之位的行为?”李世民问道。

  “我想到了如何合理解释皇后殿下辞去唐国皇后之位的行为。”李华回答道。

  “说。”李世民道。

  “陛下,我来自昆仑山。”李华道。

  “你这是在告诉朕如何合理解释皇后辞去大唐皇后之位的行为?”李世民问道。

  “我们可以把皇后殿下辞去唐国皇后之位的行为解释为秉承神意。”李华回答道。

  “神意!?”李世民问道,“李华,你不会是把你自己比作神吧?”

  “我不是神。”李华回答道。

  “谁是神?”李世民问道。

  “昆仑山之主——娲。”李华回答道。

  “女娲!?”李世民问道。

  “您没必要多加一个‘女’字。”李华回答道。

  “昆仑山有多少神?”李世民问道。

  “昆仑山有且只有一位神。”李华回答道。

  “在神话中,西王母居昆仑山。”李世民道。

  “昆仑山有且只有一位神。”李华道。

  “李华,你在昆仑山是何身份?”李世民问道。

  “昆仑山有一神一圣。”李华回答道。

  “你是圣?”李世民问道。

  “在昆仑山中,娲是神、是帝,我是圣、是正一真人。”李华回答道。

  回答完,想到什么的李华补充道:“在昆仑山中,我尊称娲为太上,娲称我为大家。”

  “你是不是想让朕称你为大家?”李世民问道。

  “我不在意您是否称我为大家。”李华回答道,“不过,您必须尊称娲为太上。”

  “朕要是不答应呢?”李世民问道。

  “我们之间的所有交易立即作废。”李华回答道。

  “你舍得作废我们之间的所有交易?”李世民问道。

  “舍得。”李华一脸正色的回答道。

  通过李华说话的语气和面部表情,李世民发现李华有极大可能说到做到。

  “除了太上和你,昆仑山还有哪些仙家?”李世民问道。

  “昆仑山有且只有一神一圣。”李华回答道。

  “除了太上和你,昆仑山是不是没有其他生灵?”李世民问道。

  “昆仑山中还有精灵。”李华回答道。

  “何谓精灵?”李世民问道。

  “一种诞生于水中的生命。”李华回答道。

  “有关于昆仑山的信息,你说的都是真的?”李世民神色莫名的问道。

  “信则真,不信则假。”李华回答道。

  闻言,李世民的双眼闪过一道精芒。

  “李华,你把皇后辞去大唐皇后之位的行为解释为秉承神意,世人不一定会信。”李世民道。

  “陛下,我有办法让世人相信皇后殿下辞去唐国皇后之位的行为是秉承神意。”李华道。

  “什么办法?”李世民问道。

  “我会创建一个以太上为核心的宗教。”李华回答道。

  “运用宗教的力量让世人相信皇后辞去大唐皇后之位的行为是秉承神意——李华,这还真是一个好办法。”李世民道。

  “世人看见皇后殿下信仰太上后,会相信皇后殿下辞去唐国皇后之位的行为是秉承神意。”李华道。

  “你打算什么时候创建宗教?”李世民问道。

  “我十一岁生日的那一天。”李华回答道。

  “你的生辰是什么时候?”李世民问道。

  “按照大唐的历法,我的生日是二月初六。”李华回答道。

  “你的生辰竟然是二月初六。”李世民有些惊讶的开口道。

  “怎么了?”李华问道。

  “你的生辰和皇后的生辰是同一天。”李世民回答道。

  “怪不得您刚才面露讶色。”李华道。

  “从此刻起,至你十一岁止,跨度超过四年!”李世民道。

  “四年多的时间不算长。”李华道。

  “李华,你是不是打算在你十一岁的时候建国?”李世民问道。

  “我是打算在我十一岁生日的那一天建国。”李华回答道。

  “你为什么选择在你十一岁的时候建国?”李世民问道。

  “培养助手需要时间。”李华回答道。

  “朕不认为你能在四年多的时间里培养出治国之才。”李世民道。

  “我不奢望自己能在四年多的时间里培养出安邦定国的大才。”李华道。

  “你想要什么样的助手?”李世民问道。

  “能够理解并坚定不移的执行我的意思的助手。”李华回答道。

  “你对助手的标准,不算高。”李世民道。

  “我对助手的标准,也不算低。”李华道。

  “李华,你打算在你十一岁的时候建国意味皇后会浪费四年多的时间。”李世民道。

  “我愿意补偿皇后殿下浪费的时间。”李华道。

  “对朕和大唐而言,皇后浪费的时间很宝贵。”李世民道。

  “陛下,我愿意助您消灭颉利可汗的势力。”李华道。

  “你怎么助朕消灭颉利可汗的势力?”李世民问道。

  “依托大唐国力保证前方作战的大唐将士不会短缺兵器、粮草。”李华回答道。

  “足食足兵?”李世民问道。

  “就是足食足兵。”李华回答道。

  “朕还以为你会领军助朕消灭颉利可汗的势力。”李世民道。

  “倘若您让我带领大唐将士与敌作战,我势必会大败而归。”李华道。

  “你没必要自贬。”李世民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李华道。

  “李华,你建国后,会去巴蜀两地。”李世民道。

  “我们可以在四年内消灭颉利可汗的势力。”李华道。

  “突厥是万乘之邦。”李世民道。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李华道。

  “朕实是没想到你对突厥的看法是这样的。”李世民满心惊讶的开口道。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是突厥的本质。”李华道。

  “李华,朕从未奢望大唐能在四年内消灭颉利可汗的势力。”李世民道。

  “您说这话是想表达什么?”李华问道。

  “鉴于皇后会浪费四年多的宝贵时间,你需要做些退让——如果大唐并未在四年内消灭颉利可汗的势力。”李世民回答道。

  “什么样的退让?”李华问道。

  “从长安城到巴蜀两地,需要耗费一定时日。”李世民回答道,“从巴蜀两地到长安城,也需要耗费一定时日。”

  “您想让我独自承担我往返两国的时间?”李华问道。

  “是的。”李世民回答道。

  “我愿意独自承担我往返两国的时间——如果大唐并未在四年内消灭颉利可汗的势力。”稍作思索的李华开口道。

  “好。”李世民道。

  “陛下,在接下来的四年内,要是出现消灭颉利可汗的势力的有利战机,我希望您不要因某个原因而选择放弃发兵。”李华道。

  “突厥是大唐的心腹大患——突厥一日不除,朕一日难安。”李世民道。

  “您说的这句话,我记住了。”李华道。

  “李华,在接下来的四年内,要是没有出现消灭颉利可汗的势力的有利战机,你不能乱言战机已至。”李世民道。

  “在大唐,谁领兵打仗最厉害?”李华问道。

  “李靖。”李世民回答道。

  “在接下来的四年内,是否出现消灭颉利可汗的势力的有利战机,以李靖的判断为标准。”李华道。

  “可以。”李世民道。

  “陛下,我们之间的交易,还存在其他问题吗?”李华问道。

  “没问题了。”李世民回答道。

  “今天是九月初六——十月初六,我们签订交易条约。”李华道。

  “何谓条约?”李世民问道。

  “简单的说,条约就是契约。”李华回答道。

  “为什么延后至十月初六签订交易条约?”李世民问道。

  “陛下,我据有巴蜀两地和长江南岸入海口不是小事。”李华回答道。

  “你把话说清楚。”李世民道。

  “我想——您有必要把我据有巴蜀两地和长江南岸入海口一事告知上主和朝臣。”李华道,“当然,您要是觉得您没必要把我据有巴蜀两地和长江南岸入海口一事告知上主和朝臣,我可以明天就和你签订交易条约。”

  “李华,朕把你据有巴蜀两地和长江南岸入海口一事告知上皇和朝臣后,上皇和朝臣有可能会反对你据有巴蜀两地和长江南岸入海口。”李世民道。

  “这一点,我知道。”李华道。

  “倘若上皇和朝臣反对你据有巴蜀两地和长江南岸入海口,怎么办?”李世民问道。

  “我的应对之法是烦请您出面说服上主和朝臣认可我据有巴蜀两地和长江南岸入海口。”李华回答道。

  “由朕一个人说服上皇和朝臣认可你据有巴蜀两地和长江南岸入海口?”李世民问道。

  “我也想协助您说服上主和朝臣认可我据有巴蜀两地和长江南岸入海口。”李华回答道,“问题是,上主和朝臣都不会听我说话。”

  “这倒也是。”李世民道。

  “所以,我爱莫能助。”李华道。

  “但愿朕的说服能够起到我们想要的效果。”李世民道。

  “我相信您的说服能够起到我们想要的效果。”李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