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德 第24章 移居(3)
作者:正牧的小说      更新:2020-01-21

  “皇后殿下,您怎么会想到学习治国之道?”李华问道。

  “将来,我需要管理巴蜀两地。”长孙皇后回答道。

  “对!对!对!”李华道,“肩负管理巴蜀两地任务的您是应该学习治国之道。”

  “李华,你是不是不愿教我治国之道?”长孙皇后问道。

  “我愿意教您治国之道。”李华回答道。

  (最开始,李华并不打算教长孙皇后治国之道。)

  “你没骗我?”长孙皇后问道。

  “皇后殿下,您管理好巴蜀两地符合我的利益。”李华回答道。

  “你果然愿意教我治国之道。”长孙皇后道。

  “果然!?”李华问道,“您来谨身殿前,就已料定我会教您治国之道?”

  “我知道你需要依靠巴蜀两地的力量向海外开疆拓土。”长孙皇后回答道。

  “先见之明。”李华道。

  “李华,我来谨身殿前,还料定你肯定不愿我从他处学习治国之道。”长孙皇后道,“或者说,我料定你会阻止我从他处学习治国之道。”

  “这话怎么说?”李华问道。

  “由陛下教我治国之道意味我管理巴蜀两地的方式会偏向陛下的治国思维。”长孙皇后回答道,“由你教我治国之道意味我管理巴蜀两地的方式会偏向你的治国思维。”

  “我想——你肯定希望我管理巴蜀两地的方式偏向你的治国思维。”

  “道不同,不相为谋。”李华道,“皇后殿下,我确实希望您管理巴蜀两地的方式偏向我的治国思维。”

  “为避免你我因治国思维不一致而矛盾重重,你成为我了解治国之道的最佳选择和唯一选择。”长孙皇后道。

  “庆幸。”李华道。

  “你庆幸什么?”长孙皇后问道。

  “我庆幸您想到且愿意向我请教治国之道。”李华回答道。

  “对于我想到且愿意向你请教治国之道一事,你没必要庆幸。”长孙皇后道。

  “为什么?”李华问道。

  “你我因治国思维不一致而矛盾重重会导致巴蜀两地凋敝。”长孙皇后回答道,“李华,五十年后,我希望大唐收回一个繁荣的巴蜀。”

  说到这里,长孙皇后顿了顿,继续道:“一个繁荣的巴蜀符合我和大唐的利益。”

  “我应该感到庆幸——即便一个繁荣的巴蜀符合您和大唐的利益。”李华道。

  “为什么?”长孙皇后问道。

  “巴蜀两地凋敝意味我无法依靠巴蜀两地的力量向海外开疆拓土。”李华回答道,“继而,五十年后的我会一无所有。”

  “皇后殿下,我不想我在五十年后一无所有。”

  “好了。”长孙皇后道,“题外话就不要说了。”

  李华先点点头,然后开口道:“关于您向我请教治国之道一事,我有一个问题想问您。”

  “什么问题?”长孙皇后问道。

  “为让您更好的理解我的治国之道,我需要教您识字。”李华问道,“皇后殿下,您愿不愿意从识字开始学习我的治国之道?”

  “有必要从识字开始学习你的治国之道?”长孙皇后问道。

  “很有必要。”李华回答道。

  “从识字开始,我什么时候才能正式接触你的治国之道?”长孙皇后问道。

  “三年以后。”稍作思索的李华回答道。

  “最快是多久?”长孙皇后问道。

  “我说的时间就是最快时间。”李华回答道。

  “从识字开始,我需要在三年后才能正式接触你的治国之道?”长孙皇后问道。

  “对。”李华回答道。

  “李华,你打算用三年的时间教我识字?”长孙皇后问道。

  “我打算用两到三个月的时间教您识字。”李华回答道。

  “除了识字,你还打算教我什么?”长孙皇后问道。

  “必要的基础知识。”李华回答道。

  “必要的基础知识是指哪些知识?”长孙皇后问道。

  “数学。”李华回答道。

  “何谓数学?”长孙皇后问道。

  “简单的说,数学就是算术。”李华回答道。

  “你打算教我算术?”长孙皇后问道。

  “是的。”李华回答道。

  “你认为我不会算术?”长孙皇后问道。

  “我没说你不会算术。”李华回答道。

  “如此,你没必要把时间浪费在教我算术上。”长孙皇后道。

  “我是打算教您数学,不是打算教您算术。”李华道。

  “你告诉我数学就是算术。”长孙皇后道。

  “为方便您对数学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我说‘数学就是算术’。”李华道,“皇后殿下,算术不等于数学。”

  “李华,我有必要学数学?”长孙皇后问道。

  “对于你提出的问题,我只能这么回答——您就算不学数学,也能学习我的治国之道。”李华回答道。

  “那么,你不用教我数学。”长孙皇后道。

  “您不想学数学,我尊重您的意愿。”李华道,“只是,您将来不要后悔。”

  “后悔!?”长孙皇后问道,“李华,你认为我将来会后悔?”

  “皇后殿下,数学是太上用来书写宇宙的文字。”李华回答道。

  “什么叫做‘数学是太上用来书写宇宙的文字’?”长孙皇后问道。

  (太上指娲——这一点,长孙皇后清楚。)

  “放弃学数学的您没有必要弄明白其中含义。”李华回答道。

  “我想弄明白其中含义。”长孙皇后道。

  “简单的说,数学是凡人探索世界的工具。”李华道。

  “不明白。”长孙皇后道。

  “我说的话应该很好理解。”李华道。

  “可是,我就是不明白。”长孙皇后道。

  “面对您的不明白,我无能为力。”李华道。

  “也就是说,你无法把话说得再简单些?”长孙皇后问道。

  “我不知如何把话说得再简单些。”李华回答道。

  “李华,如果我将来后悔,你肯不肯再教我数学?”长孙皇后问道。

  “有心无力。”李华回答道。

  “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长孙皇后问道。

  “我们前往巴蜀两地后,我抽不出时间教你数学,您抽不出时间学数学。”李华回答道。

  “政务。”长孙皇后道。

  “就是政务。”李华道。

  “我可不可以一边学数学,一边学习你的治国之道?”长孙皇后问道。

  “您可以一边学数学,一边学习我的治国之道。”李华回答道。

  “李华,我想一边学数学,一边学习你的治国之道。”长孙皇后道。

  “明白了。”李华道。

  ……

  ——————————

  夜。

  东宫。

  丽正殿。

  寝殿。

  “皇后,李华有没有答应教你治国之道?”李世民朝长孙皇后问道。

  “李华答应教我治国之道。”长孙皇后回答道。

  “很好。”李世民道。

  “陛下,我需要从识字开始学习李华的治国之道。”长孙皇后道。

  “识字!?”李世民一脸诧异的问道,“皇后,什么叫做‘你需要从识字开始学习李华的治国之道’?”

  “李华让我从识字开始学习他的治国之道。”长孙皇后回答道。

  “李华把你视为不识字的村妇?”李世民脸色不悦的问道。

  “李华不可能把我看作不识字的村妇。”长孙皇后回答道。

  “皇后,我看不明白李华的行为。”李世民道。

  “陛下,李华从昆仑山来。”长孙皇后提醒道。

  “什么意思?”李世民问道。

  “根据我的猜测,李华可能会用昆仑山的文字教我治国之道。”长孙皇后回答道。

  “对!对!对!”李世民道,“来自昆仑山的李华是有可能用昆仑山的文字教你治国之道。”

  说到这里,想到一事的李世民眉头一皱。

  见李世民皱眉,长孙皇后问道:“陛下,你怎么了?”

  “学习另外一种文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李世民回答道。

  “学习昆仑山的文字应该不难。”长孙皇后道。

  “你怎么知道学习昆仑山的文字不难?”李世民问道。

  “李华只打算用两到三个月的时间教我识字。”长孙皇后回答道。

  “李华认为你能在两三个月内学会昆仑山的文字?”李世民问道。

  “应该是这样的。”长孙皇后回答道。

  “皇后,你有没有信心在你前往巴蜀两地前掌握李华的治国之道?”李世民问道。

  “我尽量。”长孙皇后回答道。

  “你对自己没信心?”李世民问道。

  “治国之道很深奥。”长孙皇后回答道。

  “治国之道很深奥不代表李华的治国之道很深奥。”李世民道。

  “陛下,除识字外,我还要学数学。”长孙皇后道。

  “数学!?”李世民问道,“何谓数学?”

  “简单的说,数学就是算术。”长孙皇后回答道。

  “李华认为你不会算术?”李世民问道。

  “陛下,数学……”长孙皇后回答道,“……所以,我决定一边学数学,一边学习李华的治国之道。”

  “李华说‘数学是太上用来书写宇宙的文字’和‘数学是凡人探索世界的工具’?”李世民问道。

  “对。”长孙皇后回答道。

  “这两句话颇有深意。”李世民道。

  “这两句话改变了我最初做出的决定。”长孙皇后道。

  “皇后,李华教你数学时,你评估一下数学究竟有多大价值。”李世民道。

  “您想了解数学的价值?”长孙皇后问道。

  “没错。”李世民回答道。

  “在数学方面,我只是一个初学者。”长孙皇后道。

  “你是想告诉我你没办法评估数学究竟有多大价值?”李世民问道。

  “是的。”长孙皇后回答道。

  “刚开始,你是一个数学初学者。”李世民道,“一段时间后,你就不再是一个数学初学者。”

  “明白了。”长孙皇后道。

  “希望数学价值巨大。”李世民道。

  “陛下,倘若数学价值巨大,您是不是也会学数学?”长孙皇后问道。

  “假设数学价值巨大。”李世民回答道,“以假设为背景,如果数学有助于我治理大唐,我会抽时间学数学。”

  “要是李华继续留住东宫就好了。”长孙皇后道。

  “你是在担心我不方便学数学?”李世民问道。

  “李华从芙蓉园赶到东宫时,您可能又被政务缠身了。”长孙皇后回答道。

  “我可以专门定一个时间学数学。”李世民道。

  “陛下,能够留给您特意抽出来学数学的时间不多。”长孙皇后道。

  “够了。”李世民道。

  “您认为够了就行。”长孙皇后道。

  ……

  ——————————

  东宫。

  谨身殿。

  “郑氏、杨氏,我搬去芙蓉园后,会教人识字。”李华对郑观音和杨氏道,“届时,我希望你们两人也随他人一起识字。”

  “大家,我不明白你说的话的意思。”郑观音对李华道。

  (自郑观音和杨氏教导李华书法起,李华就让郑观音和杨氏用‘大家’称呼他。)

  (另外,李华还让郑观音和杨氏在她们与他的交流中用‘你’代替‘您’。)

  “郑氏,我把话说得很明白了。”李华对郑观音道。

  “我识字。”郑观音道。

  听见郑观音的话,李华一愣。

  一两秒钟后。

  “是我没把话说明白。”回过神来的李华改口道。

  “大家,你是不是打算教我和郑氏其他文字?”杨氏朝李华问道。

  (在李华的要求下,杨氏称郑观音为‘郑氏’。)

  (鉴于长孙皇后、郑观音和杨氏都会前往巴蜀两地,考虑到攘外必先安内,李华着手淡化郑观音对李建成、杨氏对李元吉的感情。)

  “我打算教的字是你和郑氏自小书写的汉字。”李华回答道,“只不过,我打算教的汉字是简化后的汉字。”

  说到这里,李华顿了顿,继续道:“杨氏,我把简化前的汉字称为繁体字、简化后的汉字称为简体字。”

  “大家,你为什么要简化汉字?”郑观音朝李华问道。

  “简化汉字有利于书写。”李华回答道。

  “是不是所有的汉字都会被简化?”郑观音问道。

  “并不是所有的汉字都需要被简化。”李华回答道。

  “我还以为所有的汉字都会被简化。”郑观音道。

  “你想多了。”李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