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全传 56.雄吟
作者:修梦山人的小说      更新:2021-11-25

  第56回

  登太白雄吟成大咏

  游邠州率意解闷心

  (太白编年:玄宗开元18年/30岁)

  李白滞留终南山玉真公主别馆,不知不觉已至暮秋,对这次拜谒求仕,终于不存半点希望,窗外已是老叶横秋,他的心境也更添凄凉,决定出去散散心,横竖来长安一趟,出京城往西走,过咸阳,历五陵,入秦海,观国风,感受一下古帝王气象,浏览各地风情,他在安州给裴、李两位长史上书和初到长安登临大雁塔时,就有过漫游那里的冲动;再到邠州——那里是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当年全家由碎叶迁来蜀地,就是从那里向南进入蜀道的。

  到底是要散心,还是要故地重游,还是要感受什么,他有些说不清,也许全有吧。一天早晨,他离开玉真别馆,到馆侧和那位好心的老婆婆告了别,便叹息着上路了。

  秋风萧瑟中,太白路过长安,又到东市和西市看看,那里照样熙嚷繁华,作为大唐士子的一份子,他似乎又找回些自己,摸摸腰间的配剑,涉过渭水,向咸阳走来,登大佛寺,听秦腔,看迷胡戏、游五陵,感受第一帝都的王霸之气。他继续西行,看看已到永寿地界,这是邠州最东边的辖境,不期路边跳出一个人来,不由分说,挺剑便刺,李白乃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之人,早已躲过,细看不是别人,乃是刘胜。他拔剑在手,抵住对方兵器,笑道:

  “老子遭遇弹劾,儿子想是已成丧家之犬,不然怎好久不见?”

  刘胜连忙后退几步道:“我老父乃百足之虫,岂是那般容易扳倒?朝廷查无实据,只好官复原职。倒是你李太白,拿块敲门砖,从安州敲到京城,怎么样,敲开了哪扇王侯将相的大门?”

  “呵,似你父亲刘德那样的滥吏,仍可逍遥法外,我这仕途不走也罢!怎么,一个耳朵好了,还需要我把另一边的也削去一半?”

  刘胜下意识摸摸那边耳朵,又往后退些道:“算你狠,不过,你在明处,我在暗处,你哪时防守不到,我刘胜不是拿了你的东西,就是取了你的性命,你小心好了。哈哈……”

  刘胜又连连倒退几步,隐进树丛里不见了。

  李白冷笑一声,龙泉入鞘,继续西行。邠州终于到了。这里地处渭北旱塬,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但见:南北两塬一道川,秦陇东西一肩担。陵村陵滩公刘冢,周墓蟠龙山连绵。明珠硕硕侍郎湖,大峡深谷龟蛇山。若知后有西游记,水帘村寻花果山。佛像佛龛千百洞,实为关中第一观。儿时路过未留眼,直叫壮士弹龙泉。

  李白走走看看,努力找寻儿时路过这里的印象,慨叹白驹过隙,转眼已到而立之年。最后爬到龟蛇山绝顶之上,向南眺望,风烟凄迷,当年全家由碎叶迁来,在这里由陇入秦,再折而向南,进入蜀道。蜀道有五条,到底走的是哪边?那时虽小,年仅五岁,但蜀道之险,他还是很有印象的。哦,他记起来了,他们全家先进入的是陈仓道,再上连云道,最后踏上褒斜道,当时父亲大野客一边走,一边不忘给全家人介绍,当然也没放过高耸入云的秦岭主峰太白山,就耸峙在褒斜道东侧,是关中第一高山。太白想:我为什么不到那里感受一下蜀道之险?二十五年后登上儿时神往仰止的地方,会是何种况味?再说,我命中有太白二字,这神秘的太白山到底会昭示我些什么呢?他想到这些,便走下龟蛇山,迫不及待向太白山赶来。

  李白走了几日,那山终于到了,但见:山高出半壁,名为太白峰。皓然知恒冷,峰巅雪不融。一岭割寒暖,南北不同风。迈步感景异,湖光对山青。太白一路而上,看过八仙台,再游千年冰洞,访天池,望积雪,最后立于绝顶之上,向西眺望,风烟缭绕,小时走过的那三条蜀道依稀可见。“噫吁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当时进入蜀道,父亲大野客便用蜀方言惊叹一句。后来太白又反复问过父亲,努力回忆,年龄稍大又找来相关资料典籍查看,终于对蜀道有了更加完整的印象,此时,这些印象已在心底化成一片:他想到了那里无数的高山绝壁,百鸟悲鸣的参天林树;想到了古蜀国蚕丛、鱼凫、杜宇等历代国王;想到了五丁开山的传说;想到了绝壁上的古栈道;想到了羲和载日的龙车与天上的星宿;又把太白山、青泥岭、剑门关、锦官城等处联系起来,甚至追思到善飞的天鹅与能攀的猿类……哦,蜀道之险,翻之艰,越之难,恐怕连善飞的天鹅与长于攀援的灵猴也深感愁绝吧?如今,几度受挫的他,站在这绝顶之上,望着蜀道方向,不禁暗自叹问:难道说,拜谒求仕之难,也像翻越这些蜀道一样,难于上青天嘛!是啊,有小人当道,有目空一切的权贵,有不务建树唯求自保的官宦,想拜谒成功,谈何容易!岂不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呵呵,圣上要广开言路,野不遗贤,实际上也是阻碍重重,看来也只是说说罢了!人说不平则鸣,太白心底多时的郁积,此时终于找到了喷出口,他手拍雄剑,开口成咏: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厕身西望长咨嗟!

  这首诗,吟得词气纵横,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太白终于觉得块垒出胸,舒服许多。将整首诗复吟玩味一番,不禁于心中暗暗笑道:这首诗如果传世,后人必会多所臆想,妄加穿凿,或笑我英雄欺人耳。罢罢,先不去管它,横竖不能过蜀道,还青莲,我还是按原路回去,再游京畿,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坚持,终有一天会名望达于天听,被皇上招到身边,一展我辅弼之能!

  太白迎着山风站立多时,终于转身下山,发现斗笠人正站在一箭之地,冲着他呆呆地出神。有诗曰:

  对景当歌成大咏,

  满腔心事付雄峰。

  一朝诗情寄蜀道,

  后人无尽猜解中。

  不知斗笠人缘何出现,李白返回京城还会遭遇何事,请看下回。

  【著后手记】

  本回所录李白诗原题《蜀道难》。此诗到底为何而作,从唐至今,有多种猜测:一说此诗系为房琯、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二说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谕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三说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四说此诗是李白于公元742年至744年(天宝元载至天宝三载)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写,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嫉妒小人不测之手。

  本书著者不敢望文生义。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璠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琯、杜甫也未入川,故前面两说明显错误。据史书记载,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欺压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权贵,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可见,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也缺乏依据。至于说为王炎而作,情辞缘何那般雄放激烈,也难于让人置信。甚至有人以为,此诗的第四段是讲蜀地的军事形势,破坏了全诗的统一性,既是赠友人入蜀,便有与主题两歧之感。甚至有人在评太白的歌行诗时这样说:“太白纵横,往往强弩之末,间以长语,英雄欺人耳。”此实属个人的臆想妄断,读不懂,反说人家写得不好,实在可叹。

  如本回所言,李白拜谒求仕,接连受挫,特别是谒见张说父子失败后,那种失望和打击更大,便到长安之西的邠州散心,转而登上太白山,望蜀道而感世事多艰,拜谒求仕之难,吟成此诗,咏给自己,而非他人,才顺理成章。当然,这是虚构的文学作品,读之权当消遣,不可完全信实。

  日本学者笕久美子在其所著的《太白年谱》中说:“七三零年(开元十八年)十二月,宰相张说去世。李白三十岁。春在安陆。前此曾多次谒见本州裴长史,因遭人谗谤,于近日上书自白,终为所拒。初夏,往长安,谒宰相说,并结识其子张垍。寓居终南山玉真公主(玄宗御妹)别馆。又曾谒见其他王公大臣,均无结果。暮秋游邢州(在长安之西,疑邠州之误)。”本书以上两回本于此,也不算凭空编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