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有锐士 第0355章 徭役
作者:迷惘的小羊羔的小说      更新:2021-05-09

  在秦王荡的动员之下,数以十万计的民夫自各地而出,有序的按照既定路线押送粮秣辎重。

  秦国上上下下,不论是将士,还是民夫,其实都是十分讲究效率的!

  被临时征召出来的民夫便为徭役,直接归于地方官府的节制。

  每押送一批粮草,就会有一个既定时间,若违反期限,为首的屯长、亭长等等就会遭到惩处,甚至是斩立决都不为过的。

  至于其余的徭役,一样不能免罪,虽不致死,但也可能会被流放到边疆戍边,亦或者是被施加刺面、砍手、割耳朵之类的刑罚!

  秦法严苛不是盖的,所以秦王荡尽量会让人安排合适的期限,若逾期,则由他亲自判处,酌情而定。

  “二三子,再加把劲儿!再有三十余里,天黑之前咱们就能走出这片山谷了!”

  徭役队伍之中,总会跟着两三名甲士,他们负责监督的工作,有时还需要上去搭把手。

  秦国的动员能力是十分恐怖的。

  秦王荡的政令一经下达,各地官府便纷纷组织徭役押送粮秣。

  陇西的旷野上,关中的平原之间,巴蜀的栈道之上……处处都可见成群结队,推着独轮车的民夫。

  由于秦国的本土距离垂沙比较远,走陆路的话会加大运粮队伍的行程,以及消耗更多的粮食,故而秦国的运粮队伍大多是选择走水路的。

  此时,秦王荡就在弥子夏等人的陪同下,立马于一处高坡之上,放眼四顾。

  只见在河水清澈,湍流不急的渭水河上面,航行着黑压压的一大片大船。

  “王上,按照你的吩咐,各地官府已然征召民船,以及军中的战船用以运送粮秣辎重。臣估摸着,两日后第一批巴蜀的粮草便会运抵垂沙,交付大军使用。”

  “善。”

  秦王荡只是微微颔首,又道:“子夏,这一回咱们紧急征调,临时而强制征调民船的,那些商贾心中难免会有所不满的,所以在战后咱们还是酌情补偿一下他们吧。”

  “王上圣明。”

  秦王荡虽不喜商贾,但是他很清楚,商贾便是国家的命脉,他不能把事情做得太绝,要不然真的会让不少富甲一方的商人逃离秦国,那秦王荡便真的是自断财路了!

  “子夏,你估算过咱们秦国会在这场战争中损耗多少的粮草吗?以一年为期。”

  “一年……”

  弥子夏沉吟片刻,便道:“王上,若是伐楚之战持续一年的话,要供给前线的二十五万大军,一百万石粮草是必不可少的,最高不会超过一百二十万石粮秣。只是……”

  “王上应该清楚,除去前线将士每日所消耗的粮草,咱们还有近二十万的民夫。这些民夫及驽马,每日人吃马嚼的,消耗不少,且赶路的话消耗会更大!”

  “所以臣认为,倘若战争持续一年之久,咱们要这般源源不断的运粮的话,所消耗的粮草会是一个天文数字。保守估计,应消耗二百四十万石粮草!”

  “……”

  秦王荡的脸色很是淡然。

  关于这个答案,他的心中早已有数!

  打一年的仗,消耗二百四十万石的粮草,对于秦国而言还是能负担得起的。

  按照秦王荡原来的推测,可能会更多一些。

  一般来说,一匹马每天要消耗10公斤的粮草,喂食豆类的话可以少一些。

  一个人每天最少要消耗1公斤的粮食,身披重甲或剧烈运动的时候还需要更多的粮食。

  若按8000步兵加2000骑兵计算,一个月至少需要消耗300吨的粮草!

  秦国的一石等于109公斤,可以以此推算。

  而垂沙前线的秦军有整整二十五万人马,一年消耗百万石的粮草,绝对是保守估计的。

  自三皇五帝以来,一桩常被挂在嘴边的难题,就是“粮草问题”。

  在冷兵器时代,粮草的消耗有多大?

  春秋时代的《管子》里,就给出恐怖估算:“故一期之师,十年之蓄积殚;一战之费,累代之功尽。”

  出一次兵,十年的钱粮可能就没了,打上一仗,几代人攒的钱粮,十有八九就打完了!

  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一粒粮食,往往能难倒不少名臣名将。

  平日里士卒戍边操练,照样也要吃粮食,也很少见缺粮的事。为何偏偏打起仗来,粮草就吃紧了呢?

  不是他们不打仗就不吃饭。

  原因其实很简单,战争时期的军队粮食消耗,要比和平年代大得多。

  在和平时期,军队往往驻守在各自的防区,驻扎多长时间吃多少粮,当然有固定数额。

  但一战战事爆发,必然就要调兵遣将!

  防御战时需要调兵救援,进攻战要集结重兵反扑。

  士兵们作战时要吃粮,长途急行军时要吃粮,粮食消耗一下就陡然增大。

  而且这个增幅,还只是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前线需求的粮食增加了,当然也要从全国各地调运粮食,可是漫漫运输路途,粮食消耗本身就大。

  一石粮食从后方运到前线,往往就剩下个零头。但即使这样,也要咬紧牙关往前线运!

  战事拖的越长,粮食供应越像个无底洞,大把的往里填。

  所以历朝历代,但凡有军事眼光的帝王,为了解决粮食消耗问题,往往都在运输路线上做文章。

  比如秦始皇修筑了着名的“秦直道”,北宋为防御辽国,在北方挖掘了密集的水运河道。

  朱元璋北伐辽东时,专门在松亭关大宁会州富峪四地建立粮食基地,就为缩短运输距离。

  但即使这样,哪怕放在国泰民安的王朝盛世年间,一场战争的粮食消耗,也依然是巨大负担。

  秦王荡很清楚这一点。

  秦国一年的岁粮,也不过是五百万石,养官吏与军队,还有日常花销都要不少,而这一战下来,已然是打光了秦国半年的岁粮!

  若非秦国的家底够厚,早年囤积的米粟谷物够多,还真的支持不了这种旷日持久的大规模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