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开局把薛宝钗带回家 第二百五十四章 没人比我更懂东海郡王
作者:迷糊又无奈的小说      更新:2023-08-18

  贾政一听有些震惊,随后又有些恼怒。之前说嫁到南安王府,他还有些自鸣得意。觉得庶女亦能嫁入王府。虽然不是王妃,却也是王府嫡孙媳妇。最主要的,两家是多年的老亲,彼此知根知底。他作为老父亲,自然没有二话。可现在又说什么?南安王府换成东海郡王府了?虽然一样是王府,可那东海郡远在海外不毛之地。人生地不熟的不说,嫁过去还是给人当小妾。关键还得要上赶着?听南安太妃的意思,他们贾府还得承情?“我们和东海郡没有丝毫交情,总不能两眼一抹黑就嫁过去了。”贾政微微摇头,又道:“况且探丫头还小,她的婚事也不必急于一时。”这样明显的抗拒让贾母皱了皱眉,不过也没说什么。嫁与不嫁,对贾家影响不大。联姻对于贾家这样的人家来说,是维系关系的一种方式。不过却只是锦上添花。联姻有效的前提,却是本来就有一定交情。然而东海郡和贾府素日并无来往。就算嫁过去一个女儿,也未必就能起到什么作用。何况只是一个侧妃。“听闻东海郡虽是不毛之地,东海郡王却富有四海,况且又是世袭罔替的郡王,论理比南安王府还要强些。”大家去快可以试试吧。】王夫人显然有不同看法,又道:“若是探丫头嫁过去真能掌事,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在她看来,探春只是一个庶女。若是以她的婚姻,同一位郡王搭上关系。绝对是惠而不费的事。就算暂时看不出什么好处,也绝对没什么坏处。说不定什么时候这层关系就能用上。“什么好事?嫁去海外是什么好事?你坐过几回船?”贾政这两年坐船折腾的够呛,对此充满了怨念。“再说,如今探丫头什么人家嫁不得,非嫁到异国他乡去?”他虽没说,但其中意思很明显。探春将来就是皇子的姨妈,甚至还可能是太子,皇帝的姨妈。有这层身份,在都中不是随便挑?王夫人闻言看向贾政,冷笑道:“探丫头终究也是庶出,真能做郡王侧妃,也是占了大姑娘的光,不算辱没了她。”顿了顿,她才又继续道:“若是贾府有了海外的生意,薛家的钱也能还的快些。”这话一出,贾政顿时没了言语。贾府公中早就见底,现在还是靠王夫人从薛家借来的银子,勉强维持体面。“钱不钱的先不说,大不了我的棺材本贴补些,先还给他们薛家!”贾母见不得小儿子吃瘪,有些不满的敲了王夫人一句,又道:“按说你们做父母的,女儿订给谁我也不管,但东海郡到底什么样都不知道,若说直接定下也确实有些仓促。”嘴上说着不管,实际还是帮着小儿子说话。王夫人可以反驳贾政,却不会当面反驳贾母。本来说到此处,这茬就算揭过去了。可贾政听到母亲的话,却深以为然的点点头,道:“对对对,我就是这个意思。”说到此,他还语重心长的朝王夫人道:“咱们已经占了大姑娘那样的好,我也不敢再图别的儿女都大富大贵,只希望给他们能找个知根知底的人家就好。”王夫人皱了皱眉,忽地道:“若只是不知根底,东海郡王和冯渊相交莫逆,不如问问他呢?”贾政的话本来是想盖棺定论,结果却意外启发了王夫人。这话母子俩对视一眼,一时说不出反驳的话了。贾政想了想,若说问问也无不可。冯一博也是实在亲戚,只要叮嘱他别乱说出去就好了。随后贾政就打发人,以贾母的名义叫冯一博来说话。冯一博接到传信,难免有些疑惑。莫非是紫檀佛像的缘故,对方觉得太过珍贵,想要当面感谢?也不至于啊?虽然这一樽佛像是极品紫檀,珍贵异常。可对贾府这样的人家来说,也不至于大惊小怪的吧?等他到了荣府,被人带着穿堂过屋,直奔贾母屋里。却见屋里只贾母、贾政、王夫人三个,连个伺候的丫鬟都没留。冯一博顿时更加疑惑。他连忙上前见礼,道:“见过老太太,见过叔父、婶娘。”虽然和宝钗成了亲,冯一博却没跟着改口。依旧是从李守中这边论的称呼。不是因为宝钗这边不亲,而是黛玉那边也亲。若从宝钗这边论,自然和王夫人更亲。该叫一声姨妈和姨父。可从黛玉那边论,又是贾政这边更亲。该叫一声舅舅和舅妈。可若是各论各的,又要一个叫舅舅,一个叫姨妈。直接把两人叫分家了。这样的做法,不是实在亲戚所为。那么既然从哪边论起,都会显得和另一面有些疏远。冯一博干脆继续从李守中这边论,谁也别挑理。“一博啊,前几日来祝寿的人实在太多,恐招待不周,今日母亲说起你,就叫你过来叙话了。”贾政上来就先笑呵呵的寒暄了两句。冯一博闻言,连忙道:“叔父哪里话?不论从恩师那边论起,还是宝钗、黛玉,咱们都是实在亲戚,一博没帮着忙活已经有些过意不去。”虽然他官位比贾政高,但毕竟是晚辈。该有的礼数一样不能少了。其实,冯一博还真的提出要帮忙了。只是贾琏回禀之后,被长辈们拒绝了。贾母闻言,就笑着道:“知道你如今事忙,贾家几房的爷们又都来帮忙了,这次就没敢耽搁你。”这话不是讽刺,而是没拿冯一博当外人的意思。说着,她还道:“再说,上次宁府大老爷的事,还亏了你帮忙奔走。”贾敬的事主要是尤氏操办,但也多亏冯一博跑前跑后。不然连个爷们都没有,难免让人笑话贾府没人。冯一博听到这话,更是连连摆手,道:“都是一家人,不用客气的,凡能用得着的,长辈们就直管让人叫我。”贾母脸上笑出一朵花来,连道:“好好,你是好孩子。”寒暄半晌,贾政忍住不开始进入正题,道:“对了,一博,听闻你和东海郡王相交莫逆,而且除了你之外,谁也没见过这位郡王。”说到这里,他微微顿了顿,才小心翼翼的道:“不知,这位郡王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冯一博有些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为何忽然提起东海郡王。莫非贾府有意染指海上生意?他不知道这边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便信口道:“东海郡王嘛……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说到此,稍微卡了一下,才继续道:“嗯,有益于大魏的人。”三人闻言相互对视,都看出各自的惊讶。贾政微微皱眉,似乎有些不信的道:“一博对此人,评价竟然如此之高?”这几个形容,任一一个拿出来都是顶好的。可全都叠在一起,难免让人觉得虚浮。冯一博见他不信,张口就来:“东海郡王一开始的目的,并非称王称霸,而是为保江南父老安定,组织人手专门对付倭寇。”说到这里,他微微一笑,问道:“关键时刻挺身而出,高尚不高尚?”贾政闻言,只犹豫了一下,便道:“这……自然是高尚的。”保家卫国不高尚,还有什么高尚?“有了实力之后,东海郡王却约束手下,从未骚扰过大魏海疆。”冯一博笑了笑,又问道:“不依仗武力获取利益,有没有道德?”贾政点了点头,叹道:“确实是吾辈楷模。”不依仗武力肆意妄为,这说明他的底线。这就是心中之道。手中掌握绝对武力,却知道什么钱该拿,什么钱不该拿。这是正经德行。掌握武力而不淫,不义之财而不取。若这还不是道德,还有什么是道德?“即使到了如今,他依旧不掺杂任何念头,一心为江南父老谋福祉,无数百姓蜂拥而投。”冯一博再次笑问:“这是不是很纯粹?”贾政已经被说的没了脾气,成了只会点头的机器。“一心为民,民心向之。”民之所向,政之所行。这不纯粹,还有什么是纯粹?“他对治下之民全力扶持,让他们过上富足的日子,甚至移民去的百姓,他都给发口粮,而且来者不拒,来的越多他越高兴!”这话自夸的成分有点高,但冯一博依旧如故的笑问:“以此为乐,是不是脱离了低级趣味?”贾政已经被问麻了,闻言先点头,才道:“前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文正,今有‘以百姓之乐为乐’的东海郡王!”以百姓富足为乐,富足的百姓越多,他越乐。这样的趣味,何止脱离了低级?简直超越了高级!冯一博也导了口气,才问出最后一句:“最后,他带着一郡两府之地,说投大魏就投大魏,这是不是有益于大魏?”还好就这五句,再多一句就编不下去了。最后这句,铁一般的事实摆在那里。贾政一时都无从点评。憋了半天,才道:“这个……那他今年多大?”贾母和王夫人闻言,对视了一下。婆媳俩都明白,贾政这是被说动了啊。“额?哪里多大?”冯一博有些没反应过来。王夫人微微皱眉,提醒道:“年龄。”“噢噢噢!”冯一博这才恍然,连忙回道:“他和我差不多,二十左右。”不知年龄,哪里都一样大!其实也不怪冯一博有些发懵。刚刚还聊人品呢,怎么就转到了“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上了?问完人品问年龄,这是要干啥?一听才二十岁左右,三人几乎同时点了点头。没怎么说话的贾母,都不由赞叹了一句:“原来东海郡王竟然这般年纪!”别说是贾府这些不问世事的,就算是朝中很多重臣,一样不知道!几乎所有人都默认,取得这样成就的东海郡王,至少是个四十虽往上的汉子。现在听冯一博一说,才二十岁!简直不敢想象!贾政闻言,也跟着赞道:“真是有志不在年高啊!”他还在品味着刚刚冯一博的话,只觉这位东海郡王实在了不起。现在一听才二十岁,心中顿感受挫。他二十岁的时候,还是诗酒放诞之人。整日里作为,也只比宝玉强些。还有限的紧。说起宝玉,自己应该紧着些了。不然将来不就是自己这样?王夫人一听贾政夸赞,连忙见缝插针的道:“既然一博都这么说,那东海郡王肯定错不了。”对探春的婚事最为积极,并非是王夫人短视。相反,几个人中,只有她能刨除个人感情去看这件事。探春毕竟是贾母养大,多少有些不舍。贾政则是考虑到赵姨娘,不想探春远嫁。只有王夫人这位嫡母,才从理性层面出发。联姻一位真正的郡王,即使只是侧妃。也比去南安王府做个正牌嫡孙媳妇强。当然,这个强不是探春嫁的好不好。而是对贾府的好不好。南安王府就算不联姻,一样是多年往来的老亲。有没有这层关系都要彼此照应。东海郡王却是大魏最神秘的存在,无数人求一面而不得见。若贾府和他联姻,说不定会有意外收获。至少也是多了一个天然盟友。而贾府的盟友,就是元春的盟友。这才是王夫人坚持联姻的原因。“这……”贾政闻言依旧有些犹豫。佩服是佩服,嫁女是嫁女。王夫人见此,眉头一挑,问道:“怎么?一博的话你还不信吗?”这话倒不是挑拨,而是再警告贾政见好就收。差不多就得了!贾政虽然迟钝,却唯独对王夫人的话有几分敏感。闻言顿时有些为难。当下,他便又看向冯一博,道:“东海郡王真的这么好吗?”他的意思是想问问,还有没有别的。没想到冯一博闻言,自信一笑,道:“没人比我更懂东海郡王!”确实没人比他更懂,毕竟他就是东海郡王本王。这话带着不容置疑的味道,让贾政也讪讪的不好再问。贾母闻言都点了点头,道:“倒也是,若非你们互为知己,又如何能劝他献土归附?”王夫人这时趁热打铁,轻轻推了贾政一下,道:“老爷,探丫头的事就这么定了!”???冯一博听得一头雾水。怎么说东海郡王,又引到探丫头身上了。“唉!”贾政叹了口气,道:“原本我还犹豫不定,但一博对他知根知底,那我就信一博的话了!”冯一博想要阻止,可他咂咂嘴,却一时又不知道阻止的是什么。这时贾政也不避讳,直接朝贾母点了点头,道:“母亲,给南安太妃回信吧,看看咱们贾府和东海郡,有没有这个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