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在大清朝 第六章纺纱
作者:乱弹也是技术的小说      更新:2022-11-03

  本地的风俗,大年初一不出门,初二祭扫祖坟,初三回娘家,初四…不知道该做什么的郑林氏要求三娃开始温习功课。

  晨跑完了,吃过早饭想去睡个回笼觉的三娃,在母亲严厉的催促下拿起书本,内心哀叹寒假结束得太早了。祖父看着三娃蔫蔫的样子,眼珠子一转,说道:“我要回营地去看看,三娃子跟我一起吧。”郑三娃高兴的答应了祖父的要求。

  看着爷孙俩手牵手出门,郑林氏忍不住跟她男人抱怨:“老爷子太宠三娃子了。”郑勇道:“你更宠他!只是你们俩宠的方式不同罢了。”

  军营就在镇子边上,爷俩进来的时候,营地里没几个人,大概是回家过年去了。祖父先去库房看了看,跟值守的兵丁交代了几句防火防盗,便到营房里找人聊天,让三娃自己去玩。

  三娃是初次到军营来玩,觉得有点新鲜,便到处乱走。在马棚看了一会儿马伕喂马,见不远处的棚子里有几个小孩子围着一个当兵的,也不知在做什么,便凑过去看。

  那是一个木工房,各种木工器具胡乱摆放着,一个当兵的坐在小板凳上雕刻着玩偶,几个小娃娃围在边上聚精会神的看着。三娃见那玩偶雕刻得很精致,面目栩栩如生,便夸了一句:“好手艺!”

  那当兵的抬头看了看三娃,便又低头继续雕琢,动作干净利索。过了一会儿就刻完了,又稍稍检查一下,便将玩偶扔给围观的小娃娃,娃娃们高兴的拿着玩偶一边玩去了。

  三娃上前很有礼貌的问道:“师傅,你贵姓?”那当兵的答道:“我姓李。你又是哪家的娃娃?”三娃道:“李师傅好!郑把总是我爷爷。”李师傅道:“哦,原来是郑大人的孙子。你想要什么玩具,我给你做。”三娃道:“我想做一台纺车。”李师傅道:“这个简单,一会儿就好。”便从散碎废料中翻找材料。

  三娃见状,连忙说道:“我想做一台真正的纺车,能纺纱线的。”李师傅道:“这个有点费事,恐怕要花大半天时间,下午我还有事,要不明天来吧?”三娃连忙应承:“好的好的。”

  祖父过来叫三娃回家,三娃恭敬的跟李师傅道别,约好明天见面的时辰。路上祖父说三娃:“李二就是个木匠,你跟他那么亲热干什么?还对他那么恭敬,想要他做一什么吩咐一声就是了。”三娃道:“李师傅手艺好,我觉得手艺好的人都应该尊重。我求他帮我做东西,眀天还要来,只怕我妈不让我出来,还要请爷爷帮我!”

  祖父怜爱的摸摸三娃的头,笑着说道:“没问题!大过年的,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爷爷反正也没事,明天带你来玩一天!”

  三娃回到家里把珍妮机的设计草图翻出来,又重新画了精确的设计图,并且把零部件分解开来,分别画了精确的图纸。这一忙活又是半天。郑林氏见他在画画,倒也没有多说什么,在她看来,琴棋书画也是读书人的正经功课。

  …

  李师傅拿到三娃的图纸,有点懵:“这是纺车?没见过这样的。”也不多说,挽起袖子就开始干。三娃就在边上一直守着,有什么不明白的好随时沟通。

  纺车做好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祖父叫来两个当兵的,把纺车抬上马车运回家里。三娃走的时候抓了一大把铜钱给李师傅,李师傅感激不尽,连连谢赏。

  祖父问三娃:“你哪来这么多钱?压岁钱不可能这么多。”三娃道:“我去省城下棋赢来的。”便把他在成都府大杀四方的事讲给祖父听,祖父很高兴,大赞三娃聪明。

  家人们对三娃的大玩具很好奇,兄弟姐妹挨个上来玩。三娃在边上看着,见他们把纺轮和纱碇转得风快,玩得不亦乐乎。后来大妞准备用锤子把纺车拆了,三娃才上前制止。

  找郑林氏那里要来些棉花,三娃亲自操作珍妮机开始试车。初时由于操作不熟练,加上机器还没磨合好,搞得磕磕绊绊手忙脚乱的。经过进一步调试校正,再找来郑林氏这个纺纱能手,珍妮机终于发威了。

  郑林氏上去操作了一会儿,就被珍妮机的纺纱速度镇得晕乎乎的,待检查过成品质量后惊呼道:“质量真好,又匀称又结实!”

  旁观的婶婶也上去操作了一番,不一会儿又被母亲换了下来。两个人玩得不亦乐乎,很快就把家里库存的棉花全部消耗光了。冷静下来的郑林氏揪着三娃的小辫子,拉到堂屋里坐下,当着家人们的面开始审问三娃:“这个东西怎么来的?不要告诉我是书上来的,我也看过《天工开物》的。”

  三娃早就想好了怎么编故事:“还真是书上看来的。徐老师不是带我去过省城吗?”见母亲点头,便接着说:“徐老师那天去参加科考,我一个人没事干就出去闲逛,遇到了一个洋和尚传教,要我信上帝得永生。我和洋和尚很聊得来,还请他吃饭喝茶。洋和尚有很多书,其中一本洋文书上就有这个东西,他说这个东西叫珍妮纺纱机。”

  郑林氏打断儿子的话,问道:“我记得你去省城之前,就跟我说过有这种纺车。”郑勇也说:“就是,你还画了个图来找过我。”三娃道:“以前就听说过这种纺车,但是我不记得在哪里看到的,那场大病让我忘了许多东西,连《百家姓》《千字文》都忘光了,只依稀记得那种纺车的大概样子。”郑林氏点点头,认可了儿子的说法。

  郑勇又问:“你认得洋文?”三娃道:“不认识。不过我看到那本书里有这种纺车的图形,便向洋和尚讨教。洋和尚的汉语很好,给我详细解释了文字意思。那本书里不仅有纺纱的,还有织布的,以及配套的用水力驱动的机械。如果用上这些机器,我家的纱线棉布产量可以提高十倍百倍!”

  郑林氏问道:“这本书在哪里?拿来给我看看。”三娃道:“洋和尚拿回去了。不过没关系,那些图形我全记下来了,全在我脑子里存着呢!需要的话,我都可以画出来。”

  家人们听了三娃的话都很兴奋,自己家里的棉布消耗很大,自己纺织的布根本不够用,还要从镇上的荣盛行购买。如果三娃说的是真的,那么郑家的棉布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卖出去挣一笔。大人们讨论到半夜,次日起床又接着聊。最后祖父还是找来三娃,征求他的意见。

  三娃摆出很专业的模样道:“我有两个方案,一个是简单的,只需多做几台珍妮机就是了,一个是复杂的,搞个水力作坊大量生产棉布。”祖父问:“水力作坊怎么搞?”三娃道:“一是要把郑家坝的水坝加高,二是要在水坝边上建厂房,三是要制造新式机器,包括水力动力机械和新式织布机。”

  三娃一边说,一边画示意图作讲解。等他讲完,祖父倒吸一口凉气:“这个投入可不少,要是棉布卖不出去,可能要倾家荡产了。”三娃道:“如果是大批量生产的话,成本会很低,不可能卖不出去的。”

  郑林氏提议道:“要不我去问问荣盛行,看看他们能收购多少。”荣盛行是镇上最大的商号,龙泉镇周边的居民都从这个商号购买棉花回去纺纱织布,多余的棉布也可以卖给荣盛行。郑家自己织的布不够用,还常常从荣盛行买布。

  祖父认为二儿媳妇的提议很好,便让她赶紧去打听。郑林氏只去了半个多时辰便回来了,兴奋的告诉大家:“李掌柜说了,只要我家的棉布质量可以,价格比别人便宜一点,他是有多少要多少。他说荣盛行可是大商号,全国各大城市都有分号,他这里只是成都分号下面的一个小店而已。他只需给分号的大掌柜报一声,咱家无论有多少货他都吃得下。而且棉花用量大的话,他还可以低价供应。”

  祖父很高兴,便要三娃去画设计图,拿出一个详细的规划来。机器的设计图很简单,三娃花了半个时辰就搞定了,但是关于作坊的规划却是很费了一番脑筋。经过计算,现在的水坝高度,蓄满水之后也只能带动两三台最简单的织布机,而三娃预想的最基本的水力纺纱作坊和织布作坊,起码要将现有的水坝再升高一丈左右。

  三娃耗费半天时间精心作出的规划设计,在家庭会议上引发了剧烈的矛盾冲突。郑林氏是家里的财务总监,她对三娃的规划进行了评估,预计整个工程的造价不低于五百两银子。土地是自家的,不要钱,房子可以自家建造,也基本上不花钱。可是筑坝修堤需要专业的施工队伍,建筑材料也要外购,加上各种机器所需的木材和钢材…郑家的所有不动产,加在一起也就值个一千多两银子,账上的流动资金不到一百两银子。

  郑林氏表示支持儿子的规划,主张借钱来搞这件事,大伯一家坚决反对,祖父则保持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