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民族英雄传 第二十二章 将士们帮百姓收割水稻,戚继光向游震得和汪道昆说出详细的计划
作者:水墨丹青隐士的小说      更新:2022-10-09

  嘉靖41年(公元1562年)八月初一,戚家军和戴冲霄的军队一起到达福州后,在一次军事会议上戚继光决定攻打难度最大的横屿岛,在场的许多当地将领都觉得戚继光疯了,因为横屿岛易守难攻,攻打它无疑是去送死,他们都不想陪戚继光去送死,连和戚继光一起来的戴冲霄也不想去送死,最后戚继光说出自己想好的计划:“诸位,本将军将在八月初八的晚上率领6000多名戚家军攻打横屿岛,牛田、兴化附近的将领回去后,从明天开始每天分别带人紧盯这两个地方的倭寇动向,阻止这些倭军去支援横屿岛,而戴冲霄的2000多人就作为到时候本将军率领戚家军攻打横屿岛时的预备队。”最后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到时候战争开始后戴冲霄就站在横屿岛对面的陆地上看着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打就行了,你什么事情都不用做。这些将领听完后都表示不反对,只要不去横屿岛上送死,干什么都行。

  会议结束后戚继光先是和军师沈睿一起亲自来到横屿岛对面的陆地上查看这座小岛的地形,然后他们两人回到福州后又带领戚家军的全体将士来到一片农田,然后戚继光对一位正在收割水稻、年纪大的老百姓行礼请求道:“老人家,晚辈戚继光能否请您帮一个忙?”

  那位老人家一听是戚继光,就连忙停下手中的农活,从农田中走出来诧异地问戚继光:“戚将军不用行礼,你是来帮助我们打倭寇的,我一个贫穷百姓能帮将军什么忙?”

  戚继光就凑到老人家的耳边小声说道:“老人家,晚辈想请您做这些将领、士兵的师傅,教他们割水稻。”

  老人家听到戚继光让他做戚家军将士的师傅,教他们割水稻,大吃一惊地又问戚继光:“戚将军,你说什么要我做他们的师傅,还要教他们割水稻?”

  老人家问的声音有点大,戚家军的所有将士都听到了,大家都互相问对方,有的士兵问:“将军这是要做什么?”也有的士兵问:“难道我们不攻打横屿岛呢?”

  对方却都回答不知道,然后大家又去问沈睿,沈睿则装作不知道,大家就都奇怪戚继光为什么要让他们去帮助百姓割水稻,不让他们去打仗,而且还要百姓教他们。

  将士们在那里议论着,戚继光等他们基本上安静下来后,他还是继续小声地对老人家说:“老人家,其实也不需要您教他们做什么,您只管让他们干活,我们分文不要,但是每天这些将士干完活后,还要麻烦您教他们每天把这些割下来的稻杆捆成一堆堆的稻草堆,第八天打仗时晚辈要用这些稻草堆,并且还要请老人家保密。”老人家听后高兴地同意了,从此戚家军的将士们每天帮着老人家割许多水稻,在老人家的指导下每天这些稻杆捆成一堆堆的稻草堆。

  八月初二的早上,福建巡抚游震得和福建监军副使汪道昆两位大人来到这片农田,一起站在一边观看戚家军将士割水稻的劳作场景。这两位大人观看了几分钟后,看见不远处戚继光也站在一旁观看,于是游震得和汪道昆一起走上前去后,游震得问戚继光:“戚将军,我们二人想问你为什么要让你的将领和士兵每天去帮百姓割水稻,而不是每天让他们在校场上操练呢?”

  戚继光这次还是小声地对两位大人说出了自己的详细计划,原来横屿岛的四周都是海水,只有小岛的西边是距离陆地非常近的,涨朝时一片汪洋,一旦到了海水退潮的时间,西边与陆地之间就会被形成的浅浅淤泥滩连接起来,但是如果人要这片淤泥滩上行走,你的双脚刚踩到泥滩,马上就会被陷进去,双脚是很难拔出来的,所以说如果一定要在淤泥滩行走是极为困难的。昨天的会议结束后戚继光就和沈睿亲自去横屿岛一带查看了地形,沈睿观察了一下天气,算出八月初八的晚上是海水退潮的日子,而戚继光早已想到现在是秋收季节,许多百姓正在收割水稻,收割下来的大量稻杆可以把它们捆成一堆堆的稻草堆,这样攻打横屿岛时可以让将士们一边放稻草堆填泥滩,一边前进,这样人在放有稻草堆的淤泥滩上行走就好走多了,于是两人马上商量了一下决定让戚家军的全体将士都去帮老百姓割水稻,这样到时候就会有许多稻草堆,所以这就是戚继光要让所有将士每天帮忙割水稻的原因。

  两位大人听完后都明白戚继光这样做的原因,都觉得这是一条妙计。汪道昆后来成为戚继光非常要好的朋友,可以说汪道昆是戚继光的知己,而且赵大河辞去义乌县令,改任戚家军监军后汪道昆曾接替他做过几年的义乌县令,所以当汪道昆看到戚家军基本上是义乌人后感觉很亲切。他听完戚继光说的计划后,他不但觉得这是一条妙计,而且很佩服戚继光,但是正在割水稻的戚家军将士们不知道,所以他们一边收割水稻,一边抱怨着。

  到了八月初八的上午,戚家军割水稻、捆大量的稻草堆的任务完成后戚继光率领大家来到横屿岛对面的陆地上,搭好营帐后,这时部下王如龙和杨文、陈大成一起走进帅帐,三人一进去王如龙就向戚继光讨要先锋令,而戚家军的先锋主将和先锋副将一直是由杨文和陈大成分别担任,接着王如龙与杨文、陈大成三人就开始争吵起来,那么戚继光会选择谁做先锋?我在下一章里会为大家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