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后太阳系毁灭 第八十五章 出人意料的数据
作者:柳河边小道的小说      更新:2024-01-17

  打发走赵正华和宋福龙之后,林希开始思考一个问题,希南公司的定位。

  起初,林希对公司的定位就是一个生产型公司,只需要把他拿出来的技术实现生产就可以,这个意义上讲公司只是一个工具。

  这个工具的用途是多样性,林希现在考虑的是,要不要给这个工具加上研究属性。

  添加研究属性意味着公司需要招聘研究人员,现在的员工都是技术型员工,他们可以按照公司现有的技术进行生产,或许还能做出一些改进,但要有突破性的研究就不太可能。

  这批员工里面,也就杨晓莉和两三位员工有从事研究的天赋,其他人说句不好听的话,那就是个打工的命。

  之前林希需要的也就是这样的人才。

  反正所有的研究项目林希出马就可以解决,完全不需要研究人员。

  现在想来,之前的考虑确实有些不周。

  不过这事也不太急,改变经营方向需要和许南商量,最起码不要对现在的生产造成影响。

  许南对林希的想法没有意见,不过提议前期招聘的人数保持在十人以下,公司的业务并不需要研究团队有多大,满足平时的生产需求就可以。

  赵正华和宋福龙两人加入第二代种植技术的研究后,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他们从事此行业多年,被评为院士并非浪得虚名,很多问题技术人员就是想不到办法解决,他们可以想都不想的给出答案。

  加上林希在幕后进行技术支持,第二代种植技术三个月后,正式投入使用。

  这个过程中,很多技术都是由两位院士和他们的团队带领公司的技术人员解决。

  “技术研发费用我就不给两位了,技术资料两位可以带走一份,赵院士,宋院士您二位意下如何?”

  赵正华和宋福龙两人放下1605厂的事情跑到林希这里,为的不就是这个吗?他们痛快的答应下来。

  其实林希不让他们带走技术资料也没有关系,只要参与到这个项目里,他们回去后至多再费点时间,同样可以把第二代技术给复刻出来。

  两家公司的底层技术是相同的,上层技术的开发他们也都参与其中,所有的技术路线和资料他们都一清二楚。

  当然,有资料更好,可以节省时间成本。

  “林总大气!”赵正华竖起大挴指,对林希的大方表示高度赞赏。

  接下来的一个月里,赵正华和宋福龙并没有离,他们还要对第二代种植技术进行验证,解决生产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

  比如,定向诱导出现偏差,有些植株出现茎杆长出的现象,有的出现根部发育的情况,这些现象都要找到根源并解决问题。

  经过一个月的生产,赵正华和宋福龙终于可以宣布,第二代工业化粮食种植技术可以正式投入生产!

  接下来要做的,无非就是对技术进行微调,并发挥它的极限效果。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不会短,不管是赵正华两人还是林希,对此都有明确的认知。

  “把光合作用以及物质运输合二为一,只保留麦穗的生长,说实话我根本就没有想到我在有生之年可以看到!”

  赵正华看着正在收获的麦穗,发自肺腑的感叹。

  宋福龙则在盘算着第二代技术在种子培育的过程中,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小麦的根部,是为了从土地中汲取营养物质,供应整个植株的生长,茎部支撑着麦穗的生长也负责运输营养物质,叶子则负责进行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给小麦的生长提供能量。

  第一代的技术虽然把小麦的产量及生长时间都缩短,但是基本的生长过程还是一样的。

  第二代技术则完全不一样了,特殊配制的培养基和培养液,完全取代了以上的过程,带来的效果就是效率大大提升。

  培养槽里的营养液是肉眼可见的被吸引,综合作用之下,小麦的生长周期被缩短至三天,产量也实现了翻番。

  麦穗的长度都超过二十厘米了,产量能不翻番?!

  “现在的产量已经稳定在八千斤左右,也就是亩产可以做到四吨,一个月可以收获十茬,每个月的亩产可以达到四十吨了?一年的亩产480吨,努力一下,达到500吨是一点问题也没有!”

  宋福龙稍微计算了一下,就惊讶且不可置信的叫出声来。

  这个时候,他们才发现,事确实如宋院士所言,一号厂房的年亩产竟达到480吨!这是一个极其可怕的数字!以这个亩产来算,整个一号厂房的年产出至少有16800吨?

  林希今年还扩建了四个厂房,厂房的实际使用面积和1605厂一样,都是50亩,如果全部投入生产,林希一家公司一年的小麦产量就超过了十万吨?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

  宋福龙有点忧愁,如此高的产量,他还有必要研究高产的小麦种子吗?

  赵正华也开始算帐,一个标准厂房的建设成本是一个亿,每年的生产投入是4个亿,第二代技术的成本已经达到每公斤30元以下了?

  他再一盘算,如果再使用林希的光伏电站技术,成本还有继续下降的空间。

  技术再进步一些,岂不是说成本有望降低到20元以下?技术进步竟恐忧如斯!

  这个赵正华和宋福龙也坐不住了,他们就要收拾东西返回1605厂进行更严格的测试!林希这边很多的投入是没办法量化。

  1605厂使用第一代种植技术是要给林希这边交纳技术使用费的,上面岂会白白的占用林希辛苦?研究的技术。

  综合这些因素,林希的公司计算成本其实不太准确,还是在1605厂里生产之后计算才是最为准确的。

  他们回去也不会推翻第一代技术,立即上马第二代技术。第一代技术还有很多的细节可以挖掘,就算是做为技术储备也不会放弃。他们只会启用一个厂房进行第二代技术的实验性种植。

  如今也只是实现小麦的第二代技术突破,其它的粮食品种还没有经过研究呢!不说第二代,就是第一代技术针对其他品种的作物都还没有研究完全呢!

  说白了,哪怕以后真的实现廉价的能源供应,比如实现了商业化的聚变电站,投入市场的也只会是第一代的技术。

  只有吃完第一代技术的红利之后,上面才会考虑开放第二代种植技术。这没什么可指责的,西方不就是如此干的吗?

  赵正华他们匆匆离去之后,许南和林希坐在办公室里闲聊起来,一会李丽妃的航班就要到了,林希没有必要再去实验室。

  “三天就可以收获一茬小麦,林希,我从来没有想像过科技会发展到这一步,你太厉害了!”

  美女的夸奖总是让人心情愉悦,林希也不例外。

  “其实这项技术还有挖掘的潜力,经过改进完全可以做到一天一收,产量也有提升的余地,这些都是可以计算出来的,我们投入的能源,还有营养液,现在的技术水平利用率还没有达到百分之百的水平。”

  “嗯?如果这么说的话,一号厂房的年产值差不多有投入的一半了,也就是说,国家如果补贴一半的话,我们就可以覆盖成本了?新建的厂房也投入生产的话,成本还可以进一步的降低。

  哈,我们不用等廉价能源时代的到来,就有实现盈利的可能,太不可思议了!

  我要和卫兰商量一下,让中粮的人在我们这里建一个收购站,两家公司加起来的产量,每年差不多上百万吨了,卫兰安排的那点采购途径可吃不下这么大的产量!”

  林希耸肩没有说话,许南的想法虽只是预期,但它来临的时间可不会太长,提前做好准备到时候不至于手忙脚乱。

  说曹操,曹操到,许南的话音一落,卫兰就来到办公室,她的目的同样是第二代工业化种植技术。

  “上面反馈一个信息,对你们也有好处。”

  许南想着,公司这里传来好消息,卫兰也带来好消息,今天这是双喜临门了吗?

  “什么好消息?”

  “夏核集团要在附近选址建设一个第四代核电站,专门用来给你们两家公司供能。”

  林希听了卫兰带来的消息,不禁想的更深一步,仅仅为两家公司就建一个最先进的核电站,这合理吗?

  不合理,那问题就很简单了,上面是想依托林希和1605厂,在这里打造一个全新的粮食生产基地!

  第二代工业化粮食种植技术的前景,上面只要找专业的人员一测算,就可以明显的得出一个结论:依托两家公司,提供充足的能源,完全可以打造一个产量超中原省的粮食产地。

  这对国家的粮食安全实在太重要了!

  而且这个粮食产地好处太多了,不靠天时,不管外面刮风还是下雨,都影响不了粮食产量。

  自然灾难对粮食产量的影响降至史上最低,能源供应不出问题,这里的粮食产量就不会出现问题。

  实在太对上面的胃口了!不支持推动一把心痒难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