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大佬燃爆全宇宙 第86章 奇妙之旅自然行(27)
作者:潇宝贝儿的小说      更新:2023-11-13

  十一、《先进》

  1原文: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译文:孔子说:“平民因学习优秀而获得官职。贵族因世袭了官职而去学习。如果我用人,就用平民。”

  2原文: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译文:孔子说:“跟我在陈、蔡受苦的人,都不在身边了。”

  3原文: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译文:孔子的学生中,品德高尚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言谈的有:宰我、子贡;善于政事的有:冉有、季路;精通文学的有:子游、子夏。

  4原文: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译文:孔子说:“颜回对我没帮助,我所说的一切他都洗耳恭听。”

  5原文: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译文:孔子说:“闵子骞真孝顺!外人都赞同他父母兄弟对他的称赞。”

  6原文: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译文:南容经常朗诵有关言谈谨慎的诗篇,孔子就把侄女嫁给了他。

  7原文: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译文:季康子问:“您的学生中谁好学?”孔子答:“有个叫颜回的好学,不幸短命死了,现在没有。”

  8原文: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译文:颜渊死,颜渊的父亲颜路请孔子卖车给颜渊做槪孔子说:“有才无才,都是儿子。我的儿子孔鲤死时,有棺而无槪我不卖车步行为他做椁,因为我做过大夫,不可以步行。”

  9原文: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译文:颜渊死,孔子说:“哎!老天要我的命啊!老天要我的命啊!”

  10原文: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译文:颜渊死,孔子痛哭。身边的人说:“您不要过于悲痛了!”孔子说:“过于悲痛了吗?不为他悲痛为谁悲痛?”

  11原文: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译文:颜渊死,学生们要厚葬他。孔子说:“不可。”学生们还是厚葬了他。孔子说:“颜回把我当作父亲,我却没把他当作儿子。不是我要这样,是学生们背著我乾的。”

  12原文: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译文:季路问怎样侍奉鬼神,孔子说:“人都不能侍奉好,还谈什麽侍奉鬼神?“请问死是怎麽回事?“生都不了解,还谈什麽了解死?”

  13原文:闵子侍侧,誾誾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译文:闵子骞在旁侍奉时,一副正直而恭敬的样子;子路侍奉时,一副刚强的样子;冉有、子贡侍奉时,一副温和快乐的样子。孔子乐了,说:“象子路这样,恐怕不得好死。”

  14原文: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译文:鲁国重建国库。闵子骞说:“仍用旧库,不行吗?何必改建?”孔子说:“此人很少说话,但一开口就说到点子上。”

  15原文: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译文:孔子说:“仲由鼓瑟,哪里像是我所教的呢?”学生因此不尊敬子路。孔子知道后,说:“子路的弹得很不错了,只是还不精通而已。”

  16原文: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译文:子贡问:“子张与子夏谁能干些?”孔子说:“子张做事总是过头,子夏总是差点火候。”说:“那麽是子张强些喽?”孔子说:“过头和差点一样。”

  17原文: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译文:季氏比周公还富,然而冉求还在帮他搜括钱财。孔子说:“他不是我的学生,同学们可以敲锣打鼓地声讨他。”

  18原文: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译文: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莽撞。

  19原文: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译文:孔子说:“颜回的学问不错了吧?可他却受穷。子贡不相信命运,却能经商致富,对市场行情判断准确。”

  20原文: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译文:子张问做善人的方法。孔子说:“不踏著前人的脚印走,学问也就难以精通。”

  21原文:子曰:“论笃是与,君子者乎?色庄者乎?”译文:孔子说:“赞赏忠诚的人,是君子?还是僞装的?”

  22原文: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译文:子路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麽能听到就做?”冉有问:“听到就做吗?”孔子说:“听到就做。”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就做吗’,您说‘有父兄在’;冉求也问‘听到就做吗’,您却说‘听到就做’。我很疑惑,请问这是为什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鼓励他;仲由胆大,所以要约束他。”

  23原文:子畏于匡,颜渊后。子曰:“吾以女为死矣。”曰:“子在,回何敢死?”译文:孔子被困于匡地,颜渊最后才来。孔子说:“我以为你死了。”颜渊说:“您在,我怎敢死?”

  24原文: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译文: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算大臣吗?”孔子说:“我以为您问别人,哪知道您问此二人。所谓大臣,应以仁道辅佐君主,不行就不乾。现在他二人,可算充数的臣子了。”说:“那麽他们是否绝对听话?”孔子说:“弑父和弑君,他们也不会服从。”

  25原文: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译文:子路派子羔当费市市长。孔子说:“这是误人子弟。”子路说:“有人民,有土地,何必读书,才算学习?”孔子说:“这真是强词夺理。”

  26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译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坐,孔子说:“不要顾及我年长,而不敢讲真话。你们经常说,没人理解你们,如果有人理解并重用你们,你们打算咋办”子路急忙说:“较大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外有强敌入侵,内有饥荒肆虐,我来管理,只要三年,可使人人有勇气,个个讲道义。”孔子微笑。“冉求,你怎样”答:“方圆几十里的地方,我来治理,只要三年,可使百姓衣食充足,至于精神文明,要等能人来教化。“公西赤,你怎样”答:“我不敢说能干好,但愿意学习。祭祀的事,外交的事,我愿穿著礼服,做个助理。“曾点,你怎样”曾皙弹琴正接近尾声,他铿地一声放下琴,站起来说:“我与他们三位不同。”孔子说:“说说有什麽关系只是各谈各的志向而已。”曾点说:“暮春三月,穿上春天的衣服,约上五六人,带上六七个童子,在沂水边沐浴,在高坡上吹风,一路唱著歌而回。”夫子感叹说:“我欣赏曾点的情趣。”其他三人走后,曾皙问:“他们三人的话怎样”孔子说:“只是各谈各的志向而已。“您为何笑仲由呢“治国要讲礼让,他的话一点也不谦虚,所以笑他。“冉求谈的是治国吗“怎麽见得治理方圆几十里的地方就不是治国呢“公西赤谈的是治国吗“祭祀和外交,不是国家大事是什麽如果公西赤只能当助理,谁能当总理”

  十二、《颜渊》1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译文:颜渊问仁。孔子说:“用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拼搏精神,主持正义、捍卫道德、维护和平,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这一点,普天下的人都会崇敬你、追随你、向你学习。为崇高理想而奋斗要靠的是自己,难道还能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其详?”孔子说:“违反礼法的事不要看、不要听、不要说、不要做。”颜渊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2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译文:仲弓问仁。孔子说:“出门时要象会见贵宾一样庄重,建工程时要象举行盛大祭典一样严肃。自己不愿做的,不要强加于人。同事中相处融洽,亲属中和睦友爱。”仲弓说:“我虽不才,愿照此办理。”

  3原文: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译文:司马牛问仁。孔子说:“仁者言谈谨慎。”说:“言谈谨慎,就能叫做仁吗?”孔子说:“做起来很难,言谈能不谨慎吗?”

  4原文: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译文:司马牛问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不惧。”问:“不忧不惧,就能叫做君子吗?”孔子说:“问心无愧,何来忧惧?”

  5原文: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译文:司马牛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业而不犯错误,对人恭敬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君子担心什麽没有兄弟?”

  6原文:子张问明。子曰:“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明也已矣。浸润之谮肤受之诉不行焉,可谓远也已矣。”译文:子张问明。孔子说:“暗中谣言、恶毒诽谤,传到你这里就行不通了,就算英明了,就算看得远了。”

  7原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译文:子贡问政。孔子说:“确保丰衣足食、军事强大、人民信任。”子贡说:“如果不能同时做到,以上三项中哪项可以去掉?“军事。“如果还不行,剩下二项中哪项可以去掉?“衣食。自古皆有死,缺少人民的信任,国家就要灭亡。”

  8原文: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译文:棘子成说:“君子品质好就可以了,何必要有文化?”子贡说:“可惜啊,您这样理解君子,您应为说这话而后悔。文化和品质同样重要。就象虎豹的皮革与犬羊的皮革难以分别一样。”

  9原文: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译文:哀公问有若:“饥荒年,国库空,怎麽办?”有若说:“赋税减半。“现在我还嫌税少,怎麽能减半?“百姓富裕了,您还会不富裕?百姓贫穷了,您哪来富裕?”

  10原文: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译文:子张问提高品德、明辨是非。孔子说:“以忠信为宗旨,弘扬正义,就可以提高品德。对一个人,爱的时候,就希望他长生不老;恨的时候,就希望他马上去死。既盼他长生,又盼他快死,这就是不辨是非。这样做对自己没好处,只能使人觉得你不正常。”

  11原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译文:齐景公问政。孔子说:“君象君、臣象臣、父象父、子象子。”齐景公说:“说得好极了!如果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即使粮食再多,我能吃到吗?”

  12原文: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译文:孔子说:“仅凭片面之词就可以断案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履行诺言从不拖到第二天。

  13原文: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译文:孔子说:“审案,我跟别人一样。我想做的是:使案件消失!”

  14原文: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译文:子张问政。孔子说:“勤勉为公,忠心报国。”

  15原文: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译文:孔子说:“广泛学习、遵纪守法,就不会误入歧途!”

  16原文: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译文:孔子说:“君子帮助人取得成绩,不促使人陷入失敚小人相反。”

  17原文: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译文:季康子问政。孔子说:“所谓政治,就是正直。您以正直做表率,谁还敢不正直?”

  18原文: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对曰:“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译文:季康子苦于盗贼,问孔子怎麽办。孔子说:“如果您不贪婪,即使盗窃有赏,也没人去乾。”

  19原文: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译文:季康子问政:“如果杀掉恶人,延揽好人,怎样?”孔子说:“您治理国家,怎麽要杀人呢?如果您善良,人民自然也就善良。领导的品德象风,群衆的品德象草,风在草上吹,草必随风倒。”

  20原文: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译文:子张问:“怎样才能显达呢?”孔子说:“你所说的显达是什麽意思?”子张说:“国外有名,国内有名。”孔子说:“这是名,不是达。所谓显达,就是品质正直,崇尚道义,善于察言观色,甘心处于人下。这样就会国外显达,国内显达。表面仁义而内心相反、以仁义自居而不疑的人,也能骗取国内外的名声。”

  21原文: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译文:樊迟陪孔子到鲁国的天坛游览。樊迟问:“请问怎样才能提高品德、改正错误、明辨是非?”孔子说:“问得好!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就能提高品德吗?进行自我批评,不去批评别人,不就能改正错误吗?忍不住一时之气,忘了自己和亲人的安危,不就是糊涂吗?”

  22原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译文:樊迟问仁,孔子说:“对人慈爱。”问智,孔子说:“对人了解。”樊迟不理解。孔子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樊迟退出来,见子夏说:“刚才我见到老师,问什麽是智,老师说:‘以正压邪,能使邪者正’,是什麽意思?”子夏说:“这话很深刻!舜管理天下,从群衆中选拔人才,选了皋陶,邪恶之徒从此销声匿迹。汤管理天下,从群衆中选拔人才,选了伊尹,不法之徒从此无影无踪。”

  23原文: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译文:子贡问怎麽交友。孔子说:“忠心地劝告,善意地引导,不听则止,不要自取其辱。”

  24原文: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译文:曾子说:“君子以知识结交朋友,以朋友辅助仁义。”

  13.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试译:子路问如何办政务,孔子说:“自己做出榜样,激发大家勤奋工作。”子路请求继续讲,孔子说:“不要松劲。”

  13.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试译:仲弓去做季氏的管家,问起如何搞政务,孔子说:“先让负责人各司其职,小错误不要追究,再把贤才推举上来。”仲弓说:“怎么知道谁是贤才加以推举呢?”孔子说:“推举你了解的啊。你不了解的,别人会不了解吗?”

  13.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试译:子路说:“卫国的君王等着先生去管理政务,先生打算先干什么?”孔子说:“必须先正名!”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先生绕弯了吧!怎么正啊?”孔子说:“冒失啊,仲由!君子对自己不明白的,会暂且放到一边,不下断语。名分不正,言辞就不顺;言辞不顺,事情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就不兴盛;礼乐不兴盛,刑罚就不会恰当;刑罚不恰当,百姓就手足无措不知该怎么办。所以君子给各类政务政要政职定名一定要准,政名说出来,一定要可行。君子对于自己说的话,不会随随便便的。”

  13.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试译:樊迟请教怎么种五谷,孔子说:“我不如老农。”请教怎么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圃。”樊迟出门后,孔子说:“小人啊,樊须!在上的热衷礼仪,老百姓没有哪个敢不恭敬的;在上的热衷仁义,老百姓没有哪个敢不服从的;在上的热衷诚信,老百姓没有哪个敢不踏踏实实的。这样的话,四面八方的人都会背着自己的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在上的亲自种庄稼呢?”

  13.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试译:孔子说:“三百首《诗》背熟了,把政务交给他,却办不了;派他出使四方,也不能相机行事。背诗虽多,又有什么用呢?”

  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试译:孔子说:“一个人一身正气,不用发号施令,别人会跟着走;自身没正气,就是发号施令,别人也不跟他走。”

  13.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试译:孔子说:“鲁国、卫国的国政,有兄弟气象。”

  13.8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试译:孔子评论卫国公子荆,说:“公子荆善于管家理财。刚有一点起色,就说,‘不错了。’稍稍增加些家财,又说,‘差不多了。’家道殷实后,又说,‘几乎是尽善尽美啊。’”

  13.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试译:孔子到了卫国,冉有驾车。孔子说:“人丁兴旺啊!”冉有问:“人丁兴旺了,再干点什么?”孔子说:“让他们发财。”又问:“发财之后,还干什么?”孔子说:“教化他们。”

  13.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jī)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试译:孔子说:“如果有用我的,一个月可以打下基础,三年就会有成就。”

  13.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试译:孔子说:“‘善人治国百年,也可以不用酷刑不定死罪的。’实诚啊这话!”

  13.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试译:孔子说:“如果有王者来治理,必定会经一代人的努力实现仁政。”

  13.13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试译:孔子说:“只要自身正,让别人跟从正道有什么难的?自身不正,怎么能端正别人?”

  13.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试译:冉求下班回来,孔子说:“怎么回来晚了呢?”冉求说:“有公事。”孔子说:“是私事吧。果真有公事,虽然季氏不用我,我也会听说的。”

  13.1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试译:定公问:“一句话就可以兴盛国家,有这种事吗?”孔子回答说:“话可能不会和这句完全一样,类似的说法倒是有的。有人说道,‘做国君难,做臣子不容易。’要是真知道做国君的难处,岂不是和‘一句话就兴盛国家’差不多吗?”定公又问:“一句话就丢掉国家,有这种事吗?”孔子回答说:“话可能不会和这句完全一样,类似的说法倒是有的。有人说道,‘我不乐意做国君,只要我的话没人违抗就行了。’要是话说对了没人违抗,不也很好吗?假如话说错了没人违抗,岂不是和‘一句话丢掉国家’差不多吗?”

  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试译:叶公问执政的要点。孔子说:“让身边人都幸福,让远方人来投奔。”

  13.17子夏为莒(jǔ)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试译:子夏当莒父的县长,问怎么执政。孔子说:“不要图快,不要贪小利。图快就达不到主要目的,贪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13.18叶公语(yù)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试译:叶公对孔子说:“我们这里有位直肠子,他父亲偷了羊,这儿子就去告发。”孔子说:“我们那里的直肠子跟您这位不同:父亲替儿子隐瞒,儿子替父亲隐瞒——正直就在这里面。”

  13.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试译:樊迟问仁的含义。孔子说:“就是在家恭顺,上班敬业,交友忠诚。即使到了蛮荒之地,也不要忘记这些。”

  13.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悌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kēngkēng)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dǒushāo)之人,何足算也。”

  试译:子贡问道:“怎么样才能说是一个士?”孔子说:“独自办事也有廉耻知道反省,出使四方能够不辜负君王的使命,可以称为士了。”子贡问:“请问次一等的。”孔子说:“宗族里头夸他孝顺,乡亲们夸他尊敬兄长。”子贡问:“请问再次一等的。”孔子说:“说话一定兑现,办事一定完成,愣头愣脑小人一个,也许可以算再次一等的士。”子贡问:“如今从政的怎么样?”孔子说:“噢,都是米桶大的人啊,怎么能算作士。”

  13.21子曰:“不得中行而与(yǔ)之,必也狂狷(juàn)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试译:孔子说:“不能结识行中道的,那一定要同时结交狂放不羁的和谨小慎微的了。狂放不羁的什么都敢做,谨小慎微的呢有些该做的事情也不敢做。”

  13.2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试译:孔子说:“南方有人说,‘人没有恒心,不可以当巫医。’说得好啊!‘不能恒久养德,恐怕要丢脸的。’”孔子说:“这种人就不必占卦了。”

  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试译:孔子说:“君子和气却不同伙,小人同伙却不和睦。”

  13.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hào)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wù)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试译:子贡问道:“全乡人都喜欢他,这人怎样?”孔子说:“不能断言他好。”“全乡人都讨厌他,这人怎样?”孔子说:“不能断言他坏。不如乡里的好人喜欢他,坏人讨厌他(更容易下判断)。”

  13.25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悦也。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悦也。说悦之虽不以道,说悦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试译:孔子说:“君子容易共事,却难以讨好他取悦他。不从正道让他欢喜,他不会欢喜的。但他用起人来,却会用人家的强处。小人难以共事,却容易讨他欢心。虽然不是从正道让他欢喜,他照样欢喜。但一旦用起人来,他就会求全责备,尽挑毛病。”

  13.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试译:孔子说:“君子舒泰而不骄躁,小人骄躁而不舒泰。”

  13.27子曰:“刚、毅、木、讷(nè)近仁。”

  试译:孔子说:“刚正,坚毅,朴实,嘴笨,是接近仁义的。”

  13.28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sīsī),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试译:子路问道:“怎样做才可以称为士?”孔子说:“相互切磋,相互勉励;高高兴兴,和和美美,可以称为士了。朋友之间相互切磋,相互勉励,兄弟之间和和美美,高高兴兴。”

  13.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试译:孔子说:“善人训练老百姓七年,也可以披挂上阵了。”孔子说:“如果不搞军训就让老百姓仓促上阵,这叫做抛尸。”

  14.1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试译:原宪问什么算可耻,孔子说:“国家治理有方,当官领薪;国家暗无天日,还当官领薪,多可耻。”原宪又问:“逞能、夸口、怨忿、贪婪的毛病都没有,可以算仁吗?”孔子说:“可以算难能可贵了。至于说仁啊,我就不知道了。”

  14.2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试译:孔子说:“一个士光想着小家,就不配做士。”

  14.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逊。”

  试译:孔子说:“国家有道,说话直白,办事正直。国家无道,办事正直,说话含蓄。”

  14.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试译:孔子说:“有美德的一定有美言,有美言的不一定有美德。仁慈的必定勇敢,勇敢的不一定仁慈。”

  14.5南宫适(kuò)问于孔子曰:“羿(yì)善射,奡(áo)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试译:南宫适问孔子:“羿擅长射箭,奡很会水战,都不得好死,而禹、稷亲自种庄稼却得了天下?”孔子不答话。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君子啊这个人!好品德啊这个人!”

  14.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试译:孔子说:“君子有时候可能不仁吗?不过没有哪个小人是仁的。”

  14.7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试译:爱一个人,能不辛苦他磨炼他吗?忠于他,能不提醒他劝慰他吗?

  14.8子曰:“为命,裨谌(bìchén)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xíng)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试译:孔子说:“郑国外交文件的制定,是由裨谌起草,世叔斟酌,外交官子羽增删,东里人子产推敲润色的。”

  14.9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试译:有人问子产的为人,孔子说:“他待人实惠。”问子西怎么样,孔子说:“他啊,他啊!”问管仲怎么样,孔子说,“是个人物。夺走了伯氏的骈邑三百户,使伯氏吃粗粮却一辈子无怨言。”

  14.10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试译:孔子说:“贫穷而无怨气,难一些;富贵而无骄气,容易些。”

  14.11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试译:孔子说:“孟公绰要是做晋国赵氏、魏氏的家臣那是绰绰有余,但是不能去滕国、薛国这样的小地方做大夫。”

  14.12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智,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yāo)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试译:子路问怎样才算一个完整的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有智慧,孟公绰那样清心寡欲,卞庄子那样勇猛,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熏陶熏陶文采,也可以算个完整的人。”又说:“如今一个完整的人何必非得这样?见到好处先考虑道义,遇到危难敢献出生命,身处困境不论多久都不忘记平生诺言,也可以算个完整的人了。”

  14.13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jiǎ)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试译:孔子向公明贾打听公叔文子的为人,说:“真的吗,先生不说不笑,不拿钱财?”公明贾答道:“这是传话的传错了。先生该说的时候才说话,人家就不讨厌他的话;心中欢喜才笑,人家就不讨厌他笑;只有符合道义他才拿钱财,人家不讨厌他拿。”孔子说:“是这样啊,难道真是这样吗?”

  14.14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yāo)君,吾不信也。”

  试译:孔子说:“臧武仲凭借着防邑,向鲁君要求把自己的后代在鲁国立为卿大夫。虽说是不想要挟君主,我可不信。”

  14.15子曰:“晋文公谲(jué)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试译:孔子说:“晋文公耍花招,不正派;齐桓公不耍花招,正派。”

  14.16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shàohū)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试译:子路说:“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为此自杀,管仲却不去死。”又说:“不能算是仁吧?”孔子说:“桓公多次会盟诸侯,不用兵车战马,这都是靠管仲的努力。这就是他的仁!这就是他的仁!”

  14.17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欤?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p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试译:子贡说:“管仲不是仁者吧?桓公杀了公子纠,管仲不以身殉职,反而做了桓公的相国。”孔子说:“管仲做桓公的相国,称霸诸侯,一匡天下,黎民百姓到如今都还在享受他带来的好处。要不是管仲,我们可能还是披头散发,衣襟朝左边开吧!怎么能像普通人一样只顾着为主子尽忠而忘了天下百姓,躲在山沟里自己吊死了,连鬼都不知道呢!”

  14.18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zhuàn)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试译:公叔文子的家臣大夫僎,和文子一同做了卫国的大夫。孔子听到后,说:“将来可以谥号‘文’了。”

  14.19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sàng)?”孔子曰:“仲叔圉(yǔ)治宾客,祝鮀(tuó)治宗庙,王孙贾(jiǎ)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试译:孔子说起卫灵公昏庸无道,季康子说:“既然这样,为什么卫国不亡啊?”孔子说:“卫国有仲叔圉管来宾接待,有祝鮀管宗庙祭祀,王孙贾管带兵打仗。这样一种阵势,怎么会亡国呢?”

  14.20子曰:“其言之不怍(zuò),则为之也难。”

  试译:孔子说:“看他大言不惭的,做起来可就难了。”

  14.21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试译: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后上朝,报告鲁哀公说:“陈恒杀了自己的国君,请发兵讨伐!”哀公说:“把这事报告三位大夫吧!”孔子(出来后)对人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君王却说‘告诉三位大夫吧’。”于是报告了三位大夫,都不愿出兵。孔子说:“因为我曾经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报告。”

  14.22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试译:子路问如何侍奉君王。孔子说:“不要欺君,要犯颜直谏。”

  14.23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试译:孔子说:“君子向上走,小人往下走。”

  14.24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试译:孔子说:“古人学习是为提高自身学养,今人学习是为博得别人认可。”

  14.25蘧(qú)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试译:蘧伯玉派人去看望孔子。孔子请来人坐下,慰问道:“他老先生最近忙什么呢?”来人答道:“老先生想减少自己的过错,但还没有如愿。”来者出去后,孔子感叹说:“是个使者啊!是个使者啊!”

  14.26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试译:孔子说:“不在那个岗位,不插手那个岗位的事情。”曾子说:“君子思考问题不越出自己的岗位。”

  14.27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试译:孔子说:“君子觉得可耻的是说得多,做得少。”

  14.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试译:孔子说:“君子有三样,是我做不到的:仁慈无忧,明智无疑,勇敢无畏。”子贡说:“这正是老人家说他自己啊。”

  14.29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试译:子贡对人说三道四。孔子说:“赐啊,你自己就那么好吗?我可没那闲功夫。”

  14.3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试译: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知道我,只担心自己没本事。”

  14.31子曰:“不逆诈,不亿臆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试译:孔子说:“不狐疑别人欺诈,不凭空猜测人家不守信,却也能够事先识破各种诈骗和失信,算是贤达吧!”

  14.32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xīxī)者与欤?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试译:微生亩对孔子说:“丘,为什么这样忙忙碌碌呢?不会是显示口才吧?”孔子说:“不敢显示口才啊,是心里太难受了,欲罢不能啊。”

  14.33子曰:“骥不称(chēng)其力,称其德也!”

  试译:孔子说:“千里马称为骥,不是称颂它的力量,而是称颂它的德能。”

  14.3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试译:有人问:“以德报怨,怎么样?”孔子说:“那用什么报德呢?还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吧。”

  14.35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试译:孔子说:“没人知道我啊!”子贡问:“怎么说别人不知道先生呢?”孔子说:“不怨老天,不怪别人,下学人事,上达天命。知道我的,就是老天吧。”

  14.36公伯寮愬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欤,命也;道之将废也与欤,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试译:公伯寮到季孙那里乱告子路的状。子服景伯将这事告诉孔子,说:“他老先生本来就让公伯寮给忽悠了,不过我却有把握取他性命,陈尸示众。”孔子说:“大道要兴行了吗,那是天命。大道要衰落了吗,也是天命。公伯寮能奈何天命吗!”

  14.37子曰:“贤者辟避世,其次辟避地,其次辟避色,其次辟避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试译:孔子说:“贤人会躲避乱世,有人则躲避乱地,还有人躲避脸色,还有人躲避说法。孔子说:“这样做的有七位了。”

  14.38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欤?”

  试译:子路在石门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看门的问他:“哪里来的?”子路说:“孔家来的。”看门的又问:“是明知不可能却硬要做的那位吧?”

  14.39子击磬(qìng)于卫,有荷蒉(hèkuì)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kēngkēng)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试译:孔子在卫国,有一天他敲磬奏乐,一个挑草筐的路过门前,说:“有心事啊,这样子敲磬!”过一会儿又说:“档次太低,踢里汤啷的,没人懂自己,敲给自己听就得了嘛。‘河水深,索性直接走过去;河水浅,撩起裤腿趟过去。’”孔子说:“干脆!什么也难不倒他。”

  14.40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试译:子张问:“《尚书》讲的‘殷高宗守孝,三年不说话’,什么意思?”孔子回答说:“何止是高宗,古代的人都这样。君主去世,朝廷百官都听宰相的吩咐,继任国君三年不问朝政。

  14.41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试译:孔子说:“上面的彬彬有礼,老百姓就容易推动了。”

  14.42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试译:子路问怎样做君子,孔子说:“好好安顿自己,做到恭恭敬敬。”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好好安顿自己,这样去安顿百官。”又问:“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好好安顿自己,这样去安顿天下百姓。靠安顿自己而安顿百姓,就连尧舜大概也感到力不从心吧!”

  14.43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逊悌,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试译:原壤两腿叉开等孔子来。孔子见了说:“打小就不孝顺,大了没一点出息,老来还一副老不死的样子,我打你个老贼!”说着就操起棍子轻轻敲他的小腿。

  14.44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欤?”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试译:阙党的一个少年在传话。有人向孔子打听,说:“是个上进的孩子吧?”孔子说:“我看见他坐在成年人的位置上,看见他同长辈并肩走路,看来不是求上进的,是想快点出名的。”

  卫灵公第十五

  15.1卫灵公问陈阵于孔子。孔子对曰:“俎(zǔ)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

  试译:卫灵公问孔子如何排兵布阵,孔子说:“祭祀的礼仪,我还听说过一点;部队的事情,可从来没学过。”第二天就离开了卫国。

  15.2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yùn)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试译:孔子一行在陈国被围困,直到把粮食吃光。随行弟子病倒了,都爬不起来。子路带着一肚子的不满来见孔子,问道:“君子也有倒大霉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倒霉,信念更加坚定。小人倒霉,就霉得一塌糊涂。”

  15.3子曰:“赐也,女汝以予为多学而识志之者与欤?”对曰:“然,非与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试译: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博学多闻的人吗?”子贡说:“对啊,不是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靠一个原则贯串始终的。”

  15.4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试译:孔子说:“由,明白德的人很少啊。”

  15.5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欤?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试译:孔子说:“无为而治的,大概就是舜吧?有什么可操心的呢?自己诚诚恳恳、堂堂正正坐在朝廷上就是了。”

  15.6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mò)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cān)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试译:子张问如何才能通行无碍,孔子说:“说话老实守信,办事勤恳恭敬,即使远到蛮夷之地也通行无阻。说话没信用,办事不地道,即使近在本乡本土也吃不开。只要一站,总是看见‘忠信笃敬’几个字显在眼前;只要上车,总是看见这几个字刻在辕前横木上。这样子,才可以通行无碍。”子张听了,就把这几个字写在腰带上。

  15.7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qú)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试译:孔子说:“耿直啊史鱼!国家有道,像箭一样直;国家无道,还像箭一样直。君子啊蘧伯玉!国家有道,就出来当官;国家无道,就把本领珍藏起来!”

  15.8子曰:“可与言而不与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试译:孔子说:“可以对人说却不对人说,是失人;不可对人说却对人说,是失言。智者不失人,也不失言。”

  15.9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试译:孔子说:“有志之士,仁义之人,绝不会苟且偷生去损害仁义,他可以舍生忘死成就仁义。”

  15.10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试译:子贡问如何做到仁厚。孔子说:“工人要做好工作,一定先备好工具。住在一个国家,就要好好侍奉国中大夫的贤明者,结交国中士人的仁厚者。”

  15.11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lù),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试译:颜渊问如何治国。孔子说:“用夏代的历法,坐商代的车子,戴周代的帽子,音乐就用《韶》乐《舞》乐,不用郑国音乐,疏远花言巧语的人。因为郑国音乐淫秽,花言巧语的坏事。”

  15.1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试译:孔子说:“人没有远见,必定穷于应付眼前的事变。”

  15.13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试译:孔子说:“算了吧,我没见过喜欢美德如同喜欢美色的。”

  15.14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欤,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试译:孔子说:“臧文仲是个偷官位的吧?明知柳下惠是个贤才,却不举荐人家和自己同朝做事。”

  15.15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试译:多责备自己,少责备人家,就少遭怨恨。

  15.16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试译:孔子说:“不问‘怎么办怎么办’的,我也不能拿他怎么办了。”

  15.17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试译:孔子说:“大家整天呆在一起,没说一句识大体的话,尽耍小聪明,难成气候啊!”

  15.18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试译:孔子说:“君子以道义为本,用礼仪实践道义,靠谦和表达道义,凭信用成就道义。这就是君子!”

  15.19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试译:孔子说:“君子担心自己无能,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的才华。”

  15.20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chèng)焉。”

  试译:孔子说:“君子最担心一辈子名不副实。”

  15.2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试译:孔子说:“君子要求自己,小人要求别人。”

  15.22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试译:孔子说:“君子自尊,不爱争面子;君子合群,不拉帮结派。”

  15.23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试译:孔子说:“君子不因为一个人话说得好就认为人也好,不因为人不好就认为他的话也一定不好。”

  15.2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试译: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生去做的呢?”孔子说:“应该是‘恕’吧。自己不乐意的,就不要强加于人。”

  15.25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试译:孔子说:“我对人家,诋毁谁?称赞谁?即便是要称赞哪个,也是有所验证的。夏商周三代人,都是这样直来直去。”

  15.26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无矣夫!”

  试译:孔子说:“我还可以看到史籍的缺字存疑处。好比有马不会驯养,就先借给会驯养的骑。如今没有这样的人了!”

  15.27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试译:孔子说:“花言巧语,会搞乱心态。小事忍不了,会坏了大事。”

  15.28子曰:“众恶(wù)之,必察焉;众好(hào)之,必察焉。”

  试译:孔子说:“大家讨厌的,一定要考察;大家喜欢的,一定要考察。”

  15.29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试译:孔子说:“人能开路走路,不是路开人走人。”

  15.30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试译:孔子说:“错了不改,这就叫做错。”

  15.31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试译: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一天到晚想啊想,发现没什么长进,不如学点东西。”

  15.3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试译:孔子说:“君子考虑道行问题,不考虑饭碗问题。耕地的不学道,也没饭吃,学道的却有俸禄。君子担心道行不足,不担心钱财不够。”

  15.33子曰:“知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智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智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试译:孔子说:“才华够了,爱心不够,虽然得位,也必定失去。才华够了,爱心够了,办事不严肃,百姓就不会恭敬。才华够了,爱心够了,办事严肃了,举手投足不合礼仪,那还是没完全到位。”

  15.34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试译:孔子说:“君子不可用什么固定的尺子去衡量,却可以授予大任。小人不可授予大任,却可以用尺子衡量。”

  15.35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试译:孔子说:“民众对于仁道,比需要水火还急迫。水火,我见过有跳进去送命的,却没见过踩到仁道上死去的。”

  15.36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试译:孔子说:“仁义当前,对老师也不要谦让。”

  15.37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试译:孔子说:“君子一身正气,但不死板。”

  15.38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试译:孔子说:“给君王办事,敬业最要紧,待遇是次要的。”

  15.39子曰:“有教无类。”

  试译:孔子说:“谁都可以教育,不管什么人。”

  15.40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试译:孔子说:“价值观不同,不要在一起共事。”

  15.41子曰:“辞达而已矣。”

  试译:孔子说:“说明白,就行了。”

  15.42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欤?”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试译:冕乐师来了,走到台阶边,孔子提醒他:“这是台阶。”到座席边,孔子提醒说:“这是座席。”都坐下了,孔子告诉他:“这位是某某,这位是某某。”冕乐师走后,子张问道:“跟乐师谈话,就是这种方式吗?”孔子说:“是的,本来就是帮助乐师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