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于火:光与影之歌 第三章 海难幸存者
作者:姬澹清的小说      更新:2023-11-25

  前两个任务,都需要新鲜的柔韧的藤条作为原材料。

  刘芒提着短剑走进森林,专门挑选缠绕在粗壮树干上,大约和小指头差不多粗细的藤蔓,砍下来之后剥去枝叶,就成为一根坚韧的绳索。

  藤条柔韧,树枝坚实。

  攒了一大捆藤条之后,他又砍下一些大拇指粗细的树枝,裁到和他手肘一般长,然后一根根插在土里围成一个圆圈。

  以木条作为骨架,以藤条作为肌肉,刘芒将藤条卡在树枝间,交错编织出一个直径二十多公分宽,圆肚小口的藤笼。

  笼子两头小,中间大,刘芒将其中一头的口子用藤条封住,接着又编织一个圆锥体造型的盖子,在盖子中间留出拳头大小的一个空洞后,把盖子和笼子合在一起,就组成了完整的鱼笼。

  刘芒伸拳头进去试了下,确认在握紧拳头的情况下收不回手,这才满意地将第一个鱼笼放在一边,开始做第二个。

  接连做了五个鱼笼之后,刘芒从河里捞出许多螺丝,用石头将它们碾了个稀碎,和黄泥混在一起,捏成小球,分别往里面撒了几个。

  等鱼笼里都布上饵料之后,刘芒把它们拖进水里,再用大块石头压住固定好位置,剩下的,就只需要等到饭点的时候,把它们在捞起来,检查收获即可。

  鱼笼好就好在可以无人值守式的获取猎物,省心省事。

  等忙完鱼笼的活计,太阳已经升到头顶,如果不抓紧一些,晚上又要挨凉风吹了。

  于是刘芒也不再钓鱼,顶着肚子里的饥饿开始编织洞穴墙壁用的材料。

  讲道理,如果将小腿粗的树木裁成统一的形状,然后彼此连接成外墙,那么保温效果肯定是很好。

  因为木材作为一种多空隙的材料,能够有效的保留屋内的温热空气。

  但是建一栋漂亮的小木屋,需要砍伐几十根完整的树木,然后再进行精细的加工,这可不是一天能干好的。

  刘芒今晚就想有墙壁挡风。

  于是他选择了另一套方案:用细木头编织成木网,再在木网上抹上黄泥,接着再叠一层木网,再抹上黄泥,形成一个木结构黄泥墙。

  最后在墙上再覆盖上植物的枝叶后,就能将洞穴变成一个既隐蔽又保温的避身之所。

  这个方案的要点在于作为填充物的黄泥,必须细腻并且干湿均匀,不能含有太多有机杂质,否则很容易因为密度不均最后垮掉。

  刘芒在靠近河滩的森林边缘,用矿工锄刨出一个深坑,将夹杂着树叶杂草的浮土扒到一旁后,抠出底层的黄土,又接来河水将它们拌在一起。

  为了保证搅拌均匀,刘芒甚至直接穿上全身甲,踩进土里用体重将黄泥踩匀。

  整个过程循环几次之后,作为墙体填充材料的黄泥也准备妥当,下一步就是以木网为支撑开始砌墙。

  花了一下午时间将土墙建好后,刘芒躺在洞穴里,透过提前留好的小洞向外看去,观察着窗外静谧的风景,感受着内外隔绝的安全感,心里十分满意。

  等到黄昏将至,刘芒把河里的鱼笼捞起来检查一番,令他失望的是,五个鱼笼却只掏出七条小鱼。

  虽然勉强能够饱腹,但是绝对存不下余粮。

  看来鱼笼这个方案,不是很实用。

  要不,去海边看看?

  刘芒穿越前可没少看那些赶海的视频。既然那些视频博主在饱经工业化伤害的现代海岸都能找到大量蛋白质,自己没理由不能在这个野生海岸找到吃的。

  不过……明天吧,今天太累了。

  于是刘芒捡了块石板,架在营火上。

  等石板烧热,刘芒把去掉内脏的小鱼放在上面,慢慢煎熟。

  石板烤鱼和前一天的串烧烤鱼相比,少了一些烟火气,却也别有一番滋味,唯一的缺点就是量太少了些。

  第二天一早,刘芒拎着肚子最大的那只鱼笼来到海边。

  大概是因为爱笑的男生运气都不会太差,来到海边时,刘芒正好遇上退潮。

  虽然这个世界不是地球,但是有着和地球近似的物理规律和天体结构。

  也有太阳,有月亮,有满天星辰,自然也就有了昼夜潮汐。

  海里的小动物们随着潮水涌上海岸游玩,却忘了回家的班车是什么时间,等到海潮退去,便被困在海岸的滩涂、砂砾和巨石上,回不了家,最后被刘芒一一捕捉装进笼子。

  刘芒是个内陆人,却有一个四海胃,并不惮于吃海鲜。

  凭借着强悍的记忆力,刘芒效仿着短视频平台上的赶海勇士们的行为,从犄角旮旯里翻出各种贝壳、海蟹、虾、以及海带,很快就攒了一笼子。

  哎,早知道这么容易搞到吃的,自己还费什么力编什么劳什子鱼笼啊……

  古人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诚不我欺也。只不过花了一个多小时,刘芒就解决了一天的口粮。

  兴高采烈的回到营地,他将笼子沉进水里,免得这些海货干死腐化。

  然后从藏身洞里拿出自己的头盔,架到了营火上——是的,经过充分的考虑,刘芒决定放弃烧制陶器的计划,直接用头盔当煮锅用。

  自己喝水可以用水晶瓶,煮汤可以用头盔,何必要那么麻烦,搞什么陶器呢?

  虽然这难免会委屈了自己的这顶“第七军团勇士”头盔,让它承担自己不该承担的重任。

  对此刘芒只能饱含歉意地表示,真的对不起,从出生地挑选要带走的装备时,忘记从那堆用不上的装备里挑一个造型圆润的头盔来当锅具用,只能委屈你了。

  吃掉这一锅鲜美的海鲜汤,刘芒把剩下没吃完的肉捞出来,放在特意挑选出来的一块扁平石头上搁在太阳下暴晒,留作未来的备用粮食。

  接下来的日子,刘芒都是一大早醒来之后,先取水洗漱,然后拎着篓子去到海边,趁着早潮退去的时候把一天的食物带回营地。

  剩下的时间,无事可做,他就留在海边,一边观察海平线上有没有路过的船只可以把自己带走,一边练习武器技能,巩固战斗技巧的同时,也尽可能将原本记忆中那些需要使用到圣光之力的部分技巧从战斗习惯中剔除。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悠悠哉哉的新生活过到第十一天中午,正全副武装地练习着剑盾术的刘芒,突然看见在遥远的天际线,乌云覆盖了天空,一道水墙在远处升起,笼罩了整个海面,并逐渐向海岸这边延伸。

  这壮观的景象让刘芒原地楞了片刻,才想起来,完蛋,大暴雨!

  他立刻转身往营地跑去。

  回到河滩上的营地里,他从用木棍搭建的简易置物架上,取下这几天准备的应急食物和装饮用水的水晶瓶,然后把散落在地上的工具稍一收拾,就钻进藏身洞躲了起来。

  此时洞穴外已经响起了如爆豆一般的雨水声,风雨夹杂着雷电,把他困在了洞里。

  刚开始的时候,他透过土墙上的小孔,看着渐渐升起的河面还有些后悔,如果之前选一个地势再高一些的地方开凿洞穴就好了。这要是不小心半夜睡着的时候被水淹了可咋办啊。

  不过因为这里是入海口,所以水面上涨终有一定的限度,远到不了能把他的这个藏身处也淹掉的程度。

  虽然有一些雨水穿过用树枝编织的门,落在洞穴里,但是因为断崖背风,洞穴里总体还是保持了干燥。

  于是刘芒就这样吃着应急的肉干,欣赏着雨景,度过了无聊又闲适的两天后,终于在第三天凌晨,雨势终于缓了下来。

  待到天明以后,风雨尽去,刘芒推开洞穴的门,看见上涨的河面已然淹没了整个河滩,他之前在河滩上劳作的痕迹尽数被暴雨洗去。

  趟着河水半走半游地来到对岸,刘芒把已经倒塌的架子扶起来,又清理了平时做饭的石头灶台后,拎着硕果仅存的唯一一个鱼篓往海边走去。

  在洞穴里的三天时间,刘芒完全靠前几日积累下来烤鱼干过活,如果再不补充食物,就又要面对缺粮的窘境。

  而且大雨过后,说不定会有一些大家伙搁浅在岸上,比如皇带鱼啊,金枪鱼啊,鲸鱼啊这类的。

  趁它们还新鲜的时候切块带回去,再用小火烤熟烘干,又能支撑他很长一段时间的消耗。

  怀着微妙的憧憬,刘芒晃晃悠悠来到海边,开始在沙滩上寻摸合适的目标。

  生蚝,嗯,算了,天天吃。

  死掉的螃蟹,咦,恶心,一脚踹开。

  搁浅的水母,可以,晒干一点用盐和野菜拌着吃。

  一个橡木圆桶,嗯,可以用来……嗯?!

  橡木圆桶?!

  刘芒扔下鱼笼快步跑过去,扒着半埋在沙里圆桶,往桶里看去,发现圆桶里的东西已经全部流光,只有小半桶海水存在里面。

  有海船遇难!虽然有些抱歉,刘芒心里还是非常兴奋。

  这起海难验证了,他所在的这个世界,不仅有人类存在,而且还具备了一定的技术水平,而不是一片莽荒的土地。

  只要有文明存在,自己总能找到去处,不至于像个野人一样孤独终老。

  而且即便是遭遇海难,海船上一些包装良好的物资多多少少也会随着海潮漂流过来。

  说不定能找到一些真正有用的东西……比如一套铁锅和餐具!

  于是刘芒沿着水桶的方向往上又走了一会儿,陆续发现一些破烂的木板,断裂的桅杆。

  最后,在两个保存相对较好的圆木桶中间,他捡到一个将身体和圆桶用绳子绑在一起,昏迷不醒的褐发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