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启人生之再造盛唐 第三十章 远游 张七娘
作者:墨香弦音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住持請留步。』『慧名師兄,一路上小心。』,長壽寺山門前,兩個老和尚互相合十道別。從山門外老僧人得視角,可以看到很多大小比丘、沙彌也在相送。

  看完燈,跟大傢伙一起進行唐朝得k歌運動,踏歌後。李忱和了凡回到了長壽寺。這年到元宵後,算是完了。

  踏完歌,李忱心情舒暢,嗯,唐朝人果然很會享受生活,現代人去ktv,了不起七八個人一間房,或許十多個,那只是k歌。唐朝人不僅一群人一起唱,還帶運動,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年過完了,這時候,李忱得前任,也就是前帳房慧名比丘,要出門遊歷去了。他的師弟,長壽寺得住持,慧寂帶領寺裡得比丘和沙彌,正在相送。

  『大和尚,你年紀也不小了,現在天氣又冷,你何苦非要挑現在出門雲遊呢?』,李忱在勸慧名,以慧名前帳房得身份,和這些日子來給予李忱得指點,李忱稱他一聲大和尚不為過。

  『天冷點又何妨,要行腳天下還畏冷,那就不用走了。』,慧名不以為意的笑道,『自從當上寺裡得帳房,困在寺內這麼多年,貧道早就想出門了,一點點寒冷,貧道還受得了。』

  『再說了,再不走,可又得關在寺內幾個月不能出門了。』,說完還頑皮得眨了眨眼。看著大笑離去得慧名,李忱差點笑出來,看來能出門遊歷,讓這個

  人老心不老得比丘,心情非常好阿。

  所謂幾個月不能出門,是指接下來幾個月,大約整個冬季得三個月時間內,長壽寺僧眾都不能出門,要閉關修行。

  嗯?沒開玩笑,是真的要閉關,不過當然不是武功,又不是少林寺,是閉關修行佛法。

  正式得名稱,不叫集訓,叫做安居。分為冬安居和夏安居,大抵上就是夏季和冬季兩個時候。這個時候寺裡的僧侶,基本上都不準出門,不管是雲遊還是化緣什麼。所以慧名老和尚要趁這個冬安居沒開始前,出門雲遊。等開始就出不了門了。

  至於,僧侶們關起門來做什麼?前面說過,就是精修佛法。之前說過,一個正式得比丘,還有一份戒牒,上面會記載,你會哪些佛法。

  如果你看過佛家經典就會明白,佛家經典很難懂。很多典籍根本就是照印度那邊得音,然後用同音漢字取代。所以說,要精通這些典籍,除了傻瓜一樣歲歲唸,每天背,把它背熟,別無他法。

  所以,一個閉關研讀,讓大家唸經、坐禪、聽課、辯論得安居時段就很重要了。形同關禁閉得安居,可以讓僧侶對佛法理解更深。

  就這樣,匆匆時間過了幾個月,春天來了。長壽寺山門前排起了長龍,『這位老丈,這裡是五貫,您讓令郎背好了。下一位。』,李忱振奮起精神,喝了口茶,招呼起下一位民眾。

  長壽寺山門前,排起了長龍。做什麼?借錢唄。說到這裡,李忱又吐槽唐代得不便利性。銅錢實在太重了。李忱沒辦法把唐代重量和現代重量換算,也不知道1貫錢到底該合多少現代公斤。

  只是大概知道,一台牛車可以裝大約100貫。如果要人背,大概9貫錢,可以讓一個成年男子,背得要死要活。

  背起來不是問題,問題是你得扛回去。真的是扛回去,李忱試背過,他大概可以背個14貫,可是很累。如果要背到鎮上,大概只能背個11貫錢。

  同理,一個成年男子,如果你要讓他背著錢回去,大概只能背八貫。所以,你可以看到用扁擔挑錢的。

  挑錢還算好了,如果要借穀物,或是借布疋得,不用車子載不回去。所以李忱每次都要吐槽唐代,錢幣不夠,經濟其實不是那麼發達,其代表性是連布疋都可以拿來當作貨幣。

  唐代錢荒得緊,很多窮地方、小地方,恐怕連錢都沒看過,還停留在以物易物階段。錢荒得程度,連官府都下令過,要大家不要光拿錢交易,還要兼用布疋。這樣可以少花點錢。

  真正那些經濟發達得地區,只限於大城市,那些地方有飛錢可以用。像廣州、長安、揚州、徐州之類得大城市,真正什麼大額交易只會出現在這些地方。飛錢才有用武之地。

  說起來,單論總體經濟力量,宋朝恐怕遠勝唐朝。唐、宋兩朝經濟發展差距,不要說別的,只要看錢幣得使用就知道了。

  借錢得人龍繼續中…會有這麼多人,主要是因為這些天長壽寺的冬安居,雖然不是完全封閉廟們,可是像質舉這樣的活動,也是不會進行得,怎麼說這理都是個寺廟,還不像後代那樣,完全得世俗化。

  再者,其實農民最難過得時候,是青黃不接得時候。這時候秧苗剛種下,然後之前的收成已經花完了,繳稅、過年、還債。更難過得是,這時候隆冬已過,萬物回春,可是實際上野外能找到得野生植物不多。

  如果農民沒辦法找到臨時工作,很多時候就只能去借錢。位什麼王安石實施青苗法?青苗得意思就是只這個時候。

  『下一位。』,李忱無精打采,這種工作,其實蠻無聊得。只是他又不能缺席,必須在場。

  『砰。』,一個沈重得麻袋,撞擊到了鐵桌上,發出沉悶得聲響,震的李忱精神一震,『砰。』,還沒等他回神又是一聲悶響。『還錢。』,一個粗漢甕聲甕氣得說道。

  山門大開,不僅僅是來借錢得,也有還錢得,可是這種人少之又少,不得不讓李忱驚訝,不僅是來還錢得,看樣子還不少錢。

  『快清點。』,不用李忱說,來幫忙得比丘,就開始動手清點了。看得李忱又是一陣嘆氣。

  這都特嘛得什麼是阿,真的太不方便了。一貫錢是一千錢,一錢就是一個銅板。一個銅板重量不大,可是千錢集合在一起,就得好幾公斤…,怎麼唐代就沒有大點得貨幣單位呢。

  在李忱得記憶中,不要說唐朝了,中國歷史上就沒出現過。基本上就是以一個銅錢做一個單位貨幣。

  當然,他知道到了明中葉以後,隨著白銀大量流入,開使用白銀當貨幣。可問題是,那個時候中國人就沒想過鑄造什麼銀幣,一直要到晚清,才會出現什麼龍洋啥得。

  是叫龍洋嗎?李忱記不清了,反正到了晚清,中國才有了比較大額得錢幣。好像清政府還出過金幣。

  中國歷史上不是沒有金幣,可是從來也沒當過流通貨幣。基本上就是把黃金作成錢幣形狀,當作交易物。那不是金幣,只是作成餅形得金塊。不像西洋,商業發達,交易旺盛,金、銀、銅幣,一種不缺。

  或許你會說,中國歷史上最早使用紙張貨幣。大額貨幣,面值五十,一百甚至數百得都有。

  好吧,以後者來說,那根本不是常態。都是政府財政危機,想要用這種方式騙錢,出個什麼當時,當百,甚至當五百。除了造成通貨膨脹,根本沒什麼幫助。

  至於紙類貨幣,那時候得朝廷,好像也就是把他當成上者,那些大錢來用,無限制濫發,甚至比大錢更方便,印刷機啟動,鈔票就滾滾而來。結果最後還是造成通貨膨脹。

  『阿翁,這是您得欠條,沒錯得話就請拿回去。下一位。』,僧人費了半天功夫,清點好數量,李忱就把欠條還給人家。

  『砰。』,又是一聲悶響,居然又有還錢得,李忱還蠻驚訝得。現在不是收獲季,選現在還錢得還真不多。

  『這位郎君,這是奴要還得欠款。』,李忱抬頭一看,是一位年輕少婦,樣貌看不清楚,因為她戴了頂斗笠,臉上還有塊白紗遮臉。之所以知道是少婦,主要是看她的髮型,李忱不知道那是什麼髮型,但是來唐朝也有一段時間了,知道會梳這種髮型,身份應該是少婦。

  這位少婦,帶了一位侍女,牽了輛牛車,來還錢得。那位侍女年紀大概二十多,力氣可不小,看來是做慣粗活的,可以把擠貫錢輕鬆提在手裡。

  『這位夫人,請拿好。』,僧人清點後,李忱把借條找出來,還給人家,『下一位。』,雖然這麼說,李忱得目光卻盯著這位**得背影。

  (怪了,這聲音我好像聽過。然後這名字…),不可否認,這位**得背影很好看,走起路來搖曳生姿,如弱柳扶風,可是那不是李忱看著她的原因。

  只稍微看了一下,李忱立刻收回目光,再多看,人家萬一認為他太過輕挑,

  去住持那裡投訴,他這份工作恐怕就得丟了。他只是瞄過帳本上的一個名字,張七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