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鼎战国录 第一章 途经洛阳
作者:逸臣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洛阳城,位于洛水之边上,故亦称洛邑。.是周公、召公,于西周初年所营建,原本却非周王室都城。后来,周平王东迁后,才定都于洛阳,称为王城。而洛阳城,没有咸阳城的规模大,城为长矩形,东西宽五里,南北长七里。城墙不甚高,乃夯土筑成,城内道路平阔,建筑大多朴实无华。

  虞月初离秦地,显得颇为兴奋。只见她入了洛阳城后,便四处地东张西望,一切均感觉新鲜之极。

  乐毅看到虞月,犹如孩童般的模样,不禁摇头晒笑,有些宠溺地道:“月儿,你怎么像个猴子似的,到处张望啊?别人若是不知,定说我们,不知是从哪处山野里出来的,没见过什么世面呢!”

  虞月闻言也不生气,偏头对乐毅露齿一笑道:“月儿是没见过什么世面啊,可不比乐大哥你,这般见多识广呢。”

  乐毅呵呵笑道:“其实,我随师父在山中,一待便是十年。这也是我,第一次到洛阳而已。要说起来,乐大哥才是,真正没见过世面的山野鄙夫呢。”

  虞月一笑道:“那乐大哥却为何所知甚多,对列国之事,均了如指掌呢?”

  乐毅道:“因为,师父他老人家,最喜周游列国。是以,对诸国间的地理人文、时势政事,他老人家均知之甚详。乐大哥所知的一切,都是由他老人家所传授的。”

  “原来如此。”虞月螓首微颔,继续向两边道旁张望。只见所经之处,周室的子民峨冠宽服,神态谦和。路人相遇时,亦拱手为礼。虞月又转头对乐毅笑道:“乐大哥,你觉不觉得,周室的民风,和秦人有些不同?”

  乐毅笑道:“月儿说的是,两国间礼俗的不同吧?其实,中原列国间的礼俗,均有不同。周礼庄重却不烦琐,鲁却守礼最严,赵、魏、韩礼多而繁,齐重乎大礼而疏小节。而秦风彪悍,对礼节之事,便稍有些看淡。”

  虞月闻言,受教地点了点头。

  看着洛阳城内,闾里间,百姓安居乐业。街巷道旁,时有小儿嬉戏追逐,氛围一片安详。乐毅微叹道:“我曾经听师父说过,‘周人多福’。今日一见,果是如此。现今时局动乱,列国纷争。生逢乱世,百姓命如蝼蚁。普天之下,恐怕也只有,周室的百姓,能如此安居乐业了。”

  虞月眼含疑惑,不解问道:“这又是因何缘由呢?”

  乐毅解释道:“周王室,虽是地处中原之腹,壤接魏、韩、郑三国。可周王室境壤太小,魏、韩、郑三国,对周室之地,均不感兴趣。且周室虽已王权不在,可名义上,毕竟仍是天子。诸侯列国,亦不欲犯天下之大不违,而对王畿之地用兵。而周王室自身,亦无力对诸侯列国用兵。周天子和卿大夫,也只有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了。所以,周室的子民,便少有战祸之扰,过得最为舒心惬意。”

  虞月点头道:“怪不得,这里的民风,如此的淳朴详和。月儿在想,如果中原各国间,也能互不侵犯。那天下的百姓,便不会受战火殃及,过得如周室百姓一般好了。”

  乐毅闻言叹息道:“难得月儿,有如此仁及天下之心。可天下局势,又岂是一、二人,便可以改变的?”

  乐毅不禁想起,诸侯国间,为争夺土地城池,连年战火不息。而受战火荼毒的,却是各国的百姓。各国的百姓,平时生活在国家苛政之下,而一旦爆发战争时,却被国家征集上前线去打仗。弄得土地无人耕种,国内一片荒芜。而各国的军队,更是血腥残暴。一旦破城,便对城内的百姓血洗屠杀,奸淫掳掠。百姓所受之苦,列国的君王大臣,又有谁去关心过呢?

  虞月见乐毅神情悲伤,不免有些耽心。

  乐毅见虞月正默默注视着自己,脸上一片担心之色,便不由岔开了话题道:“月儿可知,周室二百多年前,有一圣人。月儿方才的想法,便与这圣人,有些不谋而合呢。”

  虞月闻言,不禁好奇问道:“乐大哥,你说的圣人是谁?”

  乐毅微微笑道:“乐大哥所说的圣人,名为老聃,周人又尊称其为老子。老子曾经所谈,天下的理想之状便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此便是说,列国间互不侵扰,临国之民,各不逾界。月儿方才所说的,不是与此有些相同吗?”

  虞月讶异道:“原来,早有圣人做此想法了啊?乐大哥,你多说一些圣人的事,给月儿听听。月儿十分好奇呢。”

  乐毅点头笑道:“月儿既有求知之心,乐大哥自然满足于你。”

  虞月嫣然笑道:“多谢乐大哥,能和乐大哥在一起,让月儿又增学了不少。”

  乐毅哈哈一笑,拧眉沉思了片刻。便开始对虞月,娓娓说起,老子的传奇典故来。

  老子本名老聃,又名老阳子,字来。老子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少年时,便已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善观星测象之事。而老子勤学博才,天下无人再能授业于他。老子求知若渴下,得知守藏室,乃是周王室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子便向周景王,自荐为守藏室史。数年之间,便已读书万卷,学究天人,名闻遐迩。

  鲁国圣人孔子,便曾率门徒,亲赴成周,以求教老子的学说。而孔子在得到老子教授后,曾对自己的弟子叹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用网缚之,游者可用钩钓之,飞者可用箭取之。至于龙,吾不知其何以?龙乘风云而上九天也!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老子学术之高深,由此便可见一斑。

  虞月听得入迷,笑道:“在月儿的心中,乐大哥亦是饱学之士呢。”

  乐毅笑道:“月儿太夸奖了,这些事,我也只是看古籍所载而已。现今,老子的学说,尚流传于世,只是少人知道罢了。”

  虞月问道:“为何少人知道?难道,老子不曾收有门徒,著书立作吗?”

  乐毅道:“老子所收的门徒并不多,其中有一个弟子,是宋国人,名为庄康。庄康有一孙,名庄周。便是由庄周,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让老子的思想,尚为世人所知。庄周学识通天,亦可谓是一代圣人。只是,他在二十年前,便踪迹匿藏。不知,是否还在人间了?而老子一生,只著有一书。此书的由来,还颇有些典故呢。”

  虞月好奇问道:“老子所著之书,又有何典故?”

  乐毅笑道:“当年,因王子朝之乱,老子便决定辞官归隐,离周西去。而他欲出中原,而去西域,则须经过秦国函谷关。函谷关的守关官员,名关尹,字令喜。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一夜,关尹观天相,忽见东方紫云聚集,其长三万里,形如飞龙,由东向西滚滚而来。关尹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西行。而关尹早闻老聃大名,心想,莫非是老子将来?于是,便派人清扫道路四十里,夹道焚香,以迎圣人。”

  乐毅稍停了会,又接着道:“果不其然,第三日午后。关下一名白发白须的老者,倒骑着青牛,缓缓而至。关尹心知,此人便是圣人老子了,忙上前磕拜迎接。老子亦听闻过关尹,知其为大智慧者。关尹趁老子欲出关之机,请求老子著下一书。老子原是不肯,关尹便请老子住在函谷关,不放其出关。老子无奈之下,只好答应为其著书。老子将其一生智慧,逐言写在简牍之上,扬扬五千字,共分上、下两篇。关尹得此一书,如获至宝,日夜研读。最后,关尹大叹,得老子一书,便再不愿做守关之官了。关尹后来,果然辞去了官位。随老子一同出关,往西域去了。”

  虞月听完,不由惊讶道:“这关尹令喜,竟敢强迫圣人著书?”

  乐毅微笑道:“若是没有关尹,老子又怎会留下了,旷世之作?那后世之人,也无从瞻仰先圣的思想了。说来,也该多谢关尹的‘无赖’才是。”两人说笑之间,便已到了洛阳城的东城门。

  乐毅骑马靠近虞月,戟指一指,道:“看,前面便是,洛阳城的东城门,我们快出洛阳城了。”

  虞月颔首应了一声,目光熠熠发亮,直望着前方。

  乐毅望着城门,转头对虞月笑道:“月儿,乐大哥便再说个典故,与你听吧。这洛阳城的东城门,亦称鼎门。是当年,大周灭了殷商之后。将九鼎运经洛阳,由此门而入,而因此得名……”

  乐毅、虞月两人的谈话之声,渐已远去。两人的身影,也最终消失在洛阳城的东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