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染的足迹 第19节 酝酿建党李守常力荐陈仲甫
作者:莘石轩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pmymja,.mprgvtbm,.jddczipk,.b,.venfchgb{dispy:none;}.wrpjhkjt,.twccppbe,.rkdvag,.cvasikfq,.aeydgmcc,.qxrxfwcy,.bjdprpzm,.kkuedual,.bwlo,.sdwjmtbe,.lwsciddk,.ceftufqi,.rjervswb,.jwhwbutm,.nbnkgnyx,.xblxyoba,.aaxazzsl,.pdzczety,.ngkxovdw,.xlcevhli,.zsqndlva,.zogxjica,.vwhftnur,.fwhskkcb,.opaajhjy,.xttq,.xiiymwli,.dcikayoa,.xqzofmfs,.hkmoazvl,.wsydctgu,.qgrkhixm,.akdrlzpo,.urdfcfdh,.xerraz,.pxzcukap,.jkrhzzrh,.poumhyej,.tpgizggl{dispy:n0ne;}

  第19节酝酿建党李守常力荐陈仲甫

  李大钊正在他的办公室里,与几个得意门生高一声低一声地交谈着……

  自去年火烧赵家楼之后,北京当局严令禁止学生集会。但是立志改造中国的学生、教授的活动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只不过变换了活动方式而已。李先生给他的学生们布置了一些研究课题,让他们分别学习探讨,过一些时日再把他们召集起来让他们分别讲述研究体会,然后大家一起讨论。今天又是聚会时间。

  大家各自谈了近期的探索之后,张国焘问道:“李先生,我看到一篇文章提到‘共产国际’和‘第三国际’,它究竟是一个组织还是两个组织?”

  李大钊答道:“‘第三国际’也即‘共产国际’。它是经列宁提议,于去年3月在莫斯科成立的。它是全世界共产主义团体的联合组织。”

  张国焘听了又问:“那它为何又叫‘第三国际’?”

  李大钊说:“这得从‘第一国际’说起,不然,你就还要问下去。”

  大家听了笑着说:“那你就从头说起吧,我们都想听听!,”

  李大钊听说找他,起身说道:“我就是。您是——”

  “公元1864年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伦敦创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后称‘第一国际’,领导英、美、法及欧美其他各国的工人进行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同时也同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工联主义等反马克思主义流派进行斗争,巩固工人的团结。后因一些国家的工人组织向资本家投降,1876年宣布解散。1889年,恩格斯又在巴黎成立了‘第二国际’,领导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同机会主义路线作了坚决的斗争,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国际工人运动有了更大的发展。但是,恩格斯逝世后,‘第二国际’的领导权落到了机会主义者手里,逐渐变质,随后就无形瓦解。‘共产国际’成立后,为了区别于‘第二国际’,又称‘第三国际’。它的任务是争取大多数工人和劳动群众聚集到共产主义的旗帜下。”

  罗章龙听了李大钊的话,接上说:“李先生,据我这段时间的研究,俄国革命的成功,得力于俄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不是也应该向这个方向迈进呢?”

  李大钊笑着问大家:“你们说呢?”

  张国焘、刘仁静、邓中夏等人都说应该成立个组织。李大钊说:“我们是到该成立组织的时候了,不仅我们这些人要参加,还要吸收更多的人。时代要求我们这样做。至于什么时候成立,叫什么名称,等我和仲甫先生通信商讨后再定……”

  正说着,有人轻声敲门,李大钊立刻停止了谈话……

  坐在门口的罗章龙起身开了门。门外站着一个陌生人,他个子不高,西装革履,气度不凡。他看了看屋里的人,很有礼貌地问道:“李大钊先生在这里吗?”

  李大钊听说找他,起身说道:“我就是。您是——”

  来人答道:“我叫杨明斋,是俄国《东方经济学家》杂志社的记者……”这个自称记者的杨明斋说到这里,左右看了看。

  李大钊见状马上说:“请屋里谈!”

  李大钊听说找他,起身说道:“我就是。您是——”

  李大钊等杨明斋走进来,顺手把门关上,又给他指了指自己刚才坐的藤椅说:“请坐!他们都是我的学生,有什么话直说无妨。”

  来人说道:“那好,我也就直说了……”

  这个杨明斋虽说是俄国记者,但却是山东平度县马戈庄人。他上过私塾,光绪二十七年(1901),刚满19岁就因生活所迫北闯俄罗斯,到紧靠中国边境的海参崴做工。这海参崴本是中国领土,咸丰十年(1860),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北京条约》,从此那儿成了俄国的领地。沙皇在那儿修城建巷,并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即“控制东方”之意。不过,那里毕竟曾是中国领土,居民之中,十有三四是华人,不难落脚。杨明斋在做工的同时,也学会了俄语。十月革命后,他参加了布尔什维克,成为旅俄华工中的一个活跃分子。

  国内五四运动后,北京大学的名声大振,凡是北大学生出国留学,只要由北大出一个证明,绍介学过什么课程,国外都承认有效。这确实是绝无仅有的。陈独秀办的《新青年》,在海外也很有影响。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宣传马列主义的文章最多,因而在海外的声望也很高。这些情况自然引起了共产国际的注意,决定派一个代表团到中国来,联络北大乃至全国的革命组织,相机建立正式的共产党组织。在选拔成员时,杨明斋成了一名当然的成员,因为他既是俄共党员,又是中国人,通晓中、俄两国语言,担当翻译最为合适。人员物色好了,以什么名义来中国呢?新闻记者进出最方便,于是代表团的成员每人都有了一个《东方经济学家》杂志记者证,名义上是到中国筹办“华俄通讯社”,将中国的消息译成俄文,发往俄国,同时把俄国的新闻译成中文,供给中国报刊登载,以促进中俄两国的信息交流。

  李大钊听了,紧紧握住杨明斋的手说:“太好了,联合起来力量就大了。衷心欢迎你们的到来!”

  杨明斋觉得今天接头很顺利,心中十分愉快,也起身说:“我只是来打个前站,华俄通讯社的负责人叫斯内夫利特……”

  李大钊答道:“‘第三国际’也即‘共产国际’。它是经列宁提议,于去年3月在莫斯科成立的。它是全世界共产主义团体的联合组织。”

  北大图书馆的第二阅览室正在召开一个由斯内夫利特主持的座谈会,屋内除了斯内夫利特、杨明斋、李大钊、张国焘、邓中夏、刘仁静、罗章龙之外,还有黄日癸、陈公博、谭平山、许德衡等人,这些都是平日在救国活动中最积极踊跃的学生。他们都是通过李大钊推荐又经杨明斋介绍与斯内夫利特交谈后,根据斯内夫利特的提议而邀请来的。斯内夫利特站在那里用俄语侃侃而谈,他谈一阵停下来,再由杨明斋翻译成汉语。其余的人一边静静地听着,一边打量这个荷兰人。

  这个荷兰人中等身材,温文尔雅。因他的名字叫起来太咬嘴,到中国后,又起了个中文名字——马林。他不但俄语讲的好,还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并且有丰富的地下工作经验。因而在共产国际组建代表团时,他被确定为负责人。

  马林详细介绍了十月革命后苏联的各项政策,如工业、矿山、银行等收回国有,工厂实行工人监督与管理,还讲了列宁提出的电气化的宏伟规划等等。他谈的这些情况,都是与会这些人急于想知道的,因而大家都非常感兴趣。通过这些谈话,使他们对苏维埃制度从政治、经济、军事到文化都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似乎看到了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大致轮廓,这正是大家向往的社会。

  最后,马林又说:“中国应有一个象俄国布尔什维克那样的组织,当前中国虽然还未正式建立这样的组织,但看得出来,已有不少自发性的雏形组织。你们都想组织起来,这很好,我可以把你们的意思向共产国际转达。我今天就谈这些,诸位如有什么要我解答的,欢迎到我的住处交谈。我住在离王府井不远的外国公寓。”

  马林说完,在同学们的掌声中走出阅览室。

  李大钊把马林送到门口,又轻声对他说道:“马林先生,你要了解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不可不去上海访问陈独秀先生,他是《新青年》的创始人和主编。”

  马林立刻说:“我也早就听说陈先生的大名,不知您能否代为介绍?”

  “可以,可以!我随后写一封信送到您的住处。他见了信,一定会乐意接受您的采访……”

  上海五马路西棋盘街上,一个操着山东口音的人向小贩打听亚东图书馆。小贩瞅了一眼这个山东人,向西指了指说:“就在前面。”

  山东人向小贩鞠了一个躬,然后向西走去。

  这个山东人正是杨明斋,他与马林到达上海后,在大东旅社安顿好住处后,匆匆来找亚东图书馆。他问过小贩又往前走了不远,看见有两间坐北朝南的房子,四扇玻璃门的旁边放有一个小招牌,上面写着:经理北京大学出版书籍,发售图书杂志、仪器、文具。再向上看,门口上方还挂有一个“亚东图书馆”楷书大字匾牌,小声说:“就是这里。”他进到店里,一个店员马上问道:“请问,您是购书还是买文具仪器?”

  李大钊听说找他,起身说道:“我就是。您是——”

  杨明斋答道:“对不起,我是找你们的经理汪先生打听一个人!”

  这个店员听说找汪经理,不敢怠慢,说了声,“请稍侯!”转身走进内间。

  少时,一个身穿长衫的中年人走出来,十分客气地对杨明斋说道:“我就是汪孟邹,请问您要打听何人?”

  杨明斋答道:“我是北大李大钊先生介绍来的,要找陈独秀先生,有要事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