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烟华 第323章323. 反声喧嚣
作者:冷青丝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第323章323.反声喧嚣

  李瀍说着,支起了脊背,舒展了一下疲累的身子,又道“如今没收了大量田地,释放了更多劳力,天下的生产劳作才会兴旺起来,到时朝廷贡赋不绝,百姓们亦能安居乐业,你瞧着吧,等经济转盛,对朕的口诛笔伐就不会像现在这般厉害了。”

  湄遥笑了:“口诛笔伐?陛下也晓得唇枪舌剑的厉害了么?”

  “当真厉害,天灾人祸都得算在朕的头上,这哪里是什么唇枪舌剑,分明就是枪林箭雨啊!”

  “所以……”湄遥替李瀍倒了一杯凉茶递过去:“陛下是打算止步不前呢,还是准备冲锋陷阵?”

  “朕要纵横驰聘,可不想陷阵!”李瀍微微笑了下:“谁让朕接手了个国库空虚的烂摊子,如今才初见成效,总算不那么捉襟见肘了,怎能就此罢手?”

  又道:“德裕向朕提议了下一步的策略,我大唐的州郡依据人口、赋税多寡,分为上州与下州,德裕奏请朕,在上州留寺一所,下州拆毁全部寺庙,长安和洛阳的两街则各留十座寺,寺僧十人,你看是不是和房玄龄的提议颇为相近?”

  “陛下准奏了?”

  “还没有,关于留多少寺,留多少僧,朕还要再斟酌一下,不过大体上,朕是认同德裕的奏谏的。”

  “噢!”湄遥沉吟良久,忽而犹豫着道:“陛下想过没有,陛下虽然是希望僧侣还俗,从事生产耕作以及服从兵役劳役,可那些被勒令还俗的僧尼向来饱食终日、游手好闲惯了,他们离开寺院,身无长技,很多都根本不能自食其力,其结果反而会造成大量生计无着的还俗僧尼游荡在江湖间,若光是游荡倒也罢了,时间一长,为了活下去,他们则会生出些坑蒙拐骗的勾当来,甚至许多人还可能结伙劫财,直接落草为寇,如此,岂不反是扰乱民生,造成地方上种种治安混状?”

  “你说的也没错,那许多僧尼原本就只顾聚敛钱财,贪得无厌,除了靠一张嘴哄骗得人捐财赠物实在也没什么本事,将他们放回尘俗后,他们又哪里肯自食其力呢?”

  李瀍随后又道:“不瞒你说,各州县上报的劫犯如今也是数量剧增,且多是还俗的僧人。”

  “唔。”湄遥道:“当初长庆年间主张削兵,亦是出现过类似的情况,被削除兵籍的士卒们没有地方可去,往往集结山林落草为寇,结果三藩复叛时,他们又纷纷下山,聚往叛镇,导致叛镇兵将数量剧增,让朝廷占不到任何兵力优势,陛下要小心重蹈此覆辙啊。”

  “朕让德裕考虑一下如何安置问题吧。”李瀍道:“如果上州只留寺一所,下州寺庙尽数拆毁,还俗的僧侣还将更多,德裕粗略估计了一下,可能连带仆役算,要超过四十万之多,不过没收寺院的田产亦将累积增多,或许应该考虑按人丁,拨给僧尼奴婢,使他们成为种田纳税、自食其力的两税户。”

  “陛下还应该考虑到老弱病残者,毕竟那也是不在少数的一部分人,如果任由他们流落街头,冻死饿死,奴家想应也不是陛下拆寺逐僧的初衷。”

  “那……你的意思?”

  湄遥道:“不知陛下可否考虑,让那些保留下来的寺院,开辟一些养病的院子,接济贫病僧人,至于资金开销,可一部分由寺院收入承担,一部分地方财赋作为补贴,令德高望重之人管理主持,便不会有借之贪贿的了。”

  “也是个办法。”李瀍点点头道:“寺院不是正应该普济众生么,让他们多行善事,才是宣扬佛法的正道。”

  湄遥笑了:“奴家只是个提议,如何施为,还是要陛下与宰相详尽商议。”

  “诶,累了,千头万绪,朕一桩桩着手吧。”

  “那陛下要不要回内寝去躺会儿?”湄遥道:“奴家陪陛下回去吧?”

  “不必了。”李瀍道:“与你说会儿话,也是休息,现在回殿怕还是有些热,待天晚些回,你陪朕下几局如何?”

  “好啊!”湄遥笑道:“陛下好像很有些日子没让奴家陪陛下对弈了呢,今儿怎么有心情了?是因为对昭义的战局令陛下放宽心些了吗?”

  “也许……”李瀍故意道:“恰恰相反呢?”

  “恰恰相反?”湄遥疑惑道:“奴家不明白,李回回朝,带来的情况,陛下似乎很满意啊?”

  “战局瞬息万变,如今三藩倒是对朝廷恭顺,唯唯听命,却不知会不会又遇到什么新的状况。”李瀍苦笑:“对昭义之战,一日不胜,大概的朕的心就会一日空悬着,难以落肚吧。”

  “其实……奴家以为……”湄遥沉吟道:“大和初年一仗就打了两三年,当初元和年间宪宗平叛淮西吴元济,也是经过数次交锋,拖了一两年,怕是任何征战都难以在短时间内取胜,何况地方军,尤其是像昭义这类隔些年就参与了朝廷平叛,兵卒们积累下无数沙场经验的队伍,纵陛下的五路大军再强劲,恐也不是想平定就立刻能平定的吧。”

  李瀍没吱声,他决不能让这场平叛之战变成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否则刚刚复兴的一点的大唐国力必将重新坠入深渊,他也会落得和宗李昂一般惨淡收场。

  落得和二郎一般,现在这个念头简直快成了他的心头病,极为忌惮去想,又总是忍不住相提并论起来。

  “奴家的意思,只是希望如若陛下真的遇到挫折……”湄遥见李瀍沉默,忙又道:“即使遇到战局有些不利,还望陛下能谨慎斟酌,不可轻易屈从求和,要不之前,陛下的一切努力也会前功尽弃,而天下藩镇亦会对陛下失望,跟着效仿昭义,如今河朔三藩好不容易才对朝廷稍许恭敬起来,那也是因为陛下卓有成效的整顿,才让他们看到了大唐朝廷的希望,一旦朝廷重新走回以前的老路,三藩之心就再难归聚朝廷了!”

  “不错。”李瀍答道:“朝廷若是软弱,你再跟他们讲什么君臣之道,再谈多少条件,他们也不会放在眼里,只有朝廷本身足够强大,即便是谈判,也才有资本让他们坐下来好好谈,朕就是因为明白此理,才越发焦虑战局啊。”

  湄遥笑笑:“还是当初那句话,陛下决定了,奴家就会陪陛下一直走下去,陛下自己,也需是得挺住才行。”

  李瀍轻轻点了几下头,道:“你知道那帮臣子,反对朕出兵昭义的,跟朕说什么吗?”

  “无非是前史有鉴,朝廷平叛藩镇总落不得好,还不如随他们去。”

  “不止……”李瀍哂笑道:“有貌似敦厚的,提起刘从谏之父刘悟曾对朝廷有功,朝廷又何必对他的子孙太苛刻?还有分析说昭义虽不像河北三镇,有节度使世袭的所谓‘河北故例’,可节度使世袭在宝历朝已开先例,这一次为什么不能循例照办?你说说,就凭大郎李湛那么糊涂荒诞开的先例,他们也好意思提循例照办?还有人,就像你在坊间听到的那样,议论眼前局势严峻,杀胡山之役刚刚尘埃落定,大漠上回鹘余孽还没有肃清,对刘稹大动干戈恐怕时机不对;实在一点的呢,就是担心财赋捉襟见肘,战争不能支持下去。”

  “陛下听了这么多见解说法,是不是觉得他们说的也有些道理?”

  “有!”李瀍颔首承认道:“还条条都有些道理。”

  湄遥兀自轻笑,端盏自己呷了口凉茶,“奴家现在总算明白了,当初二哥宗,为什么会朝令夕改,主意摇摆不定。”

  “你是觉得朕也会走上二郎的老路吗?”

  “陛下怎么会?”湄遥放下茶盏道:“陛下一向都是个胸中自有毅决的人,且深谋远虑,筹措周全,懂得凭断是非权衡利弊,断不会因为眼前的琐屑杂芜以及某些人的喋喋不休,就改了初衷与志向。”

  李瀍笑笑:“但愿朕真有你说的那么好。”

  “不是但愿,陛下!”湄遥道:“奴家只不过说出了奴家所一直认识的陛下。”

  李瀍笑而不语,即使有湄遥这样的安慰与鼓励,不知怎的,他的心里总还是有一些不太踏实,他所说的但愿,也不过是但愿不要遭到太沉重的打击,不要大唐帝国因他的一意孤行而至一蹶不振罢了。

  心意惴惴间,转眼已至八月,李瀍不想看到,也最担心的事儿,到底还是出现了。

  八月九日,昭义大将李丕来降,有人怀疑是刘稹遣李丕诈降,故意疑误官军。

  李瀍和李德裕商量后认为,自用兵以来,昭义未有降者,今不管其降真假,皆须厚赏,以瓦解敌心,只要不授李丕于要地官职就行。

  李瀍遂下诏封李丕为忻州刺史。

  但这小小的降将并不能令李瀍看到昭义内部有瓦解的迹象,相反紧随而来,却是一个十分糟糕的坏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