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大权臣 第三十章 经商有道(中)
作者:深海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这怎么能行?曲谱不是要送给张玄的吗?”郑道之急忙推辞道。

  “曲谱要变成两份,只须动动笔,就变成两份了。而且,要想变成千份万份,流传市面,人手一本,也需要世伯出些本钱,刻好雕版印刷的版子,则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薛正纲微微拱了拱手,说道。

  郑道之一凛,有些动容,已听出薛正纲的弦外之音,沉声道:“侄儿莫非是想要,贩卖曲谱?”

  “正是。”薛正纲一本正经地道:“侄儿以为,只要雕版刻成,曲谱便可悉数贩卖,只要一加印制,曲谱瞬成。”

  雕版印刷在东晋时代还未出现,书籍文章流传的方式都是相互传抄。西朝时的文学家左思,此公貌不惊人,丑得让人拿石头砸,可一手锦绣文章做得好。《三都赋》一经面世,洛阳豪贵争相传抄,纸价飞涨三倍,故此留下“洛阳纸贵”的成语。

  制作雕版印刷的版子相当耗费时间,且字刻得都是反的,一笔一划都不能出错。但一经完成,只须版子涂墨,盖在纸章上,要多少有多少。

  “怎么个卖法?一字一字的抄写,恐怕工钱都赚不回来。”郑道之虽已经歇业,不再为官,可郑家代代经商,产业极多,于生意的辎珠必争问题是算得一毫不差。

  薛正纲道:“不必一字一字的书写。”当即将心中所想,和雕版印刷之法,备述一遍。

  郑道之听后一拍大腿,赞道:“不错!这要是印刷起来,千本万本都不是难事,质量上也有所保证,工钱更是便宜得很,若是一字一字的抄写,还需请些读书人来做,这版子一盖文章立成,可是大老粗都做的来的事。侄儿呀――你这脑子,可真是聪明。”

  时人上流名士,无不追求潇洒飘逸,醉生梦死,当代风气更是以品评书法、文章、音乐、精神等品质,此等曲谱必为名士争相抢购。

  薛希贤听罢后也深感好奇,说道:“这指谱大约用了几张纸?”

  “四张有余。”薛正纲说道。

  薛希贤道:“四张,嗯,一刀纸九百文钱,可做二十五份曲谱。每份曲谱的成本价是区区三十六文钱而已。”

  “这么贵?”

  薛正纲不由得吃了一惊,他知道纸张在这时代昂贵稀有,只有豪贵士族才当作奢侈品使用,但也没想到贵到此等程度。三十六文钱,一斗米也仅十来钱而已,四张纸居然贵过三斗米!要换在现代,擦个屁股也不止四张吧?

  郑道之接过话头,随口道:“贵怕什么?那些士族豪门,哪会把这些小钱放在眼里。嗯,这一份曲谱的成本是三十六钱,那就一份定价一百文吧,赚他个盆满钵满。”

  他自退任以后,没法靠官职之便捞钱,而郑家世代经营的产业仅仅只是守成,难有进取。自己的儿子吧,虽在大理寺任职,可这几年谢安执政便奏名皇帝下达政令,自皇帝到王公大臣消费和薪俸一律减半以保存国力已迎击大秦的进击,故而开创另一种产业,对郑道之来说自是欣喜不已。

  薛正纲眉头紧皱,他之所以建议贩卖曲谱,一来有赚点油水,二来也有推行印刷术的意思,第三,也就是他自认为最长远而又能达成的:把知识彻底地洒向民间。但如此看来似乎有点麻烦,印刷术和赚钱没问题,但是纸倒是成了一大难题。按这纸价的价格,还有当时的民间经济和消费水平,读书就成了一个空话。即使印出再多的好书,不也是只有豪贵再读而已?

  看来不能当批发商和零售商,要当就当生产商!

  两人都沉浸在如何贩卖曲谱的喜悦之中,薛希贤笑道:“这些名士最喜浮夸,这曲谱用的纸,自然得用会稽剡县的藤纸,价格不妨再往上提些。”

  薛正纲没来由的心烦,郁闷程度便如当头一盆冷水淋下,说道:“父亲、世伯,晚辈觉得,不如我们扩大规模,自己生产纸张,到时候拥有了便宜的纸张,雕版就可印制各式各样的书籍,不论是诸子百家,还是两汉经学,都可印成书大行于世。这样一来,就不止士族豪贵能够读书,大晋的千万兆民亦能够饱读诗文、深明经学。”

  郑道之一脸吃了苍蝇似的,跟薛希贤对视一眼,均是感到震惊。

  郑道之无奈道:“士谔,这个嘛……你有造福天下百姓之心,这点世伯是很支持的。士谔年少聪慧,多谋善断,将来必非池中之物。只是这么大的谋略,所需要的钱财和人力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看还是先印制曲谱吧。”

  话里无不充斥着敷衍。

  老爹也赶紧附和着,潜意思是你还年轻,将来的事将来再说,别做白日梦了,正经事麻溜点。

  薛正纲只能报以苦笑,自己一个口袋里没几个子的庶族庶子而已,却关心着天下苍生的事,实有些“杞人忧天”。可他并未放弃,只是将这念头按了下去。

  “先谈谈曲谱的印刷问题吧。”郑道之敲了敲桌子,笑道。

  薛正纲想了想,说道:“这就需要世伯请一个精于雕琢的木匠,刻好雕版。这版子花重金打造无所谓,注意不能错字漏字,要逐字逐句的对准了,版子一刻好,印一百万本都不会有差错。”

  “是啊,这事包在我身上了。”

  郑道之呵呵一笑道:“明日我便派人前往会稽剡县,采购二十刀纸回来,加快赶工,然后进行贩卖,这曲子好,不怕卖不通透。”

  “快点印制出来,这刻不容缓。但是贩卖一事,以老夫愚见,还须依计行事,不可太早贩卖在市面上。”薛希贤忽道。

  郑道之不解道:“印好了不卖,万一时间长了,曲谱发霉潮湿怎么办?”

  “郑老兄,这曲子虽好,可要是像外面的市集、街道上沿街叫卖的果子、豆腐似的,寻常之极,又怎么会吸引士族子弟抢购呢?摆在地摊上,曲子固然不坏,但摆在地摊上,终究是地摊凡品。”薛希贤慢条斯理地道。

  郑道之算是听明白了,一拍额头,笑道:“是了,那就印好完差人送至豪贵门里,向他们推荐这曲谱,有咱们郑薛两家的名望和人脉,加上曲子确非凡品,余杭、钱塘、吴县一带畅销完全没问题。”

  “郑老兄又错了。”

  薛希贤像个老狐狸似的露出精明之色,往棋盘里落了一子,立马挤死一大片。他从容说道:“我们郑薛两家的名望再大,也仅限来往的庶族,都是老朋友们的小打小闹,畅销了又有何用?不妨先保存着,不要对外销售,等士谔把曲谱送到了张玄手里,依张玄的名望,不出几日,这曲子便会经他之手名扬天下,士族豪贵均为之倾倒,必会想方设法地知道曲谱的内容,到这时便是咱们出手的时候。”

  郑道之愣了半响,拍手大笑:“薛老弟不愧是薛老弟,果然有远见。”以张玄的名望借为推广,那必名声大噪,原本只贩卖于一县一镇之地的东西,极有可能走向全国性。

  薛正纲也不免倒抽一口凉气,谁说古人的心思单纯?这便宜老爹的这一策略,用现代话说,不正是“明星效应”吗?后世的大商人便重金请明星做广告的代言人,以粉丝的狂热劲头,虽说不至于疯了抢购,可也会把广告推荐的商品记在脑里,扩大知名度,产生所谓的名人效应。

  可别小看名人效应,西晋时的何晏,不就因提倡吸食五石散和化妆,被士人争相模仿而形成当代之新风气吗?只要有张玄这个名士推广,曲谱必然大卖。

  且好处在于,不用花一分广告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