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往事 第七十五章 偶遇刘子衿
作者:五马秋云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75)

  吃罢饭,高一到杨平安老师的住室去了解情况。杨老师的住室也在他这一排,只隔着几道门。门是关着的,他敲了两下,等了一会儿,却没有动静,估计没有人,就转身准备回自己的住室。他刚走几步,却听见身后有开门的声音,回头一看,果然看到杨老师在探着头张望着,就转过身来往回走,边走边和杨老师打招呼。走到跟前,杨老师就把他让进屋。进了屋,高一才发现杨老师穿着秋衣秋裤,原来他已经休息了,连声说对不起。杨老师笑着说:“没事!我也是刚刚躺下!你有事吗?”

  高一就把自己的来意向他说清楚。杨老师听了以后说:“原来是这事呀!他俩已经找过我,承认了错误,也向我道过歉。我觉得态度还可以,就看他们以后的表现吧。都是孩子嘛,我不跟他们计较了!这事就这样了吧!”

  高一听后,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不断地向他表示歉意,说是自己管理不够到位,让他生气了。杨老师听后,哈哈一笑说:“没什么!年轻人嘛,慢慢地就好了!”

  高一看见他还是秋衣秋裤的,怕打扰他休息,就赶紧告辞。杨老师也没有过多地挽留,高一就出门走了。

  回到自己的住室,他见时间还早,就坐下来看书,打发着闲散时光。

  闲话少说,这个星期很快就过去了。星期天,他吃过早饭后就到街上去找买椅子的,问了好几家都说没有,最后才有一个人对他说,想买椅子要到枫树塆老刘家。他就问老刘家在哪。那人用手一指说,看见没?就是那颗大枫树,就在那个村子里。他顺着那人手指的方向看去,一片梯田的尽头果然有一颗大枫树。心里估计又就二三里路,便向那人道个谢,然后就向那里走去。

  走了大约十分钟,还没有走到。那可枫树依然远远地站立着,因为田里的稻都已经收割了,那棵枫树更显挺拔。他想起一句俗话,“望到头,走断腿”。因为山里的路起起伏伏、曲曲折折,看似不远,走起来其实很辛苦。大约半个小时过去了,他才终于走到了那颗大枫树的近旁。那棵树真的不小!他估计了一下,像他这样的人伸出手来,恐怕也得三个人合抱才能抱得过来。树干挺拔,枝叶茂盛,树阴匝地。

  大树底下好乘凉!如果是夏天,这里真是乘凉的好地方。他在心里感叹着,脚步却并没有停下!

  进入村里,四处看了一下,却没有一个人影。

  这个村子,地势高低不平,房子是沿着山势由低到高慢慢延伸的。一色的黑瓦青砖。每间房子窗户以下的墙都是用青石砌成的,青石以上是用黑砖砌成的。向上翘起的飞檐,带着花纹的木制窗棂,令人仿佛进入了一个古镇。脚下的路也是青石板铺成的,非常干净。

  他站在那里正不知所措,就听见铃铛声响起,铃声清脆。扭头看去,只见一个人牵着一头黄牛走过来。他就上前打听,那人指着前边的一个门洞说,那家就是!他说声谢谢,就朝那家走去。门是开着的,但却看不到人。他迈步进门,走过一个穿堂,来到里边,是一个大院子,后面才是正屋。他喊了一声,里边走出一个老妇人,眯着眼看了看他,半天才问:“你找谁呀?”高一不知怎么回答,只好说明来意。那人这才让他进屋。这是堂屋,墙壁刷的雪白,正上方有一个大供桌,供桌上面的墙壁上贴着一幅中堂,写的是“祖宗昭穆神位”。供桌下面靠左手的墙边摆着一个大桌子,桌子上放着两个热水瓶,瓶子旁边放着一个茶盘,茶盘上放着茶壶和茶杯。桌子上下两边各放着一个大靠椅;右手的墙边排着一溜同样的靠椅。桌子和椅子刷的都是枣红色的漆。

  那老妇人说:“你坐一会儿吧!我去喊一声,他马上就回来了!”

  高一就在下边那个椅子上坐着,那个老人问他喝水不喝,他笑着说别客气。那老人就让他在屋里坐着,自己走到屋外喊了几声,然后就回到屋里,陪着高一坐着,和他聊起了天。她问高一姓什么,从哪里来,做什么的。高一就说自己是乡中学的老师,因为初来乍到,想买几张小靠椅。那人说:“看你年纪也不是很大的,就出来当老师了,真替你父母争气!”

  高一笑着说:“当个老师也不算什么!又不是什么官儿,又挣不到钱。”

  那人说:“你这就很不错了!像我们村的这些年轻人,没有正式工作,只好出去打工,连过年都不回来。辛辛苦苦的,还挣不了几个钱!你们多好哇!每天都在教室里给学生上课,热天太阳晒不着,冷天风吹不着,下雨也淋不着!只要到了一个月了,国家就给你们发工资,也不拖欠的!”

  正说着就看见外面进来一个人,那人进了屋,高一就站了起来,那老妇人就向来人介绍高一。听说是乡里中学的老师,那个人就热情地和高一握手,还笑着说自己就是老刘。高一又向他说明来意,那人笑着说:“这还不简单!靠椅有的是,你拿两张就是了!”

  说着就领着高一去看货。椅子在厢房,果然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有带靠的,也有不带靠的,堆满了屋子。高一挑了两张带靠的,付了钱,把椅子背上就准备走。那人拉住他说:“你别着急呀!你这两张椅子,不绑好怎么背呀?你放下来,我给你绑好!”高一就把椅子放下来,老刘顺手拿了一根绳子,把两张椅子一颠一倒的绑好,还热情地邀请他吃午饭,高一表示感谢,说自己还有事情,中午一定要赶回学校。老刘将信将疑,但也不好再说什么,就让他走了。

  高一背着靠椅除了老刘家的门,没过多久就到了那棵大枫树的下面。他停下脚步,抬头看了一下,感觉树冠高而大,真是抬头就掉帽!枝叶浓而密,几乎看不到天。

  看了一会儿,他就迈开步子走了起来。没走几步,就听到有人喊:“喂!你不是高一吗?”

  高一回头一看,在不远处的一家门前正站着一个人,原来是初三的语文老师,姓刘,名子衿。高一赶紧转过身来笑着和他打招呼。

  刘老师说:“还真是你呀!这就是我的家,快进来坐坐!”

  高一就背着椅子走过去,刘老师把他的椅子接下来,放在门口的台阶上,然后挥挥手让他进屋。高一只好进去,一边走一边看。他发现,这里的房子结构都差不多。进门是一个穿堂,后面就是一个大院子,院子左右两边是厢房,上边才是正屋。刘老师把他带到堂屋里,让他坐下,然后拿了茶壶茶杯出去了,高一就四下里打量起来。堂屋里和老刘家的布置差不多,正面放着一个大供桌,墙上也挂着一幅中堂,写的也是“祖宗昭穆神位”几个大字,左右两边有一副对联,写的是“宝鼎呈祥香结彩银台报喜烛生花”。左右的墙壁上挂着几幅国画条幅,都是松竹梅之类的。墙壁一律是白的,地面是土筑的,很平整。唯一的区别是,他这里没有大方桌,左右边的墙壁下都放着一个长沙发,沙发前都放着一个玻璃茶几,两个茶几之间差不多还有一米多的距离。他是坐在右边的沙发上的。

  正打量着,刘老师进屋了,手里拿着茶壶茶杯。他把茶壶茶杯放在高一面前的茶几上,然后摆开两个茶杯,倒上两杯水,高一起身接过来一杯,连声说:“刘老师,真是麻烦你了!”

  刘子衿说:“你别客气!我们是同事,又都是教语文的,你客气什么呢!中午哇,你也别走啦,就在这里吃一点,吃完饭再回学校!等会儿你嫂子就回了。”

  高一说:“真是不好意思!给你们添麻烦了!”

  刘子衿说:“这有什么麻烦的?我们也要吃饭,只不过是多添一双筷子的事!只是条件简陋,你别介意就是。”

  高一赶紧说:“不敢!不敢!”

  刘子衿也过来在他旁边坐下,两人就开始喝着茶聊着天。

  高一说:“刘老师,你这村里的房子好气派呀!”

  刘子衿笑着说:“这说起来话就长了!这房子都是我祖父盖的!我祖父是前请举人,做过几任知县,手里有一点钱。退休后回到家里,买了田,盖了这一大片房子。父亲读过几年私塾,还考中了秀才,但赶上民国,没有什么出息了,便守着那点田过日子。后来解放了,土改时分田分地,被划成了地主,还受到批斗,很早就过世了。我呢,读过几年书,文革时也是批判对象,受了几年罪。改革开放后,因为缺教师,村里就推荐我去,当了几年民办教师,最近才转正的。真是‘人生如梦’啊!”

  高一忙安慰说:“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社会总是在变化的,这由不得我们自己呀!”

  刘子衿说:“是的!是的!一个人啦,有自己个人的命运,同时个人的命运也会受到家运和国运的影响。家运、国运和个人的命运,这三项综合起来就复杂了。所以说哇,做一个人很不容易呀!”

  高一点头道:“的确如此!”然后又指着墙上的那几幅画说,“这不像是买的,很有几分韵味啦!”

  刘老师笑着说:“这就是我的拙作!年轻的时侯跟着父亲学的,现在孩子们都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家,我的心情也轻松了,在家闲着时候就喜欢画两笔,让你见笑了!”

  高一站起来,仔细地看了看,禁不住赞叹道:“刘老师真算是世外高人啦!这几棵竹子淡雅劲节,风骨尽显啦!”又指着那一棵梅树说道,“这梅树枝桠横斜,瘦硬中又带着圆润,真是佳作哇!”

  刘老师哈哈大笑,对高一说道:“高老师过奖了!你要是喜欢,我就送一幅给你!”

  高一说:“我是求之不得呀!”

  刘老师高兴地说道:“你等一等,我这就去拿!”说完就出去了。

  只一会儿的功夫就进来了,手里拿着一幅卷轴,来到高一面前,把卷轴打开给他看。只见是一个横幅,画的是秋天的山水,浓浓淡淡,层层叠叠,境界阔大,笔意悠远。

  高一不禁惊叹道:“胸中有丘壑,笔底藏风云!”

  刘老师一听,诗兴大发,高兴地说:“高老师不愧是中文本科毕业的,真是出口成章啊。这样吧,如果你不介意的话,我再在旁边题诗一首,送给你!”

  说着就把画放在茶几上,转身就出去了。再进来时,手里已经拿着笔和墨。他把笔和墨放在茶几上,再把画抻开,高一在旁边帮着忙。刘老师把墨拧开,把笔提起,饱蘸浓墨,在画的右上角题诗一首。诗曰:

  卧居山间数十载,

  闲来弄笔书胸怀。

  笔底胸臆有人识,

  高山流水真快哉。

  写罢,把笔和墨收好,等墨汁干了之后,才把画卷起来放在一边,两人继续闲聊。正聊着,刘老师的妻子回来了。高一起身和她见过面,相寒暄了几句之后,她便到厨房做饭去了。一会儿,饭就好了,几个人就开始吃饭。吃饭间,三个人又闲聊着,都是家长里短的。吃罢饭,高一便起身告辞,道过谢之后,拿着画出来,再背上椅子,赶回学校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