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首席潇洒军师 第十三章 一震孔明之诗道(二)
作者:三十六把刀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黄靖暗喜:鱼儿上钩了。他当然不会笨到跟诸葛亮说诗经的东西,因为相对于这时候的经学大家,他的见解可谓浅薄至极。他之所以这么自信,最大的依仗就是后世在诗歌方面的发展。自从南朝沈约提出诗歌的“八病”之后,原本朦朦胧胧的诗歌格律开始变得规范起来,就像原本光脚的人突然都穿起了各式各样的鞋子一样。

  不过,沈约的“八病”说法太过死板,所以即便是诗歌最为鼎盛的唐朝,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写的任何诗都合乎规范,但大致上都至少遵守几个原则,而这,也就是黄靖要说的诗道了。

  他摆出一副道貌岸然极其严肃的样子(汗,自从来到了这个时代,装神棍的日子就多了,不得不锤炼了下自己的演技,虽然跟黄月英还有一定的差距,但起码也有金马奖最佳男主角的水准了),先朝着虚空一礼,然后才开口道:“文以载道,诗为言情。但是情从何来?自然是从人心而来。而人心,就是天道的关键所在。所以,诗道就得暗合天道,这就是诗道最根本的东西。但是,我们现在所流行的诗,也就是脱胎于《诗经》中风雅颂那一类的四言诗,仅仅是天道的最基础部分。虽然‘关关雎鸠’极其优美动人雅俗共赏,但是却没有固定的规律。所谓规律,就是天道的本质,也就是阴阳交替。所以,我私下里曾经总结出了一种新式的诗歌,它的句子构成并非偶数字,而是奇数,比如五言与七言。”

  这时,旁边有学子发问道:“师弟既然说得如此玄妙,何不来上一首给我等开开眼界?”语气里却是说不出的讽刺:还自己总结出了一种新式的诗歌?还暗合天道?要是真有你这么妖孽的人在的话那我自己一定不是生活在地球。

  很可惜,假如黄靖不是穿越来的,那这句话的确很赤裸裸地自大,但现在,所有三国以后他重生以前的历史文化财富他都可以据为己有,所以,黄靖大言不惭道:“好说好说,既然师兄如此热切,那师弟就献丑了。既然我等同在鹿门书院求学,那我便赋一首与学习有关的诗吧: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由于第一次干这种剽窃的事,黄靖未免有些心虚,不敢拿诗圣诗仙诗鬼诗虫之类的巨擘泰斗的名篇出来炫,便随口吟出了朱熹的《观书有感》,也算是切合当下的环境了。

  而其他人则是被完完全全镇住了:本来以为黄靖不过是吹牛说大话,即便真的有什么新的诗体,做出来的东西也绝对好不到哪里去,毕竟新生事物的缺陷总是很多,需要后来者的慢慢完善;可现在他念出来的这首诗却显然很成熟,而且,当中的有些人已经隐隐感觉出了所谓的阴阳是什么。

  半晌,才有较为机灵的学子问道:“师弟好诗才,天纵之资,吾不如也。只是,师兄愚钝,不能参透其中暗含的天道,只知诗中所含的意思极为隽永深刻,倒是符合‘文以载道’的说法。”

  这位师兄果然是个聪明人,一眼就看出来朱熹这种人作诗的特点,喜欢讲大道理。不过,黄靖是不会把重点往这上面引的,他直截了当得解释道:“所谓天道,即是阴阳契合。此诗共四句,每句七字。若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来分,则阴平阳平可统称为平声,上声去声可称为仄声。如此一来,诸位可以看方才在下所颂之诗,其平仄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古音“得”为仄声)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我们除去奇数位上的字,然后加上末尾的字,则变为:仄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仄平。如此一来,则……”

  还没等黄靖说完,诸葛亮已经领悟了过来:“则除尾字外,平仄镶嵌,且一二句相反,二三句相同,三四句又相反,果然暗合天道!”

  黄靖点头道:“不错,故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个特点,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因此,尾字押韵也可照此来,逢双便押韵……”

  又有人迫不及待强势插入道:“师弟,若是这样的做法,则诗歌的难度大为增加啊,除去考虑诗所要抒发的情感外,还要兼顾其形,可谓形神具备啊。不过,除此之外便别无约束了吗?”

  黄靖摇摇头:“不,天道法则众多,诗道作为其投影,自然还有约束。但天道并非一切,譬如诸位有时明知某事逆天,可为了心中的追求与大义,可能还是会逆天行事,所以说,诗的约束也并不是越多越好,大致上做到这点就好了。当然,为了吟哦动听起见,还有‘忌孤平’的说法……”

  这时,又出现了一个好奇宝宝抢先问道:“师弟啊,你就不要再卖关子了,直接就说什么叫孤平吧。”旁边立即有人响应:“是啊是啊,直接就说了吧。”

  黄靖挠了挠头道:“这孤平嘛,顾名思义就是只有一个平声的意思。诸位可以看到,方才的诗句中没有哪句是除了尾字外只有一个平声字的,也就是说,一句诗中,至少要有两个平声字……”

  “黄师弟,这话就不对了吧?在我等生活中,阳即是男,女即是阴,孤阳配群阴倒是常见,可未曾听说孤阴配群阳啊,那样的话,岂不是,嘿嘿,你说呢?”立刻有“不怀好意”的学子提出意见道,并且引得一众“知己”都是猥琐地笑着。

  黄靖黑线不已,想不到这句话竟然被歪曲成这样,立刻反驳道:“非也非也,应当这么理解:诸位生活的世界若是阴气过重,则不免冷森不舒服。所以,我们才需要充足的阳气,毕竟,天道乃是生之道,而非寻死。这才是‘忌孤平’的本意。”

  话说到这个地步,大部分的学子已经很明白:这位年仅十一岁的小师弟确确实实创造出了一种前无古人的诗体,而且还很玄妙。诸葛亮则是真的被震惊到了,心中暗叹:不意竟有天才如斯,看来先前确实小看天下人了。

  但是,黄靖却继续说道:“然而,天行有常乃是特殊情况,天行无常才是常态。所以,若是最最精妙的诗绝对不是这样一板一眼暗合天道的诗,而是要回到如同诗经那般的淳朴上来,但是却依旧有着如同先前所说的平仄形式,却不规范。在下不才,只得一首与诸君共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庞夫子,鹿门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汉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一刻,所有人都阒然动容,为这首看似不羁消极却又狂放自信的诗心潮澎湃,包括,一直都波澜不惊的,诸葛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