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寻仙志 第二十四章 上古五族
作者:故人语的小说      更新:2017-10-14

  焚香寥寥,紫烟氤氲,蒸腾化散开的檀香云气铺面而闻,提神醒脑。

  太和殿内一片清平祥和之意,大殿正中供奉着道教三清神像,神像手中各执一物,似是天庭法器。坐像下正摆放着一张桌案,案上并未见供奉人间道观常见的各种祭品,只略略的在三清底下各自摆着一碗清水,较为引人注目的则是在水碗边搁置有一数寸大小的布袋。

  布袋做工粗略看去颇为简陋,并未有何出奇之处,袋口敞开,被人用一红绳反系。斜露出开口处,却见到布袋中盛放的东西并不稀奇,仅是粟米罢了,细细估量,这小袋分量,恰有五斗开来。

  殿中靠近案几处,摆放有一个蒲团,一道人正跪坐其上,专心打坐。

  除此外,整个大殿未见任何人迹,也无其他物件,似乎除了眼前的神像、案几、蒲团及道人外,什么都没有。

  道人散发敷面,未有梳稽,手边摆放着一柄看似有些许岁月的拂尘,稀稀疏疏,就连上面的尘丝也脱落不少。道人衣袍后简单的绣着一副阴阳鱼图案,合着此刻的空明出尘气息,显得颇为仙风道骨,高深莫测。

  半晌,道人微微睁开了双眼,一道精光顿时激射而出,同时他似乎有所感应一般,对着门外轻声嘱咐道:“若虚来了么?这便进来罢。”

  “吱呀!”一声轻响,殿外正堂的大门被人打开,一阵细细的脚步声传来,未几,一个剑眉星目的俊朗道士出现在殿中。

  年轻道士先是对着三清神像以及那袋盛装粟米的布袋作揖,行礼后对着打坐的道人恭声说道:“师尊,二师叔他们回来了。”

  道人未置可否,年轻道士知道掌教便是在静等下文,连忙道:“只是此次行事似乎颇有不顺。”

  “此话怎讲?”道人轻轻皱了皱眉,终于有所表示。

  年轻道士急切道:“二师叔有所不适,似乎经脉受创,至于三师叔……”

  “嗯?”道人语气加重,似乎心有怀疑。

  年轻道士感受到掌教的威严气息,也不敢再有所遮掩,遂据实禀告说:“三师叔周身奇经八脉俱遭重创,多处经脉被震断,甚至心脉亦有所损伤,如今诸位师叔正全力救治,只是场景令人担忧!”

  道人闻听此言,半晌不再说话,片刻后,问道:“你二师叔呢,他如何说?”

  “二师叔与三师叔皆身在洛阳,令门人传来消息,说已找到紫微命相之人,那人是一书生,年甫弱冠。”

  “还有,还有便是伤三师叔之人尚无法得知,然二师叔便是败在他手,师叔还推测此子与三师叔之伤决脱不了干系。”

  “哦?”道人面色终于凝重了几分,接言道:“其他的呢?”

  “那少年不知何故,修为高深,一身碧木真气深不可测,师叔说但以真气而论……”

  道人似是不耐,催促道:“说下去。”

  年轻道士犹疑了几分,硬着头皮说道:“师叔说仅以真气而言,修为不在师尊之下,否则他也决不至一事无功!”

  “那道魔两门诸派情况如何?”道人突然提出了另外的问题。

  “各派皆有死伤,据说李诺此人更是一身修为尽废,而东华宫的慕容华半途跳出来搅局,君十方更是倒戈相向,为诸派不容,同时玉华宫洛情儿下落不明,幽冥海的与离身受重伤,生死不知。”

  “似乎魔道中人对我教怨念颇深,认为我等串通中土道门,企图将之一网打尽,若不是顾忌师尊威名及摄于幽帝严令,恐早已生异端!其他情形,二师叔不便具言,说几日后亲来长安,向师尊禀告。”

  “知道了,下去吧。”听罢消息后,道人又回复了那无悲无喜的空明状态。

  “可是,师尊,不若让弟子……”

  “不可心急,如今论道大会便在眼前,你不可坏了为师大计!”道人打断了年轻道士,威严地说了一句。

  “是,弟子谨记。”

  “还有,传令下去,着我天师教众暗中严查此子,务必知晓此子生平来龙去脉,必不可落在道门其余诸派之后!”末了,道士语气庄重地吩咐了一句,旋即闭上了双眼。

  年轻道士恭敬地应了声是,随即缓缓退了下去。

  大殿中,顿时又变得静谧了下来,似乎方才什么都没发生过。半晌,道士轻轻呢喃出声:“碧木真气么,嘿嘿,如今这三界却是越来越叫人看不明白了!”

  ※※※※※※※※※※※※※※※※※※※※※※※※※※※※※※※※※※※※※※※※※※※※※※※※※※※※※※※※※※※※※※※※※

  “前辈,我等在此已然守候两日,连带上山,已是五日功夫,何以仍是不见前辈故友,不见那赤帝现身?”

  终南山卷云台边的茅草屋舍中,楚歌疑惑地朝羽羲之问道。

  “嘿嘿,你问寡人,寡人如何得知。那人行事素来由心,些许心血来潮,或可一日一夜赶至西域天山,一时道法不通,可十年不下这终南山,便在这卷云台修行。”羽羲之嘿然一语,悠悠说道。

  洛情儿回首一笑,说道:“赤帝前辈的轶事,晚辈从白帝处也曾知晓不少,据闻赤帝兴之所至,曾夜间亲上华山,连闯灵宝派护山三阵七禁,为的便是同华山掌门玉虚子前辈探讨术法。”

  楚歌心生好奇,追问道:“哦,还有这样的人么?”

  洛情儿一笑,柔声道:“这算如何,更曾听闻赤帝在北冥幽帝闭关之时,大闹北海,幽帝惊闻下急急出关,却被门人告知赤帝专为讨北海一种特产的藻茶而来,得手后已飘然远去,最后只叫得幽帝这般城府之人亦是苦笑不得,拿之无法。”

  楚歌顿时哈哈大笑,开怀道:“妙极妙极,这赤帝行事果如前辈所言,唯心是举,如此当正合大道。”

  “嘿嘿,小子,寡人来此,本意却是要赤帝于术法一脉上对你多加指导,如今这般看来,这些许时日内你恐怕是没那个福分了。”

  洛情儿迟疑了一下,不解地问道:“羽前辈,你修为绝顶,百年前便威震道魔两门,今时今日,早已是地仙人物,何以却……”

  “为何不亲自出手调教这小子么?”羽羲之嘿然一笑,接口道:“寡人所修长生诀乃是上古五族分立时的木族功法,他却是并不适合此道。如今这小子自有一番机缘,而寡人于他,实在是不宜多加干涉。更何况,赤帝此人所修庞杂,道魔两门诸派法术皆有涉猎,由他来教导这小子,怕是再适合不过呢!”

  楚歌闻言默然,虽早已知晓,心中仍不免颇觉遗憾。这几日相处下来,尤其是在见识过羽青帝神鬼莫测的法术威能后,更是欣羡不已。

  这两日相处间,羽羲之早已同他论述过当今三界修行的概况,就以单个修士而言,欲成仙成佛,修为至少则须在真仙之位,如此方可确保此世修行无成,在投胎转世后可保全大部分功力修为,以期来世或可成功。

  故而对于修真而言,比起死亡,元神气丹的丧失才是最为可怕的。若仅仅是死了或肉身损坏,还可以通过尸解等方式,转世投胎,重新修炼。无论如何,前世累计的真元尚能保存大半,而元神覆灭或丹海成空,不仅意味着几世的修炼化为泡影,更甚是魂飞魄散,万劫不复。

  而在修为达至散仙后,便可结成金丹,元神离体,神游天外,如此方可真正自在逍遥。

  而修行的一切基础便是修行者本身的真气修为,各修行者依各自体质殊异,按五行属性来修行真气,更可达事半功倍之效。

  而青帝羽羲之修行的便是上古流传下来的《长生诀》,其所修习的则是木属真气。而楚歌自青帝处偶得上古火族神祗祝融的《离火真诀》残卷,修行后也应当依五行划分,当是火属真气无疑。

  只不过,此时楚歌体内真气单一,且是羽羲之强已丹药催生出的先天真气,如此情况,可谓异端种种,也不知是福是祸,不过楚歌却是不自知了。

  情知虽然如此,楚歌也知晓了不少诸门秘辛,这时仍不免大为不解道:“上古木族,前辈所言是?”

  羽羲之似乎预料到他会有此一问,也不直接解释,旁顾说道:“天地分阴阳五行,万物皆有金木水火土的属性,人类为万物灵长,自然也不会例外。”

  楚歌少年时也算博览群书,对此略为通晓,譬如中医之中,便有五脏六腑五行划分,如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其他似五窍、五津也都各自有五行对应。

  但不知羽羲之话锋偏转是何用意,遂凝神细听。

  羽羲之道:“上古之时,人类依各自五行属性,分五族群居。木族居于大荒之东,尚青色,其帝王为青帝;火族居于大荒之南,尚赤色,其帝王为赤帝;金族居于大荒之西,尚白色,其帝王为白帝;水族居于大荒之北,尚黑色,其帝王为黑帝;土族居于正中,尚黄色,其帝王为黄帝。”

  “而后数百年五族战乱频繁,兵戈不止,多年后终为土族轩辕黄帝一统大荒,结束动乱。由此开创了文明纪元,传承到现在,其间千年王朝迭起,便是史书中所记载了。”

  楚歌心中一凛,素来没有听说如此别开生面的解释,但羽羲之乃是真正世外中人,断不会信口开河,一时楚歌听得心潮澎湃,思绪飞闪。

  正自细细揣摩,突听卷云台上一阵风掠之声,随即一道空灵飘渺的声音隔着茅屋传入屋舍中:“南海念慈庵苏如倩,前来拜会赤帝,还望赤帝不吝一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