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别梦 第七章 基督徒须知(7)
作者:景山少爷的小说      更新:2017-11-12

    天主教与基督教对垒

    天主教的教义认为,基督的教会是一个组织的团体,维系着一群受洗的信徒,他们与教皇相通,并且接受神职人员的教导和统治。教会是圣洁的,因为教会产生圣人,而且教会不会犯严重的罪;教会是大公的,因为它是普世性的,随时愿意接纳相信的人;教会也是建于使徒根基上,因为教会神职的编制(ministerialoeder,即圣秩)都是由使徒传下来的;而教会的信仰(包括与圣经无关的教义,如圣母无原罪成胎、圣母升天、弥撒祭和教皇无误等)也是从使徒的信仰的基础稳健地成长出来。至于其他不属天主教的教会的团体,不管如何酷似教会,也绝不能被承认是教会的一部分)

    基督教却从圣经的立场反对上面的看法。根据圣经,教会是普世信徒所组成的団契,教会的元首就是基督;教会是圣洁的,因为教会是分别为圣献给神的(虽然教会也难免会犯罪);教会是大公的,因为教会包罗世界各地的基督徒;教会是建于使徒根基上的,因为教会保存了纯粹而毫无掺杂的使徒教训。至于教皇、神职制度和圣经以外的教义,非但不值得保留,并且还歪曲了真理。假如天主教真正是教会(它是不是教会这一点,改革宗人士对它仍产生怀疑),就应除掉了上述多余的教义,而不是天主教必须具备上述多余的教义,才成为真正教会。这里还要特别指出一点,惟有神透过圣经所说的话才是无误的,而教会或任何神职人员不能拥有这种特权。教会内信徒所实行的教训,或教会所颁布的教训,都必须以英国教会规章(AnglicanArticle)第二十章『写下来的神的话语』(God’sWordWritten)一条所规定来公开订正。

    有些基督徒抓着使徒信经『圣而公之教会』与『圣徒相通』两句话,当为使徒信经对教会所下的定义,即是说,教会就是基督徒与基督徒互相交接的生活,只此而已,不须计较任何神职阶级。不过,一般来说,这句话的解释应为教会在基督里的真正合一(来十二22——24),和在地上的争战终必得胜。或者,这句话的原意指属灵的事情上相通(如读经、圣礼、崇拜和祈祷等),同时也强调一个事实:在教会内,人们却能分享神的生命。另一方面,不管这句话是怎样解释,圣经明显告诉我们,从『属灵』的角度来看,教会纵然没有组织,也仍然可以自成団契。

    新约

    新约圣经与更正教的看法互相一致的事实似乎无可置辩的了。(辩论的主题反为是新约圣经是否最高的权威!)教会有三重意义:它是父神的家,是圣子耶稣基督的身体,也是圣灵的殿(居所);只要教会遵行圣礼和具备事奉所应有的辨别眼光,就不必坚持任何组织上的规条。教会事蒙神救赎、由已受洗的人所组成的一个超自然的团体,他们一面感谢基督昔日降生,另一方面又盼望祂再来。『你们的生命与基督一同藏在神里面,基督事我们的生命,祂显现的时候,你们也要与祂一同显现在荣耀里』(西三3、4),这就是教会现今的光景和未来的盼望。圣礼也说明上述的盼望:洗礼预告将来的复活,圣餐预告将来的参加『羔羊的婚宴』(启十九9)。

    就目前来说,一切教会,不说别的,就拿哥林多、歌罗西、加拉太和帖撒罗尼迦的教会为例吧,都不免在信仰和道德上犯错误,所以需要圣灵透过神的话语在各方面不断地更正和改革,如知识方面、敬虔方面、组织结构和崇拜仪式方面等。自十七、十八世纪开始的福音派神学复兴,和现今兴起的『灵恩运动』提醒我们,天主教和基督教争论真理教义之际,却渐渐忽略一件事情,就是让圣灵作主,让祂随时引导。此外,没有秩序但却朝气勃勃的教会,总比秩序井然但却死气沉沉的教会好得多。

    地方教会

    教会的状况如何,可以从地方教会的表现看出来。每个地方教会都是普世性教会所结出来明显的果子。普世性的教会就是蒙选召出来谦卑地事奉神和服事人的教会,为着将来荣耀的盼望,不惜受人藐视。每个地方教会都应该是圣灵所充满,敬拜神、作见证、真诚地爱护信徒和非信徒、自足,自存之外,还要不断增长,因为地方教会就是神在夺回这叛逆的世代时所用的攻击性的武器。你的教会的情况如何?

    经文研读教会的本质和目的彼前二弗二11至四16思想和讨论的题目罗马天主教和基督教对新约的圣经的运用有什么不同?这些不同之处怎样影响两者对教会的认识?作者给『圣徒相通』所下的定义时什么?你赞成他的说法吗?为什么?对普世性的教会来说,地方教会有何功用?

    16我信罪的赦免

    什么是罪?惠斯敏特教义小问答说:『罪是不遵行或违反神的律法。』它回应了约翰一书三章四节所说的『违背律法就是罪。』罪还包括其他方面。从神是律法颁布者的角度来看,罪就是违背律法,从神是掌权者的角度来看,罪就是叛逆;从神是造物主的角度来看,罪就是犯错;从神是至圣者的角度来看,罪就是不洁。罪从我们生活的各方面dianwu着我们每一个人。除了耶稣基督外,没有一个人能逃避罪的残害。我们的欲望有罪,动作有罪、动机有罪,行为也有罪。怪不得英国教会的祷告书教我们要这样说:『我们过分随从自己心中的方法yuwang,……应做的事情,我们没有做;不应做的事情,我们却做了,所以,(灵性上)我们是生病的人』。

    在神的眼中,人人都犯了罪,因为神的『眼目清洁,不看邪僻』(哈一13)。可是,我们觉得,人生就像个道德上的*阵,我们越想逃避罪,就越发踏着一个不应踏的位置,可是那时悔之以晚,我们早已被炸得粉碎,一次失足,把以前对神、人的爱心,全部一笔勾销!结果『神的忿怒从天上显明在一切不虔不义的人身上』(罗一18)。

    既重要又真实

    赦免是人际间一种宽恕行为,就是与那些曾经反对你,伤害你和得罪你的人重修旧好。赦免是慈悲的(对犯错者表示宽大,却不用他报答),赦免是创新的(与人重修旧好),我们不得不承认,赦免是一种代价极大的行动。神赦免人的罪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爱的表现,因为神为爱世人,就在十字架上付出代价,使人能够与祂和好。

    假如我们的罪得不到赦免的话,我们会沦落到什么光景呢?最普遍的现象就是良心败坏,无可改造,这良心永远与你在一起。你越反省,就越感觉自己亏负别人,也亏负了神。你的罪得不到赦免,你就无法享有平安。败坏了的良心一旦发挥最大的杀伤力时,可以假借神的名义把你撕得粉碎。它简直就是地狱。

    马丁路德见解独到

    有一个被罪困扰的人写信请教马丁路德,这位一度被同样难题所缠绕的宗教改革家回答说:『要好好认识基督和祂的十字架。尝试一边歌颂祂,一边对祂说:主耶稣,祢时我的义,而我是祢的罪,祢将来本来属于我的东西放在祢自己身上,却把本来属于祢的东西赐给我,祢取了祢本来不该站的地位,好叫我能站在我本来不配站的地位』。试将这话与保罗所说的比较一下:『神使那无罪的替我们成为罪,好叫我们在祂里面成为神的义。』(林后五21)只要凭信心与这位活着的主耶稣连在一起,就可以成就那伟大的交换行动。因着主耶稣的代死,神就称你为义,涂抹你的罪。这就是称义,赦罪和平安。

    保罗在罗马书和加拉太书所说的,以及后来的宗教改革人士所谈论的,都注重称义问题胜于赦罪问题。因为称义超越赦罪。称义不单是将过去一笔勾销,还兼有接纳、和赋予一个义人地位的意思。再者,称义是一种终极性行动,神作出这个决定之后就不再反悔。称义是一个永久的却据,而现今的赦罪,乃是暂时的容忍而已。所以得称义比蒙赦罪更有福,因为在神的审判台前当庭获释和恢复地位。

    单凭信心

    从前天主教徒不相信称义是立时生效的(可能现在没有把时间分得那么清楚),他们也不明白基督的义(既托普雷狄Toplady所说的『救主的顺服和宝血』)是罪人称义唯一的条件,他们更不了解人所要做的,就是不再努力去赚取义,因为义是神白白赐给我们的礼物,我们只管接受好了。天主教坚持圣礼、善工和炼狱,都是使人蒙神悦纳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可是宗教改革人士所传的道理,一如保罗所说的认为完全的悦纳是立时生效而不是渐进的。他们说,单凭信心就可以了。

    为什么单凭信心呢?因为惟有基督的义是宽恕罪和赐平安的根据,而基督和祂的恩赐也是惟有凭信心才能得到。真正的信心不单只是相信神的真理而已,也表示自己信靠耶稣基督,和接受祂赐给我们的东西,并且为所得的欢呼。

    你已经凭信心得到神所赐赦罪的恩典吗?很多人都错过这恩典。保罗说,犹太人就已经错过了。他们的悲剧就是,为要得神悦纳,他们就给自己制造义(即是不凭相信耶稣基督去接受神赦罪和称义之恩,参看罗十2)。更可悲的,我们这些罪人,就是群彻头彻尾的自以为义的人,常常宽容自己的错失,不承认犯过任何大过,以为神或人都不能入我们的罪。所以我们拿出信心之前,必须拒绝自己这种败坏的本性。求神帮助我们在一生中不再重演犹太人的悲剧。

    经文研读不靠功德,单凭相信耶稣基督而称义;罗五,十1-13加二15至三29腓三4——16思想和讨论的题目什么是赦罪?在人际关系中宽恕的行动是对获宽恕的人做了些什么?马丁路德说:『祢取了祢本来不该站的地位,好叫我能够站在我本来不配站的地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单凭信心才可蒙赦罪?

    17我信身体复活

    死亡是无可避免的,圣经也没有把死亡视作朋友,乃当它是毁灭者。一旦我的肉体与灵魂分离了,剩下不过是影子而已。肉身是我这个人的一部分,是表达自我的工具。没有肉身,就失去一切工作,活动与人交往的能力。试拿一个百分之百健全的人和一个瘫痪的人来互相比较,再拿这个瘫痪的人和一个根本没有躯体的人来比较一下,你就会明白我所说的。瘫痪的人固然不能做什么,但一个没有躯体的人所能做的却比他还要少。因此,死亡不是使我们无法存在下去,乃是叫我们的存在完全失去意义及毁灭净尽。

    面对死亡

    死亡是人类的基本难题,因为假如人死后真的一了白了,那么,今生的一切变得毫无意义,大可自我放纵的生活。『若死人不复活,我们就吃吃喝喝吧,因为明天要死了』(林前十五32)。任何宗教或哲学理论,如果不能解决死亡的问题,对人类都无价值。

    基督教就在这里显出它独特之处,世界上一切的信仰和主义中,只有基督教视死亡为战败者,因为基督教信仰是一种有历史事实根据的盼望――耶稣的肉身从坟墓里复活过来,现今永远在天上活着。祂再来时,既历史停顿、世界终结的时候,会『将我们这卑*的身体改变形状,和祂自己荣耀的身体相似』(腓三21,约壹三2)。这是一切已经在基督里死了的人的盼望,也是一切在耶稣再来时还在世上活着的基督徒的盼望,因为『时候要到,凡在坟墓里的人,都要听见祂(耶稣)的声音,就出来,行善的复活得生』(约五28)。肉身的复活是指整个人的复活,不是局限于个人的一部分,永远与神在一起,为神过一个活泼的新生。

    新的身体

    信徒复活时,神给他的不是一个稍微改良的肉身,而是新造的人才配有的一个新躯体,到这个阶段,神才真正完成了祂的救赎。神早已更新了人的内心,却在这时再给人配上新躯体。这新的身体与旧的身体有关,但却绝不相同。就如一棵植物与种籽有关,却不是种籽一样。人现在的肉身,好像一辆老爷车,尽管得到完善的保养,还是走得不如理想,弃之觉得可惜。可是新的身体却像一辆劳斯莱斯完美,中用,极受我主欣赏。

    毫无疑问,你和我一样,都爱惜自己的身体,因为身体是你的一部分;但另一方面,你却因身体的限制另你感到极之苦恼。人人都有这样经验。可是,我们要知道,神赐给我们这个二等的肉身,其实是为我们将来要拥有更美好的身体作准备。正如鲁益斯有一次说过,别人给你劣马,是要你先学好策骑的技术,然后才配驾跳跃奔腾的良驹。

    灵魂和身体

    使徒信经之所以说灵魂和身体都同时复活,大概是要驳斥那些说人唯一的盼望就是灵魂不灭。这种说法在主后三百年间很流行,现今还有人持这种说法。主张这种说法的人认为,灵魂脱离了肉身是最好的。有一句话概括了这种说法:『肉身是坟墓。』其实他们对物质和对人都看错了。我们认为物质是神所造的,是好善和扬善的,人的灵魂不尊贵,不能硬说是因为那个臭皮囊犯罪的结果,人的肉身是个心理和生理合并的单元,人道德本相会由外在行为直接显露出来。罪所引起絮乱的结果,可以从我们的*就看出来,不用看别的,但是我们的*也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要为这种欲望所引致的任何外在表现负起道德上的责任。圣经里关于审判的教义是『按着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恶受报』(林后五10)。

    与基督相似

    神应许过,有一天我们的肉身将『和祂自己荣耀的身体相似』(腓三20),让我们反问自己一句:我们是否忠心、欢欢喜喜地盼望着将来这个应许会实现,就是我们的身体变成酷似基督呢(约壹三2)?